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论文写作

地理学论文写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鲁烽,何书金,赵歆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论文写作
  • 学术写作
  • 研究方法
  • 地理研究
  • 科学研究
  • 写作技巧
  • 地理信息系统
  • 地图学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7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地理学论文写作》可供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海洋学、水利学、规划学等学科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地理学报》三位资深编辑结合2000~2014年15年间600多位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专家学者的10000多份论文审稿意见分析和整理编写。

内容简介

  《地理学论文写作》是在《地理学报》从事15年以上期刊工作的编辑根据《地理学报》2000年~2014年的6000余篇来搞的10000余份论文审稿意见分析和整理编写。供广大地理学论文撰写者写作时参考。《地理学论文写作》第一篇系统地阐述地理学论文撰写中在论文选题、结构、数据、文献、插图、表格、英文等七个方面的规范要求。第二部分是论述地理学论文的类型与结构。对时空变化类论文、相关影响类论文、数学模拟类论文、分区分级类论文、实验分析类论文、综述评论类论文等六种主要类型论文的形式进行结构和层次的分析。第三部分为附录是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查阅的资料。包括: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投稿常见问题的解答、论文写作的参考文献、地理学报审稿专家名录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篇地理学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
第1章论文的选题3
1.1选题的基本要求3
1.2创新研究的选题3
1.2.1研究方向的创新4
1.2.2研究方法的创新4
1.2.3研究内容的创新5
1.3深入研究的选题5
1.3.1研究时段的加长5
1.3.2研究范围的扩大5
1.3.3研究层次的深入5
1.4选题的学科区别6
1.4.1地理学研究与论文的选题特点6
1.4.2论文学科跨度与投稿期刊类型6
1.4.3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选题区别7
1.5选题的注意事项9
第2章论文的体例10
2.1论文的标题10
2.1.1标题的简明性10
2.1.2标题的确切性10
2.1.3标题的层次性11
2.1.4标题的自明性12
2.2论文的摘要12
2.3关键词选择13
2.4副言的撰写13
2.5正文的体例14
2.5.1研究区概述14
2.5.2数据的说明14
2.5.3方法的论述15
2.5.4内容的排列16
2.6结论的阐述17
2.7讨论的内容18
2.8文字的表达18
2.9全文的协调19
第3章论文的数据使用21
3.1数据的各种组合21
3.1.1不同类型的数据组合22
3.1.2不同比例的数据组合22
3.1.3不同时间的数据组合22
3.1.4不同精度的数据组合22
3.2数据的来源说明23
3.3数据的时间要求24
3.3.1数据的时段长度24
3.3.2数据的即时程度25
3.3.3数据的周期完整26
3.3.4数据的时间同步26
3.3.5数据的时间选择27
3.3.6数据的时序间隔27
3.3.7数据的时序捅补28
3.4数据的空间要求28
3.4.1数据的空间范围28
3.4.2数据的空间密度29
3.4.3数据的空间捅补30
3.4.4教据的空间类型31
3.4.5数据的空间变化31
3.5数据的处理过程32
3.5.1数据的数字化处理32
3.5.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32
3.5.3数据的可视化处理33
3.5.4数据的参数化处理33
3.5.5数据处理中的问题33
3.6数据的精度要求34
3.7数据的分析检验35
3.7.1数据的合理性检验35
3.7.2数据的显著性检验36
3.7.3数据的代表性检验36
3.7.4数据的替代性检验36
3.7.5数据的区域性检验37
3.7.6数据频率分布检验37
3.7.7数据的统计差异检验37
3.8数据的检索收集37
第4章论文的插图编绘39
4.1地图的编绘39
4.1.1底图的选择39
4.1.2地物的标注40
4.1.3经纬度格式40
4.1.4插图的比例41
4.1.5插图的字体字号41
4.1.6插图的图例要求42
4.1.7插图的颜色选择43
4.1.8插图的实际分布检验45
4.2曲线图编绘45
4.2.1曲线图的坐标46
4.2.2曲线图的线型46
4.2.3曲线图的标注47
4.2.4曲线图的底色47
4.3剖面图的编绘47
4.3.1地层剖面图的编绘47
4.3.2地形剖面图的编绘47
4.4比例图的编绘49
4.5流程图的规范49
4.5.1流程图的类型50
4.5.2流程图的构成50
4.6照片的使用规范50
4.6.1照片的使用50
4.6.2电镜片的使用51
4.7图组的规范52
4.7.1图组的标题52
4.7.2图组的图例52
4.7.3图组的排列52
4.8图形文件的处理53
4.8.1图形文件的类型53
4.8.2图形文件的转换53
4.8.3图形文件的压缩54
4.8.4图形文件的修饰55
4.8.5图形文件的合并56
