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平安 编
图书标签:
  • 交换机
  • 路由器
  • 网络配置
  • 网络管理
  • 网络工程
  • CCNA
  • 网络技术
  • 组网
  • 网络设备
  • 配置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06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00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内容以思科公司的Packet Tracer 6.1软件为虚拟实训平台,所有案例都在该虚拟平台上调试通过。

内容简介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作者总结了多年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的工程实践及高职教学的经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每章按照基础知识、学习情境、任务计划与设计、任务实施与验证的顺序进行编写,是为高职院校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本教材。
  本书按照企事业单位一般组网的过程,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的顺序组织内容,介绍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思科系统公司的网络产品,即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本书以最新版Packet Tracer 6.1为背景,在局域网组网技术中,先后介绍了目前网络应用中最常用和实用的技术,包括交换机初始配置、端口安全、VLAN技术、STP、以太通道、三层交换机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广域网组网技术中,先后介绍了OSI第三层的相关基础知识、路由器初始配置、常用的路由技术、广域网协议、DHCP、企业网络中常用的安全技术ACL和NAT以及热备份路由协议。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职业能力培养,在习题中,专门设计了针对本章教学案例内容的习题。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材,也可以作为思科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的自学指导书。同时,对于从事网络管理和维护的技术人员来说,也是一本很实用的技术参考书。

