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以军机视角进行独特呈现的一战空战史,
系统梳理一战各交战国主要军机类型,
讲述相关航空部队、空战经历和精英人物的生动往事,
飞机爱好者的启蒙良师、案边宜友,*领你进入军用飞机的世界。
内容简介
全书为系统介绍一战期间作战飞机的专著,共分两卷。本书为下卷,记录了1917—1918年间一战空战的概貌,主要内容是介绍了40余种一战军机型号,从国别上涵盖了一战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美国等;从类型上包括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主要门类;在内容上包括机型开发、技术特点、实战经历、所属航空部队和突出的飞行员事迹等;在编排上按照这些军机的列装时间或初次参战时间为区分标准。在书末还附有一战主要战斗机性能简表、一战主要轰炸机性能简表、一战主要侦察机性能简表、一战主要水上飞机性能简表等,可读性与实用性兼具。
作者简介
陶力,国内*深军史撰稿人,以“拖雷”等笔名在《兵器》《现代兵器》《航空知识》《舰载武器》等诸多军刊上发表各类文章已逾四百篇。对于一战、二战时期的欧洲战争史具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和心得。著有《帝国苍穹:二战东线德国仆从国空战史》,有文章收入《兵器:二战航母的不同命运》《纳粹空中武库:秘密档案中的*级武器与帝国兴衰》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全景 1917—1918年的空战
血腥四月
新的王者
最后努力
第一篇 1917年,新的战争艺术
第一章 最强的英国翅膀
英国索普威斯三翼机 | 皇家海航独门兵器
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SE.5/SE.5a战斗机 | “信天翁”的天敌
英国索普威斯“骆驼”式战斗机 | 英国战斗机之王
第二章 最强的德国翅膀
德国信天翁D.Ⅲ战斗机 | 更凶猛的“鸟儿”
德国信天翁D.Ⅴ/D.Ⅴa战斗机 | 让“鸟儿”再飞一会儿
德国福克Dr.Ⅰ三翼战斗机 | “红男爵”的归宿
第三章 眼花缭乱的新设计:协约国篇
法国昂里奥HD.1战斗机 | 墙内开花墙外香
法国斯帕德S.Ⅻ/S.ⅩⅢ战斗机 | “重拳”升级版
英国布里斯托M.1单翼战斗机 | 被忽视的异类
英国德哈维兰DH.5战斗机 | 由“对空”到“对地”
第四章 眼花缭乱的新设计:同盟国篇
奥匈帝国菲尼克斯D.Ⅰ/D.Ⅱ战斗机 | 哈布斯堡之鹰
奥匈帝国奥匈版“信天翁”战斗机 | 奥匈最好的战斗机
奥匈帝国阿维亚蒂克D.Ⅰ战斗机 | 奥地利的“第一”
德国法尔茨D.Ⅲ/D.Ⅲa战斗机 | 在“信天翁”的阴影下
德国容克J.1/J.Ⅰ/D.Ⅰ系列飞机 | 全金属外壳
第五章 冲向敌人的堑壕
英国德哈维兰DH.4轰炸机 | “一战中的蚊式”
英国德哈维兰DH.9轰炸机 | “速成”轰炸机
德国哈巴斯塔特/汉诺威CL型对地攻击机 | 步兵头上的掠食者
第六章 “大家伙”们
德国弗雷德里希沙芬G.Ⅲ轰炸机 | 巴黎上空的魅影
英国汉德利-佩奇O/100及O/400重型轰炸机 | 不列颠“大飞机”
德国齐柏林-斯塔肯R.Ⅵ重型轰炸机 | “巨人”的进击
第七章 独具一格的“低调”军机
法国布雷盖14型侦察机 | 全能金属
意大利波米里奥PD/PE武装侦察机 | 亚平宁小鹰
意大利马基M.5水上战斗机 | 青出于蓝
德国汉莎-布兰登堡W系列水上战斗机 | 浮舟掠水客
第二篇 1918年,最后的空中决斗
第八章 大战末期新设计:协约国篇
法国纽波特28型战斗机 | 美国远征军“专属飞机”
英国索普威斯“海豚”式战斗机 | 老公司的新作品
英国索普威斯“鹬”式战斗机 | “骆驼”接班者
英国索普威斯T.1“布谷鸟”式鱼雷轰炸机 | 碧海雷击
第九章 大战末期新设计:同盟国篇
德国法尔茨D.Ⅷ /D.Ⅻ战斗机 | 在“福克”的阴影下
德国西门子-舒克特SSW D.Ⅲ/D.Ⅳ战斗机 | 老牌电气公司的飞行梦
德国福克D.Ⅶ战斗机 | 福克战斗机大满贯
附录1:一战主要战斗机性能简表
附录2:一战主要轰炸机性能简表
附录3:一战主要侦察机性能简表
附录4:一战主要水上飞机性能简表
附录5:各主要交战国前五名空战王牌榜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F。1由索普威斯的首席设计师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Smith)负责牵头设计,它并非史密斯个人构思的产物,实际上是一个设计小组的合作结果。这种新飞机把绝大部分的配重都集中在机身前部约三分之一的位置上,这使得它的外表看上去像是一只精力旺盛的斗牛犬,给人以一副随时要向前冲刺的感觉。F。1留下这种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配备的110马力星形发动机体形硕大,大到几乎要和螺旋桨的圆径持平了。
