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Pacific Ocean:Goa and Macao During the 16th-18th Centuries]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Pacific Ocean:Goa and Macao During the 16th-18th Centur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为民 著
图书标签:
  • 果阿
  • 澳门
  • 印度洋
  • 太平洋
  • 16世纪
  • 17世纪
  • 18世纪
  • 殖民地
  • 贸易
  • 葡萄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2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325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Pacific Ocean:Goa and Macao During the 16th-18th Centur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1898年,澳门议事会决定在松山山麓建立达迦玛花园,以纪念达迦玛航行到印度四百周年,同时树立达迦玛纪念碑。此浮雕由葡萄牙雕刻家高士达(Tamasde Costa)创作,为纪念碑之一部分。该碑启用于1911年1月31日。浮雕表现的是葡萄牙诗人贾梅士(Luisde Camoes,1524-1580)的史诗《卢西塔尼亚人之歌(葡国魂)》(The Lusiads)中的场景:左边为达伽玛的船队在大海中奋力前行,右边为阻碍船队绕过好望角前进的海怪阿达马斯托(Adamastor),上方则为庇佑葡萄牙人船队的女神维纳斯,她被刻画为基督教天使的形象。诗人贾梅士本人曾经到过果阿,传说他还在澳门白鸽巢的一个山洞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史诗。

内容简介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为文化传播学研究专著。以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为主体,将读者带到一个绚丽而奇幻的艺术世界中去。很多帧高清图片为《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增加了高端的阅读享受。丰富的文献材料和实地考察奠定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的学术地位,提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顾卫民,1961年12月生,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以来先后任教于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2006年起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精彩书评

读了卫民的这套丛书,使我想起其师陈旭麓先生的话:“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评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 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可以说是笼罩在重重的历史迷雾之中,对其也有种种褒贬不一的评论,如果没有治史的眼睛,很难不被迷惑和捉弄。还是陈旭麓先生讲得好:“史识是治史的眼睛”。 我体会到卫民治基督教东渐史的史识是:从地理大发现的宏观历史背景出发,对基督教在东方社会的影响作微观的考察。如此的“眼睛”使得其研究成果在宏观中能具体,在微观中有通识。这在他以往的著作中已有体现,而在这套丛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从这套丛书中可以看到:由探讨地理大发现的动因为起点,以五个具体的城市为载体;从都市制度、城市布局、贸易结构、宗教形态、建筑风格、生活方式这些微观方面入手,指出五个城市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段中的紧密联系。这样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一方面向读者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五个城市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炼出基督教对东方文明最初产生影响的某些共同性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这里不只是对历史的描述,而且蕴含着对历史的识见。——陈卫平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葡萄牙文明东扩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特兰托大公会议
耶稣会
第二节 葡萄牙的海洋探险及殖民扩张
葡萄牙的光复与统一
市政厅和仁慈堂
葡萄牙人海洋扩张之动因
里斯本:葡萄牙东印度航线的起点
第三节 葡萄牙的天主教会
葡萄牙耶稣会
葡萄牙宗教裁判所
保教权的缘起

第二章 果阿:东方的罗马
第一节 葡属印度以前的果阿
果阿的地理位置
印度西海岸与西方的传统关系
葡萄牙人占领以前的果阿
第二节 葡属印度的首都
阿尔伯奎克攻占果阿及“印度国”的形成
葡印通婚
果阿的总督、市政厅和司法机构
果阿的仁慈堂
王家医院和其他医院
葡属印度贸易的中心
第三节 果阿主教区和总主教区
果阿的主教区和总主教区
耶稣会和其他修会
基督教改宗运动
圣保禄学院
果阿的宗教裁判所
印度本地教区司铎的产生
第四节 果阿的城市模式、教堂建筑与民用建筑
早期果阿的城市模式
果阿的教堂建筑
果阿的世俗建筑和民居建筑
第五节 早期果阿的城市生活
社会生活
宗教生活
艺术之都