4.9插图使用的说明56
4.9.1插图意义的说明56
4.9.2插图数据的说明57
4.9.3插图来源的说明57
第5章论文表格的排列58
5.1表格的基本格式58
5.1.1表格的形式58
5.1.2表头的项目59
5.1.3表注的说明60
5.2表格的数据格式60
5.2.1数据的集合60
5.2.2数据的排序60
5.2.3数据的对比61
5.2.4数据的核对62
5.3文字表格的格式62
第6章论文的英文摘要63
6.1时间的英文表达63
6.2地名的英文译法64
6.3英文的符号使用65
第7章论文的参考文献67
7.1参考文献的广泛性67
7.2参考文献的相关性68
7.3参考文献的可靠性69
7.4参考文献的查找方法70
7.5参考文献的格式类型71
7.5.1顺序编码制71
7.5.2若者出版年制72
7.5.3参考文献的常见错误72
第二篇地理学论文的分类写作
第8章时空变化类论文的写作75
8.1时空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75
8.1.1分布范同的变化75
8.1.2分布界线的变化76
8.1.3三维空间的变化77
8.1.4形态格局的变化78
8.1.5分布质心的变化78
8.2时空变化研究的基本要点79
8.2.1时空变化的幅度79
8.2.2时空变化的阶段81
8.2.3时空变化的趋势83
8.2.4时空变化的周期84
8.2.5时空变化的原因85
8.3时空变化研究的常用方法86
8.3.1时空变化的范同选择86
8.3.2时空变化的数据分析87
8.3.3时空变化的地图对比88
8.3.4时空变化的表格应用91
第9章相关影响类论文的写作93
9.1相关影响研究的主要类型93
9.1.1多要素对单要素的影响93
9.1.2单要素对单要素的影响94
9.1.3单要素对多要素的影响94
9.2相关影响研究的基本要点94
9.2.1相关影响的数据选择95
9.2.2相关影响的信度检验96
9.2.3相关影响的机理分析97
9.2.4相关影响的过程分析98
9.2.5相关影响的环境背景99
9.2.6相关影响的程度排序100
9.2.7桐关影响的区域差异101
9.2.8相关影响的时间差异102
9.3相关影响研究的常用方法103
9.3.1相关影响的曲线分析103
9.3.2相关影响的地图分析106
9.3.3相关影响的表格分析107
9.4各类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107
9.4.1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107
9.4.2地貌演化的影响凶素108
9.4.3水文变化的影响冈素108
9.4.4植被变化的影响冈素110
9.4.5土壤变化的影响因素110
9.4.6环境化学的影响冈素111
9.4.7农业布局的影响因素111
第10章分级分区类论文的写作113
10.1分级研究的要点113
10.1.1分级指标的选择113
10.1.2单项指标的确定115
10.1.3综合指标的计算117
10.1.4评价等级的确定118
10.1.5分级结果的分析119
10.2分区研究的要点119
10.2.1分区研究的类型119
10.2.2分区研究的方法120
10.2.3区域划分的顺序122
10.2.4分区特征的阐述122
10.2.5分区结果的显示122
10.3分类研究的要点125
10.3.1分类标准的建立125
10.3.2分类研究的顺序126
10.3.3分类结果的显示126
10.4分类基础上的分级分区显示127
第11章实验分析类论文的写作129
11.1样品的选择与采集129
11.1.1分析样品的选择129
11.1.2测试指标的说明130
11.1.3采样地点的布局130
11.1.4采样环境的说明133
11.1.5采样时间的说明134
11.1.6样品采集的方法134
11.2分析的方法与过程135
11.2.1实验仪器的说明135
11.2.2测试方法的说明135
11.3数据的校正与检验136
11.3.1数据的误差136
11.3.2数据的校正137
11.3.3数据的检验137
11.4数据的对比与分析138
11.4.1变化规律的分析138
11.4.2异常数据的分析138
11.4.3影响原因的分析139
第12章数学模拟类论文的写作140
12.1数学模型的选择140
12.1.1数学模型的选择方法140
12.1.2数学模型的选择依据141
12.1.3数学模型的选择说明142
12.2数学模型的改进143
12.2.1数学模型的专业改进143
12.2.2数学模型的区域改进143
12.2.3数学模型的参数调整143
12.3数学模型的构建144
12.3.1数学模型的构建依据145
12.3.2数学公式的排列方式145
12.4数学模型的参数146
12.4.1参数选择的说明146
12.4.2参数符号的定义146
12.4.3参数赋值的方法147
12.4.4参数系数的率定148
12.4.5参数使用中常见的问题148
12.5数学模拟的分析148
12.5.1模拟分析的数据选择149
12.5.2模拟分析的范围选择149
12.5.3模拟分析的时段选择149
12.5.4模拟分析的结果说明149
12.6模拟计算的检验150
12.6.1模拟误差的检验150
12.6.2模拟条件的检验151
12.6.3模型参数的检验151
12.6.4棋拟结果的检验152
第13章综述评论类论文的写作154
13.1综述资料的收集154
13.2综述内容的排序155
13.2.1按理论类型排序155
13.2.2按研究方法排序155
13.2.3按研究尺度排序156
13.2.4按发展阶段排序157
13.2.5按研究区域排序157
13.3评述分析的要点157
13.3.1研究内容的层次157
13.3.2研究区域的差异158
13.3.3研究方法的侧重158
13.3.4研究发展的趋势158
参考文献160
附录A《地理学报》投稿问题解答162
附录B《地理学报》论文检查项目168
附录C《地理学报》审稿专家名录170

