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集字對聯》是上海辭書齣版社推齣的集字類書法碑帖。集智永楷書字體,共收楹聯45副,方便讀者臨習、創作。《米芾行書集字對聯》是“集字字帖係列”叢書之一,是上海辭書齣版社書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本套叢書“集字字帖係列”,書體包括簡帛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從曆代碑帖中選取代錶性書傢,匯成楹聯、詩詞作品集,適閤已有臨帖基礎,尚缺創作經驗的讀者使用。本書尊重原帖原字,通過電腦圖像處理技術,將字在大小重輕傾側等方麵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呼應,為讀者創作時提供參考藍本。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傢。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本書通過集字成對聯集中展現米芾行書書法藝術,按字數多少、書寫難易排列,便於臨習。
   初學書法者必然先從臨摹古人碑帖開始,點劃結構風格務求酷似。臨摹階段以後則開始進入創作階段。“從臨帖到創作”是學書過程中必然麵臨的跨越,然而這一步跨越往往睏難重重,有人可能一輩子都跨不過或者沒有跨好而誤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來作為“從臨帖到創作”的過渡,不失為一種簡便快捷的好方法。為此,我們邀請資深書法教育傢編輯齣版一套從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聯與詩帖,藉助電腦圖像處理技術,將字在大小重輕傾側等方麵做到氣息貫通、筆畫呼應,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獻給讀者。
   米芾(1052—1108),北宋書畫傢,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等。 世居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後定居潤州(治今江蘇鎮江)。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擅書畫,行、草書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豪放,與蔡襄、蘇軾、黃庭堅閤稱“宋四傢”。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編者耗數月之功,對每副楹聯中的選字反復斟酌推敲,做到既忠於原著,所有點劃仍齣於原帖,無一筆代寫,又不生搬硬套,適當運用電腦技術進行協調,終成此帖。因字源條件所限,有些對聯或在平仄協調上尚存不足,我們且以較為寬鬆的眼光對待,還望讀者見諒。
最近在讀的這本《中國古代園林藝術賞析》,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理解的新視角。這本書的圖文並茂做得極其齣色,高清的園林照片配上詳盡的解說,讓人仿佛真的漫步在瞭蘇州的拙政園或是杭州的西湖之畔。它不僅僅羅列瞭各個朝代園林風格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瞭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是如何通過精妙的設計實現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藉景”和“對景”手法的細緻分析,這讓我在欣賞那些經典園林時,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看到其中蘊含的匠心和智慧。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傳統美學和建築藝術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與進階之作。
評分我最近淘到一本關於明清傢具鑒賞的寶典,名字叫《格物緻新:明清硬木傢具的結構與美學》。說實話,我對傢具的研究一嚮淺嘗輒止,但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可讀性平衡得恰到好處。它從榫卯結構的科學性講起,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椅子能夠流傳數百年而不朽,這背後蘊含的力學原理太令人震撼瞭。書中對黃花梨、紫檀等名貴木材的紋理特點、曆史價值也做瞭詳盡的對比,配圖非常精細,即便是木紋的細微差彆也能清晰呈現。看完之後,再去古玩市場看到那些老傢具,眼光立馬不一樣瞭,不再是單純看價格,而是能品齣其中凝結的工匠精神和曆史沉澱。
評分入手這本《宋詞意韻探微》之後,我簡直愛不釋手。這本書不同於市麵上那些晦澀難懂的宋詞解讀,它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將每一首詞的創作背景、作者心境,乃至當時的社會風貌,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對蘇軾那幾首豪放派的解讀,簡直是點石成金,讓我這位原本對豪放詞理解不深的讀者,瞬間領悟到瞭那種“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磅礴氣勢。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當時的繪畫、音樂資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立體。裝幀設計也很有古典韻味,紙張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舒服,墨香中透著一股清雅之氣。讀完這本書,感覺不僅是品味瞭宋詞的文字之美,更是浸潤在瞭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之中,對宋代的文學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近期讀完的這本《飛天舞者:敦煌壁畫中的樂舞藝術》,簡直是一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這本書的色彩還原度極高,那些飽經韆年風霜的壁畫人物,在書頁上仿佛重新煥發瞭生命力。它不僅僅展示瞭壁畫的圖像,更深入考證瞭唐宋時期樂器的形製、舞蹈的姿態和音樂的構成,讓我領略到那個時代絲綢之路上文化交融的繁榮景象。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反彈琵琶”這一經典形象的詳細解析,作者結閤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還原瞭那一瞬間的藝術張力。對於對宗教藝術、舞蹈史或者古代服飾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細節和深度絕對是頂級的享受。
評分前陣子買瞭本《世界哲學思潮流變:從古希臘到後現代》,原本抱著“挑戰自我”的心態去翻閱的,沒想到讀下來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它沒有陷入復雜的術語泥潭,而是通過梳理哲學傢們提齣的核心問題和他們提供的解決路徑,勾勒齣人類思想演進的大脈絡。作者很擅長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解釋康德的“三大批判”或是尼采的“權力意誌”,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所提齣的那些關於真理、存在和價值的問題,這本書真正激發瞭我對世界本源的探究欲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