第三章 澳门——天主圣名之城
第一节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澳门起源及葡人占据该地的方式
澳门的政府形式及议事会
“仁慈堂”和各医院
澳门最初的贸易繁荣时代
第二节 澳门主教区的初期历史
澳门主教区的建立
耶稣会士在澳门:文化与传教
“天主之母”神学院(圣保禄学院)
耶稣会士与商业贸易
葡萄牙保教权以及澳门教区的地位
第三节 澳门的教堂建筑与民用建筑
澳门城市的模式
澳门的教堂建筑和炮台
澳门的民居建筑
第四节 早期澳门的社会生活
葡人与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通婚
宗教生活
社会生活

第四章 “双城记”:果阿与澳门的历史关系与“同异”
第一节 “双城”崛起的历史机缘及面对的挑战
葡萄牙人占领果阿与澳门的时机
果阿与澳门面对英国与荷兰的挑战
果阿与印度、澳门与中国
第二节 贸易联系及行政隶属关系
“双城”在欧亚航线上的地位及加比丹-莫尔制度
果阿与澳门之间松散的行政隶属关系
第三节 天主教会的传教事业
维护保教权:果阿、澳门与教宗使节
强迫改宗与文化适应
宗教游行、圣剧和庆典
第四节 城市模式、建筑与艺术、都市制度以及物品交流
城市模式、建筑与艺术形式
都市制度:市政厅和仁慈堂
作物及物品的交流,克里奥语言的形成
结语
附表:
一 葡属印度果阿总督(1505-1720)
二 葡属印度(果阿)主教和总主教(1533-1812)
三 从果阿和澳门去日本航行的加比丹·莫尔(1550-1640)
四 澳门的总督(1557-1770)
五 早期澳门教区的主教(15761845)
六 葡萄牙海洋帝国扩张史的历史名辞表
参考书目及论文目录
附录一 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及其《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附录二 博克塞及其葡萄牙海洋帝国史的研究
后记