精彩书摘

第一篇地理学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
本篇针对地理学论文写作中7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的体例、论文的数据使用、论文的插图编绘、论文表格的排列、论文的英文摘要、论文的参考文献,分别列举了这些方面的基本要求、格式规范和常见问题。
论文格式首先反映的是作者的学风和研究态度。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我们发现,一篇格式规范的论文送审后通常很快就能收到审稿回信,而一篇格式不符合所投期刊要求的论文其审稿周期往往很长,甚至难以收到审稿回音。
本篇提出论文基本写作要求的目的,就是提醒投稿者务必注意各类写作规范,从而写出符合期刊要求的论文,以利于作者尽快得到审稿人的回复意见,减少因格式不规范造成拒稿。
第1章论文的选题地理学论文写作第1章论文的选题
本章所阐述的是期刊论文选题,而不是课题研究选题或学位论文选题。科技期刊很多论文来稿的选题是基于研究课题项目中的子课题或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论文选题可分为创新研究选题和深入研究选题。
1.1选题的基本要求
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定义论文:论文就是围绕一个论题,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新论点。由此可概括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论题要集中、论据要充分、论点有新意。
1)论题的集中
论文应围绕一个主题写,即一篇论文不宜涉及多个论题。科技论文与学术专著的区别是:论文是集中选择一个论题进行研究,而专著则多围绕某一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因此,论文最好集中一个论题进行论述。例如,研究自然灾害,最好是针对某一种气候灾害进行分析,而不宜去研究某一地区的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沙尘、阴雨、霜冻、雷暴、冰雹、地震、滑坡等各类灾害,因为每一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空间分布、季节差异都有所不同,如果一篇论文面面俱到,那么对每一种灾害都难以分析到位。
2)论据的充分
选择论文题目应考虑已掌握数据的类型和数量。例如,当研究范围不够大时,不宜选择空间变化、区域划分方面的研究主题;当研究时段不够长时,不宜选择周期分析、趋势预测方面的研究主题;当数据类型不够丰富时,不宜选择相关影响方面的研究主题。
此外,应注意不宜将同类研究分解成多篇论文分别投稿。与其通过数据拆解多发几篇低水平的论文,不如集成数据完成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3)论点的新意
学术论文的结论要有新意,应提出自己新的论点或新的研究方法,而不能是大家熟知的、或是可以推断的常识。阐述论文选题新意应注意:首先,选题前应广泛查阅前人发表的文献,避免重复研究前人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其次,在摘要或引言中说明自己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本研究不同于前人的地方。
1.2创新研究的选题
科技创新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动力,也是科技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论题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
1.2.1研究方向的创新
研究方向的创新主要包括:基于国家建设需要的研究方向创新、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创新及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创新。选择论题方向之前要全面了解前人的工作,使自己的研究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1)基于国家建设需要的研究方向创新
地理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地理学研究不断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例如,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土地利用研究、21世纪开展的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2)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创新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种观测、实验、统计数据的快速积累为基础理论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地表过程的演化趋势和机理、地理学的数学模拟方法等研究。
3)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创新
学科交叉有利于解决学科边缘问题,为学科发展寻找新的切入点。例如,在碳循环研究中,可以从生态学的原理和实验中发现微观现象,找到碳循环的机理。从地理学的原理和数据中发现其宏观分布状况和环境影响的关系。学科交叉不仅有利于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还有利于引进新的研究方法。
许多项目研究由不同专业的研究机构或学者共同完成,还有很多学者在攻读不同专业学位或参加不同研究项目期间,从事过不同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这为学科交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地理学学科交叉论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些作者虽然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基础,但缺少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学习,因此他们在论文写作中容易将一些地理学基础知识当作新发现进行论证,因此未能获得通过审稿。所以,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应注意学科的差异性,补充掌握相关研究学科的基础知识。
1.2.2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包括:使用新的实验手段、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等。通过创新来提高数据精度、加快分析速度,从而说明新方法的优越性。
1)提高数据精度
基于新型设备获取的高精度数据进行分析,是论文选题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不断提高,因此,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分析成为重要的论文研究内容之一。再如,随着各类高精度自动采样设备在艰苦环境地区的使用、各专业新型试验仪器的出现,样品的分析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2)加快分析速度
