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碑帖名品大观:褚遂良阴符经 倪宽赞

传世碑帖名品大观:褚遂良阴符经 倪宽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西美术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褚遂良
  • 阴符经
  • 倪宽赞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传世名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38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1691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秘书郎、起居郎、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吏部尚书等职,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褚遂良博通文史,擅长书法。《书断》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虞监,即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多受虞世南、欧阳询、王羲之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贞观时,太宗叹虞世南后无人可以论书,魏徵举荐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命褚遂良为侍书,从此获得重用。其传世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以及楷书墨迹《阴符经》《倪宽赞》(传)等。
  《阴符经》纸本墨迹,楷书96行,共461字。字形为大楷,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用笔丰富,方圆、藏露变化多端。多用侧锋取势,中锋行笔,一波三折;点画轻重极尽变化,隶意可辨;欹侧俯仰而不失重心,中宫饱满,显得松而不散。其笔力坚实,动势强劲,气脉通畅,憨厚不失妩媚,飘逸不失端庄。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南宋杨无咎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后世诸多评论家对此帖都曾给予过极大赞美。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
  《倪宽赞》传为褚遂良楷书墨迹,被认为是其晚年之作。此作具有唐代楷书的一般特点,注重起笔、收笔的装饰。在运笔过程中,肥瘦、粗细、藏露极具变化。点画挺拔,轻重分明,笔画中段,纯以中锋提运,一钩一捺具千钧之力,极富质感,有虽瘦实腴、似癯而实清之妙。其结字势横多平,稍带隶意,端庄温雅。赵孟坚跋日:“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撄之。”褚遂良这两种墨迹,为我们研究褚楷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初学者若以这两仲墨迹入手,继而学习《雁塔圣教序》等碑刻作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褚楷确立了“唐规模”,深刻影响了后世书家的书法创作。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书法史论纲要》 本书旨在梳理和阐释中国书法艺术自萌芽至成熟,直至近现代演变发展的宏大历程。全书以历史脉络为经,以风格流派、代表人物、书体演变、审美思想为纬,构建起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书法的源起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追溯汉字书写的起源,探讨陶器刻符、岩画等早期符号与文字的关联。重点分析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考察其在不同载体上的物质形态、笔法特征及文字结构的变化。金文部分尤其细致地剖析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文字的异形与融合趋势,为后世大一统书体的出现奠定基础。 接着,本书深入研究了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小篆的规范化及其历史功绩。同时,并行的隶书的兴起被视为书法史上的一次“断裂式”变革,它彻底摆脱了线条的圆转与对称,确立了横、扁、蚕头燕尾的基本书写规范,为汉代碑刻书法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汉魏晋南北朝:碑学与帖学的分野与交融 汉代是隶书走向成熟并最终过渡到楷书的关键时期。本章详述了东汉碑刻的黄金时代,分析了《乙瑛碑》《张迁碑》等代表作的风格特征,总结了汉隶“雄强古朴”的审美取向。同时,草书(章草与今草)的萌芽与发展也被置于重要位置,张芝、崔瑗等人的贡献被细致描摹。 进入魏晋,书法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纯艺术。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对后世的决定性影响。王羲之的楷书、行书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化古拙为妍美,形成了法度森严而又气韵生动的“今体”标准,成为后世士人学习的圭臬。书中不仅分析了《兰亭集序》在章法、笔法上的创新,也探讨了其书法思想——“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 同时,本书并未忽略同期碑刻领域的发展。北魏的墓志石刻,尤其是“魏碑”的风格,被视为一股与“二王”一脉相对立的强大力量。北魏造像记、墓志的笔法雄健、结体多欹侧,其方笔、折刀入纸的特点,体现了民族融合背景下北方书风的独特魅力,为后世的碑学复兴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法度与风格的集大成 隋唐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楷书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最终的定型,并衍生出多种风格流派。本章首先分析了唐初诸家如何将“二王”的妍美与魏碑的骨力相结合,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确立了唐楷的典范地位。 重点分析了“楷书四大家”的差异:欧体的险劲峭拔,虞体的平和简静,褚体的秀逸灵动,薛体的清瘦瘦劲。 随后,本书深入剖析了“唐碑”的时代特征。颜真卿的出现被视为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颜体的浑厚、博大、气象万千,体现了盛唐气象中“忠义”与“力量”的审美诉求。通过分析其楷书与草书,揭示了颜体如何实现“内含筋骨”的独特艺术境界。 与颜体并峙的,是柳公权的清健法度。柳体的瘦硬、骨力与严谨,构成了与颜体相映成趣的另一种审美典范。 盛唐草书在张旭、怀素手中达到了浪漫主义的巅峰。本书详细考察了“颠张醉素”如何将抒情性推向极致,探讨了连绵不绝的草书笔法中蕴含的音乐性和舞蹈性。 第四部分:五代、宋元:尚意与复古的拉锯 进入宋代,科举制度与文人阶层的发展,使得书法不再仅仅是技术规范的体现,而成为个人学养与性情的载体——“尚意”书风的形成。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创新被视为对唐代法度森严的“矫正”。苏轼倡导的“我书意造我”;黄庭坚将行书笔法推向极致,创造出长枪大戟、侧锋取妍的独特风格;米芾的“刷字”,则代表了对晋人韵逸的直接回归与大胆创新。 元代书风则呈现出“复古”的倾向。赵孟頫以其高超的学养,高举晋唐旗帜,倡导“复归晋唐”,其楷书、行书的典雅、圆润,对明清书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后期,康里巎、鲜于枢等人的风格也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元代对法度的重新诠释。 第五部分:明清至近代:多元探索与碑学复兴 明代书法呈现出“帖学”的集大成与“碑学”的蓄势待发。明初“台阁体”的推崇,代表了官方审美对安全、工整的追求。但同时,吴门书派(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在帖学内部进行了精细的风格划分与发展。祝允明的狂草是晚明个性解放的体现。 晚明董其昌提倡的“淡墨轻笔”,则将审美指向了文人书法的“逸气”与“禅意”,强调书法的“书卷气”。 清代是书法史上碑学彻底反超帖学的关键时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碑刻成为研究的重点。邓石如、伊秉绶、吴昌硕等碑学大家,通过对汉魏碑版的研究,将篆隶的笔法、结构大胆引入楷行草书,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力,形成了雄强、质朴的书风。 本书最后总结了近现代书法在“古法用笔”与“创新精神”之间的持续探讨,展望了当代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全书辅以大量高清的碑帖、法帖图片,力求通过视觉的冲击与文字的阐释相结合,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清晰、富于思辨性的中国书法艺术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最初是冲着装帧去的,那低调奢华的封面设计,完全符合我对“雅”的定义。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的叙事风格——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板着脸孔说教,反而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带着你信步走在历史的长廊里,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书法家的轶闻趣事和创作心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笔尖在纸上摩擦的声音,感受到书写者在某一刻的踌躇满志或落寞悲凉。特别是关于某些被历史低估的书法家的“平生遭际”如何映射到其作品的“气韵”之上,叙述得极其生动传神。这种人文关怀与技法分析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鉴赏范畴,成为了一部富有文学性的文化读物。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古籍修复师,对古代书写材料和工艺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呈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满意。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这是谁写的”,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墨迹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所依赖的载体——无论是精细的绢本,还是粗粝的麻纸,书写工具的差异如何影响了墨色的渗透和线条的锐度。书后的附录部分,关于拓印技术在不同朝代的演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例如,书中对比了唐代与宋代对同一碑刻的不同拓法所带来的视觉差异,这一点在其他书法理论书中极少被如此详尽地论及。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理解了“物性”与“书性”的相互作用,远比单纯模仿字形更有启发性。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足以配得上其学术高度,色彩控制得当,没有出现常见的“发灰”或“偏色”问题。

