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

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培芳 著
图书标签:
  • 协同经济
  • 互利共赢
  • 新经济哲学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商业模式
  • 合作
  • 创新
  • 未来经济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6222
版次:01
商品编码:11939457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
——萨缪尔森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悖论

自由竞争还是回归垄断?
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干预?
应该采用集权结构还是分权结构?
……

信息经济的基本规律

网络比单机重要
价值比利润重要
关联比能力重要
……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革大趋势

生产方式从个人独占、集团垄断到社会共享
经济结构从分散化、集中化到分布化
调节方式从自由市场、政府管控到社会治理
……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虽然起于技术创新,但其影响却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而是延伸到了经济理论、社会治理乃至哲学层面。这些深刻的变化正在使人类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走入信息社会。
本书深入分析和比较了小农经济、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本质特征,回顾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在总结网络经济发展和信息社会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在信息社会,个人的利己与利他之心将被互利策略取代;资产的所有权将被淡化,以使用权为核心的、互组织形式的社会企业将成为主流;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将被去中心化的网络之手挽起,协同配置整个经济体系内的资源。
对于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以及所有身处互联网变革时代的人,本书提供了深刻理解新技术变革本质与未来趋势的全面指引。

作者简介

杨培芳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原秘书长,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起人之一。教授级高工,同时兼任多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信息通信领域经济与政策研究, 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和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国家信息技术政策起草组成员、国家S-863高技术发展规划核心组成员,负责和参与多项信息经济领域改革与或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课题研究,2013年被经济学家周报评为十大知名经济学家。代表论著有《网络协同经济学――第三只手的凸现》、《网络钟型社会—公共理性经济革命》、《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合著)等。

