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字帖系列·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

集字字帖系列·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晓华,李群辉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金文
  • 集字对联
  • 吴大澂
  • 字帖
  • 篆刻
  • 传统文化
  • 艺术
  • 临摹
  • 碑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6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96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集字字帖系列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画艺术爱好者
  《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吴大澂篆书字体,共收楹联45副,方便读者临习、创作。《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是“集字字帖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吴大瀓(1835—1902),清金石学家、书画家。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本书通过集字成对联集中展现吴大澂金文书法艺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作者简介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颜筋柳骨》、《书法艺术赏析》、“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等专著。

前言/序言

  初学书法者必然先从临摹古人碑帖开始,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阶段以后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从临帖到创作”是学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跨越,然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困难重重,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来作为“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好方法。为此,我们邀请资深书法教育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气息贯通、笔画呼应,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献给读者。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大小参差、渊雅朴茂。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副楹联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推敲,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因字源条件所限,有些对联或在平仄协调上尚存不足,我们且以较为宽松的眼光对待,还望读者见谅。

《江左风华:宋代文人圈中的山水意象与士人心性》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宋代,尤其是北宋中后期,江左地区(主要指江南地区)的文人圈层如何通过对山水意象的描摹、品鉴与精神寄托,构建起独特的士人心性与文化认同。通过梳理苏轼、黄庭坚、米芾等重要文人的诗文、书画题跋以及他们交往的圈层记录,本书力图揭示山水景观(如太湖、钱塘江、苏杭园林)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从自然客体转变为承载“隐逸情怀”“生命哲思”和“艺术范式”的精神载体。全书分为“地域性景观的文化地理学阐释”、“山水诗学中的‘真’与‘理’”、“宋人笔下的‘闲’与‘愁’”、“园林形制与个体精神的互动”四个主要部分,旨在描绘一幅宋代文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的细腻图景。 --- 第一章 地域性景观的文化地理学阐释 宋代的江南地区,因其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积淀,成为士大夫阶层寻求精神庇护和艺术灵感的中心地带。本章首先界定了“江左”在宋代文化版图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与“中原正统”相对而立的一种文化坐标系。 1.1 钱塘与太湖流域的地理赋格: 钱塘江(今杭州湾)的潮汐变幻,自古便赋予了地域一种动态的、带有“变”与“常”冲突的文化内涵。本书细致分析了北宋诗人如何处理钱塘江大潮的意象,它既是自然伟力的体现,也是官场沉浮的隐喻。相比之下,太湖及其周边众多的湖泊、岛屿,则构建了一种“静谧的乌托邦”模型。文人如欧阳修、苏轼,在游览太湖时,其文字中流露出的对“小世界”的构建欲,反映了他们在政治高压下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我们考察了道家思想在这一地理空间中的渗透,以及湖泊的烟波浩渺如何被用来象征心性的空灵与超脱。 1.2 城市园林:从私家到公共空间的过渡: 宋代士大夫热衷于在城市中营造私家园林,这与唐代更偏向于山野隐居形成鲜明对比。以苏轼在杭州的短暂治理经历为例,本书探讨了士大夫如何将自然元素“微缩”并“内化”到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这些园林不再是简单的游憩之所,而是文人展示其审美趣味、进行哲学辩论的“微观宇宙”。通过分析当时的园林记录和相关诗文,我们发现,园林的布局和石块的堆叠,都遵循着一种“不着痕迹”的艺术原则,这与程朱理学中对“格物致知”的追求有微妙的呼应。 1.3 边际地带的文化张力: 江左地区,特别是临近淮河的地区,长期处于军事和文化的前沿。