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写书法,就能欣赏书法吗?
欣赏书法要看什么?
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如何判断它的好坏高下呢?
《如何欣赏书法》从单字结构到整体风格、气韵
揭秘欣赏书法的细节与秘诀
让你真正看懂书法之美
掌握书写书法的要领。
《如何欣赏书法》作者侯吉谅,是台湾著名的书法家及诗人,他对于“如何欣赏书法”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在《如何欣赏书法》中,他以清晰的脉络,条理分明地讲述书法的风格与格式,带领读者明确认识“欣赏书法到底要看什么?” 本书从书法最基本的点画、单字结构、时代风格、作者风格、一件作品的细节及书写的格式——尺牍、册页、手卷、条幅等,详细解说欣赏书法的秘诀。
书法是文化的根本,通过《如何欣赏书法》,让喜爱书法的人有系统地了解书法,进而喜爱书法、学习书法,拥有正确的观念与态度深入欣赏书法,从而理解时代的风格对生活、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侯吉谅,诗人、画家,同时擅长书法、篆刻及散文创作。师承前台北故宫副院长江兆申先生。福建南安人,出生台湾嘉义。
已在台湾、美国、日本等地举办过数十次书画展。2004年受邀赴华盛顿展览,同时应邀至美国国务院、马里兰大学演讲并示范。
他热爱古典传统艺术,着迷科技时尚美感,其文学风格精致凝练、长于变化,多次获得「时报文学奖」。已出版诗集《交响诗》等七本,散文集《纸上太极》等十七本,作品集《笔墨新天》等九本。
他不断创造美丽动人的艺术,将生命全然投入文学艺术创作,并致力推展书法教育。首创以数学、几何、物理、力学来解析书法观念及赏析,公开他四十多年的书写秘技。
《书法的生活美学:纸上太极》展现生活中的书法美学与境界探索。书法是文化的根本,透过《如何欣赏书法》让喜爱书法的人,有系统地了解书法,进而喜爱书法、学习书法,拥有正确的观念与态度深入欣赏书法,从而理解时代的风格对生活、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艺术,而如何欣赏书法看似简单,我们却往往在常识处出错,在自负中迷失。此书不是颠覆我们以往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但至少修正和补充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所理解的历史。书法赏析同其他艺术一样,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对书法作品,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定评的杰作,需要不断地体会和体验,发掘其中的意义和内涵。书法有其独特的谱系,本书正是厘清观念,回归正途。现在很多人都说书法要有正大气象,读这本书就能将书法独具的美质看得分明。这本书不仅适给初学者看,同样适合掌握了一些书法知识的人看,只有对比,你才能发现,欣赏书法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啊!
——吴川淮 中国新闻出版书协副主席,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书画评论家
序 看到书法之美
章一 看懂书法的诀窍:风格相对论
◎风格/经典的意义
◎书法时代风格的演变
篆、隶、行、草、楷的变化
◎时代风格产生的原因
◎时代风格的重要
◎风格/视觉心理
章二 如何正确欣赏书法
◎不同字体、欣赏的标准不同
◎篆书
篆刻
◎隶书
隶书格式的特色
◎楷书
笔画的灵活
力道表现
风格韵味
◎行草
中锋与偏锋
书品与人品
流行书风、创意画法
欣赏书法、回归书法
书写的“行气”
章三 欣赏一件书法,要看什么?
◎不断深入的欣赏层次
从不懂到理解
从喜欢变不喜欢
◎文艺时代的风气
◎欣赏书法要看什么
◎点画
◎单字结构
◎一件作品的细节
◎书写的格式
◎尺牍、册页、手卷
◎条幅
空白很重要
养成“美的习惯”
◎书写格式极端重要
纸张的大小、长宽
中堂
◎大而无当的书法巨作
◎字距
◎行距
◎行气
◎欣赏的开始:背熟经典
◎一气呵成
章四 如何判断书法的高低好坏
◎判断书法的要素
何谓俗
书写技术、书法风格
书法之美一定具备三个条件
◎书法的魔道
◎什么时候就来不及
章五 学习书法的重大错误观念
◎一、学书法只学写字
◎二、不了解工具材料
◎三、写书法要用宣纸?
◎四、学书法,要从“楷书”开始?
◎五、藏锋
◎六、悬腕
◎七、写书法,要用羊毫?
◎八、练习的时候要用不好的笔?
◎九、不讲究工具材料?
◎十、不看展览?
