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

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健 著
图书标签:
  • 宋诗
  • 诗学
  • 知识
  • 抒情
  • 宋代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史
  • 美学
  • 传统文化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70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29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学史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2
字数:51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知识与抒情的关系是贯穿宋代史学史与诗学的核心问题宋以后诗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可以说是抒情与知识对立与融合的历史。

内容简介

  

  《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以知识与抒情为中心论述宋代诗学的历史进程及理论系统。自晚宋以來,宋代诗歌史被认为经历了沿续唐人传统、背离唐人而自成一统、再到回归唐人传统的过程。诗歌史上从唐到宋的转变,在诗学思想史的意义上乃是一种从抒情为本到知识为本的转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知识性转向有两个脉络:一是思想史的,是一诗学史的。诗学史的转折在杜甫,思想史的转向在韩愈。韩愈“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说,涉及道德与文学(包括诗歌)的关系,引出作者的道德修养问题,而知识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亦由此引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被解读为知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其影响于后世主要在诗歌内部各层面。以上两个脉络到宋代,尤其是在黄庭坚,便交汇在一起,既强调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道德是诗歌的根本,也强调知识是诗歌的审美基础,形成了中国诗学中的一套知识论述。诗人的道德及审美修养的核心是知识;作为诗歌内容的意与审美形式的词都以知识为基础;诗歌作品的理解与诠释也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理学家强调诗歌的道德基础,强调诗歌的义理价值,而在程朱一派,道德修养也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可以说,从江西诗派到理学家,所涉及诗歌的知识问题是全面性的,知识成为诗歌的根本,借用刘克庄的话来说就是“以书为本”。

  南宋初年,江西诗派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嘉定以后,理学的影响如日中天。在以上双重影响下的诗坛,崇尚知识、义理,诗歌知识化之风甚盛,也刺激了抒情传统的反弹,诗坛开始重建抒情传统,于是而有一系列的抒情传统的新论述。在宋代诗歌史上,“四灵”诗派是以学晚唐著称的。“四灵”宗晚唐的诗歌史意义就在于重建唐诗传统,而其诗学思想史的意义则在于重建抒情传统。就其与江西诗派的关联来说,是从学问回归抒情;就其与理学关联的脉络来说,是从道理回归抒情。总之是从知识取向回归抒情传统。“四灵”在当时颇有影响,但也受到了批评,一是指责其不学,二是指责其无理,即排斥知识,未能处理好抒情与知识的关系。晚宋刘克庄、严羽等人便重新思考知识与抒情的关系。刘克庄主张抒情为本,以景物抒情,但同时主张在不妨碍抒情的情形下,运用典故,试图调和知识与抒情,融合唐、宋传统。严羽则主张,知识只应该作为诗人的修养,而不应该出现在诗中,换句话说,要以宋人式的知识基础作出唐人“兴趣”化的作品。严羽指出的途径是“妙悟”,即以知识为基础又超出知识。严羽实质上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调和了唐宋,影响深远。

  宋代诗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知识论述,也重建了抒情论述。本书在梳理宋代诗学之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力图呈现以上论述的理论逻辑与结构。

作者简介

  张健,1964年生,籍贯安徽,北京大学文学博士。1992年至2005年间,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沧浪诗话校笺》《元代诗法校考》《王士禛论诗绝句三十二首笺证》《清代诗学研究》,辑校《珍本明诗话五种》,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清代诗学研究》《元代诗法校考》分别获北京市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清代诗学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沧浪诗话校笺》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工作委员会“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目录

绪论

一知识与抒情

二宋代诗学的知识转向及知识论述

三重建抒情传统与抒情、知识关系的重构

第一章重建文学的道德基础

一礼乐崩坏与文化重建

二苏轼的道统论述与“古文家”的思想史地位

三文道关系的重建四“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黄庭坚关于道德、学问与文学关系的论述

五从“立身之道与文章异”到“文如其人”

第二章审美重建与晋唐传统

一对晚唐五代的审美批判:格韵卑浊

二审美重建与晋唐精神

三格与韵:新审美标准的确立

第三章命意布置与书本事料

一立意与命意:思想主题优先

二命意与布置:意义的内在逻辑与叙述结构

三从草木鸟兽为料到以事为料

第四章句律精密与规模波澜

一命意与句法

二炼字三规模与波澜

第五章浑成境界与昆体工夫

一道德工夫与文章工夫

二黄庭坚的工夫论述

三工夫论之观念框架的转变及其再展开

第六章文道关系的再调整:理学家的文道论述

一贯道与载道之辨:文学家与理学家的文道观

二“有德者必有言”:理学家文道关系论述及其经典基础

三存养工夫:知识作为道德的基础

四道统与文统的合与离

第七章从言志到明理:诗歌的义理价值与知识基础

一分裂的诗歌观念:尊诗与贬诗

二“雪月风花”与“天理流行”

三“吟风弄月”与“曾点气象”

四朱熹“以理为诗”及其《斋居感兴》的经典化

五景物“把做道理看”与理语、理趣:理学家观物方式的诗学影响

第八章删后无诗与下学上达:理学家的诗歌史论及诗学工夫论

一“自从删后原无诗”