作者简介

  张平安,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第1章 Packet Tracer1
1.1 Packet Tracer简介1
1.2 Packet Tracer 6.1常用功能的使用2
1.2.1 安装软件2
1.2.2 工作界面介绍2
1.2.3 设备列表6
1.3 搭建办公局域网学习情境8
1.4 搭建办公局域网任务计划与设计9
1.5 搭建办公局域网任务实施与验证10
1.5.1 配置计算机10
1.5.2 配置Web服务11
1.5.3 配置DNS服务12
1.5.4 配置打印机12
1.5.5 验证13
习题13
第2章 交换机初始配置14
2.1 交换机基础知识14
2.1.1 交换机概述14
2.1.2 交换机的主要参数15
2.1.3 交换机配置方式16
2.2 交换机初始配置常用命令17
2.3 交换机初始配置学习情境17
2.4 交换机初始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18
2.5 交换机初始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18
2.5.1 搭建配置环境18
2.5.2 配置初始交换机20
2.5.3 CLI命令模式22
2.5.4 Cisco IOS命令行规则23
2.5.5 常用的命令行快捷键23
2.5.6 验证24
2.5.7 清除配置信息24
习题24
第3章 交换机端口安全25
3.1 交换技术基础知识25
3.1.1 MAC地址表25
3.1.2 交换机转发技术26
3.1.3 配置端口安全性27
3.2 交换机端口安全配置常用命令27
3.3 交换机端口安全配置学习情境28
3.4 交换机端口安全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29
3.5 交换机端口安全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29
3.5.1 相关准备工作29
3.5.2 配置交换机端口安全31
3.5.3 验证31
3.5.4 查看交换机端口安全信息32
习题33
第4章 交换机VLAN34
4.1 交换机VLAN基础知识34
4.1.1 VLAN简介34
4.1.2 划分VLAN35
4.1.3 VLAN中继35
4.1.4 VTP36
4.2 交换机VLAN配置常用命令38
4.3 交换机VLAN配置学习情境39
4.4 交换机VLAN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40
4.5 交换机VLAN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40
4.5.1 配置计算机IP地址40
4.5.2 配置3560交换机VTP41
4.5.3 创建VLAN41
4.5.4 查看VLAN信息42
4.5.5 建立交换机的中继链路43
4.5.6 划分VLAN45
4.5.7 验证VLAN连通性45
习题46
第5章 生成树协议47
5.1 生成树协议基础知识47
5.1.1 广播风暴47
5.1.2 STP48
5.2 生成树协议配置常用命令50
5.3 生成树协议配置学习情境50
5.4 生成树协议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50
5.5 生成树协议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50
5.5.1 查看STP信息50
5.5.2 树状网络结构图52
5.5.3 调整网络设备优先权值及验证52
5.5.4 指定交换机为根桥及验证53
习题54
第6章 以太通道55
6.1 以太通道基础知识55
6.2 以太通道配置常用命令56
6.3 以太通道配置学习情境56
6.4 以太通道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57
6.5 以太通道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57
6.5.1 查看交换机的STP信息57
6.5.2 创建以太通道58
6.5.3 配置以太通道58
6.5.4 配置链路负载均衡方式58
6.5.5 配置以太通道的属性59
6.5.6 验证59
习题60
第7章 三层交换机61
7.1 三层交换机基础知识61
7.2 三层交换机配置常用命令62
7.3 三层交换机配置学习情境62
7.4 三层交换机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63
7.5 三层交换机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63
7.5.1 相关准备工作63
7.5.2 查看Switch3560端口65
7.5.3 配置Switch3560三层接口66
7.5.4 查看路由表66
7.5.5 验证66
习题68
第8章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69
8.1 VLAN间通信的基础知识69
8.2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的配置
常用命令70
8.3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的配置
学习情境70
8.4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的配置
任务计划与设计71
8.5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的配置
任务实施与验证71
8.5.1 相关准备工作71
8.5.2 配置VTP域72
8.5.3 创建VLAN72
8.5.4 建立交换机之间的中继链路73
8.5.5 划分VLAN74
8.5.6 配置各个VLAN的网关75
8.5.7 验证76
习题77
第9章 网络设备连接78
9.1 路由器概述78
9.2 路由器接口基础知识79
9.2.1 识别Cisco 2811路由器79
9.2.2 路由器接口80
9.3 添加路由器模块81
9.4 路由器连接线缆82
9.5 典型网络环境的搭建及验证84
习题84
第10章 路由器初始配置85
10.1 路由器初始配置基础知识85
10.2 路由器初始配置常用命令86
10.3 路由器初始配置学习情境86
10.4 路由器初始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86
10.5 路由器初始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87
10.5.1 搭建配置环境87
10.5.2 配置初始路由器87
10.5.3 CLI命令模式89
10.5.4 路由器常用命令90
10.5.5 验证92
10.6 路由器密码恢复93
习题94
第11章 无线局域网95
11.1 无线局域网相关知识95
11.1.1 无线局域网简介95
11.1.2 无线局域网技术96
11.1.3 无线局域网组网模式97
11.1.4 典型无线设备98
11.1.5 无线局域网安全100
11.2 无线局域网配置学习情境101
11.3 无线局域网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101
11.4 无线局域网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102
11.4.1 相关准备工作102
11.4.2 配置PPPoE拨号服务器103
11.4.3 配置IP共享器104
11.4.4 配置无线局域网105
11.4.5 验证105
习题106
第12章 路由器的IP配置107
12.1 路由器的IP协议配置基础知识107
12.1.1 IP地址107
12.1.2 子网掩码108
12.1.3 子网划分108
12.1.4 VLSM与CIDR109
12.2 路由器的IP协议配置常用命令109
12.3 路由器的IP协议配置学习情境110
12.4 路由器的IP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110
12.4.1 IP配置的基本原则110
12.4.2 IP地址设计110
12.5 路由器的IP协议配置实施
与验证111
12.5.1 配置IP地址111
12.5.2 验证113
12.5.3 异常情况114
习题114
第13章 网络环境管理115
13.1 网络环境管理基础知识115
13.1.1 网络文档化工作115
13.1.2 Cisco的IOS116
13.1.3 网络管理116
13.1.4 网络排错技巧118
13.2 网络环境管理常用命令119
13.3 网络环境管理学习情境119
13.4 网络环境管理任务计划与设计120
13.5 网络环境管理任务实施与验证120
13.5.1 配置IP地址120
13.5.2 备份启动配置文件121
13.5.3 查看相邻的网络设备122
13.5.4 更新IOS映像文件123
13.5.5 管理Router2123
13.5.6 验证125
习题126
第14章 静态路由127
14.1 静态路由基础知识127
14.2 静态路由配置常用命令128
14.3 静态路由配置学习情境128