◎十一、以为听到就会
章六 批评书法的错误态度
◎外行充内行的错误
◎自欺欺人的错误
◎试喝可乐的实验
◎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不要自作聪明
◎半调子书法爱好者
◎传统“解读书法”的缺点
序
看到书法之美
历代名家书法风格的欣赏,是学习书法必修的课程,如何欣赏书法,更是在现代社会推广书法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对喜欢书法的一般大众,最需要的知道的知识。然而翻开所有书法史、书法欣赏、书法学习、临摹的书籍,很少能够把这个问题谈得清楚。
很多人学习书法多年,也未必能真正了解欣赏书法的方法,偶然听到一些「欧阳询结构险峻」、「黄山谷用笔跌宕」的说法,就记在心中,遇到可以表现的场合,就搬出来表现一番,俨然也是个行家。
然而如果细问,「欧阳询结构险峻」、「黄山谷用笔跌宕」的指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而为什么这样的特点可以成为重要的欧阳询、黄山谷的书法特征,这些貌似行家的人,大概都会眼神茫然、心中一片空白。
造成这种书法欣赏非常困难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书法书籍,谈到书法之美,大多无不沿用前人的说法,而前人的说法,很可能也是沿用更前人的说法,或者根本就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说法,但也被当作史料或证据般引用。这样的文章和抄袭没什么两样,更严重的是以讹传讹,错误的观念于是到处散播。
例如,很多人都喜欢引用「晋人重韵、唐人重法、宋人重意」的说法,来评论晋、唐、宋的书法风格,然而韵、法、意三字的定义为何,又如何可能以一个字来总结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却未深入探讨。
既然未深入探讨,但在不断引用各种说法,甚至以讹传讹的结果,是书法审美标准的大混乱。再加上许多特殊原因,各种积非成是的错误观念,甚至可以成为主流的观点,欣赏书法于是常常会有很多陷阱,如果没有适当指引,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真正正确的欣赏书法。
在现在社会、教育、媒体的多重影响下,大部份的华人对书法可以说是完全陌生,也可能从来不觉得,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不是什么严重的事。
文化透过文字的记载而得以流传,因而文字承载了「文化的内容」,透过书法的书写,文字的内容、文化的内涵于是浸润到书法的笔画之中,书法因而与文化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关连,因而表达了民族文化特性,以及书写者本身的修养与魅力。
书法的美感,来自汉字结构的几何、数学原理,更来自运笔之际力道变化的神妙精微,而力道变化的神妙精微无一不与文化特性息息相关。
中华文化表现在诗词、书画、茶酒、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园林、建筑,乃至武术、医学的精微之处,这些生活中的文化结晶,无不以书法的形式记录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种种特性也因此藉由书法的书写而得以传承。
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来是自然不过的事,但现代社会国际化的程度太深,科技文明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致传统文化快速流失,也导致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严重混乱。
在民国80年代以前,台湾所有的广告招牌都是各式各样的书法字体,从事广告招牌制作的人,大都具有非常高明的书法复制能力,他们甚至可以用油漆刷子轻易写出书法风格的字体,有些注重招牌的商家,会请名家写字,当时台北市和平东路、罗斯福路口附近,几乎全部都是溥心畬、张大千、台静农、王壮为这些名家写的招牌,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放眼望去,看到的影像到处充满书法,书法的魅力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落地生根。
民国八○年代以后,现代印刷技术开始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打字的放大缩小都非常方便,广告招牌的制作开始出现各种印刷字体,书法招牌在不知不觉中退出大众的视野,后来,中文计算机开始流行,计算机字体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影响所及,计算机字体很快成为所有报纸、杂志、书籍的最佳选择,于是现代人的汉字视觉,终于被计算机时代所统一。
计算机字体在广告、招牌、书籍、报纸上的大量应用,因为方便、便宜,是时代的必然,短短几年内,传统印刷业中非常重要的铅字排版、照片打字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计算机字体太容易使用,放大缩小都很方便,很容易应用,要做任何招牌,都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要找名家写字,不但要付一笔可观的「笔润」,写了以后也不见得一定满意,有了计算机,可以选择的字体很多,再加上制作工艺的进步,更可以做出许多炫丽效果,传统人工书写的招牌,显然单调太多了。
这种情形,在春联的应用上,更为明显。在现代社会,春联有可能是大部份家庭会与书法发生关系的唯一连系,没有计算机以前,印刷的春联至少还是人工写了以后制版的,现在的很多春联则已经完全是计算机字体,只是增加了很多效果,五彩雷射、立体3D,花样繁复,比起传统的手工春联,热闹多了。
对大部份的人来说,各式各样的印刷产品,决定了人们与文字的关系,在印刷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下,无论台湾、中国大陆还是香港,人工书写的字体几乎都全面溃败。
然而反观日本韩国,各式各样的书法字体,仍然存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汉字书法在日本之广,可不必细说,韩国则可以一探究竟。
韩国对书法的应用,在古装戏剧中尤其突出,不但大量用书法为宫廷环境的背景,而且书法的质量都相当讲究,常常见到许多书法名作的复制,可见他们是经过相当选择的。
反观台湾,大部份的大众传播媒体对书法都视而不见,大众的生活因此失去许多接触书法的机会,大家对书法的理解,也就一直停留在极为幼稚而印象式的阶段。
推广书法,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容易的,但其实也很容易。说不容易,是因为学会写书法很困难,年轻人通常也没有耐心长期学习,生活中有太多更好玩的娱乐吸引他们,任何一项技艺都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才会有所继承发展,而在生活中「熟悉」、「习惯」书法的存在,才是推广书法最大的基础。因此推广书法也很容易──只要在电影、电视、报纸、书籍,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多多使用书法,像日本、韩国那样,书法在华人世界就会很快流行起来。