12月22日,这种新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地点在布鲁克兰(Brooklands),试飞员为哈里·霍克。这次试飞有军方人士到场,他们暂时把它称作“大号幼犬”(BigPup)。“大号幼犬”把2挺7。7毫米机枪并列安装在机首,通过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从螺旋桨叶片之间实现向前射击,这是对“幼犬”和索普威斯三翼机的单挺机枪在面对配有双联机枪的信天翁时落于下风的一种积极回应。
为了防止2挺枪机在高空中因寒冷而卡壳,设计人员特别在机枪上部安装了金属整流片,正是因为整流片凸起的外形,这种新飞机才开始得名“骆驼”。从试飞员霍克的报告来看,新飞机性能优异,不过对操控者的要求较高。实际上,索普威斯此前出品的“幼犬”和三翼机等机型一直以良好的操纵感著称,但“骆驼”却恰好相反,飞行员必须在驾驶时保持全力操控,不然极易令机身失掉平衡。这里面的一个原因是包括发动机、飞行员、机枪及弹药、油箱等在内的近九成机身配重都过于靠前,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骆驼”的尾舵设计得过小,差不多刚刚够用。
这些原因提升了“骆驼”的飞行性能和灵敏度,更有人形容“骆驼”对飞行员操控动作的响应敏感得简直近乎“神经质”,但代价就是操控比较困难。后来曾有人提议增大“骆驼”的尾舵以改善其操控性能,这一合理建议直到1918年秋天才付诸实施。最初两架改进后的“骆驼”在当年10月才准备就绪,而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快要结束了。
1916年底,新问世的“骆驼”通过了皇家海航的技术验收,在后者看来,索普威斯的新型飞机完全满足需求,不仅在动力方面显著胜过“幼犬”,而且灵敏程度更在“幼犬”之上,于是很快就发出了订购单。从1917年初开始,“骆驼”正式进入量产。
第一架开赴法国的“骆驼”是预生产型N517号,于1917年2月末出现在皇家海航位于敦刻尔克的基地。它由海航第8中队的康普斯顿(Compston)上尉进行了试驾,后者交出了“骆驼”在战场上的第一份评估报告。
紧接着在3月2日,皇家陆航第60中队在圣奥梅尔第一次试驾“骆驼”,成为陆航中第一个接触这种新型战斗机的单位。来自两个航空队的两份评估报告都对新机的性能表示总体满意,不过都特别提到了同一问题——“清除机枪卡壳时格外困难”。
看起来,这种新飞机是匆匆入役的,第一批交付前线的早期生产型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最早的数架正式量产型“骆驼”于5月17日到达敦刻尔克,这批飞机已经换装了功率更大的130马力发动机。
然而10天后,接收了这批飞机的海航第4中队的兰贝(Lambe)中校从敦刻尔克给他的上级佩恩(Paine)准将去信,称“骆驼”的交付并不令人满意,有4架新机是和发动机分开运输的,但到达后这4台发动机根本就安装不上去,为此特别从后勤部门调来了技术人员,他们在检查一番后也认为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无法成功安装。
接着兰贝报告能够飞起来的“骆驼”的表现:“有2架装着130马力发动机的‘骆驼’可用,在一名标准体重的飞行员的操纵下,它们无法在13分钟内爬升到3000米高度。这个成绩还不如装着80马力发动机的‘幼犬’。您应该也记得,当我们在国内第一次测试‘骆驼’时,宣称用时6分50秒就爬升到了3000米高度。”
这封信发出后不久,又有新出厂的“骆驼”送抵前线,到6月初已有41架“骆驼”交付到了敦刻尔克基地。就在6月5日,这种新式战斗机第一次在战场上遇敌,麦克唐纳·肖克(MacdonaldShook)中尉驾驶着N6347,在奥斯坦德以北空域成功击落1架信天翁D。Ⅲ战斗机,同时令另一架德国双座飞机“失去控制”,表明兰贝对“骆驼”的指责未免有些言过其实。28岁的加拿大人肖克由是成为体验到“骆驼”式空战威力的第一人,而正是当日的这个信天翁战果,令这位比大多数本中队战友都要年长的人达到了王牌飞行员的标准。
继第4中队之后第二个装备“骆驼”的单位是海航第6中队,该部于6月末用“骆驼”替换掉了纽波特飞机。之后更多的海航单位,比如第3、第8、第9、第10、第12、第13等多个中队都陆续接收了“骆驼”式。附带一提,等到英国皇家空军成立后,这些海航中队的番号数字均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200,比如第3中队变更番号为第203中队,第9中队成为第209中队等等。
对绝大多数飞行员来说,第一次看到机身粗短、因星形发动机机首显得浑圆结实、装有2挺同步射击机枪的“骆驼”式战斗机时,总能产生十足的幸福感。不过对普通飞行员尤其是新手来说,这可是一种极难掌控的飞机,如果这些新人从一开始就在这种飞机上学习摸索,那倒也能得心应手,可是由于许多人之前都是飞“幼犬”这样令人放心的机型,一接触到“怪异个性”的“骆驼”自然不免大惊小怪。不过,在尖子飞行员手里,“骆驼”式战斗机却是一种无比灵活且令敌人望而生畏的空中杀器。
……
