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预防、治疗并重的糖尿病红宝书,糖尿病*席专家的责任之作!
防:得了糖尿病就没有后悔药!但得糖尿病前有后悔药。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患病几率是一般人的2—4倍,杨文英主任为你画一条红线,远离糖尿病,其实也不难。
治:糖尿病不是幸福的终点,只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调养、治疗,就可以不让生活质量因为患糖尿病而降低,并且可以与健康人一样长寿!
☆一本书常备做你的家庭医生,一个挂号让你与*席专家零距离,DINGJI品牌血糖仪及线上健康管理时刻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赠品说明:
提前电话预约,可持本书到北京三诺健恒糖尿病医院接受杨文英主任亲自诊疗,免收挂号费,享受半年线上健康管理,更可获得杨文英主任亲笔签名,及价值800元的三诺血糖仪一台。
内容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疾病,不仅慢慢摧残患者的身体,打击患者的精神,而且还会掏空患者的钱袋。因此,充分认识糖尿病,尽早发现糖尿病的征兆,提前敲响警钟,进而达到预防糖尿病蔓延的目的,无疑具有造福患者的重要意义。
本书由《养生堂》当家主持人悦悦,对话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当身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一员的美女主持,遇到患糖尿病多年的糖尿病医生——她们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你:糖尿病可以预防,只要了解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得了糖尿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出质量,活得长寿,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杨文英,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慢病咨询委员会委员,糖尿病组副组长;《中华糖尿病杂志》主编,现任荣誉主编;科技部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委员会特聘专家。 先后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度*guo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3年*届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糖尿病流行病学奖;2015年第二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悦悦,*接“地气儿”“的健康节目主持人;北京卫视金牌栏目《养生堂》《我是大医生》主持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主持人奖;2012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年度主持人”。
目录
预防篇 糖前期可以逆转
第一章 糖尿病要早认识,才能早预防
糖尿病很“流行” / 3
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 5
糖尿病的四大类型 / 7
认识血糖和胰岛素 / 12
是谁升高了你的血糖? / 16
糖尿病伤你有多深? / 18
关于糖尿病的几点认识 / 28
第二章 认识糖前期,预防糖尿病
你离糖尿病有多远? / 35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
糖耐量低减:糖尿病前期的危险警报 / 42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 45
合理监测血糖,明明白白生活 / 51
治疗篇 糖尿病可以战胜
第一章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糖尿病可以战胜 / 61
科学饮食,战胜糖尿病 / 63
糖尿病患者在吃上的误区 / 76
糖尿病患者主食怎么吃 / 86
糖尿病患者蔬菜怎么吃 / 91
糖尿病患者水果怎样吃 / 94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吃肉 / 98
糖尿病患者怎么喝饮料 / 102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豆制品 / 106
第二章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糖尿病运动疗法益处多 / 109
运动处方要量身定制 / 111
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 / 116
当心运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 / 125
糖尿病足患者应如何运动 / 132
第三章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科学用药,为糖尿病保驾护航 / 137
磺脲类药物—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 / 143
双胍类药物—效果好、安全性高的降糖药 / 150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餐后高血糖的克星 / 158
格列奈类药物—更智能的胰岛素促泌剂 / 163
肠促胰素类药物—智能降糖新突破 / 167
胰岛素治疗 / 170
第四章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血糖控制好了,还会出现并发症吗 / 178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的17 个危险信号 / 18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8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89
精彩书摘
糖耐量低减:糖尿病前期的危险警报
悦悦:杨主任,有一位患者说,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被诊断为糖耐量低减。请问什么是糖耐量低减?糖耐量低减是糖尿病吗?应该怎么治疗?
