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

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增井和夫,[日] 田村善之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专利
  • 专利案例
  • 知识产权
  • 法律
  • 实务
  • 诉讼
  • 判例
  • 第四版
  • 技术
  • 法律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9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121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知识产权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字数:6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研究日本经典专利裁判例,深入探讨了专利权的成立和有效性、专利权的范围、被告方的防御手段以及权利行使的过程、专利权的经济利用等专利应用实践问题。每个专题精选近年来日本司法实践中的典型判例,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专题所涉及的审判依据、法律要义、裁判思路、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简介

  李扬,湖南隆回人,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曾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芬兰HankenSchoolofEconomics、美国DrakeUniversity、日本知的财产研究所工作或者从事研究。已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台湾元照出版社等出版《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等专著、译著十多部,并著有散文诗集《献歌——门徒集/无脚鸟集》。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第一编专利权的成立及其有效性
第一章认可专利登记的要件
第一节发明的成立
一、自然规律的利用
二、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判例1最高法院平成12年2月29日判决?民集
54卷2号第709页[桃子新品种Ⅰ]
判例2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平成20年6月24日判决?判时
2026号第123页[双向牙科治疗网络]
三、不授予专利权的事由
四、发明的完成与未完成
判例3最高法院昭和52年10月13日判决?民集
31卷6号第805页[药物制品]
第二节新颖性Ⅰ——公知、公用、出版物记载
一、概说
二、公知、公用、出版物记载该当性的相关案例
三、内容漏知型
判例4东京高等法院昭和49年6月18日判决?无体集
6卷1号第170页[壁式建筑物的构造装置]
四、公然实施型
判例5东京高等法院昭和37年12月6日判决?行集
13卷12号第2299页[润滑油调节器]
五、文献记载型
六、丧失新颖性的例外
七、实务指南
第三节新颖性Ⅱ——发明的同一性
一、发明的要旨
判例6东京高等法院昭和58年8月16日判决?判时
1099号第135页[数位差寄存器运算电路]
判例7最高法院平成3年3月8日判决?民集
45卷3号第123页[“脂肪酶”判决]
判例8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平成21年1月27日判决?
平成20(行ケ)10166[热粘合造粒方法]
二、实务指南
三、与公知发明的同一性
判例9东京高等法院平成3年12月26日判决?判时
1421号第106页[轻量涂布纸]
判例10东京地方法院平成20年11月26日判决?判时
2036号第125页[高纯度阿卡波糖]
第四节创造性
一、概说
判例11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平成21年1月28日判决?判时
2043号第117页[用于电路连接的构件]
二、构成或技术原理存在不同
判例12东京高等法院平成5年1月26日判决?判时
1463号第150页[同轴TEM共振器]
三、目的或解决课题存在不同
判例13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平成20年5月30日大合议判决?
判时2009号第47页[阻焊膜]
判例14东京高等法院昭和61年6月26日判决?判时
1209号第132页[隔板调整法]
四、作用效果
判例15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平成18年4月27日判决?判タ
1236号第307页[酸性水中油型乳化调味料]
.......

精彩书摘

  第一章认可专利登记的要件
  第一节发明的成立
  发明专利法的目的在于通过保护发明而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第1条),对于值得保护的发明进行专利登记并赋予一定期间的独占权。某一发明若要成为专利,首先必须符合发明专利法所设定的一般性“发明”要件。另外,虽然与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联系,但是判例实践在否定可专利性时会使用“未完成发明”这一概念。
  一、自然规律的利用
  发明必须是“利用了自然规律的,具有高度技术思想的创造”(第2条第1款)。所谓利用自然规律,是指利用自然科学的规律来获得一定效果(即属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并且不违反自然规律。
  常见的不属于科学技术领域发明的事例有:密码方法(最高法院昭和28年4月30日判决?民集7卷4号461页[电信密码生成法]),广告方法(东京高等法院昭和31年12月25日判决?行集7卷12号3157页[电柱广告方法])等。另外,数学法则(东京高等法院平成16年12月21日判决?判时1891号139页[回路模拟实验方法])、体育和游戏规则等也不属于发明。还有案件认定:墓地的构造是否构成对亡魂的无礼,与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思想方案无关(东京高等法院平成10年10月1日判决?特许与企业354号55页[墓地构造])。此外,有关资金单位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方案也被认为不属于“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思想”(东京地方法院平成15年1月20日判决?判时1809号3页[资金单位资产负债表])。而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平成19年6月14日判决?平成19(行ケ)10067[以罗列符号化的反义词来将宇宙论、生命诞生、人类诞生、文明开化进行理论化的方法]案件中,认为仅仅对语言(反义词)进行了整理的发明没有利用自然规律。
  但是,对于卡拉OK视频记录媒介的发明的案件,由于该媒介仅仅是单纯地记录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因此其是否属于技术思想,成为案件争议的焦点。东京高等法院平成11年5月26日判决?判时1682号118页[视频记录媒介]案中认定:“将应演唱的歌词作为文字进行记录,并且采用把所记录文字中即刻应演唱的文字进行变色记录以与其他文字相区别之结构,并提供相应结果”的方案具有技术特征。
  一般认为,单纯的发现不属于利用自然规律的发明。东京高等法院平成2年2月13日判决?判时1348号139页[锦鲤及金鱼的饲育方法]案是少有的针对上述论点作出判决的案件。给锦鲤喂食钝顶螺旋藻以改善锦鲤的颜色的方法虽然是一种发现,但其具体的喂食方法以及将对象限定为锦鲤,使该方法可被认定为利用了自然规律的发明。
  违反了自然规律的代表例是永动机的发明(东京高等法院昭和48年6月29日判决?判タ298号255页[无限动力发生法]),判决认为该发明是“不可能实施”的。东京高等法院平成6年12月12日判决?判例工业所有权法(2期版)253之65页[抽水发电所]案中也认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不属于发明。
  ……

