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圖文史:改變人類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

醫學圖文史:改變人類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瑪麗·道布森(Mary Dobson) 著,蘇靜靜 譯
圖書標籤:
  • 醫學史
  • 醫療史
  • 人類曆史
  • 圖文典藏
  • 彩色精裝
  • 醫學圖解
  • 健康科普
  • 文化史
  • 曆史科普
  • 醫學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130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317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24
字數:40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1:①易讀:術語不多,通俗易懂;②多圖:圖片豐富,涵蓋古今;③趣史:拒絕枯燥,生動有趣;④深度:綜閤分析,挖掘背景;⑤有序:係統分類,年錶清晰。
  編輯推薦2:1張曆史大事總錶,50種知識小百科,近120幅特色圖片,300多份專業文獻,7000年世界文明史……從理論到實踐,一部關於醫學如何改變曆史的通俗讀物!
  編輯推薦3:全書由牛津大學醫學史專傢親筆撰寫,北京大學醫學史博士擔綱翻譯,力求、通俗、有趣。
  編輯推薦4:從放血術到青蒿素,用圖片和文字講述醫學發展的故事。

內容簡介

  世界史,說到底就是一部文明史;而文明史,根本繞不開醫學史。
  本書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豐富的配圖,以醫療技術的發展為主綫,講述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背後故事,論述瞭醫學怎樣改變人類曆史的進程。諸多鮮活的曆史細節,隨處可見:
  ①軍事醫學的應用:拿破侖時代,戰場上齣現*早的救護車;美國內戰中,嗎啡被首次用於緩解疼痛;二戰期間,抗生素挽救瞭無數人的生命等。
  ②理論知識的豐富:從古希臘的體液理論,到1878年的細菌理論,再到現代的基因理論等。
  ③醫學實踐的發展:從古代的放血、通便等峻猛療法,到18世紀的順勢療法,再到現代的“魔彈”藥物、疫苗和手術乾預等。
  ④科技進步的便利:19世紀,注射器和針頭改進瞭注射技術、X射綫為治療癌癥帶來瞭希望;20世紀末,手術機器人可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等。
  ⑤衛生體製的健全:從19世紀50年代南丁格爾的護理改革,到1930年美國成立藥監局,再到1948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建立等。
  ……
  本書收錄1張完整的曆史大事總錶、50種知識小百科、近120幅特色圖片、300多份專業文獻,附有諾貝爾醫學奬總錶,係統刻畫瞭人類7000年的醫學發展史,生動展示瞭世界文明進步的偉大曆程。它還用一定篇幅講述瞭中國醫學史,如中藥、針灸、青蒿素等。全書由牛津大學醫學史專傢親筆撰寫,北京大學醫學史博士擔綱翻譯,力求通俗、有趣。

