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籍志(套装全4册)

温州经籍志(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嘉璐 编
图书标签:
  • 温州
  • 地方志
  • 经史文献
  • 文化典籍
  • 历史
  • 民俗
  • 方志
  • 温州历史
  • 浙江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8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643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孙诒让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温州经籍志》为温州地方艺文专志,共三十六卷,记载了温州旧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六县自唐迄清道光年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之著述,共收1300余家,1759部。按四部分类,于每目之下,则按朝代排序,其下再按作者排序。每书录书名、卷数、前志著录情况、原书序跋及前人之评议识语等,并注明存、佚、缺、未见四项。若存,则多载明版本。如有评论考证,则加案语于后。全书考证精详,体例谨严,网罗宏富。所加各条案语,甚为精到,于“学派升降、文人风尚异同之微尤详”。被学界目为地方艺文志之冠,有“一郡文献之帜志”之誉。此次整理,以孙诒让再稿本为工作底本,参以初稿、定稿以及孙延钊批校的浙图刊本,并利用孙延钊所撰校勘记。同时除对文字进行校勘外,还就孙诒让考订疏误之处及其云“未见”、“已佚”之书而今存者,略加考辨。

目录

点校说明

温州经籍志叙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温州经籍志外编卷上
温州经籍志卷下
温州经籍志辨误

前言/序言


《宋代士大夫的学术生活与社会风貌》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学术追求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特角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和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王朝的治理者,更是思想的塑造者和艺术的创造者。通过对宋代士大夫群体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肌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章:士大夫的阶层构建与身份认同 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背景、不同学识的知识分子构成的复杂复合体。本章将首先探讨“士”这一概念在宋代的演变,从早期的军事贵族后裔,逐渐转变为以科举取士为主要上升通道的文官集团。 1. 科举制度的影响: 详细分析科举制度如何重塑了士大夫的选拔标准,强调了儒学经典掌握的必要性。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学术素养直接与政治权力挂钩,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知识在社会流动中的地位。 2. 家族与地域背景: 研究不同地域(如太湖流域、福建等地)士人群体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以及大家族在士大夫培养和政治网络构建中的作用。许多名门望族通过世代积累的资源,确保了其子弟在仕途上的优势。 3. 精神追求与道德规范: 探讨“立德、立功、立言”的士人三不朽标准,以及理学兴起后,士大夫对自身道德修养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包括了对“义利之辨”、“格物致知”等核心哲学的日常践行。 第二章:宋代学术思想的流变与重塑 宋代是中国哲学思想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理学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聚焦于士大夫群体在学术前沿的探索与争鸣。 1. 儒学复兴与理学(道学)的形成: 详述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先驱者的贡献,特别是二程对“天理”概念的阐发。分析理学如何从一种哲学思辨,逐渐转化为一种规范士人行为的意识形态工具。 2. 朱熹的集大成: 集中探讨朱熹的思想体系,包括他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以及其对经典注释(如《四书章句集注》)的权威性确立。这种官方化的解释,一度成为士人学习和考试的唯一标准,但也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3. 学术流派的多元性: 尽管理学占据主流,但宋代学风的活力在于其内部的张力。研究陆九渊的心学倾向,以及苏轼、欧阳修等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流派提供了不同于程朱的视角和方法论。 4. 经学研究的转向: 探讨宋代经学研究如何从汉代的训诂考据,转向义理的探讨。例如,对《易传》《春秋》的重新诠释,反映了士人试图在经典中寻找应对现实政治挑战的智慧。 第三章:士大夫的文化实践与艺术表达 学术与政治的结合,使得宋代士大夫在文学艺术领域展现出极高的创造力。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实践。 1. 诗文创作的典范: 分析宋词的兴盛与士大夫审美趣味的契合。苏轼、辛弃疾等人在词中融入的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个人的旷达情怀,是当时士大夫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古文运动在欧阳修、三苏手中达到顶峰,强调文章应反映真实情志。 2. 书法与绘画的“文人化”: 探讨文人画的兴起及其与传统院体的区别。米芾、苏轼等人将个人情趣、笔墨趣味置于写实技法之上,书法也从技艺提升为表达性灵的媒介。强调“书画同源”的观念如何巩固了士大夫的文化领导地位。 3. 园林、茶道与收藏: 考察士大夫在私人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私家园林的设计,体现了他们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茶道的精致化,反映了对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处理;而文物字画的收藏热潮,则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 第四章: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与困境 士大夫群体与皇权的关系是宋代政治的核心矛盾之一。他们既是皇帝的肱骨之臣,也常常是朝政腐败的批判者和改革的推动者。 1. 知人论世与用人哲学: 分析宋代重用文人的基本国策,以及由此带来的冗官问题。探讨如王安石变法中,改革派士大夫如何试图以其学术理想重塑国家经济结构,以及保守派士大夫的抵制与反思。 2. 朋党之争的复杂性: 考察宋代频繁发生的朋党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是政治路线的分歧,深层则是士大夫集团在权力分配和道德标准上的冲突。 3. 被贬谪的士人与“异端”思想: 关注那些因直谏或学术观点不合而被贬出朝堂的士大夫。他们如何在地方任上继续发挥文化影响力,以及他们的流放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晚期的哲学思考(如苏轼的岭南诗文)。 结语: 宋代士大夫不仅是历史舞台上的行动者,更是文化理想的承载者。他们的学术成就、艺术创造和政治实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文明的最后高峰。本书通过对这些精英群体的全景式扫描,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儒家伦理的约束下,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理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这四册书摆在书架上,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很有气势,但实际阅读体验嘛,就如同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觉得辛辣、味道复杂,甚至有些难以捉摸,需要时间去适应它的醇厚。我原本以为“经籍志”会带我领略一些温州文人墨客的风采,或许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手稿片段,或者对某些重要典籍有独到的见解。然而,这本书的风格极其“档案化”,它更像是文献的编目和考订,而不是解读和评论。每一个条目都显得中规中矩,遵循着古典文献学的规范,这固然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态度,却也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可以引发共鸣的情感连接,但更多的是面对一个个冷冰冰的文献名称、作者生平的简述以及版本流传的脉络。对我而言,理解它需要一定的文献学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引证之中。它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把毕生的知识都倾囊相授,但讲解方式过于直白和全面,反而让听者感觉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去吸收。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量和内容的浩瀚。四卷本的规模,本身就暗示了其所涵盖资料的广度与深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如果用建筑来比喻,它不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艺术宫殿,而更像是一座功能性极强的档案馆,每一层楼、每一个房间都塞满了分类明确的卷宗。重点在于“藏”与“录”,而非“说”与“评”。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关于特定流派思想的深入分析,或者对某些稀有版本的细致描摹,但发现这种内容极为稀疏,或者需要我自行从那些目录式的记载中去推导出结论。它对温州地方文献的保存工作功不可没,这份功绩是无可厚非的,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地基。但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和乐趣的读者来说,它需要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去深入挖掘,否则很容易将它视为一本“查阅完即合上”的参考工具,而非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的价值在于其索引性,而非其阐释性。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二字,几乎是压倒性的。这显然不是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其行文风格充满了古籍整理的韵味,精确到每一个字、每一个版本号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对。阅读它,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术研究的警惕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尝试着将其中的某些部分当作历史掌故来阅读,结果发现这种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书中提供的线索往往是链条式的,而非故事性的。它更像是一部地方文献的“普查报告”,详尽地记录了哪些书存在过、谁收藏过、版本有何差异,其信息的密度极高。举个例子,当你查找一个作者的名字时,你得到的是他所有已知著作的清单,而不是他的生平轶事或思想变迁。这种详尽的记录对于文献考证者无疑是宝库,但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文字构建起温州文化图景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框架太过骨感,缺少血肉的填充。它需要读者自带“背景知识滤镜”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评分

