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世界史(第4版 英文影印版) [A World History]

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世界史(第4版 英文影印版) [A World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历史学
  • 北京大学
  • 西学影印丛书
  • 英文影印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 西方史学
  • 通史
  • 原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1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7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
外文名称:A World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4
字数:564000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之代表作,千锤百炼,传世经典与《全球通史》齐名,20世纪伟大的世界史以500页的篇幅生动展现各大文明数千年历史画卷英文版完美影印,原貌展现大师手笔精准传递世界史知识,同步培养历史视野与英语能力
  《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世界史(第4版 英文影印版 影印版)》以高超的历史综合能力与叙事技巧,在短短500页的篇幅内梳理世界各大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被目为全球通史领域的不朽名作。
  内容而外,麦克尼尔的语言之清楚漂亮,更是令人赞叹。在历史知识之外,史学大师那深入浅出的简明文笔,以及藏于笔端的细腻情怀,也是颇值得玩味的。原版影印,即是为了使读者能对这一点,获得亲身的体会与感悟。

内容简介

  

  以个人之力撰写世界通史,《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世界史(第4版 英文影印版 影印版)》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一时并称的两部成功的范例,一同被视为全球通史领域的开山之作。
  麦克尼尔眼中的“世界史”,焦点在四大文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他特别致力于结合考古新发现来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等,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一一展现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
  自1960年代问世至今,本书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热销不衰,既是历史专业大学生的理想教科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必选入门读物。
  大家手笔,在内容之外,本书语言之简明流畅、深入浅出,亦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阅读原著,方能体会麦克尼尔凝练精准的行文风格。
  英文影印版权独门授权北京大学出版社,著名史家钱乘旦亲自撰写导读。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与《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齐名,同为全球史研究奠基人。 1917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曾长期执教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因其在“欧洲科学与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有《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权力竞逐》等著作二十余种,影响深远。

精彩书评

  

  ★麦克尼尔有一种看法,他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一种始终处于潜在状态的整体,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样一个整体业已成为了现实……麦克尼尔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相当流畅。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著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作者)

目录

导读
第四版序言

第一部分 世界主要古老文明的形成及概况,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 历史的开端
第二章 文明的扩散:第一阶段到公元前1700年
第三章 中东的大同世界,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四章 印度文明概况,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五章 希腊文明概况,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六章 中国文明概况,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七章 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与第一部分相关的推荐阅读文献

第二部分 各文明的平衡发展,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前336年
第九章 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 亚洲,公元前500—公元200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散,200—600年
第十二章 蛮族入侵和文明世界的反应,200—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的崛起
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的冲击,1000—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纪的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 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1500年之前
与第二部分相关的推荐阅读文献

第三部分 西方主宰世界
第十八章 地理大发现与西方人的世界征服
第十九章 欧洲的自我变革,1500—1648年
第二十章 欧洲的局外人: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王国及其内部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社群,1500—1700年
第二十二章 远东,1500—1700年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旧制度,1648一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洲和俄罗斯,1648—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旧制度时代欧洲的回应,1700—1850年
与第三部分相关的推荐阅读文献