评分

我个人对行书的韵味情有独钟,这本书虽然主旨似乎偏向于楷则,但其中对“笔断意连”的精妙解读,对我的行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楷书中如何蕴含行书的“动势”,这一点观察得极其敏锐。作者指出,即使是最端正的楷书,其侧锋的运用和收笔的提按中,也隐藏着未来行草书的基因。通过对大量细节的拆解,我终于理解了为何某些楷书作品看起来“活泼”而另一些则“呆滞”。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只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它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视角去审视传统,帮助读者从单纯的模仿者,蜕变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鉴赏家。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黄金标准。

评分

这本关于魏晋南北朝书风的选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碑帖鉴赏集,没想到深入挖掘的程度令人惊喜。作者的考证功夫可见一斑,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书家风格的流变,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上光芒稍逊,但技法精湛的二三线书家的作品分析,更是独到。比如,书中对“颜体”前奏阶段的一些地方性楷书的探讨,让我对唐楷的源流有了全新的认识。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墨色的还原度都非常高,即便是临摹时,也能感受到原碑帖的笔触力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那种跨越千年的墨香和力量感,是单纯看高清照片无法比拟的体验。它不仅仅是资料汇编,更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见解的学术著作,非常推荐给想深入了解中国书法演变脉络的同道中人。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并非指物理重量,而是内容上的实在感。我平时喜欢研究篆书和隶书的结体奥秘,原本对楷书的深入探讨抱持着审慎的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吸引了我。作者对于点画提按的解析,细致到近乎苛刻,比如对“横”这一笔画在不同书家笔下的微妙变化,竟能归纳出十几种形态,并配以极清晰的放大图示。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帮助我修正了自己长期以来“想当然”的运笔习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书法与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精神状态的关联分析,使得那些冰冷的笔画突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完后,再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楷书入门”书籍,总觉得少了些骨血和灵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敢于挑战固有的审美框架,引导读者去“重新发现”经典。

评分

good

评分

帮人买的,她满意。

评分

good

评分

好书

评分

帮人买的,她满意。

评分

OK

评分

很有名的碑帖,买来看看,学习

评分

很棒!孩子已经在练了。

评分

好的品质,很好的选择,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