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請在PC端詳情頁觀看京東文學大奬視頻
     內容簡介
     著名學者李零曆經十餘年,在中國各地一邊考察一邊讀書,探究古代曆史,思考當下問題,推齣專題論著集《我們的中國》。
  全書分四編:一編“茫茫禹跡”,講述中國大一統國傢形成的曆史進程。“禹跡”是古人對中國的起初錶達,本書通過禹貢九州總論中國地理的全貌。第二編“周行天下”,跟隨古代“三大旅行傢”的足跡尋訪古今變遷。*一位旅行傢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漢武帝;孔子是宦遊的代錶,秦皇、漢武是巡狩的代錶。第三編“大地文章”,既是山川考察記,也是傢鄉考古學。中國人極重視“老傢”,尋根問祖也要有從紙上到地上的功夫。第四編“思想地圖”,特彆提到思想的重要性,“大一統”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國叫“天下”。中國是一個文明漩渦,既有輻輳,也有輻射,雪球越滾越大,形成瞭“大一統”。     
作者簡介
     李零,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鄉。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主要著作: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
  《郭店楚簡校讀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孫子》十三篇綜閤研究》
  《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喪傢狗——我讀《論語》》
  《蘭颱萬捲——讀《漢書?藝文誌》》
  《我們的經典》
  《中國方術正考》
  《中國方術續考》
  《入山與齣塞》
  《鑠古鑄今》
  《待兔軒文存?讀史捲》
  《放虎歸山》
  《花間一壺酒》
  《何枝可依——待兔軒讀書記》
  《鳥兒歌唱》
  《大刀闊斧綉花針》
  《小字白勞》     
目錄
   第一編    茫茫禹跡
——中國的兩次大一統
自序
兩次大一統
兩周族姓考
論X公盨發現的意義
禹跡考
——《禹貢》講授提綱
《史記》中所見秦早期都邑葬地
周秦戎關係的再認識
——為《秦與戎:秦文化與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而作
第二編    周行天下
——從孔子到秦皇漢武
自序
大地上的《論語》
讀《魯國之圖》
秦漢祠畤通考
後土祠的調查研究
從船想到的曆史
第三編    大地文章
——行走與閱讀
自序
說中國山水
上黨,我的天堂
上黨從來天下脊
上黨訪古記
西伯戡黎的再認識
武鄉訪古記
梁侯寺考
滹沱考
再說滹沱
陝北筆記
雍州訪古記
第四編    思想地圖
——中國地理的大視野
自序
中國地理的大視野
說早期地圖的方嚮
禹步探源
“三代考古”的曆史斷想
先秦諸子的思想地圖
嶽鎮海瀆考
登泰山,小天下
避暑山莊和甘泉宮
中國城市
地理也有思想史
革命筆記      
前言/序言
     《茫茫禹跡》自序
  我的專業是什麼,有點亂。但說亂也不亂。我這一輩子,從二十來歲到現在,竭四十年之力,全是為瞭研究中國。什麼是中國?這是本書的主題。
  17年前,我跟唐曉峰一起策劃《九州》,目的是什麼?就是研究中國——從地理研究中國。
  唐曉峰是侯仁之先生的高足。他是專門治曆史地理的學者。他想把顧頡剛先生的話題接著講下去,因此用“九州”作這本不定期刊物的書名。當時,我在整理上博楚簡,其中有一篇叫《容成氏》,正好就是講九州。我把這篇簡文中的“九州”二字復製,作為這個刊物的題簽。古人的字就是好,大傢都說漂亮。封麵,我也摻乎。這個封麵,“九州”二字下麵是四方八位加中央的九宮圖,九宮圖下麵是大江大河,據說得瞭奬。此外,我有個建議,每冊前麵都用《左傳》中的一段名言作題詞。現在,我把這段話寫在瞭這本書的前麵,算是一點紀念吧。
  這段話齣自《左傳》襄公四年。當時,中國北部有一支戎狄,叫無終戎。他們的國君派人帶著虎豹之皮,通過晉國的大臣魏絳嚮晉國求和。晉悼公喜歡打獵。在他看來,戎狄是禽獸,和什麼和,打就得瞭。魏絳不以為然,說和戎有五大好處。他以辛甲的《虞人之箴》告誡晉悼公,勸他不要像善射的後羿一樣。《虞人之箴》是百官匡王之失的箴言。虞人是百官之一,專管山林川澤、鳥獸蟲魚,直接跟打獵有關。這篇箴言說“芒芒(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啓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魏絳引用這段話,意思是說,禹的天下如此之大,人和動物應和平共處,你乾嘛要學後羿,整天沉迷於馳騁田獵,非跟動物過不去,結果丟瞭天下呢。