前言/序言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诞生了。飞机在出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以一种娱乐工具的面貌示人的,它最常用的场合是飞行竞赛和空中表演。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这一“会飞的机器”和所有其他的机器一样,在战争状态下开始挖掘起自身的军用潜能。飞机就这样逐渐被派上了战场,并且一发而不可收,由一战初期的“敌人阵地的窥探者”演变为后来各主要交战国家最不可或缺的战略和战术力量之一。
一战刚刚打响时,各主要交战国的军用飞机加在一起,总数也不会超过1500架,而到这场战争行将结束时,各国仅仅在一线作战的军用飞机的总量即已经超过了8000架。从1914年到1918年,世界军事航空史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大发展时期:各种新型飞机、空战战术、部队编组规范层出不穷,与之相伴的则是有如满天星斗般闪耀的尖子飞行员们,以及一场接一场剧烈而又残酷的空中战役。
本书以两卷本的规模,将出现在1914—1918年间的那些富于传奇色彩的著名军用飞机,系统性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类似这样系统梳理一战军机并做全景式呈现的专著,在国内可谓前所未见。本书上卷的时间跨度为1914—1916年,下卷为1917—1918年;两卷共分五个大篇,以一战期间的每一年为一篇。本书述及的一战军机型号总计超过90种,这些机型从国别上涵盖了一战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美国等;从类型上包括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主要门类;在编排上按照这些军机的列装时间或初次参战时间为线索,分别划入五个大篇中。可以说,这套书已将一战期间出现的各国主力作战机型基本囊括在内。
尽管以一战军机为纲目,但本书绝非枯燥的技术手册类读物。讲述在座舱里驾驶这些飞机的人的故事,是本书的另一大重点。从某一种军机型号入手,读者朋友们可以读到这种军机所涉及的航空部队、空战经历和精英人物的生动往事。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军机视角进行独特呈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史。
令“欧洲所有的明灯都熄灭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距今已有百年,这场全球性大战事曾号称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它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世遗忘,相反,随着各种历史材料的不断被披露,各种历史传奇的不断被呈现,国内读者们对一战空战的兴趣也变得愈来愈浓郁。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有志于此的同好们闲暇时光的案边良伴,若真如此,实为幸甚。
《空中霸权:一战末期各国空战武器的崛起与交锋》 1917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迎来了其最为惨烈和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最后的两年里,战场的重心开始悄然转移,一种新的力量——空中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并深刻地改变了陆地战场和海上战线的命运。本书《空中霸权:一战末期各国空战武器的崛起与交锋》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这个决定性时期,各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投入,发展、装备并部署其空中武器,以及这些不断进化的空中利器如何在硝烟弥漫的天空中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为这场旷世大战的结局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飞机型号、技术参数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勾勒出“空中霸权”这一概念在一战末期的萌芽、发展和初步实现的过程。我们将考察主要参战国,包括英、法、德、奥匈帝国、意大利以及美国,它们在军事航空领域的战略思想、技术创新、工业生产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上的投入。这些国家的空军,在战前尚属新生事物,到战争末期已演变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独立作战力量。 第一部分:战火中的催化剂——战争对航空技术发展的加速作用 战争是技术发展的最强催化剂。在一战爆发之初,飞机更多地被视为侦察和通信的辅助工具,其军事价值并未被完全认识。