14.4 静态路由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129
14.5 静态路由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130
14.5.1 相关准备工作130
14.5.2 配置默认路由131
14.5.3 配置静态路由131
14.5.4 验证路由132
14.5.5 查看路由信息133
习题133
第15章 路由信息协议(RIP)134
15.1 RIP基础知识134
15.1.1 RIP概述134
15.1.2 度量135
15.1.3 管理距离135
15.1.4 路由环路135
15.2 RIP配置常用命令136
15.3 RIP配置学习情境136
15.4 RIP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137
15.5 RIP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137
15.5.1 配置IP地址137
15.5.2 配置RIPv1及验证139
15.5.3 配置RIPv2及验证141
15.5.4 配置被动接口142
习题142
第16章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
路由协议143
16.1 OSPF基础知识143
16.2 OSPF配置常用命令144
16.3 OSPF配置学习情境146
16.4 OSPF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146
16.5 OSPF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147
16.5.1 配置IP地址147
16.5.2 配置OSPF及验证149
习题152
第17章 加强型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EIGRP)153
17.1 EIGRP基础知识153
17.2 EIGRP配置常用命令154
17.3 EIGRP配置学习情境155
17.4 EIGRP配置任务计划与设计155
17.5 EIGRP配置任务实施与验证156
17.5.1 配置IP地址156
17.5.2 配置EIGRP及验证158
17.5.3 路由汇总160
习题160
第18章 路由重分布161
18.1 路由重分布概述161
18.2 路由重分布配置常用命令162
18.3 路由重分布配置学习情境163
18.4 路由重分布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163
18.5 路由重分布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163
18.5.1 配置IP地址163
18.5.2 配置路由165
18.5.3 验证167
习题167
第19章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168
19.1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基
础知识168
19.2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的
常用命令169
19.3 单臂路由学习情境169
19.4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的
任务计划与设计170
19.5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的
任务实施与验证170
19.5.1 相关准备工作170
19.5.2 配置VTP171
19.5.3 交换机上划分VLAN173
19.5.4 配置路由174
19.5.5 验证因特网服务175
习题177
第20章 热备份路由协议(HSRP)178
20.1 热备份路由协议基础知识178
20.2 热备份路由协议配置常用命令179
20.3 热备份路由协议配置学习情境180
20.4 热备份路由协议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181
20.5 热备份路由协议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182
20.5.1 建立以太通道182
20.5.2 创建VLAN183
20.5.3 配置STP184
20.5.4 配置中继链路185
20.5.5 划分VLAN185
20.5.6 配置IP地址186
20.5.7 配置路由187
20.5.8 配置HSRP187
20.5.9 配置网络服务188
20.5.10 验证188
习题190
第21章 广域网协议HDLC和PPP191
21.1 HDLC与PPP基础知识191
21.2 HDLC与PPP配置常用命令193
21.3 HDLC与PPP配置学习情境193
21.4 HDLC与PPP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194
21.5 HDLC与PPP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195
21.5.1 配置IP地址195
21.5.2 配置路由197
21.5.3 封装不带认证的PPP及验证198
21.5.4 封装带PAP认证的PPP
及验证198
21.5.5 封装带CHAP认证的PPP
及验证199
习题200
第22章 广域网协议帧中继201
22.1 帧中继基础知识201
22.2 帧中继协议配置常用命令204
22.3 帧中继协议配置学习情境204
22.4 帧中继协议配置任务计划
与设计205
22.5 帧中继协议配置任务实施
与验证206
22.5.1 相关准备工作206
22.5.2 配置路由207
22.5.3 配置帧中继协议208
22.5.4 测试与验证208
22.5.5 查看路由器上帧中继信息212
习题213
第23章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214
23.1 DHCP基础知识214
23.2 部署路由器为DHCP服务器215
23.2.1 路由器的DHCP配置常用
命令215
23.2.2 DHCP学习情境一216
23.2.3 路由器的DHCP配置任务
计划与设计216
23.2.4 路由器的DHCP配置任务
实施与验证216
23.3 多IP网段的DHCP配置219
23.3.1 DHCP学习情境二219
23.3.2 多IP网段的DHCP配置
任务计划与设计219
23.3.3 多IP网段的DHCP配置
任务实施与验证219
23.4 DHCP中继222
23.4.1 DHCP中继配置常用命令222
23.4.2 DHCP学习情境三222
23.4.3 DHCP中继配置任务
计划与设计222
23.4.4 DHCP中继配置任务
实施与验证223
习题224
第24章 访问控制列表225
24.1 访问控制列表概述225
24.2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227
24.2.1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常用命令227
24.2.2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学习情境227
24.2.3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任务计划与设计228
24.2.4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任务实施与验证229
24.3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233
24.3.1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常用命令233
24.3.2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学习情境234
24.3.3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任务计划与设计234
24.3.4 扩展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任务实施与验证235
习题239
第25章 网络地址转换240
25.1 网络地址转换基础知识240
25.2 静态地址转换241
25.2.1 静态地址转换配置常用
命令241
25.2.2 静态地址转换配置学习
情境241
25.2.3 静态地址转换配置任务
计划与设计241
25.2.4 静态地址转换配置任务
实施与验证242
25.3 动态地址转换245
25.3.1 动态地址转换配置常用
命令245
25.3.2 动态地址转换配置学习
情境245
25.3.3 动态地址转换配置任务
计划与设计246
25.3.4 动态地址转换配置任务
实施与验证246
25.4 端口映射247
25.4.1 端口映射配置常用命令247
25.4.2 端口映射配置学习情境247
25.4.3 端口映射配置任务
计划与设计248
25.4.4 端口映射配置任务
实施与验证248
习题249
参考文献250