二朱松:汉魏晋与唐诗的高下

三朱熹的三变说与尊古贬律

四陆九渊述诗之源流

五朱熹的学诗工夫论

第九章回归唐诗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一朱弁:重建钟嵘的抒情论述

二张戒:言志为本与咏物为工

三“四灵”:回归唐诗传统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四叶适:“合周程、欧苏之裂”与尊唐崇律

五晚唐体的流行及其批判

第十章抒情传统的重建与价值格局的调整

一“合周程、欧苏之裂”:理学与文学之分裂与融合

二“洛学兴而诗律坏”与诗律重建

三“风人之诗”与“文人之诗”:抒情与知识的对立与融合

四尊古与崇律之间

五本色与大家:多元价值标准的确立

六功夫与路径

第十一章以知识途径造抒情境界:重建抒情之道

一四人论诗与当代诗学问题

二严羽:“辨白是非,定其宗旨”与“以禅喻诗”

三禅道与诗道:禅与诗的真理与价值问题

四诗道的展开

五诗道在妙悟

六参诗与悟入:功夫与境界

附录 严羽与王埜、戴复古等论诗考

参考文献

作者小传


精彩书摘

  《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
  《文心雕龙》倡言征圣、宗经,但其论述中,圣人是天生而成,不可以通过后天工夫修养而至;圣人之文即“六经”是后世文章的永恒典范,而后世之人永远不能作出“六经”之文。但是,在理学的论述中,圣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工夫修养而成,当通过修德达到圣人的境界,也可以作出“六经”一样的文章。在理学家的心目中,他们的修养境界可以上接圣人,其文章也可以鼓吹“六经”。就诗歌方面而言,他们的作品可以接续《诗经》,金履祥编《濂洛风雅》,直接袒露了他们的心迹。
  一、贯道与载道之辨:文学家与理学家的文道观
  韩愈以来,文道关系的调整与重建,是唐宋时代文学与思想关系的中心问题,也是宋代诗学背后的根本观念。前人把唐宋时代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区分为古文家与理学家的论述,其论述的差异被概括为贯道与载道之辨。
  韩愈门人李汉序韩氏文集,提出“文者,贯道之器也”,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郭绍虞先生以此总括唐宋文学批评史·认为“唐人主文以贯道,宋人主文以载道”,“后来贯道说成为古文家的文论,而载道说则成为道学家的文论”。贯道与载道在郓先生的论述中成为两个相对的范畴,不仅代表了唐宋文论的历史分别,而且体现出古文家文论与道学家文论之类别差异。
  ……

