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填補瞭心理學書籍和心理學研究之間的溝壑,從 曆史的角度展示瞭心理學史上有名的40項研究,並介紹瞭這些研究的後 續進展和相關研究。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以一個專業人士的眼光看待這 些仍炙手可熱的曆史研究。 本書分十個心理學專題,有“生物學與人類行為”、“知覺與意識” 、“學習和條件反射”、“智力、認知和記憶”、“人的發展”、“情緒 和動機”、“人格”、“精神病理學”、“心理治療”和“社會心理學” 。每個專題選取瞭4項研究。每項研究的內容包括:題目、作者、原始齣處 、問題提齣的背景、理論假設、研究方法、結果、討論、意義與批評、近 期應用和參考文獻。 本書既適閤於初學心理學的人,也適閤於那些從事心理學事業、應用 心理學的人。閱讀本書,不僅能讓人明白什麼是科學的心理學,還能夠為 自己所從事的心理學工作找到依據,並能激發心理學的研究熱情,促進更 多新的、對實踐有指導價值的研究齣現。
目錄
第1章
生物學與人類行為
研究1 一個腦還是兩個腦
Gazzaniga.M.S.(1967).The split brain in man.ScientificAmerican,217(2),24-29.
研究2 豐富的經曆是否等於更大的大腦
Rosenzweig,M.R.,Bennett,E…L⋄,M.C.(1972).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Seientifie American,226(2),22-29.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
Bouchard,T,Lykken,D.,McGue,M.,segal,N.,&Tellegen;,A.(1990).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The Minnesota study oftwins reared apart.Science,250,223-229.
研究4 小心視崖
Gibson,E.j.,&Walk;,R.D.(1960).The‘'visual cliff.”ScienlificAmerican,202(4),67-71.
第2章
知覺與意識
研究5 注視偏好
Fantz,R.L.(1961).The origin ofform perception.ScientificAmerican,204(May),61-72
研究6 睡眠,毫無疑問就會做夢
Aserinsky,E.,&Kleitman,N.(1953).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b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Science,118,273-274.
Dement,W(1960).The effect ofdream deprivation.Science,131,1705-1707.
研究7 類彆天成
Rosch,Eleanor.H.(1973).Natural categories.Cognitivepsychology,4,328-350.
研究8 行動,如同被催眠瞭一樣
Spanos,N.P.(1982).Hypnotic behavior:A cognitive,social,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n Psychology,Psychiatry,andBehavior,7,199-213.
第3章
學習和條件反射
研究9 不隻限於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I.P.(1927).Conditionedreflexe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研究10 情緒化Bqd\艾爾伯特
Watson,J.B.,&Rayner;,R.(1920).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3,1-14.
研究11 敲敲木頭
Skinner,B.F.(1948).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38,
168.172.
研究12 觀察到攻擊行為……做齣攻擊行為
Bandura,A.,Ross,D.,&Ross;,S.A.(1961).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Journal of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3,575_582.
第4章
智力、認知和記憶
研究13 期望導緻結果
Rosenthal,R.,&Jacobson;,L.(1966).Teachers’expectancies:Determinates of pupils’IQ
gains.PsychologicalReports,19,115-118.
研究14 你在哪方麵更聰明
Gardner,H.(1 983).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0rk:Basic Books
研究15 心中的地圖
Tolman,E.C.(1948).Cognitivemapsin rats andmen.PsychologicalReview,55,189-208.
研究16 感謝記憶
Loffus,E.F.(1975).Leading questions and the eyewitness report.Cognitive Psychology,7,
560.572
第5章
人的發展
研究17 愛的發現
Harlow,H.E(1958).The nature oflove.American Psychologist,13,673-685.
研究18 眼不見,不一定心不煩
Piaget,J.(1954).The development ofobject concept:The construction ofreality in the child
(pp.3-96).New York:Basic Books.
研究19 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L.(1 963).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orientations toward a moral order:
Seq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moral thought.Fita Humana,6,11-33.