前言/序言

  本书秉承培养计算机网络实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把握理论够用、侧重实践的原则,在介绍必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介绍网络设备配置的具体应用与操作,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书内容以思科公司的Packet Tracer 6.1软件为虚拟实训平台,所有案例都在该虚拟平台上调试通过。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用本书做教材可实施如下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是强化工程设计理念。在课堂上,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网络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以图表形式先设计好网络参数,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才能开始上机操作。坚决禁止学生不设计就直接进行配置的实践行为。为了防止学生不做实践,在设计时,要求每个学生所设计的网络参数要体现学生的学号或者姓名等要素。例如,某个案例需要用到192.168.x.0/24网段的IP地址,这里的x就是学生学号的最后2位。二是实施严格的实训过程监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教学单元的实践学习任务,提交教师检查报告并给出成绩。教师可根据学生提供的设计文档和自主验证文档,用Packet Tracer所提供的发测试包的功能,简化验证过程,提高检查效率。这种过程监控给学生一种可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紧迫感,同时更有强烈的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三是善用虚拟实训平台的功能。在遇到网络通信故障的时候,善于运用Packet Tracer提供的模拟运行模式,查看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从而结合设计文档,及时找到问题的原因,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网络工程项目调试工作经验找到一条捷径。四是先简要介绍本章的基础知识;之后,重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实践;最后,在任务实施与验证中体会本章的知识内容。
  本书建议教学课时为 90 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适当剪裁学习内容。为保证教学效果,建议按4个学时整体编排课表,而不是传统的 2 学时排课,这样充分保证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内能真正贯穿从设计到配置,再到验证检查的各个学习环节,从容完成一个复杂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本书由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平安教授主编。在编写过程中,刘远东、叶建锋、霍红颖、庄建忠、高维春和曹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专家刘保中、高立志、曾文著、韩华和魏秀美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学生白东华、林豪、吴宝城帮助调试与验证了案例,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为方便读者学习与教学,读者可用上述联系方式索取本书的电子教案和配套应用软件。
  编 者
  2015年1月