糖耐量低减严格意义上说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它却是警示患者即将发展为糖尿病的阶段,我们称之为糖尿病前期。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数字:我国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正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发展为糖尿病。
什么是糖耐量低减
人体糖耐量,通俗地说就是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专科医生通常会对疑似糖尿病患者进行糖耐量测试,如果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为7.8 ?11.1毫摩尔/升,表明机体糖耐量能力减低,也就是说身体对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
处于糖耐量减低阶段的人不会有明显的不适感,但如果细心留意,还是能够发现征兆,提前预警:有些人的饭量特别大,而且不能耐受饥饿。比如早晨吃过早饭,有的人不吃午饭也能挨到晚上,但有的人中午到了点不吃饭就饿得心慌、出汗、哆嗦,这些现象高度提示你有可能血糖已经不正常了。
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糖耐量异常
以下提到的人群,需要高度关注: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注意,如果父母这一辈,甚至同胞兄妹这一辈有糖尿病,要警惕自己有可能发生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
2.年龄也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因素,建议40岁以后要关注自己的血糖,不管有没有家族史,每年空腹血糖查体的时候,或者每年做一些肝功、肾功检查的时候都要关注空腹血糖的点,如果超过5.6毫摩尔/升,应该做进一步的检查。
3.如果有家族史又比较偏胖,就很容易血糖不正常。
4.高甘油三酯的人非常容易同时合并血糖异常,如果你的历次检查中大夫曾经说过你的甘油三酯高,要特别注意检查血糖。
5.高血压,比如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而且持续偏高,这种人也容易发生血糖不正常。
6.有些人经常坐着,不爱动,每天工作的时候坐着,回家仍然还是坐着。久坐族如果年龄超过40岁,就应该注意检查自己的血糖。
7.如果女性怀孕期间血糖不正常,或者虽然没有查过血糖,但生出的孩子超过4千克,这种人今后发生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风险也特别高。
糖尿病前期的绝地反击
我曾经带领全国的糖尿病专家队伍做过一个调查:中国20岁以上人群有15%都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即糖耐量低减阶段,但是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异常症状,所以很多人察觉不到。这个阶段是介于正常跟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它有个最大的特点:如果好好管理,血糖可以转为正常,逃脱糖尿病的魔咒;但如果不好好加以管理,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转为糖尿病。因此,糖尿病前期是患者发起绝地反击的最后机会,把握好这个机会,就可以逆转病情,远离糖尿病的深渊;而错过了这个机会,就要一辈子与糖尿病相伴了。
一般来说,糖耐量低减的人应用饮食和运动进行调节,无效时才会介入药物治疗。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针对糖耐量低减的药物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常用的有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主要是分别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患者的葡萄糖移出率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并降低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通过减慢双糖和淀粉类复合糖转变为葡萄糖,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
正常人每日盐摄入量应该在6克左右,糖耐量低减的人则应该控制在5克以内。其实所有的调味料都应该尽量少放,过重的调味会促进食欲,增加摄入的糖分,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
前言/序言
《健康生活指南:掌控你的血糖》 前言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健康已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健康挑战,其中血糖问题尤为突出,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本书并非一本医学专著,而是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且易于理解的健康生活指导,帮助您主动管理血糖,远离潜在的健康风险,拥抱更积极、更有活力的生活。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为主,管理为辅”。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心态,绝大多数人都能有效预防血糖问题的发生,或者在血糖出现异常时,能够将其控制在健康范围内,延缓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部分:认识你的身体,了解血糖的奥秘 在开始具体的管理和预防之前,首先需要对我们身体的基本运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血糖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解释葡萄糖在人体内的来源、代谢过程以及它作为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也会阐述血糖水平为何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及过高或过低的血糖可能带来的即时和长期影响。 影响血糖的“幕后推手”:荷尔蒙与器官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是调节血糖最主要的两种荷尔蒙,我们将深入解析它们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会介绍肝脏、胰腺等器官在血糖稳态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生理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信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身体发出的血糖异常信号 识别身体发出的早期警示信号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列举可能预示血糖问题的常见症状,例如异常的口渴、尿频、视力模糊、疲劳、皮肤瘙痒等。强调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危险的“甜蜜”诱惑:血糖过高与过低的潜在危害 深入剖析血糖长期偏高(如糖尿病)可能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以及足部问题等。