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是中国 的史学家,他和陈垣先生、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一起被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中国通史》鼎力推*给历史爱好者的入门书史!吕思勉先生是易中天、黄仁宇、钱穆、柏杨等人推崇备至的史学大师。                      
★钱穆十分敬重的授业恩师,影响民国一代人的历史教材,也是*具历史价值的中国通史。与钱穆《国史大纲》并称通史双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材及青年“自修”读物。顾颉刚先生称该书“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与《*球通史》一起被列为教育部推*大学生必读书目!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视未来。在走向*球化的时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也是史学大师写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入门书。  
相关推荐:
※
※
※
※
※
※
※
※
★《中国通史》分上编下编,上编为十八章,以中国文化史为题,体论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发展,文化现象,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囊括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下编以中国政治史为题,下编为三十五章,则按照历史顺序串联,叙述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变迁,中国政治的变革。
★上编的论述囊括下编的现象,上下编对照参考翻看,从而加深对该现象的理解,《中国通史》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值得读者青睐的历史巨著。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其作品通贯性强,融合历史叙述与考据,并具有横跨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视野。代表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史籍与史学》等。
★“当时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 国学大师钱穆  
★“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实和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的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按时代略述政治大事,叙述中兼有议论,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上,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 史学家顾颉刚  
★“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 史学家严耕望
《中国通史》目录
上 编   中国文化史
第 一 章   婚姻
第 二 章   族制
第 三 章   政体
第 四 章   阶级
第 五 章   财产
第 六 章   官制
第 七 章   选举
第 八 章   赋税
第 九 章   兵制
第 十 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编   中国政治史
第十 九 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 十 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 十 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 十 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 十 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中国通史》精彩阅读: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作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以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吗?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通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通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吗?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
  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但它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需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源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120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犯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抄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缪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对书中对思想流派演变的梳理印象尤为深刻。很多通史为了追求叙事的连贯性,常常会简化或草草带过思想文化的变迁,但这一套书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细致的论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吸收、改造和重塑的过程。尤其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不同思想之间的激烈碰撞和最终的融合,被作者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理解了中国文化内核的复杂性与韧性。这种对“软实力”——即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入挖掘,使得整部通史的立体感大大增强。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推动力绝非仅仅依靠刀光剑影和宫廷权谋,更有赖于那些深刻影响着一代代人思维方式的观念之争。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精气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部分的解读功力,绝对是顶尖水准。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的通史读物良莠不齐,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到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而流于表面。但这一套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论证过程严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然而,作者在转述这些复杂史实和理论时,所采用的语言却是极其典雅而富有韵律感的,读起来非常顺畅,毫无阅读障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被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它不急于下定论,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角度,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史学作品应有的风范。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进行一次深刻的、个人的历史探索之旅,收获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我通常比较偏爱从社会民生和日常生活角度切入历史,而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可以说做到了罕见的细致和生动。它并没有把历史人物仅仅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而是着力描绘了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姻习俗乃至娱乐消遣。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城市商业的繁荣景象的描述,那种市井间的喧嚣、商品买卖的细节,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混合的柴米油盐和香料的气味。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打破了传统上只关注政治中心的局限性。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变革背后,支撑起整个社会的,是无数平凡人的勤劳与智慧。这种对“小历史”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同时也更加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它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生活交织而成的。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那种温润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起来。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墨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长时间沉浸在历史文献中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而且,编排的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宏大叙事的同时,不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时间线上迷失方向。那些精心挑选和排版的插图、地图和时间轴,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辅助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有力工具。每次看到一张关键的战役地图或是一幅描绘古代城市风貌的配图,我都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现场的氛围。这说明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深知,一本优秀的史书,不仅内容要精湛,外在的呈现形式同样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份值得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的奇妙大门。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干巴巴的,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既尊重史实,又不失深刻的见解。比如,它对某个朝代兴衰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治斗争,更能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文化思潮的变化之中,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决策、挣扎与最终的命运,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兼顾大众可读性的写作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可以说,它成功地让原本感觉遥远的古代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引人深思。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它的装帧。
评分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
评分买来送人的。此书质量远胜市面上各种乱七八糟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书。
评分不错,是好书,内容充实,书质正版,给力
评分◇毛泽东学生时代就读得滚瓜烂熟!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啊啊啊啊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满一百减四十,还算便宜。京东上买好几次书了。推荐在搞活动的时候买,有满减或者券就比较便宜。
评分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
评分可一个人绿藤架下泡杯清茶静心细读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