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既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晶,同时也是作者在学术路上跨出的重要一步,他以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了那庄严肃穆的学术殿堂。十年磨一剑,对青年学者来说,确实不易。
《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作者选择先秦文化学术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并准备付出心血奉献。研习中国传统学术,先秦是根源,是基础。但学习先秦文化,并非易事,单是那艰深的语言文字关,就让许多年轻人难跨门槛,从而产生了知难而退的心理。但是《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作者反之,他是迎难而上,只问学术需要,而不问其他,什么代价、什么效益,都顾不上。这在今天,不说“另类”,也是罕见。他选择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这一课题,我也曾提醒他,这既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诱人项目,同时又是个艰深厚重的跨学科的全新学术领域,要求研究者必须先突破以前单科独进而不及其余的苏联学术模式,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才有条件完成这一课题。就题目所示,《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作者所学为古典文学专业,秦国文学是当然的研究对象;但考古学与文学并重,考古学中,另有洞天,对门外汉来说,又知道了解多少?这就要求《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作者要为此付出比一般学人多上几倍的努力。而且,除了考古学及出土文献的整理辨识之外,一旦深入课题中,就会发现,其广袤的学术领域,广泛涉及了历史学、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文学地理)、民族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古文字学、音韵训诂之学,当然还包括经学中的礼仪礼制之学,就是那令年轻人头痛的甲骨卜辞、钟鼎铭刻专门之学,也是无计相回避。比如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学,怎能避开太公庙秦公钟、镈铭刻呢?又如《石鼓文》,虽因年久残缺,但它乃是秦国诗歌的一代杰作,怎能不讲呢?但是秦公钟镈及《石鼓文》,辨识考察,必须花费许多心血,从借鉴前贤成果,到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判断和现代反思,步步深入,又谈何容易!但可贵的是,《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作者没有后退,而是直面困难,早有心理准备。他尝试着跳进了自己的学术盲区大海中,勇敢游泳摸索,从无知到有所知,搬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障碍,坚定地踏实了每一前进的步伐,毅然前行,终于努力没有白费,化为心血结晶奉献读者,嘉惠学林。如果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决心,没有反复钻研修改的苦功,成果是出不来的。在治学路上,《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作者与那追名逐利讲究效益的浮躁学风,大相径庭,两两相较,雅俗分明,高低立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后继有人的光明希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暴秦”与“秦世不文”
第一节 “THINA”与“暴秦”
第二节 “秦世不文”论及其影响
第二章 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研究的可能
第一节 秦国文学资料的新发现
第二节 “秦国文学”释义
第三节 秦国文学研究的现状
第四节 秦国文学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第三章 泰国出土文献年代综考
第一节 秦国出土文献对象及其年代问题
第二节 从秦系文字发展史判定诸铭刻的年代序列
第三节 从礼乐背景、铭史互证等角度考察诸铭刻的镌写年代
第四章 秦国传世文献年代综考
第一节 《诗经·秦风》年代考
第二节 《秦誓》作年辨惑
第三节 《吕氏春秋》成书年代异说平议
第五章 秦国文学史年表
第六章 秦文化与秦赢文化精神
第一节 秦民族与秦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秦文化的地理背景、考古发现及其阐释
第七章 文化接触、华夏认同与春秋时期秦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秦风·无衣》:周秦文化接触与泰国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秦记》:秦文化的自立与秦国文学的肇始
第三节 《秦风》等:秦人的“诸夏”意识及其文学经典的诞生
第四节 春秋秦国文学:西周礼乐文化的最后回响
第八章 礼乐倾圮、功利意识与战国早中期秦文学的凋零
第一节 变动的世界与秦国的危机
第二节 商鞅变法对秦文化及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文化融合、学吏教育与战国后期秦文学的新变
第一节 将定于一的战国大势与和秦国文化的多元融汇
第二节 学吏制度对秦国文学的促进
第三节 秦人的宗教信仰与秦文学
第十章 “秦诗”的思想意涵与艺术风貌
第一节 “秦诗”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第二节 “秦诗”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
第十-章“秦声”的存在形态与文史价值
第一节 “秦声”的留存篇目和《扊扅歌》的原初形态
第二节 《口赋谣》、《樗里谚》、《惠文王谚》的历史价值
第十二章 《吕氏春秋》的文艺思想与寓言成就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文艺观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