然而,随着战线的僵持和伤亡的剧增,各国军事领导人越来越意识到制空权的重要性。飞机能够提供战场上无与伦比的视野,侦察敌军动向、炮兵阵地,甚至引导炮火。但随着侦察飞机的出现,敌对双方也迅速意识到需要阻止对方的空中侦察,于是,最初简单的机枪对射,便是空战的雏形。 1917年至1918年,是这种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两年。陆地战场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对更快速、更灵活、火力更强的战斗机的需求。同时,为了应对敌方日益增多的空中威胁,以及执行更深入的敌后侦察和轰炸任务,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和部署也提上了日程。本书将详细分析战争进程如何刺激了这些需求的产生,以及各国是如何根据战场反馈,快速调整其航空研发方向的。例如,萨默菲尔德战役(Battle of the Somme)和凡尔登战役(Battle of Verdun)等大规模地面冲突,暴露了传统侦察机在面对新兴空中威胁时的脆弱性,直接促使了战斗机的大规模生产和改进。 第二部分:各国空中力量的崛起——技术革新与工业竞赛 在1917年至1918年间,飞机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性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翼机仍然是主流,但其结构更加坚固,发动机功率大幅提升,操纵性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一战末期闪耀的明星机型,并探讨它们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势。 战斗机(Fighters):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深入分析各国为争夺制空权而投入的顶级战斗机。例如,德国的福克(Fokker)系列,如著名的Fokker D.VII,其优秀的爬升性能和稳定性,让它成为盟军的噩梦。英国的“斯帕特菲尔德”(Sopwith Camel)和“牛头怪”(Bristol F.2 Fighter)等,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火力,在战场上赢得了“空中骑士”的美誉。法国的“斯帕德”(SPAD S.XIII)以其坚固的结构和强大的火力,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本书将不仅仅描述这些飞机的外形和装备,更会深入剖析其动力系统(发动机的演进,如直线发动机、V型发动机、星型发动机),武器系统(机枪的口径、射速、同步射击技术的发展),以及空气动力学上的创新(翼型设计、蒙皮技术)。 侦察机(Reconnaissance Aircraft):尽管战斗机吸引了最多的眼球,但侦察机在一战末期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侦察机在侦察、摄影、炮火校射等方面的进步,以及它们如何为地面部队提供关键的情报支持。例如,R.A.F. B.E.2系列和德哈维兰(de Havilland)DH.4等侦察机,虽然在火力上不及战斗机,但其续航能力和稳定性,使其能够执行长时间的空中侦察任务。 轰炸机(Bombers):战略轰炸的概念在一战末期开始显现。各国开始尝试利用重型飞机对敌后纵深目标进行打击,例如军事设施、交通枢纽甚至城市。本书将详细介绍如英国的Handley Page O/400以及德国的Gotha G.V等重型轰炸机,分析它们的载弹量、航程以及在战术运用上的尝试。虽然受到当时技术限制,轰炸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其对未来空中战术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兴技术与武器:除了传统的飞机设计,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在一战末期开始出现的、影响深远的航空技术。例如,对发动机性能的极致追求,如何通过改进冷却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甚至引入增压器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和可靠性。同期,各种航空武器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更可靠的同步射击装置,允许机枪射击前方螺旋桨的间隙;以及一些实验性的武器,如机载火箭和炸弹投射器的改进。 第三部分:空战战术的演进——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 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和数量的增加,空战战术也在快速演进。