《网络设备精要:配置与优化的实践指南》 在这信息爆炸、互联互通成为常态的时代,稳定、高效的网络是企业运营的命脉,是个人数字生活的基石。然而,这看似无形的网络背后,是无数硬件设备在沉默而精确地工作。其中,交换机和路由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网络通信的“交通枢纽”与“路标指引”,决定着数据包能否顺利、快速地送达目的地。 本书并非是一本深入探讨网络协议细节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罗列枯燥命令的参考手册。相反,它是一本专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导您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配置、优化和维护您的交换机与路由器,从而构建一个安全、可靠、性能卓越的网络环境的实践指南。我们相信,理解设备的内在逻辑,掌握行之有效的配置技巧,才是真正驾驭网络世界的关键。 为何选择本书? 您是否曾面对堆积如山的网络设备,却不知从何下手? 您是否曾为配置错误的终端设备而抓耳挠腮,网络时断时续? 您是否曾对网络性能不满意,却苦于找不到优化的方向? 您是否曾为网络的安全性担忧,却不知道如何加固? 如果您对以上任何一个问题有所共鸣,那么《网络设备精要:配置与优化的实践指南》将是您理想的伙伴。本书旨在降低网络设备配置的学习门槛,让您告别“一知半解”,掌握“知行合一”的网络管理技能。我们将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步骤、丰富的案例,带领您深入理解网络设备的核心功能,并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 本书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构建坚实基础——理解网络设备 在深入配置之前,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是至关重要的。本部分将为您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您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核心概念有清晰的认知。 网络基础概念重温: 我们将简要回顾TCP/IP模型、OSI模型等基础知识,确保您具备理解网络数据流动的基本能力。我们将重点讲解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交换机工作原理剖析: MAC地址与MAC地址表: 深入理解MAC地址的唯一性,以及交换机如何学习和维护MAC地址表,从而实现高效的二层转发。 二层转发机制: 详细讲解交换机如何根据目标MAC地址,将数据帧精确地发送到目标端口,避免广播风暴。 VLAN(虚拟局域网)的价值与实现: 学习如何通过VLAN技术,将物理网络划分为逻辑上的不同广播域,提高网络安全性和管理效率。我们将介绍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基于MAC地址的VLAN划分等不同方式,并讲解Trunk端口和Access端口的区别与配置。 生成树协议(STP)的意义与作用: 了解STP如何防止网络中的环路,保障网络的稳定性。我们将介绍STP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STP参数。 路由器工作原理剖析: IP地址与路由表: 理解IP地址在三层通信中的作用,以及路由器如何通过查找路由表来决定数据包的下一跳。 三层转发机制: 详细讲解路由器如何根据目标IP地址,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掌握配置静态路由的方法,并理解何时需要引入动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配置要点。 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应用: 学习NAT如何实现私有IP地址与公有IP地址的转换,节省宝贵的公有IP资源,并提高网络安全性。我们将介绍SNAT、DNAT等不同类型的NAT及其配置方法。 设备硬件与接口: 简要介绍不同类型的交换机端口(如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和路由器接口,以及它们在网络连接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配置实践——从入门到精通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带领您一步步完成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础配置,并逐步深入到更高级的配置技巧。我们将以主流厂商的设备为参考,但讲解的原理和方法是通用的,适用于大多数网络设备。 初识命令行界面(CLI): 学习如何通过Telnet、SSH等方式登录到网络设备,并熟悉基本的CLI命令结构、常用命令以及帮助系统的使用。 基础配置项详解: 设备初始化与基本设置: 包括修改设备名称、设置管理员密码、配置NTP时间同步等。 IP地址配置: 为接口分配IP地址,理解子网划分与IP地址规划的重要性。 接口管理: 启用/禁用接口,配置接口速度和双工模式,以及接口的描述信息。 DHCP服务器与客户端配置: 学习如何在路由器上配置DHCP服务器,自动为终端设备分配IP地址,以及如何将交换机或终端配置为DHCP客户端。 交换机高级配置: VLAN配置实践: 详细演示如何创建VLAN、将端口划分到VLAN、配置Trunk端口实现VLAN间通信。 端口安全配置: 学习如何配置MAC地址过滤,限制允许连接到端口的设备数量,以及MAC地址学习限制,增强交换机的安全性。 链路聚合(LAG/Port-Channel): 理解链路聚合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聚合多个物理端口来提高带宽和冗余性。 QoS(服务质量)基础: 了解QoS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关键应用(如VoIP、视频会议)配置优先级,保证其网络传输质量。 路由器高级配置: 静态路由配置: 演示如何配置指向特定网络的静态路由,以及默认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入门(以OSPF为例): 详细讲解OSPF协议的基本概念、区域划分,并演示如何配置OSPF,实现多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 NAT配置实践: 演示如何配置SNAT实现互联网访问,以及DNAT实现内网服务器的对外访问。 ACL(访问控制列表)的应用: 学习如何配置ACL来过滤流量,实现防火墙功能,控制网络访问权限,提高网络安全性。 VPN基础概念与配置思路: 简要介绍VPN技术,以及路由器在构建VPN隧道中的作用(如IPsec VPN),为更复杂的网络安全需求打下基础。 网络诊断与排错: 学习使用ping、traceroute、show命令等工具,快速定位和解决常见的网络故障。 第三部分:优化与安全——提升网络效能 一个配置完成的网络并非一劳永逸,持续的优化和安全加固是保证网络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网络性能优化策略: 流量监控与分析: 学习如何使用SNMP等协议监控设备状态和流量,识别网络瓶颈。 带宽管理与流量整形: 深入探讨QoS的进阶应用,如速率限制、流量分类、队列管理等,实现精细化的带宽控制。 负载均衡基础: 了解负载均衡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路由器或专用的负载均衡设备,分担服务器压力,提高可用性。 网络安全加固: 设备访问安全: 强化登录认证,启用SSH,配置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授权访问。 端口安全加固: 除了MAC地址过滤,还将介绍其他端口安全特性。 防火墙策略优化: 结合ACL和路由器防火墙功能,构建更强大的安全防护体系。 防止常见攻击: 讲解ARP欺骗、DDoS攻击等常见网络攻击的原理,并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 日志管理与安全审计: 学习如何配置设备日志,并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网络备份与恢复: 掌握设备配置的备份和恢复方法,确保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快速恢复网络服务。 本书特色: 注重实践: 大量结合实际场景的配置案例,让您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步步为营,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力求用最清晰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 通用性强: 讲解的原理和方法适用于市面上绝大多数主流品牌的交换机和路由器。 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读者在实际网络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痛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无论您是网络初学者,还是希望提升自身网络管理技能的IT从业者,亦或是希望自主构建和维护家庭/小型办公室网络的爱好者,《网络设备精要:配置与优化的实践指南》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挑战又极具价值的网络探索之旅,成为真正掌握网络通信的“掌舵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在我网络技术学习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它并没有直接将我推入复杂的命令行世界,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引领我走进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管理领域。 书中对网络通信基础的讲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OSI模型和TCP/IP模型,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网络协议栈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它将数据包比作一封信,而每一层的协议就像是信封上的地址、邮戳、签名等,共同确保了信件能够准确无误地送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底层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交换机配置方面,本书的指导非常细致。从端口的启用和配置,到VLAN的划分与管理,再到Trunk模式的深入剖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Trunk端口的讲解记忆犹新,它不仅展示了如何配置,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解释了802.1Q封装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在Trunk链路上,数据帧如何携带VLAN ID信息来区分不同的VLAN流量。这让我彻底理解了VLAN是如何实现逻辑隔离的。 路由部分的内容也相当精彩。书中从静态路由的配置和应用场景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动态路由协议,如RIP和OSPF。对于OSPF,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包括邻居关系的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生成与维护,以及SPF算法是如何计算出最短路径的。书中还对各种路由协议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同网络规模下选择合适路由协议的建议,这对我理解路由协议的设计哲学非常有帮助。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也相当务实。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精细化地控制网络流量,例如,如何阻止特定IP地址的访问,或者只允许特定端口的服务通信。书中还讲解了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和配置,这对于解决IP地址不足问题和增强网络安全性都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面的检查,到链路层、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诊断,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分析网络连通性,以及如何通过查看show命令的输出来定位具体故障。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在我耳边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 此外,书中在讲解完每个章节后,都会提供相关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宝藏。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方法,并且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网络设备内部运作机制的一扇大门。在此之前,我只是将它们看作是“盒子”,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处理数据、做出决策,以及如何保证网络的高效和安全运行的。 书中对数据交换原理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交换机如何学习MAC地址,如何构建MAC地址表,以及在收到数据帧后,是如何根据目标MAC地址来查找端口并进行转发的。同时,它还解释了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以及VLAN是如何通过划分广播域来优化网络性能的。我尤其对Trunk模式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详细展示了802.1Q封装如何为数据帧打上VLAN ID标签,从而实现多个VLAN流量在同一根物理链路上安全传输。 在路由器配置方面,书中对路由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详细介绍了路由表的结构,以及路由器是如何根据目标IP地址在路由表中查找最佳匹配的路由条目,并决定下一跳的。书中还讲解了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以及RIP、OSPF等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OSPF协议的讲解,它详细阐述了OSPF的五种报文类型,以及邻居关系的建立过程,让我清晰地理解了链路状态信息是如何在路由器之间交换和同步的。 网络安全部分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来过滤流量,如何设置端口安全来防止非法设备接入,以及如何进行AAA(认证、授权、计费)管理来加强设备访问控制。这些实用性的安全配置建议,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网络管理中,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面的检查,到链路层、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诊断,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分析网络连通性,以及如何通过查看show命令的输出来定位具体故障。这种“由点到面”的排查方法,大大提升了我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在我耳边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 此外,书中在讲解完每个章节后,都会提供相关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宝藏。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方法,并且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网络技术领域的一扇新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认知仅限于它们是连接网络的“盒子”,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精妙的设计。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清晰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它们一一呈现。 书中对网络基础模型,如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讲解,是我见过最生动形象的。它将网络通信的过程比作信息传递的流程,从信息的产生到最终的接收,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明确的职责。我尤其对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在数据转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留下了深刻印象,理解了MAC地址和IP地址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交换机和路由器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引导数据流向。 在交换机配置方面,这本书的讲解非常详尽。从基础的端口配置,到VLAN的划分与管理,再到Trunk端口的配置,每一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命令示例和截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Trunk模式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如何配置,而是深入分析了802.1Q封装的原理,以及它如何在承载多个VLAN流量时,通过VLAN ID标签来区分不同的VLAN。这让我彻底理解了VLAN的实现机制。 对于路由器部分,书中对路由原理的阐释尤为精彩。它详细介绍了静态路由的配置和适用场景,以及RIP和OSPF等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我尤其对OSPF协议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描述了OSPF的邻居关系建立过程,还深入解析了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生成和维护,以及SPF算法是如何计算出最短路径的。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合适路由协议的建议,这对于实际的网络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管理的核心,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访问控制列表(ACL)的配置,以及如何利用ACL来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书中还讲解了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和配置,这对于理解如何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以及如何隐藏内部网络结构以增强安全性,都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面的检查,到链路层、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诊断,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分析网络连通性,以及如何通过查看show命令的输出来定位具体故障。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作者的表达流畅而专业,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专家,在我耳边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 此外,书中在讲解完每个章节后,都会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宝藏。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方法,并且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

