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摄影师 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

要成为摄影师 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雍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技巧
  • 摄影入门
  • 慢生活
  • 观察力
  • 艺术
  • 生活美学
  • 散步
  • 创意
  • 纪实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7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321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要成为摄影师,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是一位体悟“故事不在远方”的摄影师——张雍用十年生命所完成的图文创作。整本书呈现的是一种“纸上电影”的视觉体验,阅读此书,就像是进到电影院里,灯光全部暗下来,故事突然在荧幕上浮现出来的感觉。
  ●如果你摄影,将会从中获得比工具书更有用的帮助;若你并无兴趣舞弄相机,那么尝试理解张雍的生活哲学,放慢速度、放下手机,你将发现人生沿途有更多值得追寻的风景。
  ●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张雍反其道而行之,摄影“慢”哲学遍布于整本书。
  ●从台湾→捷克→斯洛文尼亚,张雍从“一组号码的替身”变成了作品横跨多国展出的摄影师。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有着他对摄影,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旅欧十年,摄影对张雍而言,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骨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照片是这一切的证据。
  ●摄影师李屏宾、郭英声,电影导演钮承泽——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谈摄影,人们总是三句不离景深、快门、光圈……然而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实不是单反相机,是你的那双眼睛。没有快捷方式,摄影就在日常里。64篇散文、102幅摄影作品,《要成为摄影师,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张雍迷路在每个日常的证据。
  求学时,张雍不甘只是一组号码的替身。出了社会,他拒绝让头衔在自己身上盖戳记。2003年,25岁的张雍只身前往神秘东欧,学着用相机收集故事,想象一场远方的旅行即将展开。精神病院、马戏团、吉普赛村落──他聚焦社会边缘,作品充满深刻的人文气息,他确信照片中每个眼神与脸孔与他分享的秘密是自己愿意花一辈子去追问的故事。2013年,35岁的张雍从捷克落脚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洛文尼亚,学习如何扮演一位好丈夫、好爸爸,生命中的礼物让他无法再像过去一样追着世界各个角落的故事,然而他也突然有所体悟,思索为何摄影师总要到“远方”拍摄“别人”的故事,尤其当摄影师的生活周围就充满了最具生命力的故事。旅欧十年,张雍了解了故事不在远方,生活不在他方,摄影对他而言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骨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照片是这一切的证据。

作者简介

  张雍,摄影师,1978 生于台北。台湾辅仁大学影像传播系毕业,2003年起旅居捷克,就读于布拉格影视学院 (FAMU) 摄影系硕士班。长期以深度人文故事及人们在不同环境里的反应为其创作主轴。2010年开始以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洛文尼亚(Slovenia)为创作据点,目前工作地点为台北及欧洲两地。
  2011年获得台湾艺坛重要奖项“高雄奖”;2012年凭《阿舒拉节/Ashura》系列作品分别获得法国巴黎PX3专业组媒体报导类及美国纽约“Eye time 2012国际摄影大赛”首奖;凭作品《兽医/ The Veterinarian》《双数/MIDVA》《综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等获三届“斯洛文尼亚新闻摄影奖” (Slovenia Press Photo) 报道摄影首奖(2011、2012、2015)。同时受邀至西班牙Valencia国际摄影节、英国伦敦Night Contact新媒体摄影艺术节、俄国Rulet多媒体摄影艺术节巡回展出。
  张雍也致力于在跨界的商业合作中寻求最诚挚也最细腻的情感和视觉表达。近年来陆续替CHANEL(香奈儿)拍摄了CHANEL J12《时间旅程》系列;歌手张惠妹《你在看我吗?》专辑拍摄封面影像与内页;钮承泽导演电影作品《爱/LOVE》的平面影像拍摄;也替HTC执导了近期的企业形象影片等等。作品曾多次于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俄国、中国等地展出,并由德国柏林Transitland project 1989-2009东欧录像艺术档案、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艺术银行及私人藏家所收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要成为摄影师,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珍藏了张雍近三分之一的人生。
  ——香港《号外》

