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盛世吉金4

1949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盛世吉金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绪杰 著
图书标签:
  • 1949年以后
  • 出土铜器
  • 铭文
  • 书法
  • 盛世吉金
  • 中国古代史
  • 考古学
  • 艺术史
  • 青铜器
  • 汉字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9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5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盛世吉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0年我社出版《盛世吉金》丛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时隔五年,作者在铭文释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成果,故此我们补正了原书的缺漏,将之再版推出。

坊间铭文出版物皆以考古报告形式出版,图版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本丛书则填补了这项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史研究者提供了便于欣赏学习的图册。


内容简介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四册,《墙盘》。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先祖而作的铜盘。该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纹饰精美。铭文首先历数了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事迹,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铭文字形整饬舒朗,笔势圆劲流畅,章法工致典雅,是金文书法的精品。


作者简介

编者李绪杰,山东人,富藏金石碑帖法书,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策展《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异代赏音 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价值, 到宋代才较为重视。

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已经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

清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青铜器相继出土。皇家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铜器书籍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

众多的书法家们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水平上,也远超两宋。张廷济摹写规矩;陈介祺 ‘兼体’并杂;吴大澂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十足;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画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且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且影响深远。

这时期,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必修范本、声名显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累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重要商周铜器,其中有不少铭刻着精彩铭文的国之重器。在商周断代工程,历史文献资考据料上,获得了众多的发现和珍贵的资料。这些精彩的金文铭刻,在艺术上,与上面的那些名帖,既有风格类似,又有卓然不同,别开生面者,古奥、质朴、雍容、整饬、典雅,皆大有可观。至今少有从书法艺术范本的角度单独呈现。今选出10种精品,分册付印,以飨读者。



盛世吉金:古韵流芳的视觉史诗 图书名称:《盛世吉金:古韵流芳》 图书简介 一、 绪论:铜器铭文的时代印记与艺术价值 《盛世吉金:古韵流芳》并非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以一种宏大的时间跨度,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自其萌芽至成熟,乃至在后世衍生出的深刻影响。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考古学或文字学范畴,将铜器铭文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探讨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承载着礼仪、政治、军事、经济等多元信息,并最终淬炼出独步古今的书法审美体系。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吉金”二字所蕴含的崇高意义——青铜器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古代社会精神信仰的物化。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铭文书写在青铜器表面的艺术呈现方式,以及这种书写如何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与审美取向。 二、 溯源与演变:从范铸到铸刻的轨迹 本书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文字载体的演变历程,重点剖析青铜器铭文作为一种相对“永久性”的文字载体,其书写的技术限制与艺术可能性。 1. 早期铭文的朴拙与神性: 探讨殷商时期,特别是后母辛鼎、司母戊鼎等重器上的文字特征。此时的铭文往往笔画肥厚、结构稚拙,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与神权意味。书写方式多为模印或直接在范上刻划,其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体现出一种原始的磅礴力量感。本书将详细分析其笔势的起收和结构布局,指出其与同期甲骨文在艺术处理上的异同。 2. 西周的规范化与礼器精神: 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青铜器铭文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这一时期的铭文,其文字形态趋于方正、规范,笔画线条的粗细变化、转折的圆润处理,已然展现出成熟的“金文”特征。我们将细致入微地解析铭文内容的叙事结构——从受命、征伐到赏赐、训诫,这些内容如何以严谨的章法布局在青铜器内壁或外壁展开,体现了周人对“中正”与“秩序”的追求。 3. 东周的变体与书风的多元化: 进入春秋战国,青铜礼器体系开始瓦解,铭文内容日趋世俗化和地域化。本书将专题论述这一时期的“鸟虫篆”、蟠虺纹铭文以及各国诸侯所推行的不同书风。无论是吴越的秀丽纤巧,还是秦国的古拙凝重,都反映了“诸侯争霸”背景下,文字艺术在不同文化圈层中的自由探索。 三、 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学:笔法、章法与韵味 本书的第二核心部分,着重从书法鉴赏的角度,提炼和总结青铜器铭文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这正是“古韵流芳”的体现。 1. 独特的笔触质感: 青铜器铭文的笔触,不同于后世墨书的“提按顿挫”,它带有铸造或范刻带来的特殊“刀法”或“凿感”。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期铭文的拓片分析,归纳出铭文笔画的“凝重感”、“古涩感”和“厚实感”,探讨这些质感是如何由材料属性与工艺技术共同决定的。 2. 严谨的章法布局: 铭文的书写必须考虑青铜器器形的曲率、附件的限制以及内容的长短。本书将阐释古人如何巧妙地处理长篇铭文的“满篇”效果,以及短篇铭文的“疏朗”有致。重点讨论铭文字体的错位、参差、对齐等处理手法,这些都是后世行书、草书章法布局的潜在源头。 3. 精神意蕴的渗透: 每一篇铭文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周代王权的威仪,还是战国时期诸侯对自身功业的夸耀,都通过其独特的书写气度得以传达。本书试图解读这种“气度”,即铭文如何通过字体的大小、疏密、线条的力度,实现信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 铭文的后续影响与传承 青铜器铭文的艺术成就并未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而消亡,它深刻影响了后续的书法艺术发展。 本书将简要回顾秦系文字的统一以及篆书的定型过程,指出小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规范化铭文的总结与提炼。同时,本书也探讨了金文对汉代篆书碑刻(如《祀三公山碑》的古拙)以及后世金石学研究的热情所起到的启发作用。 总结: 《盛世吉金:古韵流芳》是一部立足于深厚文物基础,面向广大艺术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的通识性著作。它以散文式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亲身体验那份凝固在冰冷金属上的、热烈而庄重的古代书写之美,感受中华文明早期审美意识的萌芽与辉煌。本书重在审美阐发与历史脉络的梳理,致力于将“铭文”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重新置于中国书法史的广阔图景中加以审视和赞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出了单纯的资料汇编。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工匠们对“完美”的不懈追求。我关注的重点常常落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上——那些细小的纹路,那些不经意的刻痕,它们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技术细节的解析,比如冶炼技术、铸造工艺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域之间工艺的交流与影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技术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一个文明的成熟度至关重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我得以从一个更技术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这种跨学科的洞察力,是真正令人赞叹的。