作者簡介

  瑪麗·道布森(Mary Dobson),牛津大學博士,醫學史專傢。牛津大學威康醫學史研究部(Wellcome Unit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前主任,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係研究員,哈佛大學哈剋尼斯奬學金(Harkness Fellowship)獲得者。除本書外,代錶作還有《疾病圖文史》《牛津插圖西方醫學史》《現代英格蘭早期死亡和疾病概略》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疾病的概念和理論
第1章 壞血與壞氣
疾病的概念:從古埃及到東方
血、膽汁和體液論的"疾病"觀
當古希臘和古羅馬醫學遭遇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和歐洲
瘟疫
傳染性痘癥和發熱
沼地熱 :瘴氣與瘧疾
罪惡的空氣與結核
霍亂流行——"接觸傳染論者"與"瘴氣論者"
斯諾的"幽靈地圖"
第2章 血肉之軀
打開身體 :最早的解剖
血淋淋的絞刑架與維薩裏的血肉軀體圖
威廉·哈維與血液循環理論
探索和命名人的內部結構
顯微鏡 ——但還沒有看到微生物
從床邊到停屍間 :"疾病的位置"
解剖學之於外科學的重要性
"偷屍人"
在解剖颱上——鮮血四濺、內髒四溢
伯剋的躁狂
實驗室科學和細胞
第3章 從細菌到基因
早期的"細菌理論"
路易·巴斯德挑戰舊的醫學理論
羅伯特·科赫與細菌理論的發展
發現霍亂病因的競賽細菌學時代的黎明
熱帶病偵探
病毒"獵人"
揭開"生命的秘密":DNA 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醫學之謎:朊病毒到蛋白質摺疊異常疾病
第二部分 從業者和病人
第4章 內科醫生與郎中
古代世界的醫生
從中世紀伊斯蘭到歐洲文藝復興的醫學教育
現代早期歐洲的庸醫
煉金術士、占星傢與"皇傢的觸摸"
床邊醫學 :觀察和傾聽病人
"傷寒瑪麗"
閤格的女醫生
科學與醫學"安慰術"
現代醫學實踐的轉變
第5章 醫院與護理
古老的醫學神廟
伊斯蘭"穆斯林醫院"
中世紀和現代早期歐洲的保健、同情心與慈善機構
隔離感染者
收留被遺棄者的醫院
18和19世紀的醫院:走嚮死亡的通道?
分娩:洗手可救人一命
"南丁格爾護士"
倫敦的專科醫院
結核病療養院
從瘋人院到精神病院
"不眠之地"——現代醫院
第6章 理發師與外科醫生
古代的外科學
"鋸骨師"與刀工
想想有多疼
麻醉技術前的手術幸存者
讓病人入睡
從敗血癥到防腐術和無菌術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外科創新
第一例器官移植
換掉破碎的心
人造器官和乾細胞
從鑰匙孔到未來:機器人和遠程外科手術
21 世紀的外科醫生
全球手術現狀:一些患者比另一些患者機會更多
第7章 拔牙者與牙醫
"牙蟲"與古代最早的"牙醫"
洗牙
糖、梅毒與壞血病:腐蝕牙齒
拔牙者與江湖郎中
從拔牙者到牙科醫生
"滑鐵盧牙齒":牙豁子
汞閤金填充物
笑氣:疼痛的終結
牙科學的轉變
牙科專傢
"讓孩子開口微笑":全球口腔衛生
第三部分 醫學上的各種療法
第8章 放血與通便
放血和臨終前的場景
"讓血管呼吸":柳葉刀與水蛭
清洗身體係統
"一夜銷魂後,終生汞為伴"
食療
從民間治療到神奇療法
治愈之術與好奇之心
控製感染
不同療法的嘗試與交流
第9章 鴉片、嗎啡與海洛因
"罌粟汁"
外科手術的"催眠海綿"
帕拉塞爾蘇斯與止痛"秘藥"——鴉片酊
"一個鴉片吸食者"的自白
開在英格蘭沼澤地的罌粟花
吸食鴉片和鴉片館
從鴉片到嗎啡,再到其他
海洛因 :以"安全的傢庭藥物"之名兜售
第10章 藥房與專利藥
草藥書與藥典
藥材園和植物園
"傢庭醫療"和自助診斷手冊
藥房之中
雲遊商販和庸醫療法
專利和特許專賣藥物
從小藥房到大品牌
藥物造假和有毒藥物
第11章 補充與替代醫學
針灸和艾灸
歐洲和美國的順勢療法與自然治愈力
傳統的草藥療法——在東西方醫學中
補充與替代醫學
第 12 章 老藥方,新藥物
從古柯樹到可卡因
從柳樹皮到阿司匹林
抗瘧疾:從金雞納樹皮到奎寜
青蒿素——揭開另一種抗瘧靈藥的秘密
草木樨與華法林的發現
第四部分 現代藥品和疫苗
第13章 從"魔彈"到"重磅炸彈 "
第一種"魔彈"
青黴素的故事
鏈黴素和抗生素時代
補充治療——維生素、胰島素和"避孕藥"
放療和癌癥化療
治療革命:從安定到反應停
抗病毒藥物
癌癥化療的進展
"重磅炸彈"藥物和生物技術突破
從藥店到"大藥廠"
被忽視的熱帶病
繼續尋找"魔彈"
個體化醫學和定製藥品
第14章 試驗性治療與臨床試驗
詹姆斯·林德與壞血病
天花人痘接種的收益與風險
計數方法
首個隨機對照試驗
檢驗新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白鼠"引發的爭議與更嚴格的管理
"神奇藥物"與頭條新聞
檢驗"傳統"療法
檢驗治療的考驗與磨難:21世紀安全和療效的評估
第15章 接種與預防醫學
"天花的消滅"
天花派對和人痘接種
愛德華·詹納:牛痘預防天花
瘋狗與路易·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
白喉與阿拉斯加諾姆的"仁慈接力賽"
傷寒和斑疹傷寒疫苗
卡介苗:結核疫苗
小兒麻痹癥疫苗——索爾剋的針劑與沙賓的糖丸
麻疹與擴大免疫規劃
流感:季節漂移與世界流行性變遷
預防癌癥病毒的疫苗
"等待疫苗"——三巨頭和 NTDs
信息傳播 :從疫苗到衛生和"健康生活方式"
韆年發展目標(2000—2015 年)
曆史大事錶
延伸閱讀
緻 謝
英漢詞匯對照
1901—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年錶

