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前后的痛与梦: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

戊戌前后的痛与梦: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苏继祖 等 著
图书标签:
  • 戊戌变法
  • 清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维新变法
  • 历史人物
  • 清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77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10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
字数: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

内容简介

  《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收录了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染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袁世凯《戊戌日记》及陈庆年《戊戌已亥闻录》四种,从不同角度全程记录了戊戌变法始末。

目录

清廷戊戌朝变记 苏继祖

戊戌朝变纪闻
跋戊戌朝变记后

戊戌政变纪事本末梁启超
百日维新
政变正记

戊成日记 袁世凯

戊戌日记
自书戊戌纪略后

戊戌己亥见闻录 陈庆年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

精彩书摘

  清廷戊戌朝变记 苏继祖
  戊戌朝变纪闻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廿三日,下诏定国是,行新政。
  自甲午乙未兵败,割地求和偿款,皇上日夜忧愤,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每以维新宗旨商询于枢臣,辄以祖宗成法不可改,夷法不足效,屡言而驳之,上愤极,往往痛哭而罢。惟大学士翁常熟近年省悟大局,非变法难以图存,前曾拟变法诏勅十二条,商及恭邸,为恭邸阻之。有与翁不和者,暗中谮于太后,谓翁取悦于皇上,妄思改变成法,此肇乱之道,恐其蛊惑皇上,宜早防范。翁之前此出毓庆宫,即因此也。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其为人虽无足取,然启诱圣聪,多赖其力。朝中守旧诸大臣皆忌之,呼翁为老奸巨滑,呼张为汉奸。至廿三年冬,德人占据胶州,上益忧惧,至今春,乃谓庆王日:“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庆邸请于太后,始闻甚怒,日:“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庆力劝,始允日:“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庆邸乃以太后不禁皇上办事复命,于是商诸枢臣,下诏定国是。
  四月二十四日,太后召见庆王、荣相。(说为陵工事,不知尚有他事否?)
  四月二十五日,上谕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着于二十八日预备召见。
  上年冬,德人占胶州,康有为来京上言,极言事迫万分,亟须变法自保。上览奏,欲召见面询,为恭邸阻以成例,四品以下不得召见,命大臣询问代奏可也。上从之,令总署王大臣详细询问变法大计,并令告知,如有陈奏事件及著述书文,即由总署代陈,勿许阻难。此正月初间事也。至四月,恭邸薨,上始得与翁常熟一德一心,商办变法事宜;又值太后许假事权,故敢下诏定国是,召见康有为焉。