  研究軍事史的都知道,古人常把異族視為動物,把打仗視為打獵。魏絳雖不能擺脫這種思維定勢,但他至少懂得,窮兵黷武,嗜殺成性,不足以得天下。
  “禹跡”是代錶天下。這是古人對中國的最初錶達。
  晉國建在夏地。陝西人統治山西,一靠夏人,山西本地人;二靠戎人,從濛古高原南下來到山西的遠人。古人叫“啓以夏政,疆以戎索”。戎夏雜處是一種寶貴的曆史經驗,對殷人很重要,對周人也很重要。
  辛甲什麼人?他不僅是文武圖商的大功臣,也是周王室的外戚。周王娶妻,不光娶薑姓女子,也娶姒姓女子,比如周武王的媽媽太姒,周幽王的寵妾褒姒,就都是姒姓女子。姒是夏人的姓。辛甲的辛,字亦作莘。莘是姒姓在陝西的小國。相傳,辛甲是周王室的太史,他對夏朝的曆史很熟悉。
  周秦時代,中國有兩次大一統,兩次大一統都以晉南豫西為中心,以夏這個中心來統一天下。中國的中,核心在此,本義在此。
  《禹貢》是中國的第一部地理經典。今年,我們在北京大學開過《禹貢》創刊八十周年紀念會。《禹貢》學會的舊址就在我們北大的校園裏。這個小四閤院,四麵被現代化的建築包圍,好像一口井,它是留在井底。
  中國很大。我們怎麼理解這個大?1935年,地學界的老前輩鬍煥庸先生提齣過著名的愛輝—騰沖綫。他把中國一分為二:西北高,東南低,兩大塊。這條綫,最初是當人口分界綫。綫的東南,36%的土地養96%的人口;西北,64%的土地養4%的人口。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其實人也是往低處走。《淮南子·天文》已經用神話講過這塊傾斜的大地,它不僅是個人口分界綫,也是地理、氣候,乃至民族、文化的分界綫。
  中國的大地,一半是秦漢帝國奠定的農業定居區,即古之所謂諸夏、後世所謂漢區,清代叫本部十八省;一半是環繞其四周的遊獵遊牧區,則主要是匈奴、鮮卑、突厥、迴鶻、吐蕃、契丹、女真、黨項、濛古等族你來我往遷徙流轉的地帶,即清代的四大邊疆。中國曆史也是一半一半。
  中國為什麼大?原因是它的東南部對西北部有強大吸引力,好像一個巨大的漩渦,總是吸引它的鄰居一次次徵服它和加入它。中國曆史上的徵服,一般都是從外徵服內,而又歸附於內,因而認同被徵服者。夏居天下之中,商從東邊滅夏,認同夏;周從西邊滅商,也認同夏。中國周邊地區對核心地區的徵服,幾乎全都沿用這一模式。他們發起的攻擊,一波接一波,每次衝擊引起的迴波比衝擊波還大,一輪輪嚮外擴散。“夏”的概念就是這樣,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禹跡”是一種不斷被改造的曆史記憶,同時也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曆史記憶,難怪成為中國的符號。
  農牧是共生文明,不打不相識。兩者是兄弟關係,而非父子關係。中國的高地文化和低地文化,自古就通婚通商,文化交流,你來我往,互為主客。中國境內的各民族,無論是以四裔治中國,還是以中國治四裔,誰入主中國,都不會同意另一半獨立。
  宋以來,中國曾兩次被北方民族徵服,徵服的結果是中國的領土更大,中國的概念也更大。
  元朝,濛古人入主中國,有硃元璋從南方造反;清朝,滿人入主中國,也有孫中山從南方造反。
  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藉自“反清復明”的洪門。這一口號本來是硃元璋發明。明亡,它還保存在很多漢人特彆是南方人和海外華僑的曆史記憶裏。當時,很多南方人都認為,中國的正統在南方。他們盼望的是本部十八省從滿清帝國獨立,脫離這個北佬控製的帝國。
  武昌起義,南方人打齣的旗子是鐵血十八顆星旗。黑色的九角代錶九州,黃色的十八顆星代錶本部十八省。這個旗子上沒有四大邊疆。
  後來,孫中山纔恍然大悟,這樣做可絕對不行,那不正中日本人的下懷?日本人的中國夢是什麼?他們的大東亞共榮圈是什麼?不正是模仿濛元和滿清取而代之嗎?田中奏摺講得最清楚,“惟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濛。如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驅逐韃虜,則滿濛去;滿濛去,則迴藏離。四裔不守,何以恢復中華?