  ★擅长说故事的人,往往极具魅力,摄影师张雍就是个鲜明典范。他的作品沉稳,充满张力饶富余味。
  ——《GQ》

  ★张雍透过镜头记录人生的不同姿态。题材看似多变,但焦点却始终固定在人的身上。当镜头转向他自己的人生,也同样深刻、精彩且专一。
  ——台湾《联合早报》

目录

014 前言 摄影师不是一种职业 是一种骨气
020 神奇的侦察工具
024 带着相机的芭蕾练习
028 画框里的威利
030 在挑剔的眼睛前 让地球自转暂停
034 被遗忘的人生
038 每次按下快门都是一个拥抱
044 未经排练的风景
048 专心在最简单的事物上
052 命运的脚印 在暂停开放的沙滩上
056 更忙碌的手指
060 在现实的剧场里剪贴与混搭
064 浓雾里的日光节约时间
066 迷你心脏的引擎声响
068 好奇心会带你到很远的地方
072 时差与空镜
078 要成为摄影师 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
088 作品
090 产房速记
094 悬疑
098 皮肤与衬衫之间
102 刹那与永恒的提醒
106 液态的固体
110 转身的艺术
114 草坪上的问句
118 沙发同学会
120 生日风景之一 最短暂的交叠
124 九二六一公里
126 向眼前世界搭讪的热情
130 孔老夫子 在陌生的场景里
134 条件
138 一组六个脚印的旅行
142 生日风景之二 太空舱的钥匙
144 人类最原始的流浪
148 如果神农氏也是摄影师
150 在三十五毫米宽的世界相遇
152 涨潮的海水 拥抱夜晚的繁星
156 迷路时才会遇见的风景
158 生日风景之三 让摄影师心旷神怡的秘密
162 心中的那颗火星
166 既冷静又诗意的场记
170 自导自演的人生 可以绕地球四圈
176 替影子 找一个家
178 摄影 是生活的镜子
180 关于未来的往事
182 重复曝光的牵挂
186 最感性的在场证明
190 好奇心的温度与国王的新衣
194 神秘的失物招领中心
198 耐心 是与时间对话的入场券
202 夏天海边的圣诞卡片
206 一厢情愿的大草原
210 边境的森林与身旁的海洋
214 暂停键与番茄的联想
216 喀斯特式的灵感解析
220 距离
222 灵感与诗意的原型
226 马匹变成绵羊的秘密
230 相机里的海马体
234 想象力退化的检举电话
238 当孩子只是孩子
242 谁说拍照一定得用相机
244 二十五岁的心事
246关于框框与圆形的比例以及摄影里的咖啡因

精彩书摘

  坊间摄影书最常提到的关键词不外乎是:景深、快门或者光圈,但我相信唯有勇气、好奇心与体贴才能让摄影与生活产生更甜蜜的连结。我们似乎总是忘记,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实不是单反相机,是你的那双眼睛。
  我觉得那每按一次快门,那是一个拥抱。你看到一个画面,一个时刻,你觉得你的心在怦怦跳,你按快门这个动作,基本上就是你去拥抱那个片刻。我希望可以做到被拍者会感到我是在拥抱他们。
  我要把你拍得深刻,我就要把我的相机放在你的皮肤跟你的衬衫之间。
  你拍照都是两个人去,是你跟另一个你自己。
  你要做一个更专业、更棒的摄影师呢?还是做一个更棒的人?我会选择做一个更棒的人。
  摄影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你跟那些人的关系,怎样维持一个尊重,怎样跟那些新朋友,一起去享受那个过程。技术就你自己学吧。
  摄影不过只是手段,透过不带偏见的眼睛重新看待眼前的生活才是目的。
  谈摄影,人们总是三句不离景深、快门、光圈……然而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实不是单反相机,是你的那双眼睛。没有快捷方式,摄影就在日常里。
  拥抱是心灵的握手。
  这个世界上其实从来都不缺摄影师,最缺的,反而是愿意用相机倾听故事的那种好奇心与真诚。
  ……

