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基於使用理論視角下的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研究》從基於使用理論(The Usage-Based Model)的角度分析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的機製。語言習得的過程是-個動態復雜的係統,學習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與認知能力不斷交互作用,共同促進語言水平發展。因此,語言輸入的頻率和結構等特徵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習得的過程和結果。
在此理論框架下,《基於使用理論視角下的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研究》提齣兩個可能影響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的重要因素:搭配詞的共現頻率和搭配的強度。
《基於使用理論視角下的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研究》作者假設,搭配詞的高頻共現會強化該搭配作為整體的心理錶徵。此外,搭配強度越高,搭配詞之間的吸引度越強,該搭配更傾嚮被視作-個整體儲存。為證實該設想,作者開展瞭兩項實驗,並且最終數據結果基本印證瞭作者的研究假設。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What is "Collocation"?
1.2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Collo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3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1.4 Key Research Questions
1.5 Orgaruza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2 A General Overview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1 Terms and Definitions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2 Glimpses on the History of Formulaic Sequence Studies
2.3 Functions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4 Summary
Chapter 3 A Thorough Look at Collocations
3.1 Defini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llocations
3.2 A Working Defirution of Colloc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3.3 Previous Studies on Collocations in SLA
3.4 Summary
Chapter 4Towards a Usage-Based Understanding of Collocations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sage-Based Model
4.2 Formulating a Usage-Based Framework of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and Use
4.3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Controversies and Remaining Questions
4.4 Summary
Chapter 5The Empirical Studies
5.1 General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5.2 Instruments
5.3 Study
5.4 Study 2
5.5 Summary of Study 1 and Study 2
Chapter 6 Major Findings, General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6.1 MajorFindings
6.2 GeneralDiscussion
6.3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s
Appendix 1 Items for the On-Line Experiment
Appendix 2 Off-Line Acceptability Judgment Test (AJT)
前言/序言
在語言的使用中,詞匯常常以某些固定的模式捆綁在一起齣現。這種詞與詞之間的習慣性結伴使用被稱為“詞匯搭配”。詞匯搭配具有一定程度的因循性和任意性,不能完全按照語法規則來生成。譬如,在漢語中可使用“穿襪子”和“戴手套”,但不會使用“穿手套”或“戴襪子”;在英語中,對“強風”一詞的錶達,本族語者習慣使用“a strong breeze”或“a strong wind”,也傾嚮於接受“a stiff breeze”,卻很少會說“a stiff wind”。詞匯搭配是交際過程中傳承下來的習慣用法,是該語言的固有特徵之一,並且經常無法跨語言使用。因此,能否正確運用地道的搭配,不僅體現瞭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更體現瞭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的掌握和語用能力。雖然英國語言學傢J。R。Firth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正式提齣“詞匯搭配”這一學術概念,但直至90年代,國內外語言習得領域對詞匯搭配的研究還較少。在計算機語料庫問世前,人們對語言結構的研究通常基於直覺,缺乏自然數據支持,研究結果也較為主觀和局限。自20世紀末起,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迅猛發展,各類語料庫紛紛建立。之後,不斷有學者利用語料庫對自然語言進行統計和分析,並發現程式性話語並非是前人所認為的少數和邊緣的現象,而是無處不在的語言結構,而詞匯搭配作為程式性話語的重要構成部分,在語言使用中亦十分普遍。成年本族語者能夠靈活自如地將詞匯以地道的方式組閤運用;然而,對非本族語者而言,如何恰當地使用目標語的詞匯搭配已成為語言習得領域公認的難點之一。迄今為止,大量實證研究已産生豐富的數據,證實即使較高水平的二語學習者在詞匯搭配的使用中也存在巨大障礙。不過,造成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睏難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能解決這個二語習得中的難題?我們還需要繼續摸索,找齣答案。因此,除瞭分析學習者在詞匯搭配使用中的問題之外,還應揭示製約搭配習得的因素,並對學習者習得和使用搭配時的心理錶徵進行研究。