精彩書摘

  第2章 血肉之軀
  內部結構……大多是未知的 ;至少,人類的內部結構是這樣,因而我們不得不參考動物的內部結構,它們的自然結構與人類是相似的,應探查它們。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 322 年)
  “偷屍人”
  很快,解剖或屍檢迫切地需要越來越多的屍體。以16世紀的英國為例,理發師—外科醫生的團體獲準每年有權解剖4個死刑犯的屍體;一個世紀後增加到6具。18世紀中期,法官判處謀殺罪死罪,之後也可用於解剖。即便如此,閤法的屍體遠遠不能達到解剖學傢的增加。那麼該想點其他什麼辦法呢?
  從墳墓裏偷剛剛掩埋的新鮮屍體似乎是一個選擇。他們會聚集一夥人趁夜深人靜之時挖墳掘墓,這其中往往會有醫學生。他們會用鐵楸把棺蓋撬開,然後小心地把屍體搬齣來,以確保不會有衣物或其他物品被順走。因為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便會被視為“賊”,而屍體卻不是“財産”(即使盜墓本身已經是違法行為)。這種團夥會將屍體放在口袋裏,然後飛奔到某個解剖學校的後門,於是人們把他們叫做“偷屍人”,解剖學傢會把他們叫做“屍體復活者”。成人屍體叫做大號,小孩屍體或者小個子的屍體則是按照身高來齣售。大衛·帕特森(David Paterson)是外科醫生兼解剖學傢羅伯特·諾剋斯私人解剖學校的門房,他的職責便包括:
  看門、清洗和打掃屋子,生火看火,擦洗桌子,清除和掩埋解剖室裏的內髒;將準備帶到教室的屍體清洗乾淨;侍候學生,幫他們做一些零碎的工作,比如洗骨頭,颳骨,將解剖衣送洗(由帕特森的母親和姐姐來做),並時刻準備接收包裹(即屍體)以及去找屍體。
  在解剖颱上——鮮血四濺、內髒四溢
  外科醫生—解剖學傢以及他們的學生們不得不身手敏捷地剖開解剖颱上的屍體。穿上圍裙(但沒有手套),解剖過程要有邏輯有順序,不過是按照不同身體部位腐爛的速度不同來定的。首先,打開腹部,把大腸、長長的小腸、脾髒、膽囊和胰髒拿齣來;接著是肺髒,不過得先用鋼鋸鋸開胸廓。之後,要取齣心髒,這在17世紀末被認識到是生理係統的中心,再者是剩下的重要器官:大腦、肝髒、膀胱、腎髒和生殖器官。最後是腐爛速度最慢的肌肉,需要從骨頭上剝下來,剩下的骨頭可以用綫再串成一具彼此相連的骨骼。
  器官通常要風乾然後醃製,一般放在酒精中保存(19世紀晚期被福爾馬林取代)。有色樹脂和蠟被注入器官、血管和軟組織內。鼓勵醫學生觸摸和檢查每個器官,甚至品嘗體液的味道,比如胃液和尿道中的黏液。對於一些醫學生來說,解剖颱的惡臭和對解剖的恐懼是難以承受的,而對於另一些來說,知識的獲得以及最終對人體的理解意味著掌握瞭拯救他人性命的技能。正如一個頗具批判性的報紙記者所寫的,“一天過去瞭,但幾乎沒有報告中會提到新的受難者為‘科學興趣’所作齣的理所當然的犧牲。”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想到死後可能會被解剖就嚇得汗毛倒立,特彆是對於那些深信在上帝最後審判日時必須保持身體的完整纔能進入天堂的人來說。人們還發明瞭鐵籠子(屍體保險櫃)來防止富人們的屍體被盜。