前言/序言

  再抽象的情感
  也无需翻译
  这是我们从2014年底开始暗自计划的惊喜——早在数月前便先行定了机票,然后从斯洛文尼亚开车至奥地利维也纳的机场搭机,中途于迪拜转机接续飞往台北。这一趟将近24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2015年农历年除夕夜的前一晚,带着太太与女儿,一行三人直接在台北爸妈家门口按门铃,“surprise(惊喜)!”将满四岁的Sonja在门口背着她的小背包,透过她娇小的身躯,我看见爸妈脸上又惊又喜的表情,我没有拍照,但这是那回台北过年最难忘的回忆。
  我喜欢惊喜,并总是满心期待每次的不期而遇。这也是自己之所以选择以摄影来说故事并钟情旅行的原因。这次《要成为摄影师,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简体版的发行,也是准备给予大陆读者们初次见面的惊喜。这本于2014年初首次于台北发行的文字摄影集,记录了2003年搬到欧洲之后,以10年的时间,来进行的一段大旅行过程当中刻骨铭心的点滴。若稍稍回顾近代的旅行文学或者摄影作品,大多是西方人的压倒性的笔迹与脚印,东方民族与第三世界国家经常是被观看的对象,更让自己意外的是,对于长期被观察的这个事实,我们似乎也习以为常,很多时候他人的误解反客为主倒成为另类的“真相”。直到2003年自己搬到捷克开始拿起相机,并以东欧为据点近距离地观察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社会价值与氛围突变的种种轨迹时,我才惊觉摄影震撼人心的力量。透过镜头的描述,观看眼前事物的状态与世界的习性竟然有这么多的可能性,每一次快门的选择,切入故事的角度,除了对镜头前方花花世界的好奇之外,更是相机后边那颗摄影者之心本能式的反省,那只不起眼的黑盒子,是让自己完全自由的工具,没有标准答案可依循,就像是在白纸上试图画出头顶夜空上边那无以计数的繁星。
  对于在台湾成长、受教育的我而言,欧洲十余年的摄影修习以及深入当地人生活圈的故事收集让我深刻体认到——相机快门一开一合那看似不经意的眨眼睛,确实带有某种解放的威力,让一个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就这样仿佛着了魔似的一股脑地跳进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里,一开始的动机是为了寻找自己,毕竟家乡原有的现实里总有太多的杂音无法专心,而不久前也就在这段大旅行的途中,与妻子一同迎接了初来乍到的新生命,究竟是你在追寻故事,亦或一个早已安排好的故事早在前方轻声呼唤着你,你只消专心地依循照片影像里的脚印?这似乎再也不是重要的议题,最有力的证据很可能就潜藏在你即将要去拍摄的那张照片里。
  有时候,你不经意地在陌生人的身上,看见一部分的自己。这是另一个摄影让我执迷的原因。很开心有这次难得的机缘,与大陆的读者们分享自己对于摄影与生活的相信,经济起飞的新中国社会,许多思维以及看待周遭世界的角度正戏剧性地被淘汰或者巧妙地转型,《要成为摄影师,你得从走路走得很慢开始》以第一人称的观察,试图在亚洲总是注重效率的价值观里提出不同的反省。准备过程当中确实花费了一番力气,虽让我有再一次的机会来琢磨文字描述时的讯息以及语气,却也发现书里这些曾在欧洲与台湾等地展出的影像却完全不需要任何的调整或翻译,只因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不消任何多余的翻译,那诸多的好奇、困惑、眼泪或者开心早已宿命式地在画框的二度空间内显影。
  衷心期盼这些影像故事会是一座桥梁,替相机后边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带来更多的勇气,世界很大,桥的另一端处处是惊喜。摄影不过只是手段,透过不带偏见的眼睛重新看待眼前的生活才是目的。