对于《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点。我一直对网络技术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只能了解一些皮毛。而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将它们抽丝剥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讲解OSI模型和TCP/IP模型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模型图的展示,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及数据在不同层次是如何被封装和解封装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如何协同工作的解释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MAC地址和IP地址的作用,以及交换机和路由器在转发数据包过程中是如何利用这些地址信息的。这种对底层原理的透彻理解,让我对网络通信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配置层面,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覆盖了交换机和路由器最核心的配置内容,从基础的网络接口配置,到VLAN的划分与管理,再到路由协议的配置,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于命令行(CLI)的操作,它提供了大量的命令示例,并且对每个命令的参数和作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跟着书中的步骤,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练习,感觉对命令行的熟悉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Trunk模式和Access模式的讲解,以及它们在VLAN环境下的应用,都非常清晰。它详细解释了802.1Q封装的原理,以及在Trunk端口上,数据帧是如何携带VLAN ID信息来区分不同VLAN的流量的。这解决了我在之前学习中长期存在的困惑。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配置EtherChannel(链路聚合),这对于提升链路带宽和冗余性非常有价值。 路由部分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不仅介绍了静态路由的配置,还详细讲解了RIP、OSPF等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尤其是对OSPF的讲解,它详细阐述了OSPF的邻居关系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生成和维护,以及SPF算法的应用。书中还提供了在不同场景下选择不同路由协议的建议,这对于我理解路由协议的设计思路和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 网络安全是网络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也相当到位。它详细介绍了访问控制列表(ACL)的配置,以及如何利用ACL来过滤流量、限制访问。书中还讲解了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和配置,以及如何配置端口安全来防止非法设备的接入。这些内容对于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 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引导读者逐步定位问题。我跟着书中的案例,学习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show ip interface brief等命令来诊断网络问题,这对我以后独立解决网络故障非常有帮助。 让我感到特别贴心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一个配置章节时,都会提供相应的实验拓扑和配置步骤。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 Packet Tracer 等模拟器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易懂。作者善于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图示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总的来说,《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理解了网络设备在整个网络架构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配置来优化网络性能和保障网络安全。这本书为我深入学习和实践网络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令人生畏的命令和配置项,而是从最根本的网络原理讲起,让我理解了数据的传输过程、网络设备的功能定位,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协作的。 书中对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的讲解,采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数据包比作一封信,而每一层的协议就像是信件在邮递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地址、邮戳、签名等。这种方法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每一层的作用,以及数据在网络中是如何一步步被处理和转发的。我尤其对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在数据转发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留下了深刻印象,理解了MAC地址和IP地址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交换机和路由器是如何利用这些地址信息来引导数据流向。 在交换机配置方面,本书的讲解非常细致。从端口的启用和配置,到VLAN的划分与管理,再到Trunk模式的深入剖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Trunk模式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如何配置,而是深入分析了802.1Q封装的原理,以及它如何在承载多个VLAN流量时,通过VLAN ID标签来区分不同的VLAN。这让我彻底理解了VLAN的实现机制。 对于路由器部分,书中对路由原理的阐释尤为精彩。它详细介绍了静态路由的配置和适用场景,以及RIP和OSPF等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我尤其对OSPF协议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描述了OSPF的邻居关系建立过程,还深入解析了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生成和维护,以及SPF算法是如何计算出最短路径的。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合适路由协议的建议,这对于实际的网络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管理的核心,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也相当务实。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精细化地控制网络流量,例如,如何阻止特定IP地址的访问,或者只允许特定端口的服务通信。书中还讲解了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和配置,这对于解决IP地址不足问题和增强网络安全性都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面的检查,到链路层、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诊断,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分析网络连通性,以及如何通过查看show命令的输出来定位具体故障。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在我耳边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 此外,书中在讲解完每个章节后,都会提供相关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宝藏。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方法,并且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它能够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网络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逻辑。我之前对网络设备,尤其是路由器,总是感觉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明白它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网络中找到最佳路径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拨开了迷雾。 书中对于路由协议的讲解,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路由协议的命令,而是深入地阐述了每种协议的工作原理、度量方式以及适用场景。我尤其对OSPF协议的讲解印象深刻,书中详细描述了OSPF的五种报文类型,以及邻居关系的建立过程,让我清晰地理解了链路状态信息是如何在路由器之间交换和同步的。此外,书中还对比了RIP、EIGRP和BGP等协议的特点,并给出了在不同网络环境中选择合适协议的建议,这让我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去理解路由协议的设计。 在交换机配置方面,本书也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它不仅讲解了VLAN的创建和端口划分,还深入介绍了Trunk模式的配置,以及802.1Q封装的工作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VLAN间路由(Inter-VLAN Routing)的讲解,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这对于构建一个分段明确、管理灵活的网络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部分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来过滤流量,如何设置端口安全来防止非法设备接入,以及如何进行AAA(认证、授权、计费)管理来加强设备访问控制。这些实用性的安全配置建议,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网络管理中,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面的检查,到链路层、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诊断,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分析网络连通性,以及如何通过查看show命令的输出来定位具体故障。这种“由点到面”的排查方法,大大提升了我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在我耳边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 此外,书中在讲解完每个章节后,都会提供相关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宝藏。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方法,并且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在我接触过的众多技术书籍中,无疑是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本。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做”的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让你理解为什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对网络技术有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在阅读初期,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比如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但不同于以往看到的书籍,它并没有生硬地罗列各层的功能,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网络场景,将每一层的作用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描绘。例如,它会将数据包比作一封信,而每一层的协议就像是在信件的不同部分加上了邮戳、地址、签名等信息,以确保信件能够被正确地投递。 对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功能的讲解,也做得非常到位。书中详细阐述了交换机是如何通过MAC地址表来学习和转发数据帧,以及它在同一个广播域内如何实现设备间的通信。而对于路由器,则重点讲解了它如何通过路由表来判断数据包的最佳转发路径,以及它在不同网络之间扮演的“桥梁”角色。书中还对路由表的生成和维护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这对于理解网络的可达性至关重要。 关于VLAN(虚拟局域网)的章节,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一直对VLAN的概念感到模糊,不明白它究竟是如何实现逻辑隔离的。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图示和配置示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创建VLAN,如何将交换机端口分配给特定的VLAN,以及Trunk端口如何在承载多个VLAN流量时保持其独立性。它还解释了802.1Q封装是如何为数据帧打上VLAN ID标签的,这让我对VLAN的实现原理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路由协议方面,书中从静态路由的配置和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动态路由协议。对于RIP和OSPF,它不仅讲解了配置命令,更重要的是,它解析了这些协议的工作机制,比如RIP的跳数度量和OSPF的链路状态信息交换。书中还对各种路由协议的优劣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同网络规模下选择合适路由协议的建议,这让我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协议。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管理的核心,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也非常务实。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精确控制网络流量,例如,如何阻止特定IP地址的访问,或者只允许特定端口的服务通信。书中还讲解了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和配置,这对于解决IP地址短缺问题和增强网络安全性都非常有帮助。 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在故障排除的部分,给出了非常系统化的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故障现象,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排查框架。它引导读者从物理连接、链路状态,到IP配置、路由信息,一步步地去排查问题。例如,当用户无法访问网络时,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定位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排查思路,对我以后独立解决网络问题非常有启发。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在旁边一步步地引导我,让我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最后,书中在每一章的末尾都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模拟器上搭建了各种网络场景,反复练习配置命令,这使得我不仅仅是“看懂”了,更是“会做”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理解了网络通信的本质,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思路,并对网络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纸面上的篇幅。