本书指出,这种地理上的“边际性”使得江左文人在抒发山水情怀时,往往夹带着对家国安危的忧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非纯粹的江左作品,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宋代士大夫在寄情山水时不得不承担的政治责任感。这种双重身份——既是哲学的思考者,又是现实的忧患士——构成了江左文人山水意象的独特底色。 --- 第二章 山水诗学中的“真”与“理”:黄庭坚的革新 宋诗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山水题材的深度挖掘,摆脱了前代仅止于描绘景物的窠臼。本章集中分析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如何将山水体验提升至哲学和艺术理论的高度。 2.1 语言的“拗”与自然的“拙”: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即“以学问为诗”,强调对前人诗句的化用和重构,追求一种“拗折”之美。本书认为,这种“拗”与他所推崇的山水品格是内在统一的。宋人认为,真正的自然之美(“真”)往往是“拙”的,是不加雕饰、充满生命力的。因此,只有通过精心的语言锤炼(“学问”),才能在诗中逼近这种自然的“拙”与“真”。我们详细对比了黄庭坚与苏轼对同一景物描写的手法差异,揭示了江西诗派在山水诗学中对“理”的强调。 2.2 理学思潮对山水形貌的规训: 程朱理学对宋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要求在万事万物中把握“天理”。在山水诗中,这种影响体现为对山形水势的“结构化”认知。文人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到风景的表象,而是试图揭示隐藏在山水结构背后的永恒法则。例如,对“一水之源”的追溯、对“磐石之固”的赞美,都暗含着对宇宙秩序的探寻。本书强调,江左文人对山水的精神性解读,是宋代哲学思辨在艺术领域的投射。 2.3 “点石成金”的艺术实践: 黄庭坚的诗论中常提到“点铁成金”。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这意味着将平庸或日常的自然元素,通过精妙的联想和技巧,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高度。这种能力,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士大夫是否真正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标志。本书通过对特定诗句的文本细读,展示了他们如何将生活中的琐碎观察,转化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自然意象。 --- 第三章 宋人笔下的“闲”与“愁”:精神光谱的描摹 宋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常常在“闲适的隐逸”与“深沉的忧患”之间摇摆。这种张力构成了宋代山水美学的核心情感光谱。 3.1 宦游中的“闲”:作为政治策略的退隐: 宋代科举制度的普及使得大量中下层士人进入官场,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又促使他们寻求精神上的“退”。江左的山水,为这种“暂时的退隐”提供了理想的场域。苏轼在黄州、惠州等地的经历,证明了“闲”并非完全的离世,而是一种主动调整心态、以待时机的生存策略。本书分析了“笠翁”、“蓑翁”等形象,它们代表的不是彻底的布衣生活,而是一种“儒者的隐居”,一种将入世的才华暂时包裹在自然外衣下的状态。 3.2 历史的重量与山水的“愁”: 与唐代边塞诗的激昂不同,宋人的“愁”往往与历史兴亡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失落感相关。江左地区的山水,特别是那些承载了六朝金粉记忆的古迹(如金陵、建康一带),更容易引发这种怀古之情。文人在登高望远时,山峦的亘古不变,反衬出人世的短暂与功业的虚幻,由此生发出一种深沉的、带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愁绪”。米芾在收藏和鉴赏古物时的那种近乎痴迷的状态,正是将对历史的“愁”投射到了具体的物质载体上。 3.3 闲愁中的“禅意”渗透: 在江南地区,佛教禅宗的普及为山水美学提供了另一种调适“闲愁”的路径。山水的空寂感与禅宗的“空”的境界相互契合。本书探讨了文人如何运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山水体验,例如“明心见性”、“寂灭”等概念如何融入对竹林、溪流的描绘中,从而使“愁”得以在超越性的体验中得到暂时的消解。 --- 第四章 园林形制与个体精神的互动:书画的视觉转换 宋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最终要通过“目遇心会”的艺术实践来完成表达。本章关注书画,特别是“尺牍”和“手卷”在承载山水意象时的独特性。 4.1 尺幅之下的亲密性: 与唐人追求宏大叙事的山水画不同,宋人,尤其是米芾父子,更偏爱小尺幅的“研读性”山水画。这种小尺幅更适宜在文人私密空间内进行“把玩”和“鉴赏”。这种视觉上的“内向性”要求观者必须依靠自身的学养去“补全”画面中的意境,从而实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高度的个体化交流。本书分析了这种亲密性如何服务于文人之间建立精神同盟的需求。 4.2 题跋:重塑景观的文本力量: 宋代文人题跋的兴盛,是山水意象得以转化的关键环节。对于一幅画或一块奇石,文人的题跋往往比图像本身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辨。黄庭坚和米芾的题跋,常常是对图像的重新“诠释”甚至“超越”。他们通过文字,将具体的山水景观“抽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被反复思辨的纯粹意念。这种“文字即景观”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对自然“再现”的态度。 4.3 笔墨的“气韵”与生命的“律动”: 宋人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在描绘山水时,尤其体现在对笔墨运用节奏感的强调上。米芾的“刷字”和“肥而不腻”的画风,被视为对自然界生命律动的直接捕捉,而非对自然形态的僵硬摹写。