同时,也会提及血糖过低(低血糖)可能造成的急性危险,如头晕、心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第二部分:饮食的力量:构建你的健康餐盘 “吃”是影响血糖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本书将提供一套科学、可持续的饮食策略,帮助您吃出健康,管理好血糖。 精明选择:食物的“血糖指数”(GI)与“血糖负荷”(GL) 我们将详细解释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这两个重要概念,并提供一份常见食物的GI/GL对照表。教您如何通过选择低GI、低GL的食物,来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速度。 碳水化合物的智慧:全谷物、蔬菜与水果的正确搭配 碳水化合物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将区分“好”碳水化合物和“坏”碳水化合物,强调选择全麦、糙米、燕麦等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搭配蔬菜和水果,确保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平稳血糖。 蛋白质的能量:优质蛋白质的选择与益处 探讨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如鱼、禽、蛋、豆制品、瘦肉)对血糖的影响,以及优质蛋白质在维持饱腹感、肌肉健康和整体代谢中的作用。 脂肪的平衡:健康脂肪与不健康脂肪的区分 我们将科普不同类型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指导您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增加健康脂肪(如来自坚果、牛油果、橄榄油)的摄入,减少不健康脂肪的摄入。 餐次与份量的艺术:规律进食与控制总热量 探讨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以及加餐的策略。强调控制每餐的份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进食时间,对于稳定血糖至关重要。 水的力量:保持水分,促进代谢 水是生命之源,充足的饮水不仅能维持身体正常运转,还有助于稀释血液,促进新陈代谢,对血糖管理也有积极作用。 “隐形”的糖与盐:警惕加工食品的陷阱 很多加工食品中隐藏着大量的糖和盐,它们是导致血糖和血压升高的“隐形杀手”。我们将教您如何阅读食品标签,识别隐藏的糖和盐,并提供健康的选择建议。 健康烹饪指南:保留营养,减少负担 介绍蒸、煮、炖、凉拌等健康的烹饪方式,以及如何减少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盐的烹饪方法。 第三部分:运动的活力:让身体动起来,血糖自然稳 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消耗多余的热量,更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运动为何能降血糖?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运动如何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以及长期规律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 选择你的“运动伙伴”: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方式 介绍几种主流的运动类型,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瑜伽、太极拳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帮助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运动。 运动的“度”与“量”: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锻炼 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长和强度。提供科学的运动频率和时长建议,以及运动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动”起来的日常:将运动融入生活 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身体活动量,例如爬楼梯代替电梯,午休时间散步,做家务也算运动等,让运动不再是负担,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特殊人群的运动建议:安全第一 对于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如老年人、有关节问题者,或者刚开始运动的初学者,我们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运动建议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生活习惯的智慧:从细节处呵护你的健康 除了饮食和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基石。 睡眠的魔法:高质量睡眠与血糖的紧密联系 探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如何影响身体荷尔蒙分泌,进而影响血糖水平。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实用方法。 压力的管理:情绪与血糖的微妙关系 讲解压力对身体荷尔蒙的影响,以及长期压力如何导致血糖升高。介绍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正念练习等。 戒烟限酒:为健康“减负” 深入分析烟草和过量酒精对身体的危害,尤其是对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风险的影响。提供戒烟限酒的有效策略。 定期体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强调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重要性,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监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健康监测工具:了解你的身体数据 介绍血糖仪等简单易用的家庭监测工具,指导您如何正确使用,并解读监测结果,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趋势。 第五部分:心态的阳光:积极乐观,拥抱健康 积极的心态是应对任何健康挑战的强大武器。 认识与接纳:与自身健康和平共处 理解身体的信号,不恐慌,不焦虑,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 寻求支持:家庭、朋友与专业人士的帮助 强调与家人朋友沟通,分享自己的健康目标和挑战,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 建立健康的生活信念:点滴积累,成就非凡 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坚持,最终实现长久的健康。 结语 《健康生活指南:掌控你的血糖》并非提供某种“神奇”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激发您自我管理的潜能。健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愿本书能成为您健康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您走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掌控自己的血糖,拥抱充满活力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