  於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布,中國的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和三大屬地,十八行省之外加四個省,東三省和新疆省,三大屬地是濛古(內濛古和外濛古)、西藏和青海。我們的共和是漢、滿、濛、迴、藏五族共和。
  中華民國是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第一麵國旗是五色旗。五種顔色象徵五族共和,這麵旗後來成瞭北洋政府的旗。可惜日本人把它偷瞭去,改當僞滿的旗。
  你要知道,“五族共和”並不純粹是個現代民族國傢觀念下的發明創造,它也是中國傳統的延續。
  戰國末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準備,摩拳擦掌,已經有五帝共尊、五嶽並祀的設想。五嶽是五座神山,代錶中國的東西南北中。五帝是五個老祖宗,代錶中國的五大族係。
  元朝和清朝,這兩個徵服王朝都是多民族國傢。濛古人和滿人都是多種文字並用,元朝有六體,清朝有五體。19世紀,歐洲人創建漢學,最初就是抱著《五體清文鑒》和滿漢閤璧本,學習漢語,研究中國。
  現在的中國是由23省、5個自治區和56個民族組成。咱們的人民幣,上麵印有五種文字:漢、壯、濛、維、藏。
  我們的中國是這樣的中國。
  《思想地圖》自序
  人不可能涉於同一條河流,這是老生常談。每當我們一步步走進曆史,我們也就在一步步退齣曆史。現在,年紀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學得越多,纔越需要提煉。有人以為,基礎學科就是誰離開我都不行,我離開誰都行,一切都靠積沙成塔,一切都靠歸納法。這是光講前四個字。
  曆史拼圖,仰賴考古,沒錯,但你真的以為,曆史可以全部挖齣來嗎?我們的知識永遠漏洞百齣,已知總是比不瞭未知。古文字,對象更具體,道理一樣。
  人老瞭,精力不濟瞭,單槍匹馬,以全求大,那是自不量力。你就是課題費一大把,指揮韆軍萬馬,照樣沒用。以小搏大,隻能靠為道日損,學得越多越要損。
  我的最後一個集子偏重地理思想,我叫“思想地圖”。地圖是讓人用眼睛看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邑,很具體,這樣的東西也有思想嗎?思想也可以用地圖來錶現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小時候,玩具蠱惑好奇心,讓我忍不住把它拆開來,一探究竟。然而拆開的零件散落一地,卻怎麼也裝不迴去。Puzzle是一種智力遊戲。地理學傢怎麼把自古及今無數人在大地行走的知識拼成一幅完整的地圖,這可不是容易事。
  地理也有思想史。
  曆史總是被不斷簡化。好的可能說得更好,壞的可能說得更壞。有美化,也有醜化,讓有科學訓練的曆史學傢很不滿意。曆史學傢說,這類曆史敘事是一種人為建構,要解構,要重構,細節復原,寜繁勿簡。
  前些年,我介紹過一場“學術科索沃”的討論。貝格利教授的“解構永恒中國”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是馬年,有兩個故事跟馬有關,立意正好相反。
  一個故事是九方皋相馬,不辨牝牡驪黃。故事說的是,秦穆公有個相馬專傢叫伯樂。伯樂老瞭,穆公問他,你能不能找個中意的孩子來接班。他說,我的孩子都不成器,我隻能告他們一般的好馬長什麼樣,卻沒法告他們“天下之馬”長什麼樣。我有個朋友叫九方皋,他的本事比我大。穆公把九方皋請來,他也太不像話,居然連牝牡驪黃都分不清,穆公當然不悅。伯樂解釋說,這正是他比我高明的地方。“若皋之所見,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他的道理是,韆裏馬就是韆裏馬,關鍵是跑得快,這跟牝牡驪黃沒關係。他隻關心馬之良駑,而不是性彆與毛色。您還彆說,九方皋發現的沙丘之馬,牽來一看,果然是韆裏馬。
  另一個故事是公孫龍與孔穿的辯論。公孫龍以“白馬非馬論”著稱,他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今閤以為物非也”,其言甚辯,於理則非。他的邏輯是,馬是共名,包括各種顔色的馬,但白馬不等於黃馬、黑馬,更不等於馬。這就像你到馬圈挑白馬,如果馬圈裏隻有黑馬,沒有白馬,當然也就沒有你要挑的所謂馬。總之,天下隻有白馬、黃馬、黑馬,沒有抽象的馬。公孫龍是趙國人。當年,他跟孔子的後代孔穿在趙平原君傢辯論。孔穿說,“素聞先生高誼,願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公孫龍說,這我就沒法辦瞭。我之所以齣名,全靠此術,你說你願拜我為師,卻要我先放棄此術,這豈不是說,你要先來教我,然後再當我的學生,世上有這個道理嗎。孔穿無言以對。
  九方皋為瞭追求他心中的“天下之馬”,寜肯忽略馬的毛色。公孫龍為瞭解構抽象意義上的馬,卻把馬的毛色看得無比重要。
  漢學傢,也許應該說某些漢學傢吧,因為籠統的漢學傢,據說並不存在,他們對中國的理解真有意思。
  夏根本沒有,隻是中國人喜歡講的故事。
  商周是瑞士奶酪,一小片,本來就不大,還滿是窟窿。
  中國人是什麼?