由于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数据量的快速分析成为地理学论文选题的方向。例如,遥感解译设备的改进、影像处理软件的升级、云数据技术的推广都为加快数据分析速度提供帮助。
1.2.3研究内容的创新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新的社会环境问题也就成为地理学论文的重要选题。例如,在水文学研究中,过去长期进行的是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研究。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关学者开始进行综合性的生态用水研究。
1.3深入研究的选题
很多论文的选题是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运用新的数据或新的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到比前人更全面、更深入的科学认识。由于研究生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并且学习时间有限,所以多数学位论文属于这种情况。
深入研究选题的途径主要包括:加长研究时段、扩大研究范围、加深研究层次、改进研究方法。
1.3.1研究时段的加长
加长研究时段是深入研究选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较长周期的研究,可以更完整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经济地理发展过程。
很多地区已有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选题研究,应有新的数据支持。例如,前人发表过某地“近4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通过增加最新数据,选题就可取“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再如,前人发表过某城市“民国时期的发展”研究,在补充数据的基础上,选题就可用“近100年来的发展”等。
依据观测、统计数据完成的论文,一般应比前人工作增加至少5年的数据时段长度;依据全国普查资料完成的论文应补充最近一次的普查数据。
1.3.2研究范围的扩大
扩大研究范围也是深入研究选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扩大研究区,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大尺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分异特征。
由于受到资料收集、工作时间、研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前人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新的选题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例如,可以扩大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范围的研究,以及行政区、经济区、旅游区、城市群、交通线等经济地理范围的研究。
1.3.3研究层次的深入
深入研究层次是论文选题的又一重要途径。地理学研究论文的层次可分为三级,即:阐述基本现象—揭示变化规律—分析因果关系。
1)论文写作的初级层次:阐述基本现象
根据获得的相关数据,阐述某一地理要素出现的基本现象,这是地理学论文研究完成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论文要求作者采用第一手数据,或者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2)论文写作的中级层次:揭示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大范围、长时段地理要素的现象,揭示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这是地理学论文研究达到的中级层次。
获取大范围、长时段数据的主要方法是:①查找相关的数据库;②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获取数据;③通过网络检索,广泛收集前人发表的同类数据。
3)论文写作的高级层次:分析因果关系
依据不同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不同地理要素的相关影响,从而得出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地理学论文研究的高级层次。
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当我们发现前人对研究区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过阐述,但对这些现象的规律和形成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时,就可以选择同类研究选题进一步分析这些地理要素规律及其相关影响。高水平学术期刊一般多要求论文中有深层次分析结果。
1.4选题的学科区别
1.4.1地理学研究与论文的选题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把握其变化的脉搏。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和综合调查及模型模拟,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与过程进行耦合研究,是从机理上理解与解决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傅伯杰,2014)。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及研究的特点,也是地理学论文选题的特点。各类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化特征、时间演化规律、相互影响机理是地理学论文选题的主要特点。
1.4.2论文学科跨度与投稿期刊类型
论文选题与投稿选刊要相互对应,投稿时主要应考虑到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期刊的学科范围。论文选题范围大小一般分为3类:①专业性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地理学某一专业(图1.1(a));②跨专业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地理学多个专业(图1.1(b));③跨学科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图1.1(c))。不同学科研究范围的论文最好投递到不同类型的期刊(表1.1)。图1.1期刊选题范围与论文研究范围的关系
表1.1地理学及其相邻学科期刊的主要收稿范围
期刊类型期刊举例主要收稿范围专业期刊中国沙漠、冰川冻土、湖泊科学、湿地科学地理学某一专业(图1.1(a))学科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综合(图1.1(b))综合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跨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图1.1(c))
投稿前应查阅相关期刊的征稿简则、论文目录、相关论文及有关期刊介绍的文章(刘昌明等,2005)。
1.4.3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选题区别

