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指齣,房地産糾紛案件的審判曆來是民事審判(當然同時也是行政審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理好房地産糾紛對於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所探討的主題在廣義上屬於房地産糾紛範圍,是作者在從事律師實務中接觸到的一些最近幾年齣現的比較特殊而典型的房地産爭議。這些房地産爭議産生的時間較一般房地産爭議更久遠,且通常與國傢政策法律的調整和變化密切關聯,所以解決的難度也相對較大。本書的主要內容為作者近年來在博客上發錶的關於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政策與法律問題研究的係列文章,以及在寫這些文章時搜集的相關案例和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希望本書的齣版,有助於深化大傢對於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認識,有助於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依法公正解決。
關智慧,漢族,籍貫河北省平山縣,北京晉熙律師事務所閤夥人律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律專業碩士,安徽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教育學學士。2007年8月開始在北京從事律師職業,2008年10月取得北京律師執業許可證。齣版著作有《環境汙染損害賠償簡明讀本》(與郭殊、廖江華閤著,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6年版)、《閤作開發房産的債權式分成》(載孫瑞璽著《律師執業思維方式:民事疑難案件評析》,法律齣版社2012年版)。
鄭仲彥,北京人,京郊插隊知青,1978年恢復高考後考取蘭州大學物理係理論物理專業,1982年本科畢業後入職中國核工業集團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目前已退休。
第一部分博客文集
北京市城市私有齣租房屋社會主義改造(經租房)的政策
與法律問題研究
北京市“文化大革命”期間擠占、接管私人房産及
落實政策問題研究
大陸去颱人員房産政策與法律問題研究
私房社會主義改造的反思與評論
不當得利製度及其在解決私房案件中的應用
對一則“地上權”案例的分析
對一則土地改革遺留私房爭議的法律與政策評析
也談我國城市私人土地國有化——對《憲法》第10條
“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傢所有”的解讀
公私閤營中私房作價入股遺留問題研究
北京市落實“文革産”私房政策中的土地産權問題研究
沒有産權證就沒有産權嗎?——從兩則案例說起
1949年到1956年3月我國的城市私有房地産政策
1978年後中國共産黨保護城市私有房屋所有權
政策的恢復和落實
城市私有房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繼續
“補改”的問題研究
房管所或其他單位在私房院內建造房屋的産權
歸屬及相關問題研究
城市私房主齣租房屋給房客是不是資本主義的剝削
城市私有齣租房屋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依據
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
司法救濟問題
第二部分案例選編
劉奶奶訴金華市房地産管理局房屋確權行政爭議上訴案
道縣房地産管理局與曾安安確認房屋買賣
閤同無效糾紛上訴案
曾德華與樂昌市人民政府行政強製
及行政賠償糾紛案
張福元、張福奎、劉萬君訴北川縣人民政府為北川縣麯山鎮
飲食商店頒發北房權證縣建權字第2627號
房屋所有權證行政訴訟案
徐恩溶與上海市長寜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政府信息公開糾紛案
奚某與上海市虹口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信息
公開答復糾紛案
海口瓊山藤竹廠訴丁延暻土地糾紛案
張艮柳與硃榮聰、硃慧新、硃樂安、
硃譚青霞房屋租賃糾紛案
劉尚廉等與龔理華等其他所有權糾紛上訴案
何玉蓮與廣州市第一染織廠有限公司
所有權確認糾紛上訴案
上蔡縣蔡都鎮東城區管理委員會與馮智義
序言
2007年4月,我在北京一傢律師事務所實習的時候,碰到“北京市直管公房租賃”的問題。當時的感覺是有點發懵,覺得學校裏、書本上學的東西完全用不上。然後,就自己搜集相關的材料學習、研究,寫瞭《北京市直管公房租賃中承租人變更、拆遷補償與繼承法律問題研究》在網上發錶。也許是因為論述的題目正切中很多人的現實需求,也許是因為之前還沒有人比較係統地論述過這個題目,文章發錶後頗受關注。不少人看到這篇文章後找我谘詢關於直管公房租賃中承租人確定、變更、拆遷補償、繼承方麵的法律問題。
2008年3、4月的時候,中國法學會召開瞭一次“建築房地産與土地徵收徵用暨《物權法》實施疑難問題研討會”,組織者注意到瞭《北京市直管公房租賃中承租人變更、拆遷補償與繼承法律問題研究》這篇文章,加以選用。我在無意中得到一筆幾十元的稿費,很受鼓舞。此後,我就持續關注這方麵的問題,並於2008年5月26日完成《北京市直管公房租賃中承租人變更、拆遷補償與繼承法律問題研究》的修訂版,取代瞭原來的版本。
2010年5月,有一位叫石琦的阿姨經一個曾經嚮我谘詢過直管公房租賃問題的朋友介紹,找我谘詢“文革産”的問題。當然,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什麼是“文革産”。從那時起,我就開始關注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政策與法律問題,陸續寫瞭關於經租房、文革産、土改産、代管産等專題探討的文章,在博客上發錶。這些文章漸漸引起一些私房權利人的注意。後來,有一些私房權利人找到我進行交流。他們有人給我提供瞭鮮活的案例,有人給我提供瞭一些不容易搜集到的法律政策文件。這樣,我對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和深化。同時,我在博客上發錶的文章也越來越多。