第四部分 走向全球大一体
第二十六章 西方文明的革新: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1789—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回应,1850—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Q一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5—1945年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与世界一体化
与第四部分相关的推荐阅读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全球文明的宏大叙事与微观透视 《世界史:全球视野下的文明演进》(第四版) 导言:重新审视历史的脉络与互联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索梳理或国家史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部以全球视野为核心,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在不同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复杂互动与共存逻辑的宏大叙事。它力求打破传统史学中以西方为中心或以特定大国为轴心的局限,构建一个更加平衡、多元且富有批判性的历史图景。本书的第四版在吸纳了近十年来全球史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非西方文明区域的深入考察、环境史与全球互联性的强调,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重构。 第一部分:史前时代与早期文明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从起源到形成复杂社会结构的漫长历程。我们追溯智人如何走出非洲,如何在不同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中发展出狩猎采集的生存智慧。重点探讨了农业革命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性重塑——从定居到剩余的产生,再到社会分层与国家雏形的出现。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轴心时代”前后的早期大河流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早期王朝。不同于以往仅关注其政治和军事成就的叙述,本部分深入分析了这些早期社会如何通过水利工程、文字系统、宗教信仰和初步的法律体系,构建出维持数千年稳定的文化和制度框架。特别地,书中对这些文明早期如何应对环境挑战、实现资源调配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第二部分:古代世界的互动、冲突与思想的诞生 古代世界是多样性与交流的时代。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城邦民主实验及其对西方思想传统的奠基作用,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遗产对后世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与此同时,本书将同等篇幅给予东方和南方的伟大文明。我们探讨了孔子和老子思想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阐释了阿育王时代的印度佛教传播及其对南亚乃至东南亚文化圈的辐射力。书中还特别引入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动态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作为力量的均衡者和技术、文化的传播媒介,在欧亚大陆的连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例如,波斯帝国的“王道”管理模式,以及早期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都展现了古代世界内部存在的复杂权力平衡网络,而非简单的单向征服。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重塑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中世纪”不再被视为“黑暗时代”,而是充满活力和深刻转型的时期。本书详细剖析了后古典时代的全球化前兆: 1. 伊斯兰世界的崛起与繁荣: 考察了从阿拉伯半岛兴起的伊斯兰教如何迅速构建起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商业、学术和知识网络,以及其在保留、发展和创新希腊、波斯、印度科学遗产方面的独特贡献。 2. 拜占庭与东正教世界: 分析了拜占庭帝国在继承罗马遗产的同时,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东亚的稳定与创新: 审视了唐宋时期中国在技术(如火药、印刷术)、经济管理(如纸币的使用)和官僚体系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 4. 美洲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独立发展: 提供了对玛雅的城市文明、阿兹特克的祭祀体系、印加的工程奇迹,以及西非黄金贸易网络的独立考察,强调了它们在与欧亚大陆隔离状态下所达到的复杂文明高度。 第四部分:大碰撞与早期现代世界的转型(约1500-1750年) 本部分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关键。它不再仅仅叙述“地理大发现”,而是深入探讨了欧洲扩张背后的驱动力——包括资本主义萌芽、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寻求替代亚洲香料贸易路线的商业需求。 重点分析了“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生态、人口结构和经济格局的颠覆性影响。书中强调了美洲白银如何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终流向中国,从而将全球三大经济体(欧洲、美洲、亚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残酷机制及其对非洲社会造成的结构性创伤。 第五部分:革命、工业化与全球霸权的竞争(约1750-1914年) 现代性的确立是本部分的核心主题。本书将启蒙运动视为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革命,它挑战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并在美国和法国的革命中得到了实践。 工业革命的起源被置于全球背景下考察:为什么它首先发生在英国?书中探讨了煤炭、殖民地资源获取、技术创新与特定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复杂耦合。随后,分析了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如何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催生了帝国主义的新形态——“新帝国主义”。不同于以往仅将非西方国家视为被动的受害者,本书对比了奥斯曼帝国、清朝、日本等国对西方冲击所做的不同程度的适应、抵抗与改革(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揭示了全球权力结构从均势走向显著倾斜的过程。 第六部分:危机、战争与全球秩序的重塑(1914年至今)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动荡的时期。本书系统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根源、战争形态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加速了旧有帝国体系的瓦解。 冷战不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决,而是被视为一种全球性的资源争夺、代理人冲突和非殖民化浪潮的背景。本部分详尽梳理了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复杂性,探讨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不结盟运动中力求自主发展道路的努力与困境。 最终,本书在对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的探讨中收尾。它审视了信息技术革命、文化交流的深化,以及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和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引导读者思考在“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将如何继续书写其互联互通的未来篇章。 核心特色: 跨学科视角: 整合了环境史、社会经济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球互联性: 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非孤立的区域叙事。 批判性分析: 对“进步”和“西方中心论”等传统史观保持审慎的质疑态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想对世界历史建立一个清晰框架的读者来说,最怕的就是结构松散,东拉西扯。一本好的通史,必须要有极其清晰的逻辑主线,像一条强有力的脊梁骨,把所有分散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非常看重它的章节划分和时间线索的设置——是偏向文化史的演进,还是侧重政治和军事冲突的脉络?抑或是更侧重经济基础的变迁?不同的侧重点,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历史理解。我希望这本影印本能够提供一个扎实且自洽的叙事框架,让我能把零散的知识点镶嵌进去,形成一个可以互相印证的知识体系。如果仅仅是罗列事实,那我宁愿去看历史年表,至少年表还省事儿。

