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

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培林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社会发展
  • 社会问题
  • 转型期
  • 改革开放
  • 社会变迁
  • 民生
  • 政策研究
  • 舆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8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字数:4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对当年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行全局性、总括性、趋势性的分析,对下一年度的社会发展进程做出预判的研究报告。自1993年出版第1本,到2016年已出版了25本。本书是历年社会蓝皮书总报告的汇总,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纵观中国的发展变化、政策走向,进而把脉今后的社会形势,厘清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
陈光金,男,1962年5月出生,湖南醴陵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专著)、《新经济学领域的拓疆者——贝克尔评传》(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合著)、《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 (合著)、《内发的村庄》(合著)、《中国小康社会》(合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合著)、《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合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合著)等;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有《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2015~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城市化引领中国新成长阶段》《城市化引领中国新成长阶段》等。
赵克斌,男,1963年出生,北京市人。1988年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北京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秘书长等职务。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企业保障社会化”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合著有《中国国情丛书:陵县卷》《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等,主编《变迁中的中国和印度社会》,撰写《国际家庭年话家庭》《应关注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等论文和研究报告。

目录

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记述【李培林】
记录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1992~2016年
  ——基于《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的词频分析【范 雷】
数读社会蓝皮书:1998~2017【谢曙光 吴 丹】