第十三章 秦国简牍文献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放简《墓主记》与志怪小说的起源
第二节 睡简《成相篇》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睡虎地秦墓木牍家书的情感内蕴及其价值
第四节 睡简《日书-诘篇》的文体及其民间性
第五节 睡简《日书》之《梦篇》、《马襟篇》的文学价值
第六节 秦简《日书》中的神话传说
第十四章 秦国文学与古典文学史的叙写
第一节 秦国文学的历史嬗迁及其意义
第二节 出土文献文学史价值的辩证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倪晋波博士力作《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即将出版,嘱为序。我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以先睹为快。读毕,思绪兴发,说几点感想以代序。
忆昔与晋波君在复旦大学研究院共同切磋、相互交流而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许多场景细节犹历历在目。但是时光流逝,快如奔马,十余年曾未若一瞬。当年一米八十个头、年轻英俊却稚气未脱的学生,转眼已步入“三十而立”后的盛壮之境,迅速成为一位朴实稳健而学有专长的后起之秀,颇为引人注目。我外出参加海内外学术活动时,常得友人告之,其学术反响甚佳,将来是个人才。当然,类似夸赞,大多是学界前辈对于年青学者的关心帮助和提携培养;但同时也证明了晋波本人的刻苦勤奋和善于思考。一个可造的年轻人,是不会辜负前辈师长们培植栋梁的良苦用心的。《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的出版,正是晋波向关心自己成长的前辈们的汇报。汇报是否及格,有待实践的检验。
《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既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晶,同时也是作者在学术路上跨出的重要一步,他以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了那庄严肃穆的学术殿堂。十年磨一剑,对青年学者来说,确实不易。
晋波选择先秦文化学术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并准备付出心血奉献。研习中国传统学术,先秦是根源,是基础。但学习先秦文化,并非易事,单是那艰深的语言文字关,就让许多年轻人难跨门槛,从而产生了知难而退的心理。但是晋波反之,他是迎难而上,只问学术需要,而不问其他,什么代价、什么效益,都顾不上。这在今天,不说“另类”,也是罕见。他选择出土文献与秦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这一课题,我也曾提醒他,这既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诱人项目,同时又是个艰深厚重的跨学科的全新学术领域,要求研究者必须先突破以前单科独进而不及其余的苏联学术模式,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才有条件完成这一课题。就题目所示,晋波所学为古典文学专业,秦国文学是当然的研究对象;但考古学与文学并重,考古学中,另有洞天,对门外汉来说,又知道了解多少?这就要求晋波要为此付出比一般学人多上几倍的努力。而且,除了考古学及出土文献的整理辨识之外,一旦深入课题中,就会发现,其广袤的学术领域,广泛涉及了历史学、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文学地理)、民族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古文字学、音韵训诂之学,当然还包括经学中的礼仪礼制之学,就是那令年轻人头痛的甲骨卜辞、钟鼎铭刻专门之学,也是无计相回避。比如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学,怎能避开太公庙秦公钟、镈铭刻呢?又如《石鼓文》,虽因年久残缺,但它乃是秦国诗歌的一代杰作,怎能不讲呢?但是秦公钟镈及《石鼓文》,辨识考察,必须花费许多心血,从借鉴前贤成果,到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判断和现代反思,步步深入,又谈何容易!但可贵的是,晋波没有后退,而是直面困难,早有心理准备。他尝试着跳进了自己的学术盲区大海中,勇敢游泳摸索,从无知到有所知,搬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障碍,坚定地踏实了每一前进的步伐,毅然前行,终于努力没有白费,化为心血结晶奉献读者,嘉惠学林。如果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决心,没有反复钻研修改的苦功,成果是出不来的。在治学路上,晋波与那追名逐利讲究效益的浮躁学风,大相径庭,两两相较,雅俗分明,高低立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后继有人的光明希望。
古韵新声:先秦两汉学术史论集 导言:寻踪溯源,探赜钩深 本书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先秦至两汉时期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与核心议题。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对出土新材料的审慎考察,重构那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图景。本书内容涵盖了哲学思辨、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艺术表达等多个维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窗口。全书不拘泥于单一学派的阐释,而是以开放的视野,力求展现先秦两汉学术思潮的多元性与内在的张力。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建构与流变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周代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与哲学基础 本章首先考察了西周“礼”与“乐”的起源及其在维护宗法制度中的实践。