  定義:隻有說Chinese的人纔是Chinese。而Chineselanguage隻等於漢語,隻有漢族纔說漢語。
  推論:不說漢語的地區不屬於中國。
  舉例:三星堆人會說安陽話嗎?肯定不會說。所以三星堆不屬於商。同樣道理,中國不包括四大邊疆。
  結論:中國人說的中國都是虛構,國傢主義的虛構,今後隻有朝代史,沒有中國史。所謂中國史,其實是個混沌。
  《莊子·應帝王》講過一個故事,跟解構有關: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倏、忽者,瞬息萬變也。混沌者,一成不變也。倏、忽南來北往,經常在混沌的地盤上碰麵,受到混沌的熱情款待。混沌是個大肉球,沒鼻子沒眼睛,沒耳朵沒嘴巴,讓倏、忽好生著急。他們的迴報,無異好心的謀殺。
  大必專製,小必民主,這是古典偏見,也是現實偏見。
  古人說,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中國如此,世界如此。西洋史,分,希臘是典型;閤,羅馬是典型。
  古典時代,地中海沿岸有上韆個城邦,到處都是這種由漁村放大的小國。柏拉圖說,這些城邦好像水塘邊圍一圈蛤蟆(《菲多篇》),很形象。但蛤蟆再多,長得全不一樣,也得有個共名吧?這個共名叫希臘。
  羅馬帝國,塊頭很大,跟秦漢相似。他們也修長城。歐洲也有過大地域國傢。
  中世紀,羅馬帝國解體,好像五鬍十六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一直到現在都閤不起來。他們自豪的自治傳統,其實是以這種分裂局麵為背景。中世紀,歐洲四分五裂,隻能靠基督教統一歐洲。這種精神大一統難道就不專製嗎?
  近代歐洲殖民世界,他們碰到的全是曆史悠久的大國。小國治大國,怎麼治,全靠橫切竪割,分而治之。中東北非,很多國傢的邊界都跟刀切的一樣。
  民主解構專製,這是現實版。
  他們說,所有大帝國都應解體,所有落後國傢的民族主義訴求,都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哪怕左翼思想傢都繞不齣這個圈子。
  過去,英國人的漫畫很形象,中國是塊大蛋糕,所有列強圍坐一圈,手拿刀叉,正把它切開來吃。他們說,所有大帝國都必須解體。解到什麼份上纔閤適?誰也不知道。從理論上講,隻有分到一國一族、一語一教纔閤適。
  兩次大戰,冷戰和後冷戰,世界被反復解構,反復重構,沒完沒瞭。
  解構不僅是理論問題。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傢,曆史上如此,現在也如此。王明珂說,“中國民族”與“中國少數民族”是什麼,學者有兩種解釋模式——“曆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羌在漢藏之間》前言)。他更傾嚮後者。因為近代建構,所以纔要解構。
  其實,中國的任何民族,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其內部都是韆差萬彆,曆史上都是韆變萬化,認同與識彆,不僅現在復雜,從來都復雜。
  中國這麼大,這麼復雜,當然值得做深入細緻的研究。但是,“解構永恒中國”並不能取消曆史的中國和中國的曆史,這就像白馬黑馬,你分得再細,它也還是馬。
  傳統中國真的就是從周代城邦到編戶齊民,從民主走嚮專製嗎?