1992~199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1993~199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1994~199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1995~199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1996~199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1997~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1998~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
  ——1999~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中国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选择
  ——2000~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发展进程步入全新的开放阶段
  ——2001~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开创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002~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
  ——2003~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
  ——2004~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5~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新阶段
  ——2006~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中国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07~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
  ——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成长阶段
  ——2009~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新成长阶段的中国社会建设
  ——2010~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城市化引领中国新成长阶段
  ——2011~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12~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新社会治理
  ——2013~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社会朝着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导向迈进
  ——2014~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2015~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橄榄形社会
  ——2016~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附 录 25年社会蓝皮书总目录
后 记
《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 洞察变迁,锚定未来 本书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一幅描绘中国社会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画卷的史诗。它以严谨的视角,深刻的洞察,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系统梳理了1998年至2023年间,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环境、人口等诸多维度上发生的深刻变革及其相互作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动态的中国社会发展图景,帮助我们理解当下,预判未来,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一、 经济巨轮的转型与升级:告别“速度”,拥抱“质量” 本书的开篇,便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转变。我们详细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大国,逐步迈向创新驱动、服务业导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本书深入分析了20世纪末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外资引入的战略调整,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的确立。我们探讨了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活力的激发,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如何吸引全球投资。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从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本书细致描绘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上的突飞猛进。我们考察了科技创新如何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及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变化。 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发展: 伴随经济发展,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镇化。本书不仅量化了城镇化率的提升,更深入分析了其对房地产市场、消费结构、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它们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的标志。本书详细研究了其在全球经济治理、国际贸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迁。 二、 社会结构的重塑与流动:阶层分化与融合的交织 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本书将重点剖析近二十五年中国社会阶层变动、城乡关系演变以及群体利益格局的重塑。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消费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中产阶级规模迅速壮大。本书分析了这一新兴群体的特征,他们的消费模式、价值观、社会参与方式,以及他们对社会文化、政治诉求的影响。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对生活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突破与挑战: 尽管城镇化进程显著,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本书深入探讨了“三农”问题的新变化,农村改革的成效与困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们关注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市民化过程中的权益保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代际差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在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技术接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代际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期待上的差异。本书分析了“70后”、“80后”、“90后”、“00后”等不同代际的特征,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 社会流动性的多维度考察: 本书不仅关注经济地位的向上流动,也关注教育、职业、地域等维度上的社会流动。我们探讨了社会阶层固化的风险,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政策措施。 三、 文化自信的重塑与多元传播: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响 在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背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书将审视中国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和文化自信的重塑历程。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造性转化: 随着国力增强,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本书分析了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艺术等在现代社会的回归与创新,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凝聚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大众文化的勃兴与媒介生态的变迁: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本书考察了网络文学、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崛起,流行音乐、影视剧等大众文化产品如何塑造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不仅走出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本书分析了中国电影、电视剧、艺术展览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意识形态的演变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本书深入研究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传播,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国家认同的构建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四、 科技创新的驱动与社会生活的新图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将重点关注近二十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的突破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 从互联网的普及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再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分析了数字经济的崛起,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与国家战略: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中国天眼、复兴号高铁、5G通信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的飞跃。本书探讨了国家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投入与成效,以及科技创新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生改善。 科技伦理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歧视、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等。本书关注了中国社会在科技伦理建设、法律法规完善、公众认知提升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科技对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双重影响: 科技进步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对传统就业岗位造成冲击,并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分析了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就业结构变迁,以及教育体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五、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维度。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 过去二十五年,中国经历了严峻的环境污染挑战,也开启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本书详细考察了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措施、技术手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和实践。 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书分析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领域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担当: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责任。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减排目标、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的政策与行动。 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本书关注了环保NGO的发展、公众监督的有效性,以及环保理念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六、 风险挑战与未来展望:在变局中寻找确定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也不例外。本书在梳理成就的同时,也正视并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 如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化解,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社会公平与收入差距: 尽管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降等问题,对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等外部压力,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 not only presents a chronological account of events, but also delves into the underlying logic and driving forces behind China's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数据图表和专家访谈,力求还原真实的中国社会,提供深刻的思考。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企业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命运的普通读者而言,《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将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认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理解中国走向未来的方向,从而以更清晰的视野,迎接下一个二十五年的挑战与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具有思辨性的,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而不是一盏照明灯。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前方道路如何”,而是为你提供观察不同角度的视角。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段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论述后,不得不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思考它与我个人生活经验的交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观察细致入微,大到宏观政策的转向,小到社区邻里关系的微妙变化,无不被他纳入考察范围。特别是那些关于代际差异和文化认同转型的章节,写得极其精准,让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是站在你身旁,为你细数那些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心境变化。这种深刻的共鸣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陪伴我们成长的时代记录,只不过这份记录是用最冷静、最有力的学术语言书写的。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构建了一种跨越时间尺度的对话。二十五年的跨度,意味着它涵盖了数代人的经历和认知迭代。当我读到某个特定年份的社会图景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时间切割带来的震撼感——原来在短短的时间内,一个社会的集体心理可以发生如此巨大的位移。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洞察力,他没有试图去美化或过度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记录了那些必然发生、却又难以预测的结构性调整。这种“已知历史必然性”的视角,给予读者一种奇特的稳定感,尽管外部环境依旧喧嚣变幻,但内在的理解框架却因这本书而变得更加坚固。它是一本需要被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消遣读物。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其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论证结构所震慑。那是一种典型的学院派写作风格,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堆砌着详实的数据和跨学科的引证。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接受了它设定的阅读节奏,你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寻求即时满足的读物,它要求你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需要反复回溯某些关键章节进行消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议题时的拿捏分寸,他既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也没有陷入无谓的情绪化争论,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解剖。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要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不那么光鲜却无比真实的社会肌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务实精神,但这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没有使用花哨的图表或过于炫目的设计来哗众取宠,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服力。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因为其学术术语的密度而感到阅读速度受限,但这反而成为了一种主动筛选读者的机制——只有真正对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抱有好奇心的人,才能坚持读到最后。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言和结论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责任感,他似乎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未来走向的某种温和而审慎的提示。读毕,我感觉自己对于“我们身处何地”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坚实和立体的坐标系,不再随波逐流,而是多了一份脚踏实地的参照。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学理气息,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敬意。它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旨在迎合短期热点的小册子可比。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穿越历史迷雾的探险,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最晦涩的理论模型,也能被他用极其贴近生活的案例加以阐释。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他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执着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并试图构建一套自洽的解释框架来容纳这变幻莫测的二十五年光景。读完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平日里在新闻中碎片化接收到的信息,突然间被整合进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中,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远比它所记录的具体事实更有价值,它教会读者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正在发生的时代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