約翰·亨特還是想方設法“購得”瞭查爾斯·伯恩(Charles Byrne, 1761—1783年)的屍體。伯恩身高近8英尺,是著名的“愛爾蘭巨人”,並靠作為“世界上最高的人”謀生。有關他的故事有這樣一個版本,他說服他的朋友們,在他死後把他的屍首安置在海邊鉛製的棺材中,確保他不要被解剖掉。盡管他計劃周詳,但是他死後多年之後,他的骨架還是被裝在一個華麗的玻璃箱中,陳設在約翰·亨特的博物館中瞭。可以想見,肯定是亨特收買瞭看守屍體的人,花高價買瞭下來。亨特沒有解剖屍體,而很可能是將其煮熟後做成瞭骨架。“愛爾蘭巨人”的骨架,目前仍然可以在倫敦亨特博物館裏看到,現在看來他的巨人癥是因為患有由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引起的垂體腫瘤。
  伯剋的躁狂
  伯剋是屠夫,黑爾是賊。
  諾剋斯來買牛肉。
  ——無名氏
  臭名遠揚的盜屍賊最後在1828年走到瞭盡頭。威廉·伯剋和威廉·黑爾,住在蘇格蘭愛丁堡一個廉價的公寓裏,二人發現如果把人體賣給當地的外科醫生兼解剖學傢羅伯特·諾剋斯可以發一筆橫財。屍體會送到諾剋斯門房帕特森那裏,由他負責接收,最初的屍體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死於非命的窮苦的流浪漢或妓女。伯剋和黑爾會給被害人灌酒,一旦喝醉失去意識,就把他們悶死。
  最後,當他們在對第16個被害人年邁的愛爾蘭婦女瑪麗·多徹蒂(Mary Docherty)行凶後被捉,他們在1828年10月31日謀害瞭她。在將她的屍體運到諾剋斯的解剖學校之前,伯剋和黑爾舉行瞭一個萬聖節派對,他們用開玩笑的方式告訴客人們不要到伯剋的床邊去。由於被吊起瞭胃口,客人們恰好這麼做瞭。然後他們就發現瞭藏在一捆稻草底下的瑪麗·多徹蒂的死屍。伯剋和黑爾趕緊把她送到瞭帕特森那裏,但為時已晚,警察已經立案調查瞭。二人被捕:黑爾作為證人告發瞭同犯,而伯剋被處以絞刑,之後他的身體也被解剖掉瞭。他的死亡麵具、皮夾連同他的皮都被當作“念想”放在愛丁堡皇傢外科學會外科大廳博物館展齣,正如當時的地方法官所說,“這樣,後世子孫可以記住你犯下瞭怎樣的滔天罪惡。”黑爾後來便消失瞭,諾剋斯則離開瞭蘇格蘭。
  盜屍貿易依然存在於西方部分國傢。英國於1832年通過瞭《解剖法案》,解剖學傢可以閤法地獲得“無人認領的”窮人屍體,以供“解剖檢查”之用。這意味著在原則上,任何死於醫院、工廠、監獄或其他慈善機構的人,隻要沒有特彆說明他們不想被解剖,或者是在24小時之內沒有親戚前來認領,那麼就閤法地成為解剖學傢的“財産”瞭。
  著名的醫學教科書《格式解剖學》(Gray’s Anatomy, 1858年)很可能就是基於“閤法批準的屍體”,插圖由亨利·範戴剋·卡特(Henry Vandyke Carter, 1831—1897年)繪製,該書直到今天仍在再版。倫敦聖喬治醫院的亨利·格雷(Henry Gray, 1827—1861年)寫該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和從業者對人體解剖有更準確的把握,尤其是將這門科學更多地應用到外科實踐中。”
  ……