评分

这本《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就像是为我这样一名网络技术初学者量身打造的指南。我一直对网络设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每当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命令行界面和各种复杂的配置选项时,总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它没有直接给我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这些核心概念的解释。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IP地址比作家庭住址,将子网掩码比作区分街道和门牌号的规则,将网关比作连接不同社区的桥梁。这样的类比让我瞬间茅塞顿开,以往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还教会了我如何根据实际的网络需求,去规划和划分IP地址段,这对于后续的网络设计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层面,这本书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命令行接口(CLI)和图形用户界面(GUI)来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对于CLI,它从最基本的登录、命令提示符识别到常用的show命令(如show ip interface brief, show running-config)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并附带了大量的实例操作截图,让我在实践中能够对照着一步步来。这种“跟着做”的学习方式,让我对命令行的熟悉程度大大提升,不再感到畏惧。 而对于GUI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配置的便利性。虽然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CLI往往是首选,但理解GUI的逻辑对于快速入门和在某些场景下进行辅助配置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不同厂商的GUI界面也进行了大致的介绍,虽然不可能涵盖所有,但足以让我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它们在功能和布局上的异同。 书中关于VLAN(虚拟局域网)的章节,简直是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一直对VLAN的概念感到困惑,不明白它为什么能实现逻辑上的隔离和广播域的划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清晰的步骤,一步步地解析了VLAN的创建、端口划分、Trunk模式配置等关键操作。我终于明白了,原来VLAN就像是在一个大楼里设置了不同的房间,即使它们物理上都在同一层,但也可以通过VLAN将其隔离开来,实现流量的有效管理。 此外,关于路由协议的介绍,虽然相对深入一些,但作者也努力将复杂的概念简化。例如,静态路由的配置,它直观地解释了如何手动指定数据包的下一跳。而对于动态路由协议,如RIP和OSPF,书中也从工作原理、路由更新、度量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且提供了简单的配置示例。虽然要完全掌握这些协议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路由的动态学习过程有了初步的理解。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在这一块的内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安全配置建议。例如,如何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来限制不必要的流量访问,如何设置用户认证和授权来保护设备的管理接口,以及如何对设备的端口进行安全加固。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网络配置不仅仅是为了让网络通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在网络故障排除方面,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思路和工具。它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故障现象,并给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方法。例如,当用户反映无法访问某个资源时,应该从哪里开始排查,是物理连接问题?IP地址配置错误?还是路由问题?书中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引导我学会如何利用show命令、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定位问题所在。这种“由表及里”的排查思路,对我以后独立解决网络问题非常有帮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始终强调“实践出真知”。它鼓励读者在实验环境中搭建小型网络,并亲手进行各种配置和测试。我按照书中的建议,使用了一些免费的模拟器软件,搭建了一个个简单的网络拓扑,并在其中反复试验书中的配置命令。这种动手实践的过程,不仅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从概念的引入到实际操作的指导,再到对网络安全和故障排除的深入探讨,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它不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书籍,也不像一些过于简化的入门读物,而是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网络设备配置管理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宝藏。

