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并发布《推动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昭示着中国今后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全球性或地区性经济合作事务,更加坚定地推动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持续地扩大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海南岛经贸发展、为北部湾经济腾飞带来历史性契机,更为环南海地区资源开发奠定了宏观政策基础。 本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值得推荐!
本书聚焦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实施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全书设置了五大专题,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贸关系、“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海资源开发、“一带一路”战略与环北部湾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南经贸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南产业培育等重要热点问题;汇聚国内数位学者近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期待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版、发布,能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兴趣,以增强学界对“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和南海开发等诸问题的研究关注,激发更多研究人员对“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热忱;戮力齐心、共同服务于中国经略南海周边、实现蓝色崛起的宏伟战略。
李世杰 江苏连云港人,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专家、全国社会科学优秀科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理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网络专家、海南省科学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海南省青协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口市政协委员、海口海事法院人民陪审员等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5余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中国农村观察》《农业技术经济》《学习与实践》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教材、著作10余部。科研、教学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百优管理案例”、沈阳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目录
目录 3
序言 4
第一篇 “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贸关系 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纽带与战略支撑 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便利化合作与能力建设 17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嵌入机制 30
“一带一路”战略下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41
第二篇 “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海资源开发 49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建设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50
中国与南海争端各方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困境与破解 56
助力南海资源开发,推进三沙特色经济发展 72
第三篇 “一带一路”战略与环北部湾合作 81
雷州半岛-海南-南海为开发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82
“新丝路”:琼粤协同共建的理论与框架 93
粤琼桂合作创新、推进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 102
第四篇 “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南经贸发展 122
海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思考 1
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及作用 6
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背景下的海南-东盟经贸合作研究 13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自由贸易区建设探索 24
第五篇 “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南产业培育 4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南洋航线:海南需要做什么? 41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9
“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培育 62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打造东方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79
跋语 88
这本《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贸发展:海南岛、北部湾与环南海》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宏大的视野和区域性的聚焦,让人在未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它所探讨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发展战略非常关注,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地区。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国际贸易和旅游业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北部湾的崛起,更是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的战略举措。环南海区域,其经济的联动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区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实现经济上的腾飞。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宏观的国家战略,更希望看到具体到这些区域层面的产业布局、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以及它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海南如何利用自贸港建设的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北部湾的港口群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将如何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环南海区域在供应链重塑和互联互通方面又有哪些新的动向?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窗口,让我看到不同地区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评分读罢《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贸发展:海南岛、北部湾与环南海》,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书页间流淌着的是一种关于“连接”与“增长”的叙事。作者似乎以一种非常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落实到像海南岛、北部湾这样的具体地理单元,并由此辐射至整个环南海区域的生动实践。我很好奇,书中对于海南岛在自贸港建设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经贸发展会有怎样的细致描绘?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海南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外资,发展离岸贸易,以及如何将其旅游资源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对于北部湾,我则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其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在港口物流、产业转移、跨境电商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模式和成果。而“环南海”这一概念的引入,更是激发了我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缘政治影响下贸易格局演变以及中国在此区域扮演角色的思考。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区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文交流、以及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方面的案例研究?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这些区域是如何从孤立的节点,发展成为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有机体。
评分我选择阅读《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贸发展:海南岛、北部湾与环南海》,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联动关系的浓厚兴趣。书中聚焦的海南岛、北部湾以及环南海区域,在我看来,是国家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区域经济新模式的关键区域。我对海南岛自贸港的建设进程和其在“一带一路”中的独特作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海南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开放政策,以及与东南亚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构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北部湾,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其港口群的建设、临港产业的发展、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是我特别关注的重点。我希望了解书中如何描绘北部湾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港口群,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而“环南海”的纳入,则暗示了该书将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区域合作层面。它是否会探讨在该区域内,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多边经贸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上安全等挑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蓝图,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看到这些区域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评分《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贸发展:海南岛、北部湾与环南海》这个书名,直击我内心深处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国际战略如何具体落地的好奇。我一直关注着中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塑造区域经济新格局。书中提到的海南岛,在我看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尤其是其自贸港的建设,更是承载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海南岛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国际投资,并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北部湾,作为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介绍北部湾如何通过提升港口功能、发展跨境产业链、以及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环南海”这一概念的引入,则让我联想到该区域复杂的经济生态和地缘政治。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如何促进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如何构建更加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秩序,以及如何共同应对发展中的挑战。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视角,让我看到国家战略是如何在具体的区域实践中开花结果的。
评分从书名《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贸发展:海南岛、北部湾与环南海》来看,我预设这本书会是一本关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如何与国际倡议深度对接的实践指南。尤其对海南岛,我充满好奇。它不仅是中国最南端的海岛,更是国家赋予其“自由贸易港”的特殊使命。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海南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在吸引外商投资、优化营商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构建国际化消费中心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北部湾区域,这片曾经相对沉寂的土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引领下,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对书中关于北部湾如何通过港口建设、跨境合作区、以及产业园区等载体,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经济新高地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它是否会提供具体的项目案例,展示如何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而“环南海”这一更广阔的视野,则让我联想到该区域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多样的经济体。我希望书中能够分析,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如何与南海周边国家开展多边经贸合作,如何构建更加稳定和互利的区域供应链,以及如何共同应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挑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在宏大的国家战略之下,具体的区域发展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