精彩书摘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
  这些新婚夫妇中有面包师、石匠、木匠、小客栈的老板、理发师、裁缝和铜匠。随着葡印混血通婚的增加,果阿居民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了,出现了商店和小集市。很快地,果阿的街道就变得有点像里斯本和波尔图了。在这些男士的心目中对家乡的渴望逐渐地淡化与忘却,他们现在在一个远离祖国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也建设一个新的葡萄牙。在阿尔伯奎克看来,总督的关怀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享有一种富于尊严的高尚的生活方式,由此他们也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的真正的社会基础。葡萄牙学者阿马罗(Dra.AnaMariaAmaro)指出:“阿尔伯奎克的想法是如同保护田野中的良种一样使葡萄牙家族延续下去。这些家族是由他及其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同伴们用血统构成的。……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推行一种乡土主义政策,其目的在于用此种方法迅速获得足够数量的在当地出生的葡萄牙士兵来保卫这一土地。”
  当然,葡印通婚的办法开始执行后不久,就遇到了神职人员和世俗官员的反对。一开始,,没有人对这项政策本身提出反对,但却有不少人公开批评阿尔伯奎克执行这项政策的方式。有人说,当时在任的宗座代牧主教声明,没有他本人在场举行的婚礼是无效的,而让他们缔结婚姻的人将遭绝罚。另外,在里斯本朝廷中甚有影响的科钦的舰长和市长安东尼·里尔(AntonioReal)起草了一份很长的反对者的名单呈送里斯本,他指出葡萄牙人在印度与异族女子结婚是想得到王家所赐的嫁妆及特权,阿尔伯奎克还诱使一些男人违背自己的意愿在果阿定居,他们不会去出力保卫果阿,也不会出力从军和从事公益事务,因为他们更愿意呆在家里照料家庭。甚至最近在果阿发生的阴谋叛乱,就是那些本地妇女怂恿丈夫干的,目的是将果阿重新置于比贾普王的统治之下。
  葡萄牙的贵族(fidalgos)出于他们的阶级偏见以及贵族情感,认为这些在果阿结婚的葡萄牙男人是最不合适去保护葡萄牙殖民地的利益的。这些出身低微,通常是士兵、水手,甚至是流浪者。当然,阿尔伯奎克肯定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不仅寄希望于这些男人,更寄希望于他们的后代。因为他们的后代是在印度长大的,通过他们的工作和从军,自然会感到尊严和高贵,后来的事实证明,阿尔伯奎克的政策是富有远见的。
  由于众多人士的反对,葡萄牙国王修正了这项政策。1513年12月3日阿尔伯奎克在果阿致葡王的信中指出,他已经停止了这种婚姻。如果果阿还发生了一些这样的婚姻,那是因为他暂时离开这个城市的缘故。在1514年12月4日的信中,他坚决否认一些人恶意指控他将女奴卖给葡萄牙男子的诽谤。同时,他明确地指出葡印通婚的益处是巨大的:“我们将在印度人民中间为葡萄牙人建立巩固的基地,将要植树、建造石头的房子并且抚育子女。”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从印度洋到太平洋:16至18世纪的果阿与澳门》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侧重于该领域之外的相关历史主题,避免提及原书的实际内容: --- 书籍简介: 历史的交汇与碰撞:15至17世纪的全球贸易网络与文化交流 本书深入探讨了15世纪至17世纪间,人类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远洋航行的技术突破彻底重塑了世界版图,标志着孤立的区域经济体开始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体系。本书的焦点在于分析这些早期全球化浪潮如何影响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以及经济模式的演变。 第一部分:欧亚贸易的脉动与东方航线的探索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眼于15世纪末期,欧洲海上力量如何开始挑战并逐渐打破了传统上由阿拉伯和地中海商人主导的香料和丝绸贸易路线。我们将详细考察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后来的荷兰和英国等新兴海上强国,为开辟通往亚洲的直接航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后果。 香料之路的权力转移: 详细分析了香料贸易,特别是胡椒、丁香和肉桂,如何从传统的中东市场转移到新兴的欧洲港口。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欧洲精英阶层的消费习惯,更深刻地影响了印度洋沿岸传统贸易中心的命运。我们将审视葡萄牙人如何通过军事手段在霍尔木兹、卡利卡特和马六甲等地建立据点,试图垄断关键的转运节点,以及这些干预措施如何激化了与当地土耳其、波斯及印度王国的冲突。 白银的流动与美洲的连接: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美洲白银的发现和开采如何成为早期全球贸易的“润滑剂”。本书将追踪来自波托西和萨卡特卡斯的白银如何跨越大西洋,并最终流向亚洲市场,以换取丝绸、瓷器和茶叶。我们将探讨这种双向的经济流动对中国明清两朝的财政体系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刺激了太平洋沿岸贸易的兴起。 第二部分:跨大陆的文化渗透与宗教张力 贸易的扩张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和信仰的冲突。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探讨在这些新兴贸易网络中发生的深刻的文化交流与信仰的张力。 传教士的足迹与思想传播: 我们将详细考察耶稣会士、方济各会士等宗教团体如何跟随商船的航线,深入到亚洲腹地。这些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基督教教义,也扮演了重要的知识中介角色,将欧洲的科学知识(如天文学、数学)介绍给东方精英,同时也向欧洲世界转述了东方文明的成就。探讨他们在日本的兴衰、明朝宫廷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印度次大陆的初步立足,揭示了宗教传播背后的政治考量和本土接受度差异。 技术交流与军事革新: 贸易不仅是商品的交换,也是技术的传递。本书将分析火器、造船技术、制图学等关键技术的跨区域转移。例如,欧洲先进的铸炮技术如何在亚洲迅速被吸收和本土化,以及亚洲的冶金和造船工艺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西方。探讨这些技术交流如何重塑了区域军事力量的平衡。 第三部分:新兴海洋帝国的治理模式与地方反应 本书的收尾部分转向考察早期海洋帝国——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EIC)——在亚洲建立和维护其商业霸权的治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与当地传统政治实体的互动。 公司化治理的兴起: 深入分析了股份制商业公司(如VOC和EIC)如何超越传统王室或贵族赞助的贸易模式,发展出具有主权色彩的治理结构。探讨了这些公司如何通过建立堡垒、招募私人军队、干预地方继承事务,逐步从单纯的贸易代理商转变为事实上的领土管理者。我们将比较他们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和本加尔等地的治理实践的异同。 地方精英的适应与抵抗: 贸易势力的渗透并未总是一帆风顺。本书将分析亚洲的土著统治者,包括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东南亚的王国,以及东亚的明清王朝,如何应对这些新型的外部挑战。探讨了地方精英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独立性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合作、排斥、模仿和最终的军事抵抗,揭示了亚洲社会在面对西方扩张时的复杂反应谱系。 结论:全球贸易的早期范式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15至17世纪全球互联的历史图景,强调在这一关键时期,权力、财富和知识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的。它关注的重点是贸易路线的开辟、白银的流向、技术和宗教的传播,以及早期跨洋商业实体在异域建立其统治秩序的复杂过程。通过对这些关键动态的考察,本书揭示了早期全球化如何奠定现代世界的基本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热衷于探讨全球贸易网络和物资流动轨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它详尽地追踪了从美洲白银如何流入亚洲,到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商品如何被重新分配的整个链条。作者的笔触细致入微,让人清楚地看到,看似遥不可及的殖民据点,实际上是全球经济脉动中的关键节点。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物质文化”的关注,比如对特定类型瓷器或特定香料产地来源的考证,这些细节构筑起一个扎实的物质基础,支撑起上层建筑的社会和政治变迁。这是一部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完美结合的作品,它描绘的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真正连接起不同大洋、不同文明的枢纽之地。