重点分析了礼乐制度如何内化为贵族阶层的行为规范,并探讨了儒家学派(如孔子、孟子)如何继承并改造了这一体系,将其从一种政治实践提升为一套伦理哲学。通过对《礼记》和《乐记》中相关论述的梳理,揭示了周代意识形态构建的复杂性。 第二章:道家思想的宇宙论与人生智慧 本章聚焦于老庄哲学中的“道”与“自然”概念。我们详细辨析了《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政治哲学,阐述了“道法自然”如何成为对周代人为干预的反思。同时,对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和“齐物论”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了其超越现实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刻内涵,并将其置于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考察其产生的必然性。 第三章:法家治国方略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本章侧重于申不害、商鞅、韩非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我们系统梳理了法家“法、术、势”三要素的构成及其在构建中央集权国家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韩非集大成式的思想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如何吸收了前代诸子的观点,最终形成了一套以君主权力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同时,本书也审视了法家思想在秦统一后所面临的内在局限性。 第二章:两汉经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本部分关注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如何系统化、教条化,并最终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 第四章:汉初治术的“黄老”底色与“休养生息” 本书开篇追溯了汉代建立初期的指导思想。在秦亡的教训下,统治者如何采纳了黄老之术,奉行“清静无为”的方针。本章通过对《淮南子》等典籍的分析,展示了黄老思想在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初步构建早期宇宙观上的贡献,以及它在汉初社会经济恢复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董仲舒与儒学的形塑 本章是关于汉代学术史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详细论述了董仲舒如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工具,改造了先秦儒学,使其能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求。重点分析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概念的提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为君权神授提供了哲学辩护。 第六章:今古文经学的分野与学术争鸣 本书细致辨析了汉代经学研究中的两大流派——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本章对比了两种传学方式、诠释理路上的根本差异,并探讨了它们在政治立场上的微妙区别。通过对《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等重要传注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经学内部的复杂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驱动了汉代学术的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先秦两汉的文化与艺术形态 本部分拓宽视野,关注学术思想之外的文化表达与技术实践。 第七章:先秦楚文化中的神话观念与艺术风格 本章转向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考察了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通过对楚辞(如屈原作品)的文本分析,结合考古发现的漆器、玉器纹饰,探讨了楚人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对鬼神的想象,以及这种文化形态与中原文化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八章:秦汉的简牍制度与早期档案管理 本章利用出土的简牍、帛书材料,探讨了秦汉帝国高效运作的行政基础。我们分析了秦朝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对信息传播的规范作用,并研究了汉代官方文书的格式、档案的分类与保存方法,揭示了这一时期严密的官僚体系是如何通过文字媒介得以维系的。 第九章: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与衰落 本章关注汉代后期学术思想走向迷信化和政治化的趋势。我们考察了谶纬学说的核心内容——以星占、图谶来预言吉凶、确立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谶纬之学如何逐渐侵蚀正统经学,并在东汉末年成为政治混乱的推手之一,最终导致其被官方所摒弃的过程。 结语:传统的赓续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对先秦两汉的学术遗产进行了总结性的回顾,强调了这一时期奠定的中国思想与制度框架的持久性。我们认为,先秦诸子的活跃思辨,与汉代对思想的规范整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对这些历史遗产的深入理解,是解析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关键所在。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文献学考证与思想史梳理的结合,期望能激发更多学界同仁对这一黄金时代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