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研究 [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基于使用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研究 [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维 著
图书标签:
  • 二语习得
  • 词汇搭配
  • 使用理论
  • 认知语言学
  • 语料库语言学
  • 搭配习得
  • 语言习得
  • 第二语言研究
  • 词汇学习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630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721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Usage-Based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使用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研究》从基于使用理论(The Usage-Based Model)的角度分析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的机制。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与认知能力不断交互作用,共同促进语言水平发展。因此,语言输入的频率和结构等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在此理论框架下,《基于使用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研究》提出两个可能影响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的重要因素:搭配词的共现频率和搭配的强度。
  《基于使用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研究》作者假设,搭配词的高频共现会强化该搭配作为整体的心理表征。此外,搭配强度越高,搭配词之间的吸引度越强,该搭配更倾向被视作-个整体储存。为证实该设想,作者开展了两项实验,并且最终数据结果基本印证了作者的研究假设。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What is "Collocation"?
1.2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Collo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3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1.4 Key Research Questions
1.5 Orgaruza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2 A General Overview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1 Terms and Definitions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2 Glimpses on the History of Formulaic Sequence Studies
2.3 Functions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4 Summary

Chapter 3 A Thorough Look at Collocations
3.1 Defini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llocations
3.2 A Working Defirution of Colloc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3.3 Previous Studies on Collocations in SLA
3.4 Summary

Chapter 4Towards a Usage-Based Understanding of Collocations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sage-Based Model
4.2 Formulating a Usage-Based Framework of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and Use
4.3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Controversies and Remaining Questions
4.4 Summary

Chapter 5The Empirical Studies
5.1 General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5.2 Instruments
5.3 Study
5.4 Study 2
5.5 Summary of Study 1 and Study 2

Chapter 6 Major Findings, General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6.1 MajorFindings
6.2 GeneralDiscussion
6.3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s
Appendix 1 Items for the On-Line Experiment
Appendix 2 Off-Line Acceptability Judgment Test (AJT)