评分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心弦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化“混杂性”(hybridity)的深刻揭示。果阿和澳门,绝不仅仅是欧洲人在亚洲建立的前哨站,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熔炉。作者没有将它们简化为殖民主义的简单受害者或施予者,而是展示了文化、宗教、种族如何在长期的互动中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塑。读到关于耶稣会士在地方社会中进行的传教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吸收和改造本土的语言、艺术形式来达成目的时,我深感震撼。这种跨文化研究的深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范围。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东方”与“西方”的概念,因为在这两座城市里,这些标签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明确界限,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历史现实。

评分

阅读体验可谓是一场对“海洋史”的深度潜水,作者对档案材料的挖掘和运用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不同于以往许多侧重于宏观政治军事的叙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微观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例如,书中对于“船板上的生活”(life on board)的描摹,那些远洋航行中遇到的风暴、瘟疫、以及不同族裔水手间的摩擦与合作,都变得栩栩如生。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线,而是充满了人类的挣扎、适应与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处理葡萄牙本土与殖民地之间关系的变化——从最初的征服与垄断,到后期不得不依赖本地商人和中介力量的实用主义转向。这种动态的视角,使得整个16至18世纪的历史进程充满了张力,而非简单的线性发展。

评分

这部关于果阿与澳门历史的著作,着实让人领略到了16至18世纪全球贸易网络中,葡萄牙帝国如何以这两处战略要地为支点,编织起一张横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庞大商业与文化版图。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巧妙地将两座城市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它们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复杂性与活力。读罢全书,我仿佛亲身走在果阿崎岖的街道上,感受着香料贸易带来的喧嚣与财富,随后又被带到澳门港口,目睹中国丝绸、瓷器与日本白银的交换盛景。特别是书中对权力结构、宗教传播以及地方精英如何与殖民统治者周旋的细致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早期全球化进程的理解。它让人深思,在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体系下,地方社群的能动性是如何发挥作用,又是如何塑造了这些贸易据点的独特身份。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近乎苛刻,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这绝对是值得付出的努力。作者在构建其论点时,引用了大量来自里斯本国家档案馆、果阿教区档案的一手文献,其学术的严谨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分析17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和英国势力的崛起,葡萄牙在亚洲的海权衰落,这本书没有采用简单的衰亡论调,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果阿和澳门是如何通过调整贸易品类、加强与地方精英(如中国士绅或印度地方王公)的经济联系,来维持其区域重要性的。这种对“持续适应而非简单崩溃”的论述,为理解后来的殖民权力转移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极具启发性。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