  現代中國真的就是拋棄曆史,完全按現代民族國傢的身段量體裁衣重新訂製嗎?
  予雖魯鈍,不敢同也。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書籍的詳細介紹,與您提到的《我們的中國(套裝共4冊)》無關:    《光影中的韆年迴響: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通鑒》  引言:凝固的時間與流動的空間  當我們漫步於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獨特的符號能夠瞬間將我們的意識拉迴遙遠的過去。在中國,這些符號往往以堅固的磚石、精巧的木構、恢弘的氣勢,以“建築”的形式存在。它們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實體結構,更是特定時代社會、哲學、美學思想的物質載體。  《光影中的韆年迴響: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通鑒》並非僅僅是一本建築圖錄,它是一部試圖解讀中國文明深層密碼的鑰匙。本書以時間為軸,以空間為骨架,係統梳理瞭自新石器時代部落聚落到清代宮殿府邸的演變脈絡,深入剖析瞭每一階段建築風格背後的文化驅動力。  第一篇:起源與奠基——從穴居到禮製初成 (史前至秦漢)  本篇追溯瞭中國建築的“童年期”。我們探討瞭河姆渡遺址的乾欄式建築如何體現瞭早期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及良渚文化中玉器與颱基所暗示的早期社會等級秩序。重點章節深入分析瞭周代“營國”製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城市規劃思想的濫觴。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對建築提齣瞭新的要求。秦始皇陵的宏大規劃、漢長安城的“井然有序”,標誌著中國官方建築美學體係的初步確立。我們詳盡考察瞭漢代鬥栱結構的早期形態,以及畫像磚中所展現的豐富民居生活場景,揭示瞭早期“天人閤一”思想如何初步融入建築的規劃理念之中。  第二篇:轉摺與融閤——宗教、審美的交織 (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這是一個充滿劇烈變革與文化吸收的時代。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建築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本書詳細比較瞭印度犍陀羅風格與中原木構技術融閤的産物——早期石窟藝術,如敦煌莫高窟和雲岡石窟的開鑿技術與壁畫布局。  唐代,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巔峰時期。盛唐的氣象,體現在其建築的雄偉、簡潔與勻稱上。我們聚焦於佛光寺大殿的結構,分析其作為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實例,如何完美體現瞭“大鬥拱、大齣簷”的風格特徵。此外,長安城的裏坊製、硃雀大街的宏偉軸綫,共同構建瞭一個體現“中正平和”理想的都城典範。  第三篇:精微與內斂——世俗化與地方性的勃發 (宋遼金元)  宋代,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和技術的發展,建築風格開始從唐代的雄渾轉嚮內斂、精巧與務實。《營造法式》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建築技術標準的成熟與規範化。  本篇特彆關注瞭宋代的園林藝術的興起,從皇傢園林到私傢園林,其設計理念開始強調“移步換景”和“麯徑通幽”,這與宋代理學對內省和自然的推崇息息相關。在北方,遼金的宮殿建築則保留瞭部分唐代遺風,形成瞭獨特的並存麵貌。元代的建築,則體現瞭遊牧民族的審美與漢地技術的結閤,如大都的設計,展現瞭新的中軸綫布局理念。  第四篇:集大成與定型——製度化與裝飾的極緻 (明清)  明清兩代,是封建社會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風格趨於固化和程式化的時期。故宮博物院的分析是本篇的核心。我們不僅研究瞭太和殿、坤寜宮等主要殿宇的等級製度體現,更側重於解析其“以中為尊”、“紅牆黃瓦”背後的皇權邏輯。  裝飾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彩畫的等級區分、琉璃瓦的色彩運用、以及龍鳳、仙鶴等圖案的象徵意義,都構成瞭嚴密的視覺符號係統。此外,本書也係統梳理瞭徽派的“馬頭牆”、蘇派的“小橋流水”、閩派的“夯土木構”等地方建築風格的成熟與定型,展現瞭在統一的結構體係下,各地因地製宜所形成的多元景觀。  結語:現代的對話  《光影中的韆年迴響》的價值在於,它不將古代建築視為孤立的“文物”,而是將其置於連續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通過對結構、材料、尺度、光影的細緻分析,我們得以理解中國古代匠人如何將宇宙觀、哲學思想、倫理規範,通過木、石、土的組閤,凝固成永恒的空間藝術。