评分

最近几年,感觉史学界一直在讨论“大历史观”和“微观史”之间的平衡,这套影印本作为第四版,想必在内容更新和史学观点的演进上,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吧?我好奇的是,它如何处理那些近些年才被重新评估或发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全球化进程的早期阶段是如何被界定的?气候变化对古代文明兴衰的影响在新的研究中占据了多大的篇幅?如果它只是一个在十年前的学术成果上修修补补的版本,那它的时效性就大打折扣了。我更倾向于一本敢于在传统框架内进行大胆重构的著作,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史料堆砌。毕竟,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被“重写”和“再解读”的过程,我希望手里的这本书能体现出这种动态的学术生命力。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影印版”的书总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原汁原味总比二手翻译要好,至少能保留作者最初的措辞和学术风格,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西方历史理论的人来说,这是刚需。但另一方面,英文原版带来的阅读门槛也是实打实的,尤其涉及到一些比较晦涩的学术词汇或者长难句时,确实需要更高的耐心和更强的英文功底。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能尽量友好一些,至少注释和正文的对应能清晰明了,别让我为了查个词汇来回翻得眼花缭乱。而且,既然是“世界史”,它覆盖的范围得有多广?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冷战后的格局,这中间跨越的文化、地理和时间鸿沟,真不是一般作者能驾驭得了的。我特别关注它在处理非西方文明,比如东方和非洲历史时的笔触,是真正做到了平视,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那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傲慢视角,这对我来说是衡量一本优秀世界史著作的关键标准。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庄重劲儿——《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历史学系列:世界史(第4版 英文影印版)》。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块历史的砖头。我一直对那种宏大叙事的东西有点敬畏,觉得世界史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啃下来的。不过,既然是北大影印的系列,总觉得质量是有保障的,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些不同于我们国内教材的视角。我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西方史学传统的窗户,看看那些西方学者是怎么看待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的。毕竟,隔着一层翻译的薄雾看世界史,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韵味。这套书要是真能让我体会到那种学术的脉络和研究的深度,那简直是太值了。我可不希望它只是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通史读物,而是能有足够的细节支撑起它庞大的叙事骨架。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历史的纵深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记住几个年代和人名。

评分

老实说,购买学术影印丛书,往往带有某种情怀——对原版学术传统的致敬,或者说,是对自身学术品味的追求。这本《世界史》的地位,在学术圈想必是举足轻重的,能够被选入北大的西学影印系列,绝非偶然。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尤其是在理解西方思想史上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描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或者两次世界大战的。这些宏大叙事往往能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的文化语境,以一种更超然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共同挑战与分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给我足够的史料支撑和严谨的论证,让我能够自信地参与到一些高阶的历史讨论中去,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而是真正成为了我学术工具箱里的一把利器。

评分

經典之作,值得期待。

评分

字体不好看。但是内容还行。

评分

满意,活动很划算

评分

很棒的书,价格划算,内容丰富,原汁原味!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还可以就是有点小味道,

评分

凑单用的,很便宜

评分

北京大学出版的正规,当学外语了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