这种对笔墨本体性的强调,最终使得江左文人的山水世界,成为一个既包含对现实景物的敏锐观察,又饱含对宇宙生命法则的深刻体悟的复杂文化场域。本书总结了这一时期山水艺术如何从记录转向哲学实践的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许多粗制滥造的字帖已经感到厌倦了,很多都是匆忙拼凑、字迹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篆书学习的热情。它在“集字”上的功力深厚,看得出编纂者对吴大澂先生存世作品的梳理是极其用心的。我特别留意了几个篇幅较长的对联,发现即便是集字,整体的风格也高度统一,没有出现生硬的拼凑感,这体现了极高的书法鉴赏和编辑水平。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对象,而是一个深入剖析吴体金文结构体系的样本库。通过反复对比和揣摩不同对联中同一个字在不同位置的书写变化,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集字”背后所蕴含的章法逻辑和笔意贯通,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书法理解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传承与推广上的意义。吴大澂的金文风格在篆书领域独树一帜,但相比于秦系小篆,其影响力在普及层面略逊一筹。这本字帖以对联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高深的篆书艺术带到了普通学习者面前,极大地降低了接触门槛。无论是想为自家书房撰写楹联,还是单纯想练习古拙之风,这本书都能提供即取即用的优秀范例。我甚至尝试着将字帖中的字句重新组合,进行自己的创作,这完全得益于字帖提供的扎实基础和丰富的字源。它鼓励的不是盲目复制,而是理解后的创新,这份引导是现代书法教育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评分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字帖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你入门的起点和方向。《集字字帖系列·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的字帖部分清晰度极高,每一个笔画的起收、转折都刻画得十分精细,即便是线条稍显模糊的金文,经过清晰的影印和排版,也让初学者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形态。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精选的对联内容,很多都是寓意吉祥或富有哲理的名句,这使得练习过程不仅是技法的磨练,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发现,在临摹这些对联时,我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专注,这大概就是书法学习的魅力所在。相比于那些只注重字形结构而忽视内容意境的字帖,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让学习者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金文的研究,尤其是对吴大澂先生的篆书有种特别的亲近感,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集字字帖系列·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拿到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它并非简单的范字堆砌,而是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对联,这对于理解金文在楹联中的应用场景非常有帮助。学习金文,如果只是临摹单个字,容易缺乏整体的气韵和章法。但通过对联的形式进行练习,我们必须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整体篇幅的平衡感,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翻阅其中的篇章,能清晰地感受到吴大澂先生那种浑厚雄健而不失灵动的笔意,他如何将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转化成具有个人鲜明印记的书法语言,在字帖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吴派金文风格的学习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教材。

评分

这本《集字字帖系列·吴大澂金文集字对联》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典雅的气息所吸引。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度适中,既能保证书写时的墨水吸收效果,又不易洇墨,这对练习金文这种线条较为厚重的书体来说至关重要。封面设计采用了简约而不失古朴的风格,将吴大澂的金文精髓通过巧妙的排版展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其内容之精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合理,字帖的尺寸、行距、字距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为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临摹范本。特别是对联的选择,往往是经典名句,内容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和揣摩其中的奥妙。可以说,从硬件到软件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编辑的很好,使用起来很方便,

评分

评分

评分

编辑的很好,使用起来很方便,

评分

评分

包装挺好,应该是正品,一直在这里买!

评分

喜欢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