研究20 讓你愉快的控製力
Langer,E.J.,&Rodin;,J.(1976).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Ile aged: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4,191-198.
第6章
情緒和動機
研究21 性動機
Masters,W.H.,&Johnson;,V.E.(1966).Human sexual response.Boston:Little,Brown.
研究22 我能讀懂你的麵部錶情
Ekman,P,&Friesen;,W.V.(1971).Constants across cultures in the face and emotion.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17,124-129.
研究23 觀察你的情緒瞭嗎
Ross,P.(2003,August 1 1).Mind readers.Scientific American,289(3),74-77.
研究24 認知失調
Festinger,L.,&Carlsmith;,J.M.(1959).Cognifive consequences offorced compliance.Journal
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58,203-210.
第7章
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嗎
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Monographs。80,1-28.
研究26 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
Bem,S.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42,155·162.
研究27 和心髒賽跑
Friedman,M.,&Rosenman;,R.H.(1959).Association of specific 0Vert behavior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69,
1286-1296.
研究28 個人與集體
Triandis,H.,Bontempo,R.,Villareal,M.,Asai,M.,&Lucca;,N.(1988).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54,323-338.
第8章
心理病理學
研究29 究竟誰是瘋子
Rosenhan,D.L(1973).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Science,179,250-258
研究30 你將再次獲得防禦
Freud,A.(1946).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研究31 習得性抑鬱
Seligman,M.E.P,&Maier,S.F.(1967).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74,1-9
研究32 擁擠導緻行為失常
Calhoun,J.B.(1962).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Scientific American,206,
139.148.
第9章
心理治療
研究33 為自己挑選心理治療師
Smith,M…L&lass,G.V.(1977).Meta-analysis ofpsychotherapy outcome studies.American
Psychologist,32,752·760.
研究34 緩解你的恐懼心理
Wolpe,J.(1961).The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reatment of neuroses.Journal of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132.180.203.
研究35 投射齣真正的你
Rorschach,H.(1942).Psychodiagnostics: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New York:
Grnne & Stratton.
研究36 編個故事吧
Murray,H.A.(1938).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PP.531-54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10章
社會心理學
研究37 斯坦福監獄實驗
Zimbardo,E G.(1972).The pathology ofimprisonment.Society,9(6),4-8.
Haney,C.,Banks,W C.,&Zimbardo;,P.G.(1973).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riminology&Penology,1,69-97.
研究38 從眾的力量
Asch,S.E.(1955).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ScientificAmerican,193,31一35.
研究39 你會伸齣援手嗎
Darley,J.M.,&Latand,B.(1968).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377-383.
研究40 無條件服從
Milgram,S.(1963).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Journal of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371-378.
精彩書摘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視覺與觸覺聯閤測試
綜上所述,這兩類測試不僅支持瞭上述發現,還得齣瞭額外的、有趣的結果。如果隻嚮被試大腦的右半球呈現某一物體的圖片,那他們既不能說齣物品的名字,也不能描述它。事實上,患者也許根本沒有言語的反應,或否認有任何東西齣現。但是如果允許患者伸齣左手(仍然隻用右半球)到屏幕下觸摸物品,他們總能找到與視覺呈現相同的物品。
測試發現,右半球也能很好地思考和分析物體。加紮尼加曾報告說,在展示某一物品的圖片(比如香煙)給被試的右半球時,允許被試在屏幕後觸摸10種物品,但裏麵卻沒有香煙,並讓其選擇最接近圖片的一件物品——在本研究中是一個煙灰缸。加紮尼加繼而解釋道:
“然而,太奇怪瞭!即使在他們正確反應之後,並在他們左手握著煙灰缸時,他們也不能說齣或描述實物煙灰缸以及圖片上的香煙。顯然,在知覺和知識方麵,左半球和右半球完全分開瞭。”
……
前言/序言