前言/序言

  人總是要麵對各種不堪忍受的瘟病,但也總是殫精竭慮、孜孜不倦地找尋保持健康、治病救人、延長壽命的良方。
  ——羅伯特·泰爾伯(Robert Talbor,1642—1681年),
  英國庸醫,號稱發明瞭治療瘧疾的"秘方"
  醫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一直被稱為人類最大的福祉。韆百年來,尋找緩解、治療和治愈疾病的良方已經凝聚瞭無數的醫生、郎中和患者的心血和智慧。醫學亦是一門傾聽患者、診斷或預防疾病及理解病因的藝術。醫生與患者竭其所能試圖洞察過往的瘟疫、惡疾以及許多發現,科學傢們繼續在緻力於挖掘身體和精神的謎團。
  改變醫學的成就不勝枚舉:詹納與牛痘接種;巴斯德、科赫與"細菌理論";福洛倫斯·南丁格爾及其護理改革;李斯特與防腐滅菌術;倫琴與X綫 ;剋裏剋、沃森與DNA雙螺鏇。但是,當中也不乏創痛與悲劇——在麻醉術發明之前的幾百年中,病人不得不忍受外科手術刀帶來的無盡傷痛;在19世紀,還要忍受在死後落到被窮光蛋從棺材裏挖齣來然後搬上解剖颱的下場。戲劇化的情節亦有發生,比如約翰·斯諾在1854 年移除瞭寬街上水泵的把手,以預防倫敦霍亂的傳播。當然,讓人疑竇叢生的問題也是層齣不窮:比如,為什麼韆百年以來,古人所用的放血術和鴉片依然經久不衰?裏程碑性的事件曆曆在目:1796年,第一例兒童天花病人的牛痘接種;1922年,患有糖尿病的男孩接受瞭胰島素注射;1954年,曾經同卵雙胞胎間器官移植的夢想一朝成真;2011年,第一例接受人造器官移植的病人成功培養瞭自己的乾細胞。
  本書將迴溯醫學的故事中一些重要的主題和裏程碑。第一部分探討瞭人們對疾病原因的理解,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體液理論到細菌理論,再到現代的基因理論。第二部分對醫學的實踐給予瞭審視:包括醫生、護士、外科醫生、牙科醫生等在傢庭和醫院中對病人進行治療和照護的個體。第三部分描述瞭醫學上的各種療法,包括放血、針灸和草藥,以及江湖術士"靈丹妙藥"中一些危險的麻醉藥。第四部分追溯瞭現代藥品和疫苗的發展史:從抗生素的誕生到癌癥治療的突破,再到生物技術的崛起突破性地實現瞭有機體的修改和重新組裝,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成的供人使用的蛋白質、疫苗和單剋隆抗體等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産品。
  在很多國傢,人類期望壽命已經超過七八十歲,差不多是 19 世紀中期的兩倍。與之息息相關的包括挽救生命的藥物、疫苗和手術乾預,公共衛生、營養、生活水平和衛生保健的改進。為滿足放血需求建造的水蛭養殖場,到全球製藥企業的建立,再到"魔彈"藥物和生物技術,一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心血管疾病、癌癥仍然是人類最主要的死因,盡管它們在高收入國傢的緻死率有所降低,但在中低收入國傢卻變得日益顯著 ;瘧疾和結核病等自古有之的感染病,以及艾滋病等新型疾病也是殺戮一片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們的期望壽命要比西方國傢短 20—30 年。一方麵,人們對新發傳染病無藥可醫充滿瞭恐懼 ;另一方麵,抗生素耐受又成為瞭全社會矚目的大問題。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癡呆癥已經迅速攀升為老齡化人群的重要問題。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球範圍內衛生不公平現象的減少——這些挑戰,我們希望隨著醫學知識和技術的進步,能夠在將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與此同時,不論是醫生、護士、傢人還是朋友,給予良好的"臨床護理"和照顧,對於一個即將康復或者是齣於彌留之際的病人,都是彌足重要的。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 1849—1919年)見證瞭醫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他明智地告訴我們 :"這門古老的藝術永遠都無法取代,但必將被融入新的科學之中。"將"科學"之精華與醫學之"安慰術"融在一起,勢必是世界健康之未來。
  瑪麗·道布森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2013年3月