前言/序言

  第4版序
  本书的第3版发行后,转眼间已过了6年。
  在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立后不久发行的第3版中,由于脱稿时间的关系,使得该法院的判例没能全部被引用,但这期间的判例动向却有值得重视的地方。有关权利用尽、医药品的专利权有效期间的延长、职务发明的准据法等,最高法院都作出了判决。此外,有关间接侵权、参数专利、权利用尽、除外权利要求、方法限定产品权利要求等,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大合议判决也相继出现。还有,诸如是否需要引用例中存在有关创造性的暗示、损害额的推定被推翻后以合理使用费进行赔偿的可能性、采用开放的实施许可策略时职务发明补偿金的计算等不少领域中,都出现了包括地方法院判例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判例。
  为了在这种变动激烈的专利法的世界中保持实务性价值,本书不能一直处于第3版的状态。于是,与合著作者于2010年2月着手本书的改订工作。此后的1年多,多次召开编辑会议,终于得以将第4版呈现给各位读者。
  在此期间,平成23年对专利法中的多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修改。由于施行日的关系,本书脱稿之时虽然未能将基于新法作出的判决纳入,但鉴于其重要性,本书中也提到平成23年的专利法修改情况。当然,由于过渡措施(译者注:指为了减小新修改的法律生效时及生效后带来的不利益而设置的暂时性的应对措施等)的关系,当前一段期间内,涉及专利法修改前的条文的判例也并不丧失实务性价值;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本书也对专利法修改前的判例做了详细介绍。
  这次改订致力于压缩叙述篇幅,但在需要掌握有关判例的情况下,也许将第3版亦留在手中会比较好。
  本书出版之际,包括排版的全面改订,受到了铃木淳也为代表的有斐阁书籍编辑第1部各位的照顾,将如此厚重的书整理得易于阅读,多亏了编辑部的功劳,在此表示感谢。
  增井和夫、田村善之
  2012年2月
  初版序
  专利法领域与其他法律领域一样,判例研究对于实务和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教科书中的知识出发向前一步踏入实务界,不参照判例将难以有所作为的情况比比皆是。
  本书涵盖昭和50年以来到最近(平成7年4月)的主要判例集(民集、无体集、判例时报、判例タイムズ)上登载的专利和实用新型的判例,努力做到无一遗漏。与此同时,对于其他资料(判例工业所有权法、特许与企业、特许管理别册判例集)上登载的判例及昭和50年以前的判例,从中选取对当前实务具有参考价值的判例进行引用,另外对于就专利法上的共通问题进行了判示的外观设计法方面的判例,也根据需要尽可能予以引用。将具有代表性的104件判例作为标题判例,分别按照〈案件事实〉、〈判决要旨〉、〈评论〉的顺序进行介绍。
  由于意在引用大量判例,因此对于各个判例的分析较为简化(为了客观地把握判例的状况,也努力控制作者的主观见解),采取了容易把握整体走向的表述结构。关于各个问题点的把握,只要对本书引用的判例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判例的现状,对此作者本人有信心。不过,我国的判例数量比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绝对数量少,判例中几乎未被讨论到的问题点较多。仅仅依靠判例覆盖专利法的整个领域是不可能的。本书旨在成为有助于实务的判例导引,因此与通常的专利法教科书在体系上有些许不同,对于判例多的领域较类似书籍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说,但是对于判例少的领域只好忍痛割爱。本书除了未涉及有关申请程序的细节部分(因为该领域中有审查标准、复审决定的案例等专利局的指导书作为实务的主要指南),有关专利法学习及实务的必要内容均有所涉及。当学习者抱有“实践中究竟是如何处理的”这样的疑问时,通过对众多判例的阅读,将有助其获得具体的印象。
  特别是对于发明的同一性、创造性、技术范围的解释标准,在进行法律上讨论的同时,技术上的讨论也成为主要内容,或许因为这点,所以类似书籍对此少有深入说明,鉴于此,本书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尝试着进行包含技术层面分析的体系化解说。此外,诸如间接侵权、先使用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无效宣告的审理对象、许可合同的效果等领域,虽然实务中出现的争议较多,但市面上对这些领域进行网罗式全面解说的资料却很少,希望本书能够符合实务工作者的需求。
  按照本系列图书的方针,书中各处设有“实务指南”的专栏。虽然这部分内容也许并不一定称得上是指南,但却汇集了实务中的参考事项及本书的补充事项。
  本书筹备之时正好与平成5年、平成6年大幅度的专利法修改的时日相重合。由于本书中的判例都是基于平成5年专利法修改前的旧法作出的,因此为了在今后的实务中参照这些内容,需要充分理解与专利法修改点之间的关系。本书中考虑到旧法与修改后的法的关系,尽可能在文中附上了提示,“实务指南”中也尝试进行整体性的说明,可供参照。
  另外,关于本书的内容,合著作者之间虽然进行了详细的意见交换,但各自撰写部分中的观点仍由各作者分别承担,对此事先予以说明。
  最后,从本书的企划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一直受到有斐阁编辑部的大桥将、藤本依子、大和诚二的照顾,在此向各位表示感谢。
  增井和夫、田村善之
  1995年9月