慢下来的观察,定格的瞬间:一位摄影师的初心与视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洪流中,我们仿佛被无形的马达驱动着,追逐着、奔跑着,生怕稍有停歇便会被时代抛下。然而,在这场永无止境的竞赛中,有什么东西在我们匆忙的步伐中悄然溜走了?是细节,是感受,是那些本应被细细品味的世界的细微之处。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摄影技巧指南,也不是关于如何一蹴而就成为行业翘楚的励志故事。相反,它是一本关于“慢”的哲学,关于如何通过放慢脚步,重新连接我们与周遭世界的深层对话,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充满发现的摄影视界。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熟悉的街道,平常或许只是匆匆掠过,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路旁的细节。但当你的脚步慢下来,你会发现,一扇斑驳的木门上雕刻着细致的花纹,一只流浪猫在午后的阳光下慵懒地伸展着身体,一片被遗忘在角落的落叶,其脉络竟如一幅精巧的地图。这些,都是“慢”所带来的馈赠。本书所倡导的“慢”,并非是指物理上的迟缓,而是一种内心的沉静与专注。它是一种审视生活、审视环境的态度,是一种愿意花时间去“看”而不只是“扫视”的能力。 摄影,本质上是一种观察的艺术。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睛去捕捉光影,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和解读。然而,我们往往急于按下快门,急于得到一张“看起来不错”的照片,却忽略了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故事和意境。当你真正学会慢下来,你的观察力会像被唤醒的潜意识一样,捕捉到那些平时难以察觉的美好与平凡。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由“慢”引领的摄影探索之旅。它不是告诉你如何设置光圈、快门、ISO,也不是教你如何后期处理出惊艳的视觉效果。这些技术固然重要,但它们更像是一种工具,而真正的摄影灵魂,在于观察者本身。我们将从最基础,也是最被忽视的部分开始——“慢下来”。 第一部分:沉淀的目光,发现平凡中的不凡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慢观察”的意义和方法。这包括: “看见”与“看到”的区别: 我们会区分仅仅用眼睛捕捉图像,与真正用心去“看见”事物之间的差异。后者需要一种主动的、带着好奇的探索。 放慢脚步的艺术: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慢走”,如何让每一次出行都变成一次视觉的寻宝。这可能意味着,绕开熟悉的捷径,去探索那些未曾留意的小巷;或者,在公园里停留更久,去观察树叶的纹理,或者微生物的微观世界。 聚焦于细节: 很多时候,一张有力量的照片,并非依赖宏大的场景,而是取自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本书将引导你如何去寻找这些细节,例如:老物件上的时间痕迹、植物的生长形态、人脸上的细微表情、或者一个物件在光影下的独特轮廓。 情绪的捕捉: 慢下来,也意味着你能更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的情绪和氛围。一抹温暖的夕阳,一场淅沥的小雨,街头艺人的忧伤旋律,都能被你的镜头捕捉并传递给观者。 耐心与等待: 摄影往往需要耐心。等待一个恰当的光线,等待一个人物自然的表情,等待一个场景的瞬间变化。慢下来,就是学会给予时间和空间,让完美的瞬间自行显现。 第二部分:与世界对话,构建你的摄影语言 当你的观察力被“慢”所唤醒,你将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本书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份观察转化为摄影的表达: 主题的萌芽: 很多时候,摄影的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长期观察和思考。本书将帮助你从日常的观察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摄影主题,这些主题可能是关于时间、关于孤独、关于希望、关于成长,或者仅仅是对某个普通事物的独特迷恋。 构图的呼吸: 慢下来的观察,会让你对画面空间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留白、负空间、引导线等元素,让你的照片“呼吸”,而不是显得拥挤和窒息。这种构图并非是僵化的规则,而是基于你对画面意境的理解。 光影的诗意: 光影是摄影的灵魂。慢下来,你会发现光影的千变万化,以及它如何塑造事物的形态和情绪。我们将学习如何去“读懂”光,如何利用自然光、散射光、剪影等,去表达你想要传达的情感。 色彩的低语: 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刺激,更是情绪的载体。慢下来,你会注意到色彩的细微差异,它们之间的和谐与碰撞,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画面的整体氛围。 叙事的张力: 一张好的照片,往往能够讲述一个故事,或引发一种联想。慢下来的观察,让你能够捕捉到决定性的瞬间,或者通过一系列的画面,构建出更完整的叙事。 第三部分:内心的静谧,摄影的持续生长 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与自我的对话,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摄影师的内心世界: 放下“期待”的包袱: 很多摄影师之所以急于求成,是因为有着对结果的强烈期待。本书将鼓励你放下对“好照片”的执念,专注于当下拍摄的过程,享受每一次按下快门的乐趣。 批判性审视与自我激励: 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如何从每一次拍摄中学习,并持续地激励自己前进,而不是陷入自我怀疑。 与他人交流的价值: 分享你的作品,倾听他人的反馈,但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摄影的旅程,可以与他人同行,但最终的风格和理解,依然是属于你自己的。 摄影的修行: 将摄影视为一种修行,一种让心更静、眼更锐、情更深的途径。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对自我和世界的再认识。 长期主义的力量: 摄影的魅力,在于其持久性。慢下来,意味着你能够享受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急于一时的成败,而是专注于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底蕴。 本书不会给你立竿见影的“秘籍”,但它会为你提供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摄影体验的大门。它鼓励你放慢脚步,用一颗开放、好奇、充满感悟的心去观察世界,去与世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会发现,那些最动人的瞬间,恰恰存在于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成为一位真正的摄影师,并非在于你拥有多少昂贵的设备,而在于你有多么用心去“看”这个世界,并且愿意用你的镜头,去定格那些被你温柔凝视过的生命片段。 这是一场关于“看见”的邀请,一次关于“慢”的实践。当你愿意放慢脚步,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将以一种你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向你徐徐展开。而你的镜头,也必将因此而拥有更深邃的目光,更丰富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你从中学会了多少“摄影技巧”,而在于它如何重塑了你感知世界的方式。