前言/序言


《万物之源:人类文明的地理脉络》 本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时空尺度,系统梳理了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深入探讨了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能量流动与生命活动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深刻而持久的相互作用机制。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区域地理学或地质学教科书,而是一部融合了人文、历史、生态与地球科学的跨学科叙事之作,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地球观”。 第一部分:地球的骨架与生命的摇篮 第一章:行星的诞生与地质的史诗 本章从宇宙尺度的视角切入,回顾了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构成。重点解析了板块构造理论(Plate Tectonics)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作用。我们审视了造山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如何不断地重塑大陆的轮廓和海洋的深度。通过对古地磁学和岩石圈演化历史的梳理,读者将理解地貌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亿万年的缓慢雕刻。特别关注了大陆漂移如何影响气候带的分布,进而为生命的大规模迁徙和分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二章:气候的脉搏:大气环流与生态系统的建立 本章聚焦于地球的气候系统。详细阐述了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与公转所驱动的三圈环流(Hadley, Ferrel, Polar Cells)如何决定了全球降水和温度的基本格局。通过对季风系统、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剖析,揭示了这些宏观气候现象对区域植被和土壤形成的关键影响。书中探讨了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对生物多样性的筛选作用,以及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如何作为时间尺度上的“大节奏器”,调节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第三章:水域的沉默叙事:海洋、河流与人类定居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边界。本章深入研究了水循环在地理空间中的路径和意义。从深海洋流(如墨西哥湾暖流和墨西哥湾流)对区域气候的调节作用,到河流系统(如尼罗河、两河流域、黄河)如何孕育出最早的农业社会和城市文明。书中比较了不同水文地理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分析了河流改道、洪水泛滥与三角洲沉积对古代社会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海洋的地理学意义也被强调——它是重要的交通走廊、资源宝库和气候缓冲器。 第二部分:人地关系的演化:从适应到改造 第四章:土壤的秘密:农业革命的地理密码 本章将焦点从宏观的地球系统转向微观的土壤圈。详细介绍了土壤的发生过程,包括成土作用的五大要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如黑钙土、红壤、冲积土)的理化性质分析,解释了为何某些地区天然适宜发展高密度农业,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荒漠化或水土流失的威胁。本书认为,农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否理解和顺应当地土壤地理学规律的结果。 第五章:资源的地理分布与早期文明的兴衰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探索史。本章追溯了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资源驱动力。铁、铜、锡等金属矿藏的发现与开采,如何催生了贸易路线的形成和区域霸权的更迭。盐的地理学——作为重要的防腐剂和生理必需品——如何影响了内陆地区的经济格局。本书强调,对特定矿产资源的地理垄断或稀缺性,往往是引发冲突、推动技术进步和促成文化交流的根本动因。 第六章:地形的壁垒与通道:人类迁徙与文明的隔离 地形是塑造人类社会格局的“硬性约束”。本章分析了山脉、高原、沙漠和狭隘通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如何长期隔离了南亚次大陆与中亚,形成独特的文化区;直布罗陀海峡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咽喉。通过分析古代丝绸之路、跨撒哈拉贸易路线的地理选择,展示了人类如何巧妙地绕过或利用天然屏障,构建起连接世界的网络。 第三部分:地理视野下的现代世界 第七章:工业革命与能源的地理重构 工业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地理条件(如煤炭、铁矿的集中分布、便捷的水路运输)的产物。本章探讨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地理储量分布如何决定了现代工业化的地理扩散路径。随后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形态的改造——聚落沿交通干线和能源产地集中的现象。全球能源网络的形成,极大地缩短了地理距离,但同时也固化了资源输入国与输出国之间的结构性依赖。 第八章:人口的地理学:流动、密度与区域压力 人口的分布与密度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本章超越了简单的统计描述,探讨了影响人口迁移和集中的核心地理驱动力——包括气候适宜性、耕地潜力、城市区位优势以及地缘政治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高密度区域对周边生态和资源网络产生的巨大压力,例如粮食供给链的脆弱性与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第九章:地缘政治学:空间、边界与全球冲突 地理是地缘政治的永恒背景。本章系统梳理了关键地理概念(如“心脏地带”、“边缘地带”)在地缘政治思想史中的演变。重点分析了海洋(控制海上生命线的重要性)和陆地边界(民族认同与国家安全的交汇点)的地理学意义。本书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研究,阐释了资源控制权、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如何与地理位置紧密结合,成为驱动国际关系与区域冲突的核心要素。 第十章:全球化时代的地理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理障碍似乎在减弱,但新的地理挑战正在浮现。本章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重塑传统的适宜区(如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平原的影响、干旱化对农业带的威胁)。讨论了全球供应链的地理脆弱性,以及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对传统全球贸易地理格局的潜在冲击。最终,本书呼吁读者以更深厚的地理学视角,理解我们所处的动态星球,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未来的空间治理中。 