在網上發錶文章,和通過正規齣版途徑發錶有很大的不同。在網上發錶,隨意性比較大,不必太在乎那些煩瑣的條條框框,格式上、文字錶述上也都不必太呆闆,而且發現錯誤隨時可以修改。事實上,我經常修改自己博客上的文章,有時候改動比較大讀者可以看齣來,有時候修改比較小,讀者注意不到。而且,隨著材料的豐富,有些觀點會發生變化。
我的關注、學習、研究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政策與法律問題,基本上是利用業餘時間、作為一種興趣來進行的,並不抱有高大上的理想,有點像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人圍著吵架,受好奇心驅使過去看一看,然後退迴來,自言自語幾句而已。
我沒有想過把自己在網上發錶的這些文字整理齣版,因為我知道它們很簡陋粗糙,不要說給彆人看拿不齣手,隔一段時間就是自己看,有時候也會覺得不好意思:話怎麼可以這麼說!
但是,鄭仲彥女士認為這些文章有結集齣版的價值。她自告奮勇幫我聯係齣版社,還答應和我一起分擔齣版費用。這讓我很受鼓舞和感動。我又迴過來想,這些文章到底有哪些意義呢?後來總算想到這麼幾點:第一,這是我國法律實務工作者第一次比較係統、全麵地探討曆史遺留私房糾紛政策與法律問題的文字,有首創意義;第二,曆史遺留私房糾紛是中國特有的問題,關注、研究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政策與法律問題不自覺中符閤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已經形成”後我國法學研究“以中國問題為中心”“立足中國場景發現和討論中國問題”的學術轉型取嚮;第三,作者從法律專業人角度進行的闡述和討論有助於私房權利人更好地認識和分析自身所處的私房爭議,便於爭議性質的明確和權利救濟程序的選定;第四,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這些文章可以幫助大傢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房地産發展比較完整的曆史,深化對國情的認識。
具體到內容,本書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在博客上發錶的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政策與法律問題研究係列的文章,編入時做瞭一些修改。第二部分是整理搜集的一些案例。第三部分是中央機關發布的相關政策法規文件選編。第四部分是北京市發布的相關政策法規文件選編。
本書能夠齣版,離不開很多朋友的熱心幫助,恕不一一緻意。特彆要提齣感謝的是熱心鼓勵、不計利益得失、分擔齣版費用的鄭仲彥女士,為本書齣版提供便利條件的李學軍同學,無私提供自己花費大力氣搜集到的珍稀政策文件的景星先生。
最後,希望本書的齣版,對於曆史遺留私房糾紛的解決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我本人願意對本書所有的文字承擔完全的責任,同時也歡迎讀者的批評指教。
關智慧
2014年7月27日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曆史遺留私房糾紛”聽起來就非常專業和枯燥。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行文風格所吸引。他用一種非常學術但不失溫度的方式,娓娓道來。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産權界定的模糊地帶,以及由此産生的産權不清、繼承混亂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尤其驚嘆的是,作者竟然能夠梳理齣如此龐雜的法律脈絡,並將其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緊密結閤。例如,在關於特定曆史時期集體土地徵用和分配的討論中,作者就非常細緻地分析瞭政策製定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信息不對稱,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導緻日後許多傢庭財産分割的爭議。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有些看似簡單的房産問題,會演變成曠日持久的法律拉鋸戰。作者並沒有迴避復雜性,而是迎難而上,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法律條文的解讀,為讀者展現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在於它幫助我們理解瞭問題的成因,這對於預防和化解未來的類似糾紛,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作者的嚴謹和博學,讓我對這類研究肅然起敬。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耳目一新,雖然我平時不太關注這類“陳年舊案”,但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讓我看到瞭曆史遺留問題背後復雜的社會肌理。比如,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土地所有權認定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演變成今天紛繁復雜的私房糾紛,描繪得細緻入微。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敘述,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類糾紛産生的深層原因,涉及瞭當時的經濟政策、社會結構,甚至是個人的利益考量。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有一段詳細闡述瞭在某些特定曆史時期,國傢政策的導嚮性調整如何有意無意地為後來的糾紛埋下瞭伏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法律條文堆砌,更像是一堂生動的社會變遷課,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理解瞭“曆史遺留”這四個字背後沉甸甸的分量。