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与儒耶冲突

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与儒耶冲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江英 著
图书标签:
  • 康熙
  • 历法
  • 儒耶冲突
  • 清史
  • 科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西文化
  • 宗教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2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儒教哲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朝初年发生过一桩儒者杨光先因历法问题控告传教士的案件,导致传教士汤若望入狱,钦天监历科官员李祖白等五人被杀。这个橐件,因为杨光先说过“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往往被当成士大夫保守顽固、排斥新鲜事物的反面例证,当事人杨光先也被认为是阻挡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但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情况,将历史事件放到历史中去研究,却会有不同的发现。《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与儒耶冲突》带你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吕江英,女,1977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导师为李申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为宗教学、中西文化交流。

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
一 对杨光先的评价
(一)顽固保守说
(二)狭隘小人说
二 对西方传教士的评价
三 对杨光先事件的研究
(一)权力斗争说
(二)政教冲突说
(三)意见不合说
(四)文化排斥说
四 小结

第二章 历法之争
一 历法之争概述
二 历法之争焦点解读
(一)历理和历数
(二)科学和政治
三 历法之争与西洋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历法之争对中国科学氛围的不利影响
(二)历法之争前后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四 小结

第三章 西洋人之考辨
一 明清之际的西洋人
(一)天主教开始进入中国(1583-1599)
(二)天主教的迅速发展和儒耶矛盾爆发
(1600-1663)
(三)儒耶矛盾的激化和禁教(1664-1811)
二 西洋人来华的目的
(一)传教与殖民
(二)君权谁授?
(三)科技利益与国家安全
三 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洋传教士的态度
(一)民众的立场:保护神越多越好
(二)士大夫的立场:科学与宗教的两难选择
(三)统治者的立场:利用科学,尊重信仰,禁止传教
四 小结

第四章 关于儒教和天主教矛盾的
几种不同观点
一 杨光先反教观点——重读《不得已》
(一)《不得已》的成书与核心思想
(二)杨光先反天主教的三 原因
(三)杨光先反天主教的目的
二 接纳天主教的两种观点
(一)“西学中源”与“以耶补儒”
(二)“西学中源”分析
(三)“以耶补儒”分析
(四)“格物”补儒
(五)伦理补儒
三 利玛窦的“文化调试政策”
(一)“文化调试政策”与天主教的传播
(二)“文化调试政策”的先天不足
四 罗马教廷与儒耶矛盾的激化
五 小结

第五章 儒耶世界观的差异
一 利玛窦译Dues为“上帝”的策略
(一)同一“天”、“上帝”和“天主”
(二)用天主教“天主”取代儒教之“天”
(三)否认“理”可以称天
二 儒教之“天”、“上帝”与耶稣教“天主”(Dues)的
异同
(一)儒耶对“天”的不同解说
(二)儒耶对“上帝”的不同解说
(三)儒耶在天理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三 儒教之“天”的政治意义
四 小结

第六章 儒耶道德的冲突
一 儒耶道德观念的相似性
(一)都把“爱”作为重要的道德原则
(二)都强调修身
(三)都主张反省
二 儒耶道德实际上难以调和
(一)儒教之“仁”与天主教之“爱”指向不同
(二)亲亲之“仁”与泛爱之“爱”
三 儒耶道德实现的路径和目的不同
(一)强调自省与外在约束
(二)恢复本性与赎罪
四 忠孝为基与上帝崇拜的对立
(一)孝顺父母与爱上帝的对立
(二)主张有后与上帝崇拜的对立
五 儒耶道德基础的差异
(一)“五 伦”与“十诫”
(二)“五 伦”与“十诫”的人性基础
(三)“五 伦”的差等爱与“十诫”的泛爱
六 儒耶对人性的不同诠释
(一)人性本善与“原罪”
(二)自觉修身与理智选择
七 小结