前言/序言

  在语言的使用中,词汇常常以某些固定的模式捆绑在一起出现。这种词与词之间的习惯性结伴使用被称为“词汇搭配”。词汇搭配具有一定程度的因循性和任意性,不能完全按照语法规则来生成。譬如,在汉语中可使用“穿袜子”和“戴手套”,但不会使用“穿手套”或“戴袜子”;在英语中,对“强风”一词的表达,本族语者习惯使用“a strong breeze”或“a strong wind”,也倾向于接受“a stiff breeze”,却很少会说“a stiff wind”。词汇搭配是交际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习惯用法,是该语言的固有特征之一,并且经常无法跨语言使用。因此,能否正确运用地道的搭配,不仅体现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更体现了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掌握和语用能力。虽然英国语言学家J。R。Firth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正式提出“词汇搭配”这一学术概念,但直至90年代,国内外语言习得领域对词汇搭配的研究还较少。在计算机语料库问世前,人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通常基于直觉,缺乏自然数据支持,研究结果也较为主观和局限。自20世纪末起,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类语料库纷纷建立。之后,不断有学者利用语料库对自然语言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发现程式性话语并非是前人所认为的少数和边缘的现象,而是无处不在的语言结构,而词汇搭配作为程式性话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语言使用中亦十分普遍。成年本族语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将词汇以地道的方式组合运用;然而,对非本族语者而言,如何恰当地使用目标语的词汇搭配已成为语言习得领域公认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大量实证研究已产生丰富的数据,证实即使较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词汇搭配的使用中也存在巨大障碍。不过,造成二语词汇搭配习得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解决这个二语习得中的难题?我们还需要继续摸索,找出答案。因此,除了分析学习者在词汇搭配使用中的问题之外,还应揭示制约搭配习得的因素,并对学习者习得和使用搭配时的心理表征进行研究。
《语言的编织:词汇搭配的认知之旅》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二语词汇搭配习得”的特定研究,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具普遍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语言能力,特别是词汇和搭配的认知基础。我们将围绕“语言是如何被大脑理解、存储和使用的”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通过跨学科的洞察,揭示语言习得过程中那些深刻而普遍的机制。本书强调,无论是母语的生成还是二语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单位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联网络的形成。这些关联,尤其是频繁共现的词汇搭配,构成了我们流畅表达和深刻理解的基石。 第一章:语言的神经回响——词汇表征与激活 本章将首先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大脑是如何存储和处理词汇信息的。我们不关注特定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聚焦于词汇在认知系统中的“表征”形式。这涉及到词汇的语义、语音、拼写等信息是如何被编码、整合,并存储在大脑的神经网络中。我们将介绍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等经典理论,阐述当一个词汇被激活时,与之相关的其他词汇、概念以及词汇组合是如何被连锁激活的。这一过程是理解语言理解和生产的起点,也是词汇搭配得以形成和运作的认知前提。 我们还将探讨词汇的“意义”是如何在个体经验和社会交互中构建的。词汇的含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其与一系列情境、行为、感知以及其他词汇的联系而得以丰富和界定。这种基于经验的意义构建,直接关联到词汇搭配的形成,因为搭配往往是特定语境下词汇共现的产物,反映了它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关联强度和语义互补。 第二章:意义的丝线——词汇间的关联网络 本章将深入探讨词汇之间是如何形成复杂的关联网络的。这种关联并非随机,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认知原则。我们将从语义相似性、语义类别、主题关联、语用功能等多个维度,分析词汇间关联的类型和强度。词汇搭配,如“深思熟虑”、“一丝不苟”,便是这种关联网络的典型体现。它们不是简单的词语堆砌,而是词汇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具有高度预测性和功能性的组合。 我们会借用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onymy)等理论,解释抽象概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经验和现有词汇关联来理解的。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隐喻,就是将“时间”这个抽象概念映射到“金钱”这个具体且常被提及的概念上,从而使我们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和讨论时间。这种隐喻思维也深刻影响着词汇搭配的生成和习得,许多搭配本身就是语言中隐喻思维的体现。 此外,本章还会探讨词汇的“联想”机制。当听到或看到一个词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词语、短语、甚至是场景。这种联想的强度和模式,直接反映了词汇在个体认知网络中的连接程度,也是词汇搭配被有效识别和使用的基础。 第三章:模式的识别——从共提到搭配 本章将聚焦于人类大脑识别语言模式的能力,特别是识别词汇之间频繁共现模式的能力。我们并非通过刻意记忆语法规则来学习语言,而是通过大量暴露于真实语言环境中,大脑会自动地从中提取和内化规律。词汇搭配的形成,正是这种模式识别能力的体现。当某些词语频繁地一同出现时,大脑就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习惯性用法”或“搭配”。 我们将介绍统计学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的概念,解释大脑如何通过计算词语共现的频率和概率来识别语言模式。高频共现的词汇对或词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大脑更有效地存储和检索,最终内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语言单位,即搭配。这一过程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词汇搭配习得的关键。 本章还将触及“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在词汇和搭配理解中的作用。我们对词汇和搭配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其核心特征和典型用法,而不是严格的定义。当我们接触到新的搭配时,大脑会将其与已有的原型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第四章:情境的导航——语境与搭配的使用 语言的使用总是发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而语境对词汇搭配的选择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探讨语境是如何影响词汇搭配的使用和习得的。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即前后文)、非语言环境(即说话的场景、参与者)、社会文化背景等。 我们会分析不同语境下,相同词汇可能搭配不同的词语,以及不同搭配可能传递不同的语用信息。例如,“好”这个字,在“好人”中表示品德,“好雨”中表示适时,“好戏”中表示精彩。这些细微的差别,正是通过语境来确定的。词汇搭配的习得,不仅仅是记住词语的组合,更是理解在何种语境下使用何种搭配才最恰当、最有效。 语用学(Pragmatics)的视角将贯穿本章,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字面意思,更在于说话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意图和听话者的推断。搭配的选择,往往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语用目的,如表达情感、强调观点、建立身份认同等。 第五章:习得的蓝图——认知过程与学习策略 本章将综合前几章的讨论,勾勒出人类语言能力,特别是词汇和搭配习得的普遍性蓝图。我们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语言学习理论,而是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学习者的大脑是如何在接触语言信息后,通过识别模式、建立关联、适应语境来逐步内化语言能力的。 