醫學圖文史:改變人類曆史的7000年(彩色精裝典藏版) 一部穿越時空的視覺史詩,一本凝固人類智慧的醫學巨著。 想象一下,我們一同踏上一段穿越七韆年漫長歲月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並非行走在刀耕火種的原始大地,也非迷失在無垠的星辰大海,而是深入人類最根本、最深刻的探索——關於生命、疾病與健康的奧秘。這便是《醫學圖文史:改變人類曆史的7000年》,一本以視覺為觸角,以文字為骨骼,編織而成的宏大史詩。它不是冰冷的學術論述,而是躍動的生命圖景,記錄著人類如何從對未知病痛的恐懼與懵懂,一步步走嚮理解、乾預乃至徵服的輝煌曆程。 這是一本為所有對生命充滿好奇,對曆史懷有敬畏之心的人們準備的禮物。它以極其珍貴的曆史圖像和深入淺齣的文字,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醫學畫捲。從新石器時代粗糙的骨骼治療痕跡,到古埃及的草藥與巫術儀式;從古希臘哲學與解剖學萌芽,到古羅馬的公共衛生體係;從中世紀宗教陰影下的煉金術士與草藥醫生,到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與生理學的革命;從啓濛運動時期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到工業革命帶來的微生物學、麻醉學與外科學的飛躍;從20世紀基因技術的突破,到21世紀精準醫學與人工智能的曙光……每一個節點,都凝聚著無數先驅者的智慧、勇氣與不懈追求。 【內容前瞻:跨越文明的視覺盛宴,洞悉生命本質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分:萌芽與探索——原始時代至古代文明 遠古的呼喚: 我們的旅程始於人類最早的生存痕跡。史前人類如何應對骨摺、創傷,他們仰賴的神靈與自然的饋贈,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骨骼訴說的原始醫學智慧,都將被栩栩如生地呈現。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巫術儀式如何與樸素的傷口處理相結閤,感受先民在麵對死亡陰影時的掙紮與求生本能。 文明的曙光: 古埃及,尼羅河畔的文明,以其對屍體防腐術的精湛技藝,為我們留下瞭早期人體結構的寶貴綫索。他們對疾病的分類、治療方式,以及與宗教、魔法緊密相連的醫學實踐,將通過精美的壁畫和莎草紙文獻復原。 智慧的殿堂: 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思想光輝,也照耀到瞭醫學領域。希波剋拉底誓言的誕生,體液學說的興起,以及早期對人體結構的初步探索,標誌著醫學開始走嚮理性與觀察。我們將看到古希臘醫生的診斷工具,以及他們如何將醫學與哲學、倫理緊密聯係。 帝國的基石: 古羅馬,以其卓越的工程技術和組織能力,構建瞭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公共衛生體係。水道、浴場、醫院的建立,對傳染病的早期認識,以及外科手術的實踐,都體現瞭羅馬人在維護公民健康方麵的成就。那些留存至今的古羅馬醫療器械,將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嚴謹與實用。 東方智慧的光芒: 在遙遠的東方,中華文明也在獨立發展著獨具特色的醫學體係。陰陽五行、經絡學說,針灸、中藥的運用,以及《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誕生,共同構建瞭東方醫學的璀璨星河。我們將領略中醫獨特的辯證施治思想,以及它對數韆年中華民族健康的守護。 第二部分:傳承與變革——中世紀至文藝復興 宗教與草藥: 中世紀歐洲,教會成為醫學知識的主要載體,修道院也成為瞭重要的醫療機構。草藥學、煉金術士的探索,以及對瘟疫的恐懼與應對,構成瞭這一時期醫學的復雜圖景。我們將看到中世紀的手抄本插圖,描繪著修道士們采集草藥的場景,以及民間流傳的治療偏方。 阿拉伯的橋梁: 在西方文明的斷層期,阿拉伯學者繼承並發揚瞭古希臘羅馬的醫學遺産,並將其與東方醫學融會貫通,取得瞭輝煌的成就。阿維森納的《醫典》成為西方中世紀重要的醫學參考書,他們對藥學、眼科學、外科學的貢獻,在醫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浴火重生: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重新點燃瞭對人體的好奇心。維薩裏的《法布裏卡的解剖學》,以其前所未有的精確和精美插圖,顛覆瞭蓋倫的權威,開啓瞭現代解剖學的新紀元。我們將沉浸在那些精細到毛發的解剖圖譜之中,感受藝術傢與科學傢融閤的力量。 第三部分:科學的崛起——啓濛運動至近代 理性之光: 啓濛運動將科學理性精神推嚮瞭極緻。哈維發現血液循環,林奈建立生物分類法,他們對人體和生命規律的係統性研究,為近代醫學奠定瞭堅實的科學基礎。 微觀世界的奧秘: 顯微鏡的發明,如同開啓瞭一個全新的宇宙。列文虎剋首次窺見瞭微生物的真實麵貌,巴斯德和科赫的細菌理論,徹底改變瞭人類對傳染病的認知,開啓瞭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黃金時代。我們將看到那些早期顯微鏡下繪製齣的微觀生物圖譜,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我們對疾病的理解。 痛苦的終結: 麻醉術的發明,是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它極大地減輕瞭手術的痛苦,為復雜外科手術的開展提供瞭可能。無菌術的推廣,則大幅降低瞭術後感染率,挽救瞭無數生命。 化學與藥物的飛躍: 從斯托剋斯的化學療法到弗萊明的青黴素,抗生素的發現,標誌著人類在與細菌的戰爭中取得瞭裏程碑式的勝利。化學的發展,也為藥物的閤成和精準治療開闢瞭道路。 第四部分:現代的輝煌與未來的展望——20世紀至今 基因的密碼: DNA雙螺鏇結構的發現,打開瞭生命遺傳的潘多拉魔盒,基因工程、基因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對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影像的洞察: X射綫、CT、MRI等醫學影像技術,讓我們能夠“透視”人體內部,直觀地瞭解病竈,極大地提高瞭診斷的準確性。 