好的,下面为您创作一本名为《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策略与实践》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完全无关。 --- 图书名称:《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策略与实践》 作者: [此处可填写作者姓名,例如:李明华, 陈静]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具体日期] --- 图书简介:跨文化交流的深度指南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打破,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术研究乃至商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文化差异带来的潜在冲突、误解与沟通障碍,往往成为阻碍有效合作与深度理解的“隐形墙”。《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策略与实践》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高度实用的理论框架与实操工具,帮助您跨越文化藩篱,实现高效、和谐的跨文化沟通。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而是立足于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前沿,对跨文化沟通的复杂机制进行了深度剖析。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将抽象的文化理论转化为读者可立即应用的沟通技巧。 第一部分:文化维度的深度解析与测量 本书的理论基石建立在对核心文化维度理论的精细化梳理之上。我们深入探讨了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六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放纵与克制)的当代发展与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引入了特龙皮纳(Trompenaars)的七维模型,以及特雷西·基特拉(Tracy Kitchel)的“高语境/低语境”分类法,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坐标系。 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框架,而非简单地“贴标签”,去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信息处理、时间观念、决策制定以及人际关系维护上的根本差异。我们详细对比了如北美、西欧、东亚(特别是中华文化圈)、拉丁美洲以及中东等主要文化区域在这些维度上的典型表现,并着重分析了这些差异如何直接影响到商务谈判、团队协作乃至日常问候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非语言沟通的解码艺术 沟通中,语言文字仅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非语言沟通的跨文化解读上,因为这往往是冲突发生的最隐蔽源头。 我们将非语言沟通细分为体语(Kinesics)、副语言(Paralanguage)、空间距离(Proxemics)、触碰(Haptics)以及时间运用(Chronemics)等多个层面进行详尽阐述。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自信的表现的眼神接触,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挑衅或不尊重;手势在不同地区含义的巨大反差,以及对“沉默”这一沟通元素的文化解读差异,都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得以剖析。读者将学会如何“阅读空气”,识别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文化信号,从而避免无意中发出的冒犯性信息。 第三部分:冲突管理与协商策略的本土化 跨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和解决。本书的实践核心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调整冲突应对策略。 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在处理人际矛盾时的取向:是倾向于直接坦诚的“对抗式”解决,还是偏好间接、维护面子的“回避式”处理?书中提供了针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协商模型。例如,在高度集体主义文化中进行商业谈判时,建立信任(关系构建)的重要性远超合同细节;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清晰的合同条款和逻辑严谨的论据则更具说服力。我们引入了“情境敏感度”的概念,指导读者在进入特定文化场景时,如何迅速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实现“入乡随俗”的有效变通。 第四部分:全球化环境下的技能重塑与自我认知 成功的跨文化沟通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深刻的自我认知者。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引导读者进行内省,审视自身“文化偏见”的形成机制。 我们探讨了刻板印象的产生、内群体偏爱(In-group Bias)对沟通效率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文化智商(CQ, Cultural Intelligence)。文化智商被分解为认知(了解文化差异)、动机(愿意接触和学习)和行为(灵活调整自身行为)三个子维度,并提供了量化评估工具和对应的提升练习。 此外,本书还聚焦于当代新兴的沟通场景,如虚拟团队协作中的非同步沟通挑战、跨国项目管理中的领导力展现,以及在多元文化工作场所中,如何通过恰当的反馈机制来促进团队融合与绩效提升。 本书特色 1. 案例驱动分析: 全书穿插了大量源自全球的真实案例——从国际商业并购失败到跨国团队项目延期,深度解构沟通失误背后的文化根源。 2. 实战工具箱: 提供了“文化差距评估表”、“沟通风格自测问卷”以及“高风险跨文化交流预案模板”,确保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 3. 超越刻板印象: 强调文化是流动的、多层次的,鼓励读者将文化理论作为参照系,而非绝对真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情境适应能力。 《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策略与实践》是面向全球商务人士、外交人员、国际关系学者、留学生以及任何渴望在多元世界中构建有效人际网络的人士的必备工具书。阅读本书,您将不仅学会如何“说”得更好,更学会如何“理解”得更深,从而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自信、有效地传递您的信息,达成您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刚结束了一个与日本客户有关的复杂专利纠纷,在准备应对策略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是关于专利申请中的审查意见答辩以及后续的行政诉讼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对于日本特许厅(JPO)审查员常见的质疑点,例如说明书公开充分性、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以及现有技术对比的有效性,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书中提供的诸多案例,我得以窥见不同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回应审查员的意见,以及在必要时如何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书中所举的案例,涵盖了从早期申请到最终审查结果的完整流程,并对每一个环节中的关键决策和法律依据进行了详细阐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视为放弃”原则以及“补正”时限的规定,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揭示了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的诸多细节和潜在风险,这对于规避申请过程中的陷阱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更精准地处理与日本专利申请相关的各种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亚洲知识产权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怀有浓厚兴趣的风险投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评估潜在投资项目专利价值的书籍。《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法律实务,但书中对日本专利的授予、维持以及市场化应用相关的案例分析,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专利侵权救济和损害赔偿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日本法院在计算专利侵权损失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如侵权产品的利润率、被许可人的合理许可费率等。这些信息对于我评估一个技术专利在市场上的潜在价值和风险至关重要。通过对书中案例的解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个专利的实际商业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本身,更在于其在法律上的可执行性和市场上的可防御性。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商业视角的角度,去审视日本专利法律体系的运作,让我对投资决策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初学者,刚刚踏入知识产权领域,对于日本的专利制度感到既好奇又有些无从下手。《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专利世界的大门。我并非直接关注最新的案例,而是更倾向于从基础性的概念入手,理解日本专利法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书中对于专利权的客体、期限、申请流程等基础知识的介绍,虽然篇幅有限,但通过大量的案例穿插其中,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发明”的定义以及专利授权的基本条件的讨论。它通过一系列案例,清晰地解释了什么是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以及如何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对于我这样刚入门的人来说,这本指南就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引我逐步理解复杂的专利法律术语和概念。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让原本枯燥的法律条文,在鲜活的案例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专利法的学习热情。

