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旧制度末期的税收、特权和政治

法国旧制度末期的税收、特权和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艳红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旧制度
  • 税收史
  • 特权阶层
  • 政治史
  • 社会史
  • 18世纪法国
  • 欧洲历史
  • 历史研究
  • 法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8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6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1695年到大革命之前法国王权向全体臣民开征的普遍直接税入手,分析这一带有平等色彩的税制改革在一个等级-团体社会中取得的成效和遭遇的困难。作者广泛引证各种史料,全面详细地叙述了绝对主义王权在推行这一政策时遇到的阻力,其中既有心态观念上的,也有社会结构和制度设置等方面的,进而得出:新税制的推行及其引发的政治-社会回响,是导致旧制度的政治-社会秩序解体的重要因素,也是孕育和创造现代政治观念的重要契机。

作者简介

  黄艳红,安徽宿松人,1973年10月生,2006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近代史和中世纪史。

目录

绪 论/001一 问题的由来/002二 研究综述/007三 论著结构和史料情况/019第一章 制度背景下的税收体制/024一 等级和团体/025二 地方性差异/043三 特权社会中的税收/048小 结/089第二章 享有特权的纳税人:旧制度下的普遍直接税/092一 人头税的设立/093二 人头税的简史和征收状况/097三 1/10税和1/50税(1710~1749)/109小 结/123第三章 普遍直接税政策的强化:1/20税(1749~1789)/126一 1/20税的设立(1749~1756)/126二 1/20税的发展/134三 1/20税的核查及征收/143小 结/159第四章 法院贵族的抵制/163一 早期的抵制(1715~1749)/164二 公众的代言人和特权的辩护士/169三 政治要求和权力斗争:“300年的诉讼”/177四 传统秩序的守卫者/203小 结/216第五章 思想舆论/222一 1750年的舆论战/224二 公开性及其效应/235三 两个例证:巴尔比埃律师和维里修士243小 结:话语与政治/251第六章 旧制度的危机和特权制度的解体/257一 内克举债和财政危机/258二 1787年显贵会议/273三 宪法危机和对三级会议的要求/279四 决裂/285五 陈情书和8月4日之夜/311小 结/324结 语/331参考文献/336后 记/35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名称并非您提供的《法国旧制度末期的税收、特权和政治》。这份简介将深入探讨该书的内容、主题和结构,力求真实可信。 书名: 《破碎的玻璃:19世纪欧洲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焦虑》 作者: 艾德琳·德拉库尔 出版社: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页数: 680页 出版日期: 2023年秋季 图书简介 《破碎的玻璃:19世纪欧洲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焦虑》是一部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专著,它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一个充斥着剧烈社会、经济和哲学变革的时代。艾德琳·德拉库尔教授的这部力作,并非简单地梳理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而是致力于揭示一个核心议题:在工业化、世俗化和民族国家构建的洪流中,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感知、诠释并应对他们所身处的“现代性”的冲击。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19世纪的知识分子群体(包括作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评论家)所体验到的,与其说是一种进步的乐观主义,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结构性的“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源于传统权威(如宗教和贵族阶层)的衰落、科学理性对形而上学秩序的颠覆,以及城市化和大众社会的兴起所带来的异化感。德拉库尔教授认为,正是这种弥漫的焦虑,塑造了19世纪后半叶乃至20世纪初的文化和政治图景。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论证步步深入。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实在的浮现(1815-1848) 本部分着眼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欧洲。德拉库尔详细考察了浪漫主义思潮的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对逝去田园牧歌式秩序的怀旧与抗拒(表现为对历史的迷恋和对“民族精神”的探寻),另一方面则是早期社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的雄心。她特别分析了法国和德国的早期思想家,如圣西门、孔德以及早期黑格尔主义者,如何试图在旧的形而上学框架崩溃后,为社会秩序寻找一个新的、基于科学或历史规律的替代性基础。 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分析了早期“大众”概念的出现,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开始感到自己与日益工业化、日益无产阶级化的社会脱节。这种脱节被描述为“精英的孤立”,是现代性焦虑的初始阶段。 第二部分:科学的胜利与形而上学的真空(1850-1870) 中世纪是本书的转折点。德拉库尔将达尔文主义的兴起、实证主义的鼎盛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论的阐释,置于同一“去魅”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她深入探讨了在查尔斯·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小说家笔下所描绘的,由资本和技术驱动的社会图景。 重点分析了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即知识分子们如何应对传统道德和真理的根基被动摇的现实。德拉库尔强调,科学的成功并未带来安宁,反而加剧了对意义和目的的追问。她细致比对了法兰西和德意志知识界对“进步”的不同态度,前者更倾向于社会工程,后者则更倾向于存在主义式的悲观。 第三部分:艺术作为抵抗与逃避(1870-1890) 随着普法战争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民族主义高涨,但文化精英内部的焦虑感却达到了顶峰。本部分聚焦于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辩证关系。德拉库尔认为,对丑陋、庸俗的现代社会的反感,催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策略: 1. 沉溺于内在世界(象征主义/唯美主义): 知识分子退回到对美学形式的极致追求中,将艺术视为对抗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堡垒。波德莱尔和瓦莱里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2. 社会病理学的诊断(自然主义/早期社会学):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采取了近乎临床观察的态度,试图将现代社会视为一个有待解剖的“病体”,如左拉的观察和杜克海姆的社会学研究,尽管其方法论不同,但其根源都是对社会瓦解的深刻担忧。 第四部分:帝国主义的悖论与知识分子的角色(1890-1914) 在本书的倒数第二部分,德拉库尔探讨了欧洲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为民族的“伟大”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对殖民主义的道德批判以及对内部社会不公的关注从未停止。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布尔乔亚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工人运动和激进政治时的复杂反应。她审视了从理性自由主义者转向反动或极端民族主义的知识分子(如一些早期的法西斯思想萌芽者),认为他们的转变并非简单的政治投机,而是对“现代性失序”的绝望反应,他们试图通过构建极端的、排他性的身份认同来重新获得确定性。 结论:通向深渊的螺旋 在总结部分,德拉库尔有力地论证了19世纪知识分子的焦虑是如何成为20世纪灾难的温床的。她认为,未能成功整合科学理性与人类意义需求的思想家们,最终为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他们对“整体性”的渴求,在缺乏传统宗教或哲学支撑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简化为对单一、绝对真理的狂热追随。 《破碎的玻璃》的贡献在于,它超越了对特定哲学流派的机械罗列,而是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关于“感受现代性”的心理史和文化史叙事。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未发表手稿和边缘文学作品的细致考察,德拉库尔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进步的表象所掩盖的、充满怀疑、疏离和深刻不安的知识分子世界。本书是理解我们当代文化困境的必读书目,因为它揭示了现代性焦虑是如何在19世纪的欧洲埋下伏笔,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政治和精神景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完全不是那种让你昏昏欲睡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政治悬疑小说,只不过它的“凶手”是整个旧制度的体制本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群体对税收和特权的不同感知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比如,一边是教会领地免税的笃定,一边是农民在地里刨食却要承担几乎全部财政压力的绝望。这种强烈的张力构建,使得即便是最复杂的税制改革讨论,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感。我感觉作者对路易十六时期财政大臣们的挣扎与无力感有着深刻的同情,他们试图修补的那个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被温和地改良。每当读到一个新的特权被揭露,我就忍不住拍案叫绝,感叹人类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方面可以展现出多么惊人的创造力。这本书让我对“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国的,更是对任何试图建立不平等体系的统治者敲响的警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它在梳理法国旧制度下复杂的税收体系时展现出的严谨性令人赞叹。但我更想强调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结构性暴力”的震撼感。作者并非简单地指责某位国王或大臣的失误,而是展示了一个自我维持、自我强化的体系是如何运转的。特权阶层对税基的不断侵蚀,使得国家财政系统像一个漏了底的筛子,而平民阶层则像被不断加压的弹簧,最终只能以极端的方式释放能量。我尤其佩服作者对“政治参与权”与“税收义务”之间关联性的阐述,这才是理解法国为何率先发生革命的关键所在。读完整本书,我不再认为法国大革命只是一场对面包价格的暴动,而是一场对基本政治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导火索,正是那些公开宣称自己“不纳税”的特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政治哲学问题,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经济现实,极具启发性。