前言/序言












诗意栖居的宋韵流光:宋代诗学研究 宋代,一个诗歌与哲学交织,理性与情感共舞的辉煌时代。如果说唐诗是盛唐气象的磅礴展现,那么宋诗则以其深邃的思考、细腻的情感和精巧的技艺,描绘出了一幅更加丰富多元的时代画卷。本书《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并非对宋代诗歌的简单罗列,也非对某位著名诗人的孤立分析,而是旨在深入探索笼罩在宋代诗歌创作与理论背后的思想脉络、审美取向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文化土壤。它试图揭示,在那个知识爆炸、理学勃兴的年代,诗歌如何承载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精神寄托,又如何在严谨的格律与深刻的思辨中,绽放出依旧动人的抒情之美。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知识”与“抒情”这对看似对立却又深刻关联的母题。我们并非将“知识”理解为枯燥的学问堆砌,而是将其视为宋代文人所构建的、以儒释道为核心,融合了历史、哲学、政治、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广博的精神世界。这种“知识”体系,构成了宋代诗歌创作的深层底色,影响着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他们选择的题材、表达的方式。同时,我们也绝不忽视诗歌最本真的属性——“抒情”。宋代诗歌的抒情,绝非无病呻吟,而是根植于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是知识分子在理性思考之外,对内心世界真实而细腻的描摹。本书将着重考察,这两种看似不同的驱动力,如何在宋代诗人的笔下巧妙地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 我们将从宋代诗学的源头出发,梳理其在唐代诗学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唐代诗学,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激情,以及各种流派的理论探讨,都为宋代诗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思想文化变迁,促使宋代诗学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征。例如,程朱理学的兴起,对诗歌的教化功能、道德评判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一些宋代诗人在创作中更加注重思想的深刻性和哲理的内涵。本书将详细分析理学思想如何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对诗歌的意境、主题、情感表达产生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道”与“诗”的关系,在宋代文人心目中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和定义的。 同时,我们也并非简单地将宋代诗歌视为理学观照下的产物。本书将深入研究宋代文人广泛的知识视野。他们不仅是儒家学者,更是涉猎广泛的知识分子。从历史的兴衰、人生的跌宕,到山水的清幽、花鸟的灵动,无不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素材。本书将分析,宋代文人如何将从历史典籍、哲学著作中汲取的智慧,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体验,并以诗歌的形式加以呈现。例如,苏轼的豪放旷达,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和超脱的哲学境界;陆游的忧国忧民,则与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儒家忠君报国的传统紧密相连。 本书还将聚焦于宋代诗歌的技艺层面,分析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出更趋精巧、更具个人风格的创作手法。宋代诗歌,尤以格律的严谨、用词的锤炼、意象的营造而著称。本书将探讨,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对声律、对仗、用典等方面的精细打磨,使诗歌在形式上达到高度的艺术成就。我们将分析,在看似遵循格律的束缚下,宋代诗人如何依然能够挥洒自如,将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融入其中。例如,婉约派词人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捕捉瞬间的情绪,豪放派词人如何以开阔的意境展现宏大的叙事,都体现了宋代诗人在技艺上的高超造诣。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考察宋代诗学理论的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和反思诗歌创作。宋代涌现出大量重要的诗学著作,如欧阳修的《诗本议》、王安石的《诗话》、苏轼的《书唐人诗后》、严羽的《沧浪诗话》等,它们不仅对前代的诗歌进行了评价,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诗学观念。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理论的核心观点,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为诗”、“以韵为诗”等不同流派的争鸣,以及“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关于诗歌意境与妙处的高深论述。这些理论探讨,直接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诗歌本质、创作方法以及审美标准的深刻思考。 本书的研究,还将触及宋代诗歌与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宋代文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他们的诗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风貌,也寄托了他们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我们将探讨,宋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得志,如何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他们对山水田园的寄情,如何成为一种精神的慰藉;他们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如何在诗歌中得以永恒。例如,一些描写市井生活、风俗民情的诗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生动的细节;而那些寄寓着家国情怀、人生感慨的诗歌,则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在对“知识”与“抒情”的 interplay 进行深入分析时,本书将避免将两者割裂开来。我们认为,真正的宋代诗歌,是将深厚的学养与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的产物。知识的积累,使得诗人的思考更加深邃,观察更加敏锐;而充沛的抒情,则赋予了这些知识以生命力,使之能够打动人心。例如,许多宋诗在评论时事、针砭时弊时,并非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融入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这种“以道御文”的创作态度,恰恰是宋代诗歌“知识”与“抒情”融合的典范。 最后,本书将总结宋代诗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宋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成熟和多元,为中国诗歌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宋代诗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更能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抒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独特价值,以及诗歌在人类精神生活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体味宋代诗歌中那份独有的智慧与情怀,感受那份在知识的光芒下,依旧闪耀着生命温度的抒情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抒情”定义的拓展。在传统的观念里,抒情似乎总与直抒胸臆挂钩,但本书却展示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一种极其克制、内敛甚至带有“机心”的方式来表达深沉的情感。这种对内在情感的精微拿捏,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极高的自我修养。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富说服力,引用的诗句都是最能体现其论点的典范之作,并且阐释得深入浅出,即使是初次接触宋代诗学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让人在学术的殿堂中感受到了艺术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没有使用浮夸的辞藻来渲染宋代的繁荣,而是通过对诗学思想的精微剖析,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风貌。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考证精神,作者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深入探究的语词或典故,并通过这些细节,重建了宋人看待世界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被重新解读的诗句,发现自己过去理解得多么片面。这本书的贡献不仅在于填补了某一个研究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充满智慧的宋代文化观察框架。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杰作。

评分

坦白讲,最初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诗学研究”这样一个专业领域。然而,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既学术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叙事结构。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总能在理论的复杂性与具体的诗歌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特别是在探讨“知识”如何转化为“诗意”的章节,作者的论述如同抽丝剥茧,条理清晰得令人赞叹。这让我意识到,宋诗的伟大,绝非偶然的天赋,而是建立在深厚学养基础上的理性创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我们鉴赏宋诗的层次,让我们从“好不好听”上升到了“为什么这样写”的深度思考层面。

评分

《宋代诗学研究:知识与抒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精妙绝伦,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史料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导览,带领我们穿越回宋代的文化高地。作者对于宋代文人如何将“学”的理性思辨与“情”的感性抒发熔于一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表现出的那种对文本的敏锐洞察力,比如他们如何解读那些看似寻常的咏物诗中,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思考和知识体系。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读完之后,我对宋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风雅”、“婉约”的肤浅印象上,而是看到了其背后那套复杂而精密的知识框架支撑,以及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真挚情感投射。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精神世界的大门,读起来酣畅淋漓,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学者论述的精准和厚重,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美感。我常常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所打动,那些被前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光彩。例如,书中对于宋代理学思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诗歌创作的分析,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影响,而是细致地描摹了这种影响如何在具体的诗句、意象选择乃至格律运用中得以体现。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史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置身于宋代的书房之中,与那些伟大的诗人一同探讨诗歌的真谛。对于任何一个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值得阅读的学术著作。服务也还好。

评分

期待已久的书,写论文全靠它啦~

评分

希望张老师早点写出明代诗学研究!岁月杀猪刀,听他的课恍惚间15年过去了……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很厚,很好,这一系列的书也都非常好

评分

这本书不错,买的时候半价

评分

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是囤书的日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