评分

作为一名在知识产权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律师,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日本专利法律体系、并提供详实案例分析的权威指南。终于,我翻开了《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这本厚重的书籍在我手中沉甸甸的,预示着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其中引用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关于侵权判定和无效宣告的那些部分,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作者对于每一个案例的背景、争议焦点、法院的判决理由,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剖析。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罗列判决结果,而是深入探讨了判决背后的逻辑和法律适用的演变,这对于我理解日本专利法的精髓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判断标准,书中通过一系列经典案例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法院在这些关键概念上的理解和侧重,为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即便仅仅是初步涉猎,我已经感受到这本书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我困惑之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

作为一家跨国公司的法务总监,我负责协调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事务,而日本市场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日本专利案例指南(第4版)》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工具,尤其是在处理与日本专利相关的跨境纠纷和合规性问题时。书中关于专利权期限管理、年费缴纳以及专利无效宣告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影响。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提供了法律条文的解读,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揭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企业应如何采取相应的法律策略来保护自身权益。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应对竞争对手提起的无效宣告请求,以及如何利用无效宣告程序来挑战对方专利权的案例,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对于专利许可和转让合同中的关键条款,书中也有较为深入的探讨,这有助于我们在与日本公司进行商业合作时,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法律视角,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好,好好学习

评分

包装不好,导致书角被损坏!换又太麻烦了,唉!

评分

精装的书,也不便宜,就用一个塑料袋,硬皮都磕破了。德国专利法都散架了。

评分

精装的书,也不便宜,就用一个塑料袋,硬皮都磕破了。德国专利法都散架了。

评分

包装不好,导致书角被损坏!换又太麻烦了,唉!

评分

精装的书,也不便宜,就用一个塑料袋,硬皮都磕破了。德国专利法都散架了。

评分

非常好,好好学习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