我们将讨论“注意”(Attention)和“记忆”(Memory)在语言习得中的核心作用。习得者需要主动关注语言信息,并将其有效地编码进长时记忆。而词汇搭配,由于其高频性和功能性,更容易被大脑识别和记忆。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迁移”(Transfer)和“促进”(Facilitation)的概念。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框架和词汇关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二语的学习。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理解这些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语言习得的挑战和机遇。 结论:连接的智慧 本书的结论将重申语言的本质在于连接。词汇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构成庞大而动态的关联网络的节点。词汇搭配,正是这种连接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体现。无论是母语的自然生成,还是二语的艰辛学习,都离不开大脑对这些连接的识别、内化和灵活运用。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语言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语言的奥秘并非仅在于规则的掌握,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认知机制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期望读者能够跳出僵化的语言学习框架,从更广泛的视角去理解和探索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深刻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认知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我猜想,作者很可能在探讨学习者如何从连续的语言流中“切分”出有意义的搭配单元。这个“切分”过程,即所谓的“句法片段化”(chunking),是使用理论的关键机制之一。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一机制的认知负荷问题,例如,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对陌生搭配的认知负荷很高,随着频率增加如何逐渐自动化,那将为我们理解二语词汇学习的“质变”提供神经学层面的见解。另外,这本书的视角似乎超越了单纯的词汇本身,它可能将搭配视为构建更复杂语法结构的基石。我希望看到作者论证,成功的搭配习得如何反过来促进了句法结构的内化。例如,当学习者熟练掌握了“make a decision”这样的搭配后,他们是否能更有效地构建包含“make”和“decision”的长句?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检验使用理论解释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这本书的气质是前沿且交叉学科的,它指向了二语习得研究的未来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令人印象深刻,纸张的质地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很少有反光,这对于需要仔细研读图表和文本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词汇搭配”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否足够清晰和操作化。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词汇”和“搭配”的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详尽的分类体系,比如区分不同类型的搭配(如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及其习得难度差异,那对于课程设计者无疑是巨大的帮助。此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和筛选其研究语料库的。高质量的语料是支撑使用理论研究的基石,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语料的来源、规模以及预处理过程,这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可信度。如果作者能展示一些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比如以汉语为母语者与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者)在习得英语搭配时存在的系统性差异,那将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更精准的指导。这部作品在我看来,不仅是一篇理论综述,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实证研究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从我翻阅的片段来看,非常注重术语的精确界定和论证的步步为营。对于像我这样长期在语言教学一线工作,同时又对理论基础有要求的读者而言,最怕的就是概念的含糊不清。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习得”与“精熟”之间的张力。在使用理论的框架下,习得可能是一个渐进的、基于概率的过程,那么“精熟”的标准应该如何界定?是达到母语者水平,还是达到在特定交际场景下有效使用的水平?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衡量词汇搭配精熟度的多维度量表,这将是极大的贡献。此外,当代语言研究越来越重视个体差异,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讨论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甚至是工作记忆能力如何调节频率效应的影响。一个真正深入的研究不应只提供单一的解释模型,而应能容纳变量的复杂性。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然树立了一个标杆:它不仅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解释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和模型,用以量化和观察语言学习这一复杂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似乎非常逻辑严密,每一部分都像是在为最终的论点铺设坚实的台阶。我尤其期待看到对“频率效应”的讨论能达到何种深度。在使用理论中,输入频率是影响习得进度的核心变量,但“频率”究竟意味着多少次接触才算“足够”?书中是否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搭配(例如,是固定搭配还是更灵活的组合)对所需频率的要求存在差异?一个读者在评估一本学术著作的实用价值时,往往会寻找它能否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如果作者能够基于使用理论的发现,提出一套针对词汇搭配学习的教学干预措施,并对比其与传统方法的有效性,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就能得到完美结合。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可量化的教学建议。例如,是否建议教师在课堂上优先呈现某类高频、高搭配度的词汇单元,以及如何设计能最大化输入频率的课堂活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在理论的殿堂和真实的课堂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学术气息,那种沉稳的蓝色调和精致的字体排版,立刻让人联想到严谨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我是在寻找关于二语学习,特别是词汇层面研究的权威著作时偶然发现它的。初读摘要,我就被其理论框架——使用理论(Usage-Based Theory)深深吸引了。这个视角对于理解学习者是如何从真实的语言输入中抽象出语法和搭配规则,提供了一种极为直观和贴近现实的解释。传统的方法往往侧重于规则的显性传授,但这本著作似乎更倾向于探讨那些在实际交际中被反复接触、逐渐内化的“模式”。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支撑这一理论在词汇搭配习得上的解释力。例如,作者是否能通过追踪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对特定搭配的提及频率和准确率,来描绘出一个清晰的习得轨迹。如果能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大脑是如何处理和存储这些高频语块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更上一层楼。总而言之,它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这是一部极具洞察力、注重实证且视角新颖的专著,非常适合对二语习得机制有深入探究兴趣的学者和高阶学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