评分

初次接触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独到匠心。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资料,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叙事体系,将不同的文化脉络巧妙地串联起来。我一直对古代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深感兴趣,而这些往往能从出土文物中找到最直接的物证。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感到惊喜,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试图挖掘出这些遗存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和历史背景。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转向的论述,比如在不同朝代更迭中,审美趣味是如何发生微妙的变化,社会思潮又是如何映射在这些器物之上。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认知,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为立体和鲜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黑白灰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我向来认为,一本好的艺术书籍,其自身的视觉呈现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的视觉焦点都非常集中,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让人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在图文排布上的空间感,那种疏密有致的节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深呼吸。如果能有更多关于印刷工艺和纸张选择的说明,那就更完美了,因为材质本身就是历史信息的一部分。这种沉静、内敛的美学风格,非常契合我对古典艺术的理解,它不喧哗,却自有万钧之力,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评分

这部书卷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光是那个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我一直对手工技艺和历史遗存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对那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器物有着难以言喻的迷恋。这本书的装帧材料和排版风格,给我一种强烈的触感,仿佛指尖能感受到那经过岁月洗礼的厚重与温润。我特别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书页边缘的处理到字体字号的选择,都透露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古代器物纹饰与工艺的深入剖析,那些繁复的几何图案和精巧的造型,背后隐藏着古人高超的智慧与审美情趣。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符合我对高质量艺术书籍的期待,让人忍不住想收藏起来,细细品味,甚至在朋友来访时,也愿意拿出来分享这份对美的热爱。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它那种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深深吸引。文字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仿佛是历史的低语,清晰而有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扎实的文献和实物支撑,让人信服。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如何将晦涩的学术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一门大学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求证需求,也能让初学者轻松入门,领略其中的奥妙。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知识,又不感到丝毫的枯燥乏味。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印刷质量好,书家必备

评分

非常好,这个是第二次印刷,第一次没买全,这次补仓!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印刷质量好,书家必备

评分

发货及时,物美价优!

评分

印刷质量好,书家必备

评分

发货及时,物美价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