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

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继梅 著
图书标签:
  • 云南边境
  • 集市文化
  • 民族交往
  • 文化交流
  • 边境贸易
  • 口岸经济
  • 社会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 西南少数民族
  • 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36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2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延续民族交往的纽带、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促进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集市中的族群交往、集市中的商品流动、集市共同体的形成、凸显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价值等。

目录

导言
——集市概说
一、何为集市
二、交换与集市的起源

第一章 国境线上的交换时空
一、集市依附的边境生境
二、边境生境对集市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边境集市的历史、传统与记忆
一、边境地区传统集市类型、场期及交换媒介
二、历史上边境地区的商品买卖与交流
三、沉淀在历史记忆中的边境集市

第三章 昔日喧闹的延续——边境地区的城镇集市
一、边境市镇具象——孟定、腾冲、片马、河口
二、集市中的人流和物流
三、连接边境两侧的“街”

第四章 跨越边界的交换——边境口岸与集市贸易
一、从边民互市到口岸贸易
一、国门“旁的摊位”
三、口岸小镇掠影

第五章 色彩交汇的舞台——边境地区的节日与集市
一、节庆中的集市贸易
二、边境节日集市的新变化
三、节日集市中所凸显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第六章 边境集市与村落共同体的建构——基于陇川县陇把镇的调查
一、陇川集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集市中的族群交往
三、集市中的商品流动
四、集市共同体的形成

第七章 结语——流动的集市文化时空
一、延续民族交往的纽带
二、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
三、促进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凸显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
  3.产地型集市
  产地型集市是指以物产所在地形成的集市。云南边境地区物产丰富,盛产茶叶、烟草、木材、香料、药材、矿物、畜牧产品以及民族手工艺品等。如清代在滇西徼外的波龙银厂兴盛后,当地“商贾云集,比屋列肆俨一大镇”,这里已成为中缅人民交换贸易的场所。清军到此后,“夷民成相率来观,以米、粮、腌鱼、盐、烟等物至营货卖。”滇南的茂隆银厂也一度成为当地的交换贸易中心。
  位于云南普洱地区的普洱茶市场也是产地型集市的典型代表。《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专,六日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茶叶贸易的发展,带动茶叶加工、日用百货、土杂副食、人马店、饮食业等行业的兴起,成了以茶叶为主的销售市场网络。出现了“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蓄藏衣食仰给茶山……夷汉杂居,男女交易,士农乐业,盐茶通商”的景象。
  4.集散地型集市
  集散地型集市通常距离产地较近,多在交通便利之处,便于物资的聚集与分散,为客商提供各种服务。如中越边境的富州,其在早年,“富州邻村烟户稀少,杂粮无多,惟米为大宗,因销口甚微,由各家自行舂卖,故无米市与杂粮市之囤积也。”后来,盐的运销使富州县顿时成了商贾云集之地,伴随着盐的运销各种服务行业也日渐兴盛,富州城“商铺林立,商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不胜繁荣”,富州县城一改往日萧瑟的景象,成为中越边境云南段上一座新兴的市镇。
  5.行政中心型集市
  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历史上的行政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基本类型:一是土司土目的衙署所在,包括历史上一些地方性政权或国家所形成的行政中心;二是中央政府或朝廷派遣的官吏在西南各地所设的衙门所在地。行政中心地带,一般均拥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常住人口,并且各类人员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使其成为人群经常聚集的地带,从而为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场所。集市随之兴起,有不少还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和流通的中心。
  行政中心设立集市,通常具有人口集中、方便管理(收取税金和各种管理费)、行政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等特点,对各类商贩和依托集市进行各种交换和消费的周边乡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大部分的县、区、乡、社所在地等行政中心均开设有集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集市,多设于各级行政中心,如怒江怒族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在历史上,这里是被称为“蛮烟瘴雨”的“边夷之地”。及至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实行土司制度以后,经明、清两个朝代,历时300余年,才形成蛮云、老窝、六库三个集市,其余集市都是在1923年泸水设治后才逐步设置起来的。
  ……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的反向、不包含该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构想。 --- 图书名称: 山脉的低语:古蜀文明的地理意象与精神世界 作者: [在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人类学/历史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在此处填写一家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版次: 第一版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中国西南地区——尤指古代巴、蜀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在特定地质构造与自然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独特地理意象及其对该地区精神世界和文化建构的深远影响。我们避开了常见的商业活动、族群互动模式或贸易路线等议题,将焦点集中于一个更为根本的层面:环境塑造人类认知与信仰的机制。 第一部分:山脉的“身体”——地理形塑的开端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对古蜀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细致的剖析。这一区域以其崎岖的山脉、深切的河谷和多变的喀斯特地貌为特征。我们不将这些视为单纯的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身体感”的实体。研究如何在这种极端的地理环境中,早期人类开始理解并命名山脉、河流、云雾和地下的洞穴系统。 我们将探讨“山脉的坡度”如何影响早期聚落的选址与防御策略,以及“河流的奔涌”如何被赋予时间和命运的象征意义。重点将放在对“垂直空间”的认知上——在多山地带,向上与向下不仅仅是空间方位,更是等级、神圣与禁忌的象征维度。我们试图重建一套早期蜀人如何通过对地形的感官体验,建构起最初的“世界图景”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符号的岩壁——祭祀的垂直轴线 深入地理意象的构建后,本书转向该意象在宗教与意识形态中的投射。古蜀文明的祭祀活动,尤其是在青铜器、石刻和洞穴壁画中留下的痕迹,揭示了其独特的精神指向。与强调水平贸易网络的视角不同,我们关注的是垂直的祭祀轴线。 本书仔细分析了在三星堆、金沙遗址以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反复出现的符号集群,如“神树”、“面具”和“戴冠人像”。这些符号并非简单的图像记录,而是人类试图沟通天地、沟通“上方”与“下方”的媒介。我们将重点论证,“神树”的形态及其在特定仪式中的功用,实质上是对当地生态系统结构(如云雾缭绕的山巅、深不可测的地下水脉)的文化转译。我们特别考察了“祭祀坑”的深度和结构,认为其是人为建构的“地心入口”的象征性体现,而非简单的废弃物堆积场。 第三部分:遗忘的声响——口传历史与地方性记忆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究地理形塑的精神世界,如何固化为地方性的口传历史和集体记忆。由于缺乏成熟的文字系统记录,蜀地的早期历史主要通过神话、史诗和仪式性的舞蹈得以流传。本书侧重于分析这些叙事结构中的环境隐喻。 我们对比了不同区域关于“洪水”、“开山”和“英雄降生”的传说,论证这些故事如何映射了早期族群对自然灾害的适应和对生存空间拓展的集体创伤与荣耀。这些叙事往往将自然力量人格化,将山脉的隆起视为神祇的意志,而非地质过程的结果。这种将地理事件神圣化的倾向,有效地维护了族群的文化连续性,使其抵抗外部(如秦汉文化)的同化压力。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在现代史料中被边缘化的、与特定山谷或水系紧密关联的地方性创世神话,探寻其作为一种“地理密码”的功能。 结论:超越表象的“在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重申,理解古蜀文明,必须回归其被山脉环绕的本质。我们认为,该文明的特性不在于其与其他地区的物质关联,而在于其对自身独特地理环境的深度内化和精神投射。通过对地理意象、垂直轴线祭祀和环境叙事的考察,我们得以超越对物质交换的传统解读,窥见一个基于地形敏感度和地质敬畏感而建立起来的、坚实的古代精神世界。本书旨在为西南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一个纯粹基于环境人类学的、内在视角的解读框架。 --- 核心研究路径对比: 本书关注点: 地理形塑、垂直空间认知、祭祀轴线、口传神话中的环境隐喻。 本书刻意回避的领域(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相反): 商业活动、商品流通、族群间的日常经济互动、边境管理、市场功能、跨文化物质交换的细节等。 本书的叙事基调是沉静、内省且高度理论化的,侧重于认知考古学和文化地理学的交叉领域,旨在重建一个“被山脉塑造的心灵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是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无声的规则。书里所描绘的集市,绝非仅仅是货物堆积的交易平台,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微观社会。作者以一种近乎“民族志”的细致笔触,勾勒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在集市上相互试探、讨价还价、达成默契,甚至建立起超越交易本身的联系。我尤其被那些关于“交换”的细节所打动,不仅仅是商品,还有信息、故事、甚至是彼此的善意与防备。这种“交换”似乎是一种无形的货币,在人群中悄然流通,维系着边境地区独特的社会肌理。我开始思考,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交换方式,是如何在现代的冲击下依然顽强地延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里对这些“场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的阐释,让我对中国西南边陲的社会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而迷人的世界的大门。