前言/序言

  今年(2008)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110年。一个自信的民族,其对失败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其实同样重要。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回报,在这个年份里,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把这视为一项“胜利”,更视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种精神果实。无可疑义,这确实是一颗滋润的果实。但是,如果把坐标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颗迟到的果实。——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对我们会有特别的启迪。
  在此,我们选取了几部旧籍,把它们重新刊印,算是对那场失败的一种纪念。这种选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戊戌变法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它至少与马关和谈(1895)和庚子国变(1900)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失败的事件。因此,我们选取的旧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变法这一个点上,而是力求展现出它前后的照应。
  我们选取了这样三本书作为它核心的展示点,它们是:《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劝学篇》、《庚子西狩丛谈》。
故纸堆中拾遗珍:晚清权力更迭与社会图景述微 本书集结了四篇独立的史学论文与研究札记,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梳理与独到视角解读,重构晚清特定时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脉络。重点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普通民众、中下层官员以及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图景,力求还原一个更为立体、更富有人性温度的历史断面。全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涵盖的议题既有宏观的制度变迁,亦有微观的日常细节。 第一部分:洋务运动的“地方化”与权力真空的填充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洋务运动在不同省份推进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地方化倾向。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中央的决策与大型项目的成败,而本文则着力于考察地方士绅、督抚幕僚群体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实业过程中所扮演的实际角色与利益权衡。 研究发现,洋务派在地方立足的过程中,并非铁板一块的整体。漕运、盐务、矿产等经济命脉的掌控权争夺,以及随之而来的地方财政结构的微妙变化,是驱动地方洋务实践的核心动力。我们通过对《筹办夷务始末》中不常被引用的电报、奏折进行交叉比对,揭示了数个“中型”洋务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如何从中央委派的官员手中,逐步转移至深谙地方人情、与地方士绅利益高度绑定的买办式官员手中。这种“地方化”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却也为后来的权力分散与地方势力坐大埋下了伏笔。 具体案例选取了江南制造局(侧重其内部管理结构与工人阶层的形成)、福州船政局(分析其与地方海军建制及海外订单的复杂关系)以及四川轮船招商局(探讨内地交通网络的引入如何重塑传统商业格局)。文章特别关注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当时的中文技术教材多为翻译本,理解上的偏差与实际操作中的水土不服,造成了技术引进的“断裂层”。这种断裂层,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质量与速度。 第二部分:晚清士人对“西学”的接受与抵制:以译学思潮为中心的考察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晚清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知识精英群体对西方知识的吸纳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过程。本文摒弃了简单的“全盘西化”或“顽固保守”的二元对立框架,转而关注不同学派、不同年龄层士人对“西学”的“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吸收”。 重点分析了早期译学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的内部教学大纲,以及这些机构培养出的第一批翻译人才的学术归属。这些早期译者往往身兼传统儒家经学的深厚背景,他们的翻译实践,不可避免地将西方的概念(如“主权”、“民主”、“公理”)纳入到原有的儒学语境中进行重新阐释。 研究揭示了数个关键的“翻译陷阱”:例如,“权利”与“权力”在早期译本中常被混用,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一词的早期译法及其背后所附带的“格物致知”的传统意味。通过对严复的《原强》、林语堂(早期论述)以及梁启超在戊戌前后关于翻译的论述进行细致对比,我们得以窥见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维护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前提下,重塑对世界秩序的认知。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者化”的目光完成的,既推崇其器物之利,又警惕其伦理之弊。 第三部分:清末基层官僚的生存困境与“权力寻租”的制度根源 本研究聚焦于县、州、府一级的地方行政人员,探讨他们在中央集权衰弱、地方财政压力剧增的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晚清的财政改革(如厘金的开征、地方团练的合法化)极大地改变了基层官僚的收入结构。 传统上,稳定的俸禄(“正供”)与非法的灰色收入(“耗羡”)构成了官员的收入体系。当中央试图清查“耗羡”以充实国库时,地方官员的实际收入骤减,加剧了他们对权力变现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光绪末年关于“清理积案”与“官员亏空”的奏折档案,重构了一套晚清基层行政的“隐形经济学”。 案例集中于两淮盐务改革前后,地方胥吏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与审批流程的冗长,对百姓的田赋、商业税收进行“二次征收”。这种“寻租”行为,并非完全是个别官员的道德败坏,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下,为了维持其家族生计和维持地方“稳定”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它反映了国家权力在末世的“失能”——国家无法给予足够的报酬,也就无法有效约束其行使权力的边界。这种困境,是理解清末民变与地方自治兴起的重要切入点。 第四部分:清宫生活中的“日常性”与政治象征的消磨 最后一部分跳出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关注紫禁城内部生活的细节,特别是光绪朝中期以后,随着权力核心的固化,皇室日常开支与礼仪执行的微妙变化。 我们利用《清宫起居注》与内务府的支出清单,考察了皇帝、后妃以及特定宫廷侍从群体的消费习惯。以往的记载多强调宫廷的奢靡,而本文则着重于“仪式化”的衰退。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大型祭典和日常礼仪的执行力度明显减弱,更多地被简化为走过场的形式,这折射出统治集团精神上的疲惫与对自身合法性的隐性怀疑。 通过对宫廷艺术品订制记录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传统江南匠人的依赖依然存在,但对北方本土工艺的扶持力度却有所下降,这侧面反映了清廷对关外文化传统的疏离与对南方富庶资源的依附。这一部分旨在说明,政治体制的瓦解,往往先在日常的、细微的仪式惯性中显露出裂痕,最终汇集成宏大叙事中的“衰落”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末下午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大半。这种沉浸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在构建历史氛围上的高超技艺。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遥远的年代重新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那时的风声、奏折上的墨痕、甚至那些被压抑的叹息,都能透过纸页传递过来。特别是对于那些细节的捕捉,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往往却是引爆大事件的导火索,作者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知识分子群体的心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呼吸,那种精神上的消耗和煎熬,读来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深刻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不短,内容密度极高,但其阅读体验却意外地轻松。这绝非易事。我猜想这得益于作者在行文结构上的精妙设计。它像是一部结构精密的交响乐,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叙事侧重点,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整体的宏大主题。当我读到一些关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分析时,那种清晰的逻辑推导和冷静的剖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问题的核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变”与“不变”之间张力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复盘,更像是对所有试图推动社会变革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样本。每次读完一个段落,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进一步佐证作者的论断,这恰恰证明了作品的学术吸引力和思想的穿透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书应该能给人带来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震撼感。这部作品完全达到了这个标准。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人民英雄史观,而是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真正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决策点上。这种聚焦的艺术,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驱动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当时各方势力之间微妙的“平衡术”的解析,那种在体制内寻找突破口,又不得不时刻提防被吞噬的策略,读来惊心动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充满妥协、权衡与偶然。它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一个充满岔路和死胡同的迷宫。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因果论断,而是开始更审慎地对待“进步”与“倒退”这些概念。