第七章 儒耶信仰的对立
一 祖宗神与上帝的对立
(一)祭祖与上帝崇拜的矛盾
(二)多神崇拜与一 神崇拜的矛盾
二 儒教圣贤与天主教上帝崇拜的对立
(一)天主教认为中国圣贤是魔鬼
(二)儒教把圣贤崇拜为神
三 儒教报应论与天主教的来世说
(一)儒教对天主教天堂地狱说的冷漠
(二)儒耶对死后的不同渴望
(三)儒教的善有善报和天主教的死后天堂
四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皇权之下,天道之辩:一部聚焦康熙年间天文历法与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史书 康熙一朝,乃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统治下,大清王朝巩固了疆域,开启了盛世的序章。然而,在这繁荣表象之下,一场关乎宇宙运行规律、国家权威象征,以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深刻辩论正在悄然酝酿并逐渐升温。本书将聚焦于康熙初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历法之争,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这场辩论背后所折射出的儒家正统观念与西方科学思想之间的冲突、博弈与融合。 历史的洪流:从传统历法到西方传教士的挑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法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天文观测的工具,更是国家政权合法性与天道秩序的体现。每一代王朝更迭,都伴随着新历法的颁布,以宣示“受命于天”的统治正统。到了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天文仪器和一套与中国传统历法截然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些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凭借其精湛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在明朝末年便已开始参与历法编纂工作。 然而,当他们将目光投向清初,尤其是在康熙皇帝即位之后,新的历法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西方传教士计算出的历法,在精确度上远超当时的中国传统历法,尤其在预测日食、月食等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这无疑是对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天文学和历法体系的一次巨大挑战。 历法之争的导火索:一次关键的皇家观测 究竟是什么点燃了这场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本书将详细梳理那一次至关重要的皇家观测。当时,一种在中国传统历法中预测为“无食”的天象,却被西方传教士准确预测为一次日食。这一精准的预测,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保守派官员的心中。 在康熙皇帝的亲自关注下,这次观测成为了检验两种历法孰优孰劣的关键时刻。如果西方传教士的预测失误,那么他们的学说将受到质疑,甚至可能被视为妖言惑众。反之,如果预测准确,那么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的权威性将不可避免地动摇。本书将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通过史料的细致解读,展现出这场观测的紧张氛围、各方势力的角力,以及最终令人震惊的结果。 儒家正统的困境:观念的对峙与思想的碰撞 历法之争并非孤立的天文技术问题,它更深刻地触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根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历法,作为“象天”的产物,被认为是连接天道与人间的桥梁,是统治者“法天而治”的重要依据。 传统历法体系与中国古代宇宙观、哲学观紧密相连。它的计算方法、记时系统,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当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历法,在计算方法、概念体系上与中国传统观念产生巨大差异时,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歧,更是观念层面的剧烈碰撞。 保守派官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视传统历法为国家制度的基石,是“祖宗之法”。他们认为,西方历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权威的挑战,是“异端邪说”。他们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对西方历法进行攻击,指责传教士“欺君罔上”、“惑乱纲常”。 康熙皇帝的智慧与选择:实用主义下的权衡 康熙皇帝,这位受过良好汉学教育的君主,在面对这场复杂的争论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开阔的胸襟。他既要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权威,又要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图富国强兵。 本书将重点分析康熙皇帝在历法之争中的态度和决策过程。他并非一味地偏袒西方,也并非完全排斥传统。他深知历法的重要性,也敏锐地察觉到西方传教士在天文观测和计算上的优势。他以一种更为务实的态度,试图在保留传统象征意义的同时,引入更科学的计算方法。 康熙皇帝的决策,体现了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早期萌芽。他利用传教士的天文知识,不仅为了改革历法,更为了提升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整体水平,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巩固统治、展示大清国力的手段。他组织了专门的机构,如钦天监,吸纳了中西方天文学家,进行合作研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传教士的处境:信仰的坚守与现实的妥协 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不仅传播宗教,也带来了科学知识。他们一方面怀揣着传播福音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自身学识在当地赢得声誉和影响力。在历法之争中,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本书将深入探讨传教士们所处的复杂环境。他们不仅需要与保守派官员抗衡,还要面对教会内部的矛盾,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生存的各种挑战。他们如何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在激烈的辩论中为自己辩护?他们又如何在中国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做出妥协,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传教士们在历法方面的贡献,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输出,他们也在此过程中,与中国学者产生了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这种交流,虽然充满了冲突,但也为后来的文化融合埋下了伏笔。 历史的回响:儒耶冲突下的启蒙先声 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是一场深刻的“儒耶冲突”,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先声。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天象认知的单一模式,引入了另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这场争论,虽然以西方历法最终被采纳并编纂《时宪历》而告一段落,但其背后所引发的思想冲击是深远的。它让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自身文化的局限性,也为后来西方科学和思想的进一步传入打开了通道。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将追溯这场争论的历史影响。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科技发展?它又如何为中国社会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它在多大程度上预示了未来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新格局? 研究的价值与视角:重塑历史的细微之处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康熙初年历法之争的细致梳理和深度解读,为读者展现一个更立体、更 nuanced 的历史图景。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的梗概,更是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思想观念、权力博弈和文化碰撞。 我们将尝试还原历史的“细节”: 人物画像: 详细描绘参与这场争论的关键人物,如保守派官员的代表、支持改革的官员、以及几位核心传教士,深入剖析他们的学术背景、思想倾向和个人命运。 史料考证: 严格依据当时的奏折、奏议、传教士的书信、日记等一手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臆测和拔高。 思想脉络: 梳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如何挑战了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政治博弈: 展现这场学术争论背后,涉及的朝廷内部的政治派别、权力斗争以及康熙皇帝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决策。 文化互动: 探讨中西方文化在这一事件中的交融与冲突,以及这种互动对双方产生的长远影响。 通过对康熙初年历法之争这一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本书希望能够揭示一个宏大的命题:当一个古老的文明面对新兴的科学技术和陌生的思想观念时,它将如何应对?它将如何在传承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这场发生在康熙时代的“天道之辩”,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走向,以及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本书将是一次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的深度回溯,通过一场看似纯粹的学术争论,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图景,以及大清王朝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它将带领读者一同穿越时空,亲历那场影响深远的思想风暴,感受皇权之下,天道之辩的磅礴气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夹杂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思辨性,读起来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尤其是在描述中西文化接触的细节时,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新颖,总能从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引出重大的历史意义。比如,对于一个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工具或新观念如何被清廷内部的不同群体解读和利用,书中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多重动机、多重视角叠加的结果,单一的线索是无法解释复杂的现实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事件的表象剥开,展示了其内在的张力和复杂性,提供了一种非常值得回味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令人叹为观止,它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引证,但处理得非常自然,绝非生硬的堆砌。对于一个对清初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入口。作者在分析历法争端时,展现了极高的思想敏锐度,不仅限于表面上的技术争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认同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那种对文献的细致考辨和对史料的精准解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我特别喜欢它对当时知识分子心态的捕捉,无论是守旧派的彷徨挣扎,还是革新派的急切呼吁,都写得鞭辟入里,让人真切感受到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期的困境与选择。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专业的历史议题,转化成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思想交锋。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清初的历史题材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官方史观的窠臼,但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近乎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是如何形成和维护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儒”与“耶”对立起来,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儒家体系自身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所产生的内在裂痕与自我调适的努力。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冲突时的那种历史的“同情心”,它不预设立场,而是力图理解每一个参与者的历史处境。这种基于深度理解的叙述,使得即便是严肃的学术探讨,读起来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悲悯,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新的审视。