书法是文化的根本,在已经非常西化的台湾社会,急须回头重视、认识传统文化,至少对我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以及由这种语言所形成的特有文字艺术,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学习任何知识,必须学习正确的知识与排除错误的观念齐头并进,才有可能明辨是非对错,而不致于人云亦云。本书即在「习对排错」的基本方法上,试图厘清书法的诸多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态度与系统,希望
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远超我的预期,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入门指南”。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不同书体风格流变的那一章,作者对魏碑的“方峻”与晋楷的“妍美”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行了极为精辟的对比分析。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字形结构的不同,更是深入挖掘了形成这些风格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比如,他将唐代的尚法精神如何体现在欧阳询的结构严谨上,阐述得淋漓尽致,简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这种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笔法细节相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层次感,让我明白,书法不只是写字好看,更是对历史文化深度的体察。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产生了重新审视自己练习多年的作品的冲动。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与轻松的阅读体验融合得天衣无缝。在探讨书法的“意境”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和音乐理论,例如用“音阶的起伏”来比喻行书的连贯性,用“建筑的承重结构”来类比楷书的间架布局。这种跨学科的类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书法艺术的认知维度。它不再局限于视觉的欣赏,而是扩展到了听觉、触觉甚至空间感的体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路边的招牌、旧报纸上的标题,甚至孩子的涂鸦,都能从中解读出某种结构与节奏。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全面提升,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阅读它的前三章,不得不说,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老道。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哲学的角度切入,引导读者去思考“美”的本质是什么。比如,其中一段关于“线之生命力”的论述,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那一瞬间,仿佛时间被拉长,墨与纸的对话由此展开。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爱好者也能迅速找到共鸣。他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文人轶事,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在暖炉旁讲述他毕生的感悟。那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实在令人叹服,让人忍不住想一气呵成读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不同于那些只谈理论不给方法的书,这本书在讲解具体技法时,体现出极强的可操作性。我尝试按照书中对“执笔”姿势的细致描绘去调整自己的握笔方式,仅仅几分钟的练习,就立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力量感传导。作者对“提按顿挫”的分解描述,精确到了手腕和手指关节的微小变化,甚至配有高清的局部图解,简直是手把手的教学。对于想要精进技艺的中级学习者来说,这些细节的指导是无价之宝。它不只是提供了一个“应该怎么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会有效”,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教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翻开扉页,那细腻的纸张触感和恰到好处的油墨光泽,就已经让人心生敬意。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黑色调,配以烫金的标题,在灯光下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又不可忽视的古典韵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每一页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在提醒读者,欣赏艺术需要呼吸的空间。那些用于展示作品的插图,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原作中笔触的力度与韵味。清晰的线条和细腻的层次感,让我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古人的指尖温度。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持平整,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习的书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陪伴和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摩挲都会带来新的愉悦感。
评分随意看了看,感觉还是好的,慢慢学习吧。
评分随便翻了一下,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为什么我在京东都是统一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得京豆,但是也是因为商品确实不错我才会评这段话,如果商品很差我绝对会用心去吐槽。
评分书法扫盲书,看看涨知识,孩子学书法,一起看
评分随便翻了一下,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已收到。有点贵。
评分书的质感挺好的
评分写的不错,受益匪浅,值得一读。
评分很通俗的一本书,介绍了很多书法知识,而且是学书法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