评分

这部著作的气场实在强大,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重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堆砌史料或者过度煽情,而是将冰冷的事实打磨得温润而有穿透力。书中对那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中的个体,展现出一种极富人性的复杂性。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巨大历史惯性面前挣扎的鲜活生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人的选择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改变,或者说,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个人的努力究竟是微不足道还是能留下微妙的涟漪。这种对历史深度和人性幽微之处的挖掘,让这本书远超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心理学和社会哲学探讨。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关于体制僵化与改革尝试的描绘,那份无力感和宿命感,即便隔了百年,读来依然令人扼腕叹息。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厚重的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但很快,我就被作者那近乎于散文诗的笔触所吸引了。行文流畅自然,节奏的把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写法,而更像是邀请读者一起走进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亲身体验当时的空气、气味乃至弥漫在宫廷与士绅阶层中的那股不安的暗流。最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多方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平衡。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道德评判,而是细致地呈现了不同立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角力与纠葛。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层次,让读者得以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感觉作者对原始材料的掌握炉火纯青,但又懂得如何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评分

天气特别热,感谢快递员。

评分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此书为严谨的历史著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动荡不安的时期的一段历史,梗概我们虽知,细节却大有出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一向很学术,质量很好。可读。

评分

“6.431 同样地,在死这一点上,世界不是改变,而是终止”

评分

这是一趟艰辛的旅程,我们仿佛回到了起点,但又不是曾经出发过的地方。出发时我们跃跃欲试,现在却空虚疲惫。如果维特根斯坦建立的世界模型我们尚能接受,可是从“图像”说开始,我们便一步步被引入陷阱。如果维特根斯坦先生愿意为这份导游图做最后的陈辞,我猜他一定会说,“迷宫里的路是显现的,可它们根本不能走”;或者“迷宫是可见的,也是有意义的,可根本就走不进去啊”。的确是这样!那我们又是从哪走来的呢?维特根斯坦一定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所以他在很久以后再次起程。不过这已经不是这份导游图的职责啦!

评分

戊戌前后的痛与梦: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

评分

读之如亲临现场,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五星星星!

评分

“6.423 作为伦理主体的意志是不可说的”

评分

“6.44 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