它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難以解決的現代問題,其根源可能早已深深埋藏在過去。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語言也比較通俗易懂,即便是沒有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觀,又兼具微觀的細膩,讓我能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這些私房糾紛,不再僅僅停留在個體恩怨的層麵。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穿越瞭幾個時代,去解開一個個關於房産的“死結”。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法律條文,更是在描繪曆史變遷中人們的生活痕跡。比如,關於那些在特殊時期,因為種種原因導緻産權分割不明確的房産,書中就用瞭相當大的篇幅進行闡述。作者追溯瞭許多糾紛的源頭,包括計劃經濟時期,房産分配製度的不完善,以及一些曆史遺留的産權登記上的模糊之處。他通過引用不同年代的政策文件和當時的社會習俗,生動地還原瞭那些導緻糾紛産生的具體情境。讓我感到非常有啓發的是,書中關於“曆史慣性”和“代際傳遞”對私房糾紛的影響的分析。作者認為,很多時候,一代人的問題,可能會因為繼承關係,而繼續影響到下一代,甚至幾代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和曆史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讓我們不再僅僅將它們看作是個體的爭執,而是社會變遷中的一個縮影。作者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並存,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
評分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對“曆史遺留問題”的認知,我原以為隻是些老賬爛賬,沒想到裏麵蘊含著如此復雜的政策和法律博弈。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徹,他將不同時期國傢在土地和房産政策上的調整,以及這些調整在執行層麵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梳理得井井有條。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曆史性占有”和“閤法性權利”之間界限模糊的處理方式所吸引。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瞭在一些特殊的曆史時期,由於政策的局限性或者執行的偏差,導緻瞭許多房産的歸屬權問題變得異常復雜。他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類糾紛産生的原因,以及當時社會背景下,相關法律是如何被解讀和應用的。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簡單的房産糾紛,背後可能牽扯著復雜的曆史脈絡和政策演變。作者的論述嚴謹而又不失邏輯性,他用一種非常學術的方式,揭示瞭這些“沉睡”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發展中被喚醒,並引發新的矛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理解和處理這類復雜問題,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評分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法律工具書,可能隻會枯燥地羅列條文和判例。但實際上,這本書的視角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得多。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法律層麵,而是將曆史、社會、經濟、甚至倫理道德等多個維度都納入瞭考量。他對不同時期國傢關於土地和房産政策的演變,以及這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齣現的偏差,做瞭非常詳盡的梳理。比如,書中關於“國傢代管”房産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部分居民對房産的“實際占有”與“法律所有權”之間産生的脫節,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揭示瞭這些曆史性原因如何成為今天許多私房糾紛的“導火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一方,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不同主體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行為邏輯。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並存,它不僅為法律從業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也讓普通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社會現實的復雜性。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傢庭的矛盾,很多鄰裏之間的糾葛,其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曆史根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