评分

《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研究的“地面性”和“在地性”。作者似乎不是站在高处俯瞰,而是深入到集市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里的脉搏。书名中的“场域”一词,极富学理深度,却又与“集市文化”这样的具象事物紧密相连,预示着作者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妙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分析。我设想,书中一定有大量关于集市参与者们的行为模式、沟通策略、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的案例。我特别好奇,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集市是如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平台,又是如何在这种交流中,生成和维系一种独特的“场域”秩序。这种秩序,是否也受到更宏观的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变迁的影响?读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对边境地区社会文化活力的高度肯定,以及对其复杂性与智慧的深入揭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我一直对边境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人流、物产交汇的集市上形成的独特社会互动模式。书名中“交往”与“交换”并列,让我联想到集市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传递信息、形成社群的生动舞台。云南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与多个国家接壤的边境省份,其集市文化想必承载着更为复杂而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集市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传承、民族融合乃至区域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微观的集市场景出发,去宏观地理解边境地区独特的“交往”与“交换”逻辑的,比如,是否存在一种超越语言和地域界限的“集市话语”?在商品交换的背后,是否也伴随着知识、观念、甚至情感的流动?云南边境地区的气候、地理、历史等因素,又如何塑造了这些集市的独特性?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集市之中,亲眼目睹那熙熙攘攘的人群,耳闻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并从中体悟到深层的文化意义。

评分

我从《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一书中获得的,是一种对“日常”的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凡的集市交易,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开始关注那些在集市上奔波忙碌的人们,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讨价还价,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信息。书里对于“交往”与“交换”的细腻描绘,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真实的互动方式。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这些边境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在集市这个共同的空间里,找到彼此的连接点,形成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否也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社会场景中,感受着那里的人文温度,也思考着那些隐藏在热闹集市之下的社会动力。

评分

《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云南边境地区集市文化》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云南边境,这个地理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而将“集市文化”置于“交往与交换”的场域中来解读,更是别具匠心。我一直认为,任何地方的文化,都离不开其物质基础和人际互动。集市,无疑是承载这两者的绝佳载体。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边境地区,集市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功能,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熔炉,一个信息枢纽,甚至是区域政治与社会稳定的一个晴雨表。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微妙的“交往”与“交换”模式的,是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还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书中对这些模式的分析,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边境社区的韧性与适应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体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