评分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张力。作者行文风格老练,笔法细腻而富有张力,尤其擅长描绘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书中对康熙皇帝本人的心理活动描绘得颇为传神,一个年轻的君主如何在巩固皇权的同时,审慎地处理这些关乎国家体面与未来走向的重大决策,那种深思熟虑与权衡利弊,跃然纸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精妙,像是一部结构复杂的交响乐,不同的主题(政治、学术、宗教)相互穿插、和声,最终汇聚成对那个时代核心矛盾的深刻揭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开明君主”的形象,明白任何历史进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艰难抉择和妥协。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描摹入木三分,尤其是对康熙初期朝堂之上不同派系间暗流涌动的刻画,着实精彩。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复杂的政治博弈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读到某一处关于廷议的描写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感受到各方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激烈辩论。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十分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立场和无奈,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深度和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什么发生了”,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并且将这些历史事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冲突背景下进行审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者对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尤其与儒耶冲突起来,有新意。

评分

清朝初年发生过一桩儒者杨光先因历法问题控告传教士的案件,导致传教士汤若望入狱,钦天监历科官员李祖白等五人被杀。这个橐件,因为杨光先说过“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往往被当成士大夫保守顽固、排斥新鲜事物的反面例证,当事人杨光先也被认为是阻挡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但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情况,将历史事件放到历史中去研究,却会有不同的发现。《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与儒耶冲突》带你还原历史真相。

评分

没买的最好别买!真不怎么样!

评分

好书!

评分

没买的最好别买!真不怎么样!

评分

没买的最好别买!真不怎么样!

评分

博士论文,中规中矩吧

评分

清朝初年发生过一桩儒者杨光先因历法问题控告传教士的案件,导致传教士汤若望入狱,钦天监历科官员李祖白等五人被杀。这个橐件,因为杨光先说过“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往往被当成士大夫保守顽固、排斥新鲜事物的反面例证,当事人杨光先也被认为是阻挡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但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情况,将历史事件放到历史中去研究,却会有不同的发现。《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与儒耶冲突》带你还原历史真相。

评分

清朝初年发生过一桩儒者杨光先因历法问题控告传教士的案件,导致传教士汤若望入狱,钦天监历科官员李祖白等五人被杀。这个橐件,因为杨光先说过“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往往被当成士大夫保守顽固、排斥新鲜事物的反面例证,当事人杨光先也被认为是阻挡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但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情况,将历史事件放到历史中去研究,却会有不同的发现。《康熙初年的历法之争与儒耶冲突》带你还原历史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