《語言的編織:詞匯搭配的認知之旅》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二語詞匯搭配習得”的特定研究,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宏觀、更具普遍性的視角,深入剖析人類語言能力,特彆是詞匯和搭配的認知基礎。我們將圍繞“語言是如何被大腦理解、存儲和使用的”這一核心問題展開,通過跨學科的洞察,揭示語言習得過程中那些深刻而普遍的機製。本書強調,無論是母語的生成還是二語的學習,都離不開語言單位之間復雜而動態的關聯網絡的形成。這些關聯,尤其是頻繁共現的詞匯搭配,構成瞭我們流暢錶達和深刻理解的基石。 第一章:語言的神經迴響——詞匯錶徵與激活 本章將首先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齣發,探討大腦是如何存儲和處理詞匯信息的。我們不關注特定語言的語法規則,而是聚焦於詞匯在認知係統中的“錶徵”形式。這涉及到詞匯的語義、語音、拼寫等信息是如何被編碼、整閤,並存儲在大腦的神經網絡中。我們將介紹激活擴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等經典理論,闡述當一個詞匯被激活時,與之相關的其他詞匯、概念以及詞匯組閤是如何被連鎖激活的。這一過程是理解語言理解和生産的起點,也是詞匯搭配得以形成和運作的認知前提。 我們還將探討詞匯的“意義”是如何在個體經驗和社會交互中構建的。詞匯的含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其與一係列情境、行為、感知以及其他詞匯的聯係而得以豐富和界定。這種基於經驗的意義構建,直接關聯到詞匯搭配的形成,因為搭配往往是特定語境下詞匯共現的産物,反映瞭它們在實際使用中的關聯強度和語義互補。 第二章:意義的絲綫——詞匯間的關聯網絡 本章將深入探討詞匯之間是如何形成復雜的關聯網絡的。這種關聯並非隨機,而是遵循著一定的認知原則。我們將從語義相似性、語義類彆、主題關聯、語用功能等多個維度,分析詞匯間關聯的類型和強度。詞匯搭配,如“深思熟慮”、“一絲不苟”,便是這種關聯網絡的典型體現。它們不是簡單的詞語堆砌,而是詞匯在長期使用中形成的、具有高度預測性和功能性的組閤。 我們會藉用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onymy)等理論,解釋抽象概念是如何通過具體經驗和現有詞匯關聯來理解的。例如,“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隱喻,就是將“時間”這個抽象概念映射到“金錢”這個具體且常被提及的概念上,從而使我們能夠以更直觀的方式理解和討論時間。這種隱喻思維也深刻影響著詞匯搭配的生成和習得,許多搭配本身就是語言中隱喻思維的體現。 此外,本章還會探討詞匯的“聯想”機製。當聽到或看到一個詞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與之相關的詞語、短語、甚至是場景。這種聯想的強度和模式,直接反映瞭詞匯在個體認知網絡中的連接程度,也是詞匯搭配被有效識彆和使用的基礎。 第三章:模式的識彆——從共提到搭配 本章將聚焦於人類大腦識彆語言模式的能力,特彆是識彆詞匯之間頻繁共現模式的能力。我們並非通過刻意記憶語法規則來學習語言,而是通過大量暴露於真實語言環境中,大腦會自動地從中提取和內化規律。詞匯搭配的形成,正是這種模式識彆能力的體現。當某些詞語頻繁地一同齣現時,大腦就會將其視為一個整體,形成一種“習慣性用法”或“搭配”。 我們將介紹統計學學習(Statistical Learning)的概念,解釋大腦如何通過計算詞語共現的頻率和概率來識彆語言模式。高頻共現的詞匯對或詞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大腦更有效地存儲和檢索,最終內化為一種相對固定的語言單位,即搭配。這一過程是無意識的、潛移默化的,也是詞匯搭配習得的關鍵。 本章還將觸及“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在詞匯和搭配理解中的作用。我們對詞匯和搭配的理解,往往是基於其核心特徵和典型用法,而不是嚴格的定義。當我們接觸到新的搭配時,大腦會將其與已有的原型進行比較,從而推斷其意義和用法。 第四章:情境的導航——語境與搭配的使用 語言的使用總是發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而語境對詞匯搭配的選擇和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章將探討語境是如何影響詞匯搭配的使用和習得的。語境包括語言環境(即前後文)、非語言環境(即說話的場景、參與者)、社會文化背景等。 我們會分析不同語境下,相同詞匯可能搭配不同的詞語,以及不同搭配可能傳遞不同的語用信息。例如,“好”這個字,在“好人”中錶示品德,“好雨”中錶示適時,“好戲”中錶示精彩。這些細微的差彆,正是通過語境來確定的。詞匯搭配的習得,不僅僅是記住詞語的組閤,更是理解在何種語境下使用何種搭配纔最恰當、最有效。 語用學(Pragmatics)的視角將貫穿本章,強調語言的意義不僅在於字麵意思,更在於說話者在特定語境下的意圖和聽話者的推斷。搭配的選擇,往往是為瞭實現特定的語用目的,如錶達情感、強調觀點、建立身份認同等。 第五章:習得的藍圖——認知過程與學習策略 本章將綜閤前幾章的討論,勾勒齣人類語言能力,特彆是詞匯和搭配習得的普遍性藍圖。我們不局限於任何特定的語言學習理論,而是從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學習者的大腦是如何在接觸語言信息後,通過識彆模式、建立關聯、適應語境來逐步內化語言能力的。 我們將討論“注意”(Attention)和“記憶”(Memory)在語言習得中的核心作用。習得者需要主動關注語言信息,並將其有效地編碼進長時記憶。而詞匯搭配,由於其高頻性和功能性,更容易被大腦識彆和記憶。 此外,本章還將觸及“遷移”(Transfer)和“促進”(Facilitation)的概念。學習者在母語習得過程中形成的認知框架和詞匯關聯,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二語的學習。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理解這些認知過程,有助於我們更科學地認識語言習得的挑戰和機遇。 結論:連接的智慧 本書的結論將重申語言的本質在於連接。詞匯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構成龐大而動態的關聯網絡的節點。詞匯搭配,正是這種連接最為直接和有效的體現。無論是母語的自然生成,還是二語的艱辛學習,都離不開大腦對這些連接的識彆、內化和靈活運用。本書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語言更深層次的思考,理解語言的奧秘並非僅在於規則的掌握,更在於其背後深刻的認知機製和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期望讀者能夠跳齣僵化的語言學習框架,從更廣泛的視角去理解和探索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認知與語言之間的深刻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