洞悉心靈深處的奧秘:探索人類行為的復雜圖景 人類的心靈,是一個永恒的謎題,也是一門深邃的學問。從潛意識的暗流湧動,到意識的清晰邏輯;從情感的跌宕起伏,到行為的韆變萬化;從個體獨特的經曆,到群體社會的影響,這一切都編織著一幅復雜而迷人的圖景。長久以來,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這個由無數個心靈交織而成的世界。這不僅僅是齣於好奇,更是為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聯結,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心理學,這門探索心靈奧秘的科學,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它不拘泥於錶麵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人類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根源,試圖揭示隱藏在現象背後的規律與機製。它是一門既貼近生活,又充滿嚴謹科學精神的學科,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獨特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自身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 當我們談論心理學時,我們觸及的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更是鮮活的個體體驗。那些關於學習如何形成,記憶是如何儲存和提取,動機是如何驅使我們行動,情緒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甚至是在壓力和睏境中我們如何應對的探討,都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更明智地做齣決策,並與他人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關係。 這門學科的魅力在於它的廣度和深度。它涵蓋瞭從嬰兒的早期發展,到老年人的心理調適;從人類的社會互動,到精神疾病的治療;從潛意識的深層挖掘,到認知過程的精妙運作。每一個分支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窺探到人類心靈的不同側麵,而這些側麵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完整的人類心理畫捲。 想象一下,你是否曾經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會做齣一些齣乎意料的行為?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情境下會感到特彆的快樂或悲傷?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事物産生強烈的依戀?為什麼學習新知識有時候會如此睏難,而有時候又如此輕鬆?這些看似日常的問題,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 例如,關於記憶的形成與遺忘,我們不僅僅是“記”或“忘”,背後涉及復雜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理解這些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提升記憶力,甚至應對那些令人睏擾的遺忘。 又比如,人類的動機,是驅動我們前進的內在力量。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的渴望,各種動機交織在一起,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和行為。認識到自身和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也能更有效地激發自身潛能。 情緒,更是人類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喜悅、悲傷、憤怒、恐懼,這些情緒並非隨機齣現,它們與我們的經曆、認知以及生理反應緊密相連。心理學幫助我們理解情緒的産生機製,學習如何管理和調節情緒,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起伏,保持心理健康。 社會心理學則將我們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探討個體如何在群體中思考、感受和行動。從從眾效應到群體決策,從偏見到刻闆印象,社會心理學揭示瞭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巨大影響,也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 發展心理學關注的是人從生命之初到終點的心理變化。嬰兒如何學習語言,兒童如何形成人格,青少年如何經曆身份認同的探索,成年人如何應對職業與傢庭的平衡,老年人如何麵對衰老與失落,這些都是發展心理學關注的焦點。理解生命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身邊的人,也能更從容地麵對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甚至,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也並非固定不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形成自我概念,以及自我概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這是心理學中一個核心的議題。認識到自我的多麵性與可塑性,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認知,擁抱真實的自己。 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研究者們的探索與實驗。他們通過嚴謹的科學方法,設計各種實驗,觀察人類的行為,分析數據,從而逐漸揭示齣人類心靈的種種奧秘。這些研究,有的顛覆瞭我們固有的認知,有的則為我們提供瞭全新的理解角度,它們共同構成瞭心理學知識體係的基石。 這門學科的價值,並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重要的是能夠指導我們的實踐。無論是教育工作者如何設計更有效的教學方案,醫療專業人員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治療患者,企業管理者如何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還是我們每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決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心理學都提供瞭寶貴的洞見和方法。 通過學習心理學,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這個概念,理解個體的獨特性,理解群體的力量,理解環境的塑造。它幫助我們超越直覺和經驗的局限,用更科學、更客觀的視角去分析問題,做齣判斷。 這是一種不斷發現和自我超越的過程。當我們開始關注內心的世界,關注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便踏上瞭一條探索自我與世界的旅程。這條旅程或許充滿挑戰,但其迴報將是豐厚的:更清晰的自我認知,更深刻的人際理解,更從容的生活態度,以及更積極的人生體驗。 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引人入勝的學科,它邀請我們一同走進人類心靈的殿堂,去探索那些深藏的秘密,去發現那些未知的可能,最終,去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它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論,而是對生命本身最深刻的關懷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