评分

在翻阅《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并非一本简单堆砌命令的“工具书”,而是一本真正从“为什么”出发,辅以“怎么做”的深度解读。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配置命令,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网络设备在整个网络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书中对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的讲解,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结合了实际的网络通信场景,清晰地阐述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及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让我在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时,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路由器需要维护路由表,为什么交换机需要学习MAC地址表,以及这些信息是如何影响数据包的转发路径的。书中对“拥塞控制”、“流量控制”等网络性能优化概念的探讨,也让我对网络设备不仅仅是“转发”的机器,更是能够主动管理和优化网络流量的关键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配置,例如VLAN的划分,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深入分析。它不仅讲述了如何创建VLAN、如何将端口划入VLAN,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VLAN之间的通信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配置Trunk端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802.1Q封装协议,并展示了在Trunk端口上,数据帧是如何携带VLAN ID信息的,以便在接收端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处理。这种对底层细节的挖掘,对于我这种希望彻底弄懂原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在讲解路由部分,书中对于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种动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优劣势和适用场景的讲解,都非常到位。它不仅提供了配置命令,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理解每种协议背后的设计哲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它会解释为什么OSPF比RIP更适合大型网络,以及BGP在互联网路由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对协议的“灵魂”的理解,远比死记硬背配置命令要重要得多。 书中的网络安全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停留在“配置ACL”这样的基础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策略。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精细化地控制网络流量,如何配置端口安全来防止非法设备接入,以及如何对设备进行AAA(认证、授权、计费)管理来加强访问控制。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防御建议。 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监控和日志管理。它介绍了如何利用SNMP协议来收集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如何配置syslog服务器来集中存储设备的日志,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日志来发现潜在的网络问题。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希望构建一个可管理、可维护的网络环境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最让我欣喜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一个配置命令时,都辅以大量的实际操作示例,并且很多示例都是基于真实的网络场景。它会根据不同的需求,给出具体的配置步骤和验证方法。例如,在配置DHCP服务器时,它不仅演示了如何分配IP地址,还讲解了如何配置选项,如DNS服务器地址、NTP服务器地址等。这种“理论+实践+案例”的模式,让我能够快速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书中在“故障排除”这个环节,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常见的故障,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排查框架。从物理层检查、到链路层排查、再到网络层和应用层,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它会告诉你,当出现连接问题时,应该先检查网线是否连接好,指示灯是否正常,然后才是查看IP地址配置,再到使用ping和traceroute等工具进行连通性测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而且,书中并没有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耐心地指导我一步步地攻克技术难题。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仅教授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理解了网络设备在整个网络架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配置来优化和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网络技术领域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在我翻阅的过程中,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兼备,而且在讲解方式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它并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命令行命令,而是先从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出发,让我理解了交换机和路由器在整个网络架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书中对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讲解,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层的功能,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经历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如何协同工作的解释印象深刻,理解了MAC地址和IP地址的作用,以及交换机和路由器在转发数据包时是如何利用这些地址信息的。 在交换机配置方面,本书的讲解非常细致。从端口的基本配置,到VLAN的划分与管理,再到Trunk模式的深入剖析,每一步都配有详细的命令示例和截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Trunk模式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如何配置,而是深入分析了802.1Q封装的原理,以及它如何在承载多个VLAN流量时,通过VLAN ID标签来区分不同的VLAN。这让我彻底理解了VLAN的实现机制。 对于路由器部分,书中对路由原理的阐释尤为精彩。它详细介绍了静态路由的配置和适用场景,以及RIP和OSPF等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我尤其对OSPF协议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描述了OSPF的邻居关系建立过程,还深入解析了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的生成和维护,以及SPF算法是如何计算出最短路径的。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合适路由协议的建议,这对于实际的网络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管理的核心,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也相当务实。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访问控制列表(ACL)来精细化地控制网络流量,例如,如何阻止特定IP地址的访问,或者只允许特定端口的服务通信。书中还讲解了NAT(网络地址转换)的原理和配置,这对于解决IP地址不足问题和增强网络安全性都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网络故障排除。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排查思路,从物理层面的检查,到链路层、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诊断,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定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分析网络连通性,以及如何通过查看show命令的输出来定位具体故障。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让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工程师,在我耳边悉心教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 此外,书中在讲解完每个章节后,都会提供相关的实验指导,鼓励读者动手实践。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这使得我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管理教程》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宝藏。它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配置网络设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故障排除的方法,并且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内容很全面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内容很全面

评分

内容很全面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好

评分

内容很全面

评分

书中出现大量错误 误人子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