读者对象: 对人类历史、文明兴衰、自然环境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专业人士。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综合性的、穿透表象的地理思维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出人意料地引人入胜,我原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没想到作者的文字功底如此深厚,既有严谨的学术逻辑,又不乏生动的描绘。在描述一些复杂的地貌形成过程时,作者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仿佛我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亿万年的沧桑巨变。举个例子,他将河流侵蚀的过程比作一把精雕细琢的刻刀,一点点地在土地上留下痕迹,这让我对河流地貌学的理解瞬间鲜活起来。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理论上的难点,而是通过清晰的层层剖析,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也非常注重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将其融入到论述的逻辑链条中,既体现了学术的严谨,又避免了冗余。这种将学术性和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是我在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作者在对每一个地理概念进行阐释时,都力求做到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理解的细节。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理论的梳理非常扎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追溯,也有对其发展演变的阐释,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作者也积极引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观点,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的活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某些深刻的见解所折服,它们不仅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更引发了我对许多未曾思考过的问题的关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信息,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对地理学研究的批判性思维。我从中获益匪浅,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作者在构建论述框架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地理信息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他在引出某个主题时所营造的氛围,常常会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切入,然后层层深入,逐步揭示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由点到面”的讲解方式,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也让我对地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穿插的一些研究方法介绍,也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地理学研究的多元化和前沿性。我曾一度对某个地理现象感到困惑,但在阅读了书中相关章节后,不仅解开了疑惑,还激起了我对这一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作者在阐述一些地理现象时,总是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地理学研究的宏观视角和跨学科的联系。例如,在讨论气候变化对某个区域的影响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气候因素,而是将其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地理系统。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地理学认识的维度。我曾经以为地理学只是关于地图和地形的学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在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全球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书中一些关于区域差异性成因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不同地区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厚重却不失典雅,封面的配色沉静而富有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将是严谨且充满学术深度的。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其排版所吸引,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压迫感。书页的纸张也选用得十分考究,触感温润,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书香,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插图的风格,虽然我无法一一细述,但它们的设计感和信息传达的有效性都令人赞赏,能够辅助理解相关概念。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目录的设置非常清晰,章节划分逻辑性强,这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能让我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部分。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来看,它无疑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份诚意满满的学术馈赠,让人在尚未深入阅读前就已心生期待。

评分

。。。。。。。。。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有一点皱了,懒得换了

评分

不错的一本写作论文书,里面的内容很详细,注重细节分析,写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贵了点。。。

评分

很好,很有帮助!

评分

书很好,发货也很快

评分

封面脏脏的,还压坏了

评分

可以充分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避免走弯路。很好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