坦白讲,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没有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设置引人入胜的章节引导,更没有采用现代学术写作中常见的流畅叙事手法。整本书的基调是沉稳、克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板的。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巨大心力,他们对文献的尊重近乎于虔诚。然而,这份虔诚往往转化为了一种阅读上的门槛。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学者,站在一座知识的迷宫前,尽管路标清晰(即目录和索引),但迷宫本身的设计过于复杂。书中的信息量是爆炸性的,但这些信息被组织成了一种极其严密、却又相对缺乏弹性的结构。如果你期待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温州文学思想的“精髓”或“金句”,恐怕要大费周章地在浩如烟海的条目中自行提炼。它的价值在于它“是”,而不是它“说了什么”,这使得其作为一本“可读物”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评分

这套书啊,说实话,我当初是抱着极大的期待买的,毕竟“温州经籍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人联想到浩如烟海的古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感觉嘛,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图书馆,里面堆满了各种古老的档案和目录,标签清晰,分类明确,每一册都像是一个详细的索引卡片柜。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一本非常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而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沉浸其中、读得津津有味的文学作品。如果你是指望从中读出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或者有什么精彩的学术辩论,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它更多的是一种“记录”和“梳理”,把温州地区流传过的、收藏过的文献资料一一罗列出来,考据得非常扎实,文献来源也列得清清楚楚。对于那些专门研究地方文献或者需要进行文献溯源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砖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但对于我这样,只是想对温州文化有个大致了解的普通爱好者,初读时,那种信息量的密集和缺乏故事性的叙述方式,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慢慢消化。它就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地图,指引方向很明确,但你得自己去探索地图上的每一条小路。

评分

图多赏,池香洗砚,山秀藏书。

评分

就是书的定价太高了,出版社挣太多了

评分

一版一印,中华书局出品。

评分

一版一印,活动时购买

评分

一直以来就想买的一套书,等了很久了,趁着京东活动,赶紧抢了一套,很喜欢,。《温州经籍志》,清孙诒让撰,温州地方艺文专志。(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九(1848.9.16)生。同治六年(1867)乡试中举人。光绪前期捐官刑部主事,不久称病还乡。五试礼部不遇,遂一意古学,专心著述。晚年有志振兴教育,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出任温州府中学堂、温州师范学堂总理,又被公推为浙江教育会会长。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6.20)去世。年六十一。浙中各学堂均停课哀悼。章太炎有《瑞安孙先生伤辞》,又撰有《孙诒让传》。张謇撰《孙徵君墓表》。传见《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朱芳圃撰《孙诒让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史学丛书》),宋慈抱撰《孙籀庼先生年谱》(上海《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2号)。《温州文献丛书》2003年出版孙延钊撰《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记其生平事迹较详。孙诒让以“郡县旧志之于经籍,疏漏?驳,无裨考证”,“乃讨论排比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动手撰修《温州经籍志》,历时八年,二易其稿,至光绪三年(1877年)方写定。但稿成以后一直

评分

这书很不错

评分

认秦鬟、越妆窥镜,倚斜阳、人在会稽图。

评分

图多赏,池香洗砚,山秀藏书。

评分

木哈哈哈哈,灰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