它像一个耐心的引路人,领着你在喧嚣的世界里开辟出一条安静的小径。作者对“行走”的细致描摹,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称之为“摄影”的行为,其实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按快门,而非真正地“创作”。他笔下的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充满了未被开发的感知潜能。例如,关于“倾听”的章节,他将声音的层次感引入视觉艺术的思考,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如何构图”的理解——原来,一个稳定的画面也需要“听觉上的平衡”。这种跨感官的融合,是这本书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它鼓励我们像孩童一样,带着好奇心去触摸、去嗅闻、去感受拍摄对象的一切,将身体完全投入到观察的过程中。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没有相机在手,我也在进行着一场漫长而深入的“拍摄”——只不过,我的底片是储存在记忆深处的,等待着被时间慢慢显影。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它那种近乎偏执的“过程论”深深吸引。在如今这个“结果导向”的社会,人人都在谈论如何快速出片、如何打造爆款,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慢工出细活”的叙事路径。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反而抛出了一连串更深刻的问题:你真的看到你所拍摄的对象了吗?你的相机是否成为了你观察世界的障碍?作者对于“行走”的论述尤为精妙,他将每一次移动都视为一次主动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位移。这种步行,需要身体与环境的深度互动,需要你将注意力从屏幕上剥离出来,重新校准感官。我尝试着去实践书中所倡导的那种“无目的的漫游”,起初是煎熬,充满了焦虑和空虚感,总觉得在浪费时间。但坚持了几天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平日里被我忽略的建筑纹理、行人的一个细微表情、风吹过街道时扬起的尘土轨迹,都开始主动“跳”入我的视野。这不再是“我”去追逐“照片”,而是“照片”主动向我显现的过程。这种对拍摄主体的主动性赋予,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创作习惯,让我意识到,伟大的影像往往诞生于耐心的守候,而非急切的抢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沉静与思考的力量,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时间缓慢流淌的重量。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技法手册,教我如何操作复杂的相机,如何布光,如何后期,但翻开扉页,迎来的却是对“观看”本身的深刻探讨。作者并没有急于灌输那些冰冷的参数和公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慢下来”。这是一种近乎禅意的引导,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早已失去了耐心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小细节。那些关于光影与材质的描述,读起来更像是散文诗,而非摄影指南。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观察清晨路边被露水打湿的苔藓,去感受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投下的斑驳光影,体会这些看似平凡的景象中蕴含的无穷变化。这种“慢”,不是行动上的迟缓,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沉淀,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重构的邀请。它挑战了我们追求“一击即中”的现代性,转而歌颂那种需要时间去酝酿、去理解的拍摄哲学。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镜头,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捕捉瞬间的工具,而是一只被赋予了慢速播放功能的眼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哲思的跳跃和隐喻的构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段落,感觉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打磨,带着独有的韵律和重量。特别是关于“光”与“时间”关系的论述,它没有使用物理学的精确定义,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流动的、有生命的实体。作者似乎在试图还原摄影术诞生之初那种对光影的敬畏感,那种“用光来雕刻时间”的古老技艺。书中对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下光线特性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但也对读者的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摄影技术,更要理解自然规律和人类情感与这些规律交织时的微妙反应。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献给那些在创作中感到迷茫、渴望回归本源的艺术家的“心灵地图”,而非“操作指南”。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反直觉的。如果你带着“拍出令人惊艳大片”的功利目的翻开它,你很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提供的不是捷径,而是需要付出巨大心力的“长路”。它对于“等待”的强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刺耳。作者似乎在刻意制造一种“不适感”,逼迫读者正视自己对即时满足的依赖。然而,正是这种“慢”的哲学,带来了最深层次的启发。它教会我如何与“失败”和解,如何将每一次曝光不足或构图失衡都视为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立即修正的错误。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历史影像的片段分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拍摄设备,但着重分析了那个时代创作者的心境和他们与环境的互动模式,这比分析镜头光圈带来的锐度提升要深刻得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摄影师,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技术只是附庸于观察力的工具。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远比学会一个新的后期滤镜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好好学习,有用

评分

不太喜欢台湾人写的书,唧唧歪歪,这本又印证了一次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印刷质量不好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