目录

第一章 信息生产力时代
电话时代花落去/ 002
互联网的兴起/ 003
光电技术几经突破/ 004
人工智能技术解读人类大脑/ 005
什么是信息生产力/ 007
制约信息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009
打破传统思维的路径依赖/ 011
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01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跨越/ 015
第二章 新旧经济的冲突
现代经济的四个基本矛盾/ 020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悖论/ 024
互联网的“器”与“道”/ 027
“互联网+”将改变什么/ 029
信息经济的基本定律/ 033
互联网的三种精神/ 035
信息经济的十大特征/ 036
信息经济对传统理论的冲击/ 040
第三章 历史与新知
从电信到互联网之痛/ 048
中国移动通信业20年回顾/ 053
信息社会的真正基石/ 058
中国工业化的致命伤/ 059
向后看还是向前看/ 060
真正的机遇在后现代化/ 061
第四章 信息社会的认识论
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 066
信息社会是多样性社会/ 068
信息、能量、物质的置换/ 071
论泰勒宝塔的倒掉 / 073
论人性三面体:善、恶、同/ 074
信息经济的十个天然法则 / 075
信息时代的哲学原则是多元协同/ 079
信息社会的精髓是互组织化 / 081
世界“大同”还是世界“协同”/ 082
第五章 新经济伦理
利己之心结不出共赢之果/ 086
弗里德曼的三根软肋/ 087
网络交易中的伦理问题/ 089
网络交易伦理的重建/ 091
金融危机与新经济伦理/ 095
不良信息需要三层治理/ 099
第六章 新劳动价值论
劳动立场上的经济学/ 102
信息劳动是高级劳动/ 103
临时雇佣劳动增加/ 105
劳动者将退出直接生产过程/ 106
信息服务价值的外溢性 / 107
费用与效用的关系/ 110
鼓励低级就业无异于饮鸩止渴/ 113
第七章 社会企业模式
互联网催生新社会企业/ 116
公共服务的收费政策/ 120
信息通信是“准公共品”/ 124
资费套餐究竟套住了谁/ 126
互联网接入价格体系的重建/ 128
“动态倒阶梯”资费模型/ 129
人文主义的复归/ 132
莫把市场当战场/ 133
谁是互联网的所有者/ 134
社会企业的发展道路/ 135
第八章 协同互利经济原理
现代经济学的基石已经动摇/ 142
必须开创新经济哲学/ 144
走出三大认识误区/ 148
人在做,网在看/ 150
“一还一报”的互惠经济法则/ 152
以直报怨博弈模型/ 157
社会协同经济机理/ 159
联合个人所有制方向/ 164
第九章 公共理性市场经济
信息时代的新商业文化/ 168
重建公平交易准则/ 169
弘扬传统文化不可盲目/ 171
我国社会精神如何走出怪圈/ 172
探索信息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173
国家理性、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 174
解析新旧两个经济悖论/ 175
打造莫比乌斯环/ 177
公共理性市场经济精要/ 178
第十章 穷人经济,高而不贵
公共企业是“又细又长的面包”/ 182
农民不用穿鞋还是没有鞋穿/ 183
信息经济是普惠经济/ 185
必须重视西部和农村信息化发展/ 189
信息通信更适合均衡发展/ 193
第十一章 构建公平信息社会
先富容易共富难/ 196
评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 197
不要拒绝信息社会/ 201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03
为田园城市点赞/ 205
“知本家”不是资本家/ 205
互联网催生中产社会/ 207
顺应社会变革大势,迎接信息社会到来/ 208
参考文献/ 216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而创作的、不涉及该书内容的、详细且自然的图书简介: --- 《星尘铸就的文明:跨越时间尺度的社会演化史》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艾拉·文森特] 一本宏大叙事,探索人类文明在宇宙背景下的起源、演变与未来命运的磅礴之作。 导言:在无垠的背景下审视人类足迹 人类文明的历史,往往被我们囿于千年、百年的视角所局限。我们关注王朝的兴衰、工业的革命、信息的迭代,却常常忽略了在更宏大的时空尺度下,这些事件的真正意义。本书《星尘铸就的文明》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将地球上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乃至思维模式,置于宇宙演化的宏大坐标系中进行审视。 我们并非孤立的产物,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次天文尺度的奇迹。从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在超新星爆发中诞生,到生命在早期地球的化学汤中萌芽,再到复杂智能的出现,这是一条跨越了数十亿年的、由物理法则和随机性共同编织的史诗。 第一部:元素的低语——文明的物质基础与早期萌芽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文明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超越了简单的资源分配讨论,聚焦于“物质如何塑造思想”。 1.1 宇宙的炼金术与地球的馈赠: 探讨了重元素周期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决定性影响。从硅基、碳基的差异性选择,到稀有金属在早期技术突破中的非线性作用。我们审视了板块构造、磁场强度等“地质奢侈品”如何为复杂生命的长期稳定演化提供了必需的安全屏障。这部分将大量引用地质年代学、行星科学的最新发现,论证了文明的诞生,首先是“行星层面的成功”。 1.2 生命的第一次飞跃:从化学到信息: 分析了早期生命体如何通过复制、变异和选择,开始积累“生物信息”。这种信息积累,是社会性行为和文化传承的最初雏形。作者提出“基因-环境信息反馈环”理论,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如何逐渐演变为早期社群对外部环境的集体认知和反应模式。 1.3 狩猎采集时代的认知革命:心智的拓扑结构: 关注智人走出非洲后,大脑容量增加与社会复杂性增加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分析了“叙事能力”的出现如何成为打破纯粹生物性限制的关键。叙事,作为一种共享的、可跨代传递的“模拟环境”,使得大规模的、非血缘的合作成为可能。我们探讨了早期艺术、宗教原型与社会凝聚力的关系,将其视为早期“软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部:尺度之轭——技术、组织与临界点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累积,社会结构开始展现出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如何管理不断扩大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上的关键“失控点”。 2.1 农业的悖论:盈余、不平等与“时间奴役”: 农业革命带来了空前的食物盈余,但同时也固化了社会等级。作者认为,农业的本质是一种对“未来时间”的预支和锁定。盈余财富的集中,催生了专业的统治阶层和复杂的官僚体系。本书将分析不同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玛雅、中华文明)如何处理这种盈余与控制的张力,并探讨早期税收、法律体系作为维持宏大社会机器运转的“粘合剂”。 2.2 文字与尺度的扩张:超越记忆的约束: 文字的发明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社会组织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器。我们考察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乃至古希腊字母在不同管理需求下的适应性。文字使得大规模的、跨区域的行政管理成为现实,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失真、记录偏见等新的“结构性风险”。 2.3 帝国与熵增:维持秩序的能量消耗: 帝国,作为人类组织形式的巅峰,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对抗熵增——即维持一个庞大、分散系统的内部连贯性。本书将通过比较分析罗马帝国、汉帝国的衰落模式,论证大型组织在信息传递效率、忠诚度维护成本上的结构性脆弱。衰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内部复杂性管理成本超过其产生的组织效益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信息时代的转向——认知边界的重塑 进入近现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身的关系。 3.1 机械的逻辑与科学方法的诞生:对世界的“可拆解”认知: 科学革命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建立——世界是可被分割、可被量化、可被预测的。