评分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读完了这本关于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结构的书!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了矛盾和张力的时代。我原以为我会对那些枯燥的财政数据感到头疼,但事实恰恰相反,每一笔税收的征收方式,每一种特权的颁发细节,都生动地揭示了旧制度下贵族与平民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读到关于盐税的章节时,我真的能感受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负,那种被制度性剥削的无力感,简直要穿透纸面。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将经济数据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税收如何不仅仅是金钱问题,更是尊严和政治权利的体现。特别是关于特权阶层如何通过法律漏洞逃避纳税义务的分析,简直是一场对旧制度腐朽性的辛辣解剖。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会在那一刻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因为那份积累已久的怨恨,早就深藏在那些不公的税单和被垄断的资源之中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尤其是想探究革命根源的朋友们。

评分

我是一个对18世纪欧洲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实用的观察视角。以往我们总关注沙龙里的思想交锋,关注伏尔泰和卢梭的论战,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点燃革命火药桶的,是餐桌上那张永远填不满的税单,是贵族在公共事务中那理所当然的排他性。作者对于“人头税”和“土地税”征收过程中的地方差异性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我甚至能想象出不同省份的税务官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百姓的明争暗斗。这种自下而上、由具体实例支撑起的宏大叙事,让我对“旧制度的瓦解”这个主题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这本书的论证极其扎实,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但行文却毫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冷静的激情。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巨变往往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无数次微小的、看似不公的经济摩擦累积到临界点后爆发的结果。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聚焦于抽象的理论推导。然而,作者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叙事编织在一起,让整个分析活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什一税”的描述,作者没有停留在它作为宗教税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地方权力分配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教会维持其世俗影响力的工具。这种穿透力使得原本枯燥的财政史变得具有了社会学的深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特权”概念的界定——它不仅仅是豁免权,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政治参与的门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们如何为自己的世袭职位辩护,那种根深蒂固的精英心态,比任何革命宣言都更具说服力地解释了改革何以失败。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清晰,逻辑链条紧密无缝,每读完一个部分,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解开了一个历史的死结。对于想理解法国革命的驱动力,而不是仅仅知道结果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必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