早期,空战更像是两个勇敢的飞行员在空中进行的个人决斗,充满了骑士精神。但在一战末期,空战开始向着更加系统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编队作战:为了应对敌方更强大的火力,单机作战的风险越来越高。各国开始强调飞行员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战斗机编队。本书将分析不同国家的编队战术,例如英法的“狼群战术”(Wolf Pack Tactic)的早期雏形,以及德军的“飞行中队”(Fliegerstaffel)如何通过紧密的协同,最大化其空中优势。 防空作战:地面部队也必须适应空中的威胁。本书将探讨防空炮兵的装备和战术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与陆军紧密配合,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保护。 新的战术理念: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思想家开始提出更加宏大的空中作战理念,例如“空中优势”(Air Superiority)和“制空权”(Control of the Air)等概念的雏形。本书将探讨这些理念在当时的讨论和初步实践。 第四部分:硝烟中的飞行员——英雄、牺牲与牺牲的代价 空中作战是高度危险的。本书将不仅仅关注冰冷的机器和战术,更会深入描绘那些在一战末期翱翔在战场的飞行员。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勇敢地驾驶着金属的翅膀,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还原这些飞行员的生活,他们的训练,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荣耀,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书中将通过具体的战役和飞行员的视角,来展现空战的残酷性。从早期那些充满浪漫色彩的“空中骑士”,到后期被战争磨砺得更加坚韧的职业军人,飞行员群体的变化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我们将关注那些著名的王牌飞行员,他们的战斗经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飞行文化。同时,我们也会强调,在这些英雄事迹的背后,是无数无名飞行员的牺牲,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制空权,为陆地战场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第五部分:影响与遗产——为未来的空中战争奠基 1917年至1918年的空中力量发展,为未来的空中战争奠定了基础。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一战末期空中武器的崛起,对之后军事思想、技术发展以及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代空军的雏形:一战末期的空军,已经不再是陆军的附属,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作战的军种。各国开始组建专门的空军司令部,制定独立的空中作战条令。 技术创新的遗产:在一战中涌现出的许多技术,如更强大的发动机、更有效的武器系统、以及更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都为二战中更加先进的飞机奠定了基础。 战略轰炸的先声:尽管在一战中战略轰炸的效果有限,但其理念已经出现,并对二战中的战略轰炸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空中力量格局的变化:随着美国参战,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新颖的航空技术,开始改变国际空中力量的格局,为战后的力量平衡埋下了伏笔。 《空中霸权:一战末期各国空战武器的崛起与交锋》将是一部史诗般的叙事,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战末期那个充满变革和激情的时代,通过对军事航空技术、战术应用以及飞行员群体的全景式描绘,深刻理解“空中霸权”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成为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力求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辅以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且引人入胜的空中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