这种方法论渗透到政治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催生了古典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本书将探讨这种还原论思维如何推动了工业化,同时也埋下了环境异化和个体疏离的种子。 3.2 能源的杠杆:从化石燃料到地质加速器: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类首次大规模利用了地质时间尺度上储存的能量。我们分析了煤炭、石油如何瞬间打破了人口与土地的古典平衡,引发了全球化和城市化。这种能量杠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但也设定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危机这一不可逆转的“时间限制”。 3.3 数字化革命:从物质控制到符号操控: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标志着人类社会管理重心从“物质流”向“信息流”的转移。我们不再仅仅管理土地和劳动力,而是开始管理注意力、数据和认知模型。本书深入分析了算法推荐系统、社交网络结构对人类决策机制的重塑,讨论了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区分“系统构建的现实”与“外部客观事实”的挑战。 结语: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未来展望 文明的轨迹并非必然通向永恒的繁荣。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更具谦逊和警惕性的视角。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珍视的社会结构、道德规范,都只是特定时间和特定物理条件下涌现的暂时现象。 展望未来,作者提出了对“超越地球文明”的思考:人类是否能成功管理自身的技术力量,避免自我毁灭的陷阱?我们如何才能在认清自身局限性的同时,依然保持探索的勇气?《星尘铸就的文明》邀请读者,跳出日常的喧嚣,以宇宙的尺度来重新定位人类的当下与未来。 --- (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验。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平易近人,而且引人深思。我一直对经济学和社会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会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经济活动的本质,以及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惠及他人,实现共同繁荣。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些疑问,并且提供了一套非常新颖的思考框架。它没有像很多经济学著作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图表,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协同”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合作的力量,也忽略了互利带来的长远价值。从个人层面的消费选择,到企业间的商业模式,再到国家间的国际合作,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解读。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竞争”的定义,并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往往来自于能够将“你”的优势与“我”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出“我们”都受益的局面。这种“共赢”的思维模式,我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刻洞见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建立更美好关系的哲学指南。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原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温暖和充满希望的经济图景。书中对“协同”的阐释尤其让我着迷,它不再是冰冷的市场博弈,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合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商业模式时,所注入的那种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它提醒我们,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践行这种协同互利的理念。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回味和思考,并尝试在生活中将其付诸实践。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真的非常独特,它挑战了我对经济发展的许多既有观念。我一直以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但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在“协同”和“互利”这两个看似柔和,实则蕴含巨大能量的词汇上。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合作。书中对“新经济哲学”的阐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商业案例时,所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数据和利润,而是深入挖掘了合作模式背后的文化、情感和社会价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经历,发现原来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合作,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不应该将经济活动仅仅视为一场冷冰冰的计算,而应该将其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分享价值、共同成长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道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济学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工具,而应该惠及每一个人。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了“协同互利”的经济哲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共赢”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利益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价值的共鸣。它让我明白,在一个高度互联的时代,没有任何个体或组织能够孤立存在,只有通过紧密的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书中有很多让我拍案叫绝的例子,它们生动地说明了,当人们放下戒备,坦诚合作时,所能产生的惊人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协同互利的体验,它让我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迪。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场零和博弈,有人赚就一定有人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经济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书中强调的“互利”并非简单的施舍或恩惠,而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和长期合作基础上的良性循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关于社区经济的案例,通过建立一个互助平台,让社区居民能够更有效地交换技能和服务,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这种微观层面的改变,恰恰印证了作者宏观的经济哲学。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积极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善意,寻求合作,就一定能够找到实现共同繁荣的路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