精準的未來: 精準醫學的興起,將根據個體的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為患者提供量身定製的治療方案,開啓瞭個性化醫療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的賦能: 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識彆、藥物研發、疾病預測等方麵的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著醫學的智能化進程。 人類健康的守護者: 從世界衛生組織的成立,到全球疫苗接種計劃的推廣,人類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方麵,也在不斷進步。 【本書特色:一本值得珍藏的傳世之作】 視覺震撼: 本書收錄瞭數量龐大且極為珍貴的曆史醫學圖像,包括古老的壁畫、精美的插畫、珍貴的曆史照片、以及現代醫學影像的奇觀。每一張圖片都經過精心挑選和高清還原,力求呈現齣最真實、最動人的曆史瞬間。這些圖像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曆史的見證,是理解醫學演進的關鍵綫索。 嚴謹而不失趣味: 內容由頂尖醫學史專傢和資深科普作傢聯閤打造,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敘事的流暢性與趣味性,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略醫學的深邃魅力,避免枯燥的專業術語堆砌。 跨越時空的人文關懷: 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發現的羅列,更是關於人類求知、求生的不懈精神的贊歌。它展現瞭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與疾病抗爭,為人類的健康福祉奮鬥。 精湛的裝幀工藝: 特彆選用彩色精裝典藏版本,封麵設計典雅大氣,內頁采用高品質紙張印刷,色彩飽滿,細節清晰。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彰顯其作為一件傳世之作的價值。無論是作為個人的閱讀收藏,還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珍貴禮物,都顯得誠意十足,意義非凡。 【為何閱讀本書】 閱讀《醫學圖文史:改變人類曆史的7000年》,你將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是在與人類最偉大的智慧對話,與最深刻的生命秘密共舞。 重塑你對健康的認知: 瞭解疾病的起源,理解治療的演變,你將更深刻地理解“健康”二字的來之不易,以及現代醫學的偉大成就。 激發對科學的敬畏: 那些曾經被視為不可能的醫學難題,是如何被一代代科學傢、醫生們逐一攻破的?他們的智慧、毅力與奉獻精神,將深深觸動你。 拓展曆史的視野: 醫學的發展史,與人類文明史、社會史、文化史密不可分。本書將幫助你從一個全新的維度理解人類曆史的進程。 啓迪生命的思考: 當我們凝視生命之初的脆弱,感受醫學進步帶來的希望,你將對生命本身産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感悟。 這是一次穿越古今的知識探險,一次深入人心的智慧洗禮。翻開《醫學圖文史:改變人類曆史的7000年》,你將發現,曆史的脈絡,生命的奧秘,盡在其中。它是一扇窗,讓你窺見人類文明最璀璨的篇章;它是一麵鏡,讓你反思自身與生命的存在。 這是一本屬於全人類的醫學史詩,一部值得擁有、代代相傳的智慧寶藏。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價值,那就是“百科全書式的 جامع性”。它不僅涵蓋瞭從遠古萌芽到近現代的漫長曆程,更難得的是,它做到瞭對各個重要分支的均衡介紹,從外科手術的演進,到藥理學的誕生,再到公共衛生的建立,幾乎沒有留下明顯的知識盲區。我個人特彆關注流行病學部分,書中對曆史上幾次大瘟疫的描述,簡直可以作為研究人類社會應對危機的經典案例。作者並沒有用誇張的手法去渲染恐怖,而是冷靜地分析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如何加速或減緩瞭病毒的傳播,以及不同時代的醫學機構是如何進行乾預的。這種冷靜的史學態度,使得這本書在提供知識的同時,也起到瞭很好的警示作用。裝幀上的精良是毋庸置疑的,它讓你願意把它當作傳傢寶一樣珍藏,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人類健康發展史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全麵且權威的參考框架,少有能齣其右者。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相當到位,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如同欣賞一麯精心編排的交響樂。作者很擅長在敘事的高潮處,戛然而止,留下一個發人深省的懸念,迫使讀者立刻去探索下一部分的答案。我發現自己閱讀的速度常常被那些精妙的轉摺點所牽引,仿佛置身於一場曆史的探案之中,步步為營,抽絲剝繭。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教你如何用曆史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醫療進步和挑戰。例如,書中對早期醫學倫理衝突的討論,即便放在今天看來也極具現實意義,這體現瞭作者的遠見卓識——曆史是反復齣現的。再者,這本書的體例編排也十分人性化,大量的腳注和拓展閱讀建議,為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特定領域的讀者提供瞭便利的階梯。這本書的厚重感和知識的密度,意味著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味,但迴報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與曆史對話的深刻之作。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覺就像經曆瞭一次知識的“大洗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瞭醫學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深層次地揭示瞭人類是如何一步步戰勝疾病、認識自我的心路曆程。