本書旨在啓發讀者,在今天的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中,重新審視這份沉澱瞭數韆年的建築智慧。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建築學專業學生、文化學者,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古籍的溫度:宋版書的紙張、墨色與刊刻工藝探微》  序言:指尖觸及的墨香  書籍,是文明的容器。在印刷技術尚未普及的時代,每一部抄錄或雕版的古籍都凝聚瞭製作者的心血。若論中國古籍藝術的頂峰,非宋版書莫屬。它們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中國雕版印刷藝術和造紙工藝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最高成就。  《古籍的溫度:宋版書的紙張、墨色與刊刻工藝探微》是一部聚焦於宋代(960年—1279年)印刷品本體的學術性著作。本書旨在超越內容本身,深入探討宋版書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的每一個環節,力求還原其“物性之美”。  第一章:紙張的秘密——宣、繭與麻的對話  宋代的造紙技術在經曆瞭唐代的成熟後,進入瞭精細化和多樣化的階段。本書首先對宋版書所用的主要紙張類型進行瞭詳盡的分析。  我們詳細考察瞭“皮紙”(如宣紙的前身)、“麻紙”以及“繭紙”在宋代不同地區的使用情況。通過顯微鏡下的縴維分析,我們對比瞭不同紙張的耐酸堿度、勻淨度和吸墨性。例如,某些官方齣版的官刻本(如官邸印書局所印)對紙張的要求極高,常選用質地最為細膩的“楮皮紙”,以確保墨跡的清晰度與持久性。而對於民間私刻本,則可能使用成本較低但質地仍屬上乘的麻紙。書中配有大量高清微距照片,直觀展示瞭不同紙張在光綫下的肌理變化。  第二章:墨韻的哲學——鬆煙、油煙與調配的藝術  書籍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墨色。宋代的製墨業同樣發展到瞭一個高峰,尤其是在文人墨戲盛行的背景下。  本章重點剖析瞭宋版書中“墨錠”的成分分析。早期宋版書多采用優質的“鬆煙墨”,特點是色澤沉穩、滲透力適中,字口銳利而不易洇開。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地區開始大量使用“油煙墨”,其光澤感更強,但保存難度稍大。本書還探討瞭不同刻工和不同書坊對墨色濃淡的微妙把握——有些為求古樸,刻意使用淡墨,使字口帶有自然的“飛白”效果,這並非技術缺陷,而是刻工有意為之的審美取嚮。  第三章:刀下的乾坤——雕版工藝的精細化  宋代的雕版印刷是“點對點”的藝術,每一筆畫都是雕版師傅用刻刀一刀一刀完成的。本書詳細分類介紹瞭宋版書的刻印工藝,主要分為:  1. 官刻本: 以國傢力量支持,雕版精良,多采用“精雕細刻”法,字口平整挺拔,版式規整,體現官方的權威性。例如,崇文院和太學刻本的對比分析。 2. 坊刻本: 由民間書坊承擔,數量最大,風格多樣。我們分析瞭“坊刻”如何因應市場需求,在保證可讀性的前提下,適度簡化雕刻難度,追求齣版速度。 3. 私刻與傢刻本: 文人、學者或傢族為瞭保存特定典籍而自刻,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有時會在版式上打破常規,追求更具藝術性的排版。  書中對“雙鈎廓填”、“楷書細刻”以及“異形字處理”等高難度技術進行瞭專門的圖文解析,展示瞭宋代工匠在處理復雜字形(如異體字、古篆)時的耐心與技巧。  第四章:版式與校勘——閱讀體驗的構建  宋版書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在於其版式設計,這直接影響瞭宋代讀書人的閱讀體驗。  我們探討瞭宋代特有的“四周雙欄”或“單欄”的布局,以及“白口、黑口、魚尾、硃絲欄”等校勘符號的規範化運用。這些元素共同構建瞭一種既莊重又易於研讀的視覺係統。同時,本書也收錄瞭對宋版書中“勘誤錶”的專門研究,揭示瞭宋人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在印刷流程中,如何通過批注和增補,不斷完善典籍內容。  結語:跨越時空的觸感  宋版書是流動的曆史,它們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韆年前匠人的呼吸和思想的溫度。通過對紙、墨、刀的細緻考察,《古籍的溫度》試圖讓讀者不再僅僅是閱讀宋代的文本,而是去“觸摸”宋代的工藝。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與韆年工匠的無聲對話。  目標讀者: 古籍版本學研究者、印刷史專傢、藝術史學者、以及癡迷於傳統工藝的藏書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