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四册书摆在书架上,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很有气势,但实际阅读体验嘛,就如同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觉得辛辣、味道复杂,甚至有些难以捉摸,需要时间去适应它的醇厚。我原本以为“经籍志”会带我领略一些温州文人墨客的风采,或许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手稿片段,或者对某些重要典籍有独到的见解。然而,这本书的风格极其“档案化”,它更像是文献的编目和考订,而不是解读和评论。每一个条目都显得中规中矩,遵循着古典文献学的规范,这固然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态度,却也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可以引发共鸣的情感连接,但更多的是面对一个个冷冰冰的文献名称、作者生平的简述以及版本流传的脉络。对我而言,理解它需要一定的文献学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引证之中。它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把毕生的知识都倾囊相授,但讲解方式过于直白和全面,反而让听者感觉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去吸收。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量和内容的浩瀚。四卷本的规模,本身就暗示了其所涵盖资料的广度与深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如果用建筑来比喻,它不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艺术宫殿,而更像是一座功能性极强的档案馆,每一层楼、每一个房间都塞满了分类明确的卷宗。重点在于“藏”与“录”,而非“说”与“评”。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关于特定流派思想的深入分析,或者对某些稀有版本的细致描摹,但发现这种内容极为稀疏,或者需要我自行从那些目录式的记载中去推导出结论。它对温州地方文献的保存工作功不可没,这份功绩是无可厚非的,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地基。但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和乐趣的读者来说,它需要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去深入挖掘,否则很容易将它视为一本“查阅完即合上”的参考工具,而非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的价值在于其索引性,而非其阐释性。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二字,几乎是压倒性的。这显然不是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其行文风格充满了古籍整理的韵味,精确到每一个字、每一个版本号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对。阅读它,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术研究的警惕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尝试着将其中的某些部分当作历史掌故来阅读,结果发现这种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书中提供的线索往往是链条式的,而非故事性的。它更像是一部地方文献的“普查报告”,详尽地记录了哪些书存在过、谁收藏过、版本有何差异,其信息的密度极高。举个例子,当你查找一个作者的名字时,你得到的是他所有已知著作的清单,而不是他的生平轶事或思想变迁。这种详尽的记录对于文献考证者无疑是宝库,但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文字构建起温州文化图景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框架太过骨感,缺少血肉的填充。它需要读者自带“背景知识滤镜”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评分坦白讲,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没有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设置引人入胜的章节引导,更没有采用现代学术写作中常见的流畅叙事手法。整本书的基调是沉稳、克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板的。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巨大心力,他们对文献的尊重近乎于虔诚。然而,这份虔诚往往转化为了一种阅读上的门槛。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学者,站在一座知识的迷宫前,尽管路标清晰(即目录和索引),但迷宫本身的设计过于复杂。书中的信息量是爆炸性的,但这些信息被组织成了一种极其严密、却又相对缺乏弹性的结构。如果你期待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温州文学思想的“精髓”或“金句”,恐怕要大费周章地在浩如烟海的条目中自行提炼。它的价值在于它“是”,而不是它“说了什么”,这使得其作为一本“可读物”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评分这套书啊,说实话,我当初是抱着极大的期待买的,毕竟“温州经籍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人联想到浩如烟海的古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感觉嘛,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图书馆,里面堆满了各种古老的档案和目录,标签清晰,分类明确,每一册都像是一个详细的索引卡片柜。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一本非常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而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沉浸其中、读得津津有味的文学作品。如果你是指望从中读出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或者有什么精彩的学术辩论,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它更多的是一种“记录”和“梳理”,把温州地区流传过的、收藏过的文献资料一一罗列出来,考据得非常扎实,文献来源也列得清清楚楚。对于那些专门研究地方文献或者需要进行文献溯源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砖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但对于我这样,只是想对温州文化有个大致了解的普通爱好者,初读时,那种信息量的密集和缺乏故事性的叙述方式,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慢慢消化。它就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地图,指引方向很明确,但你得自己去探索地图上的每一条小路。
评分图多赏,池香洗砚,山秀藏书。
评分就是书的定价太高了,出版社挣太多了
评分一版一印,中华书局出品。
评分一版一印,活动时购买
评分一直以来就想买的一套书,等了很久了,趁着京东活动,赶紧抢了一套,很喜欢,。《温州经籍志》,清孙诒让撰,温州地方艺文专志。(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九(1848.9.16)生。同治六年(1867)乡试中举人。光绪前期捐官刑部主事,不久称病还乡。五试礼部不遇,遂一意古学,专心著述。晚年有志振兴教育,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出任温州府中学堂、温州师范学堂总理,又被公推为浙江教育会会长。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6.20)去世。年六十一。浙中各学堂均停课哀悼。章太炎有《瑞安孙先生伤辞》,又撰有《孙诒让传》。张謇撰《孙徵君墓表》。传见《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朱芳圃撰《孙诒让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史学丛书》),宋慈抱撰《孙籀庼先生年谱》(上海《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2号)。《温州文献丛书》2003年出版孙延钊撰《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记其生平事迹较详。孙诒让以“郡县旧志之于经籍,疏漏?驳,无裨考证”,“乃讨论排比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动手撰修《温州经籍志》,历时八年,二易其稿,至光绪三年(1877年)方写定。但稿成以后一直
评分这书很不错
评分认秦鬟、越妆窥镜,倚斜阳、人在会稽图。
评分图多赏,池香洗砚,山秀藏书。
评分木哈哈哈哈,灰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