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和嚴謹的考據,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書中對不同文化區域醫學體係的比較分析尤其精彩,它打破瞭我們通常將西方醫學視為唯一主流的固有思維,讓我們看到東方醫學,比如古代中醫在某些領域的獨特洞察力。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關於疾病認知變遷的章節,從巫術信仰到科學實證,這種思想上的巨大飛躍是如何完成的,作者給齣瞭非常令人信服的論證。書中對那些偉大醫學先驅們的描繪,也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他們並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充滿探索欲和挫敗感的普通人。這使得閱讀過程非常具有代入感,能讓人真切體會到每一次突破背後的艱辛與不易。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傑作,它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醫學世界,讓人讀完後對生命和科學産生更深的敬畏之情。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流暢和愉悅的,行文風格活潑而不失莊重,仿佛有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耳邊娓娓道來那些波瀾壯闊的醫學故事。作者的敘事技巧高超,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引人入勝的細節,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科學概念時的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他似乎懂得如何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解釋那些高深的醫學原理,使得即便是對專業知識瞭解不多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比如,對於早期疫苗接種的描述,作者沒有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當時社會的反響、公眾的疑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這種多維度的敘事角度,讓曆史鮮活瞭起來。這種對“人”的關注,讓這部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記錄,而是充滿瞭情感和戲劇張力的史詩。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花上幾分鍾整理思緒,因為其中蘊含的信息量實在太大瞭,但奇怪的是,因為敘述得當,一點也不會覺得疲憊,反而意猶未盡。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探索未知領域更強烈的渴望。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封麵,就被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插圖所吸引,簡直是藝術品級彆。從翻閱的瞬間起,我就被捲入瞭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雙重盛宴。作者對細節的把控令人驚嘆,無論是排版布局還是色彩運用,都透露齣一種匠心獨運的考究。很多醫學史上的關鍵時刻,僅僅通過那些精妙的圖示,就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裏程碑式的發現是如何誕生的。比如,我一直對古代解剖學的發展很感興趣,書裏呈現的那些早期的人體結構圖,綫條流暢,標記清晰,讓我對那個時代醫學傢的探索精神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種將枯燥的曆史知識通過視覺化手段呈現齣來的能力,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我特彆喜歡那種旁徵博引的敘述方式,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更像是將醫學的發展脈絡與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緊密交織在一起,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類文明的演進。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用心,拿在手裏就知道是精品,放在書架上也絕對是亮眼的存在。對於任何熱愛曆史、熱愛知識,或者僅僅是想擁有一本高品質圖書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物超所值的一筆投資。

評分

書保存的不錯,都有點捨不得拆封瞭,經典大部頭

評分

疾病對人類曆史的影響在中國可能是近期纔被充分認識和關注,需要補課。

評分

京東優惠力度太大瞭,完全停不下來,又買瞭一大堆的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

評分

無與倫比的巨作!值得

評分

多瞭解醫學知識,這本書圖文並茂,特彆好看!

評分

京東物流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又快,優惠力度卻不如從前瞭,屯書的黃金時代過去瞭。

評分

第2冊記錄瞭從公元1750年到1850年的海洋爭霸曆程;

評分

不得不說京東自營的速度真是太快瞭,早上下單傍晚就拿到手瞭,雙十一也能保持這個速度真的不簡單,快遞員辛苦瞭,物流倉庫的人員也辛苦瞭。最後這本書很好,裏麵的內容也對得起這個價格,沒有購買前兩冊,隻是買瞭這個第三冊,看看大清王朝終於死於海防的戰艦。這是我雙十一收到的第一個快件,棒棒棒!

評分

搞活動買的,比較劃算,書的質量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