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版本 精准还原
汇聚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碑。优选各大机构馆藏珍品。首辑收入宋拓12种。原色、原大、原貌呈现。完整保留序、跋、题签。
欣赏 指导 精编 精校
组织高校书法专家进行书法欣赏与临习指导。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正书。由《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两石组成,立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之下。其中《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额隶书题“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六五三)十月十五日;《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二十行,行四十字,额篆书题“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立于唐永徽四年(六五三)十二月十日。此二石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所书,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是极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
本次出版选用国家图书馆藏《雁塔圣教序》明代拓本。经由近代大家梁启超等人收藏,有梁启超批注,钤“任公”等印。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最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峰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国家级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麄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锈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釭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续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这本《三名碑帖10·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钻研传统书法,尤其是对唐代楷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特地找来这套丛书的其他册,发现编者在选取碑帖时真是煞费苦心,注重的是“名家、名碑、名本”这三个维度的平衡。例如,他们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的版本考据就极为细致,不像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版本,仅仅是影印了事,而是对不同拓本的细微差异进行了标注,这对于我们揣摩古人书写时的气息变化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期《书法研究》杂志专门探讨了唐楷的“间架结构”问题,其中就重点分析了欧楷的“险绝”与褚楷的“秀逸”之间的微妙张力。这套丛书的整体设计理念,显然是站在一个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交汇点上,力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既有文献价值,又具备极高临摹指导意义的范本集合。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即将到手的这本《雁塔圣教序》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一窥褚大家笔法的精髓。
评分说实话,我更倾向于研究那些被时间淘洗后留下的“活”的碑帖,而非仅仅是名气最大的那些。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固然雄浑,但其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有时会让我这个悟性尚浅的人感到束缚。我更欣赏那些在晋唐法度中寻求突破与圆融的大家,比如虞世南和褚遂良。我一直好奇,褚遂良作为一位身居高位却能将书法艺术推向“温润秀劲”巅峰的人物,其性情与笔墨是如何相互渗透的。我曾读过一本关于唐代士人精神的书,里面提到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这似乎完美地体现在了褚体的面貌上——它不像颜体那样咄咄逼人,也不似欧体那般棱角分明,而是有一种“君子之风”,内敛而雍容。这套丛书若能像它对待其他碑帖那样,在版式设计上留出足够的空白区域,让我可以自由地圈点、记录心得体会,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书法学习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空间感很重要。
评分其实,衡量一套碑帖丛书价值的,除了核心的图像质量,还包括其附加的“软信息”。比如,如果能附上对初唐时期,特别是玄奘西行取经这一历史背景的简要介绍,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圣教序》这部“佛门书法巨著”的理解。书法不离时代背景,褚遂良书写此序,不仅是书法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流露。我希望丛书的附录部分,能收录一些唐代关于“法度”的论述,比如孙过庭的《书谱》中对“点画使转”的阐述,对比一下唐人对这些基础技法的理解深度。这样,我们在临摹时,就不仅仅是机械地复制笔画的形状,而是能带着对“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考去下笔。一套优秀的碑帖,应该是引导读者从“匠气”迈向“书卷气”的桥梁,我深信这套丛书的定位,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评分我对碑帖的偏好往往与我当时的练习状态有关。最近我感觉自己的结构总是偏松散,缺乏一种内在的支撑力。因此,我非常期待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能在这个方面给我带来启发。褚书的结构,即便在整体气韵上偏向飘逸灵动,但其“骨架”却异常 sağlam( sağlam 在土耳其语中意为坚固、稳健,这里用一个外来词以体现评价者知识面广且追求独特表达)。尤其是那些撇捺的收尾,看似轻盈,实则劲力内敛,绝无软塌之感。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写出那种“形如舞蹈,骨如铁铸”的境界。如果这本影印本的尺寸(开本)能够接近原作尺度的三分之二,那就太棒了。太小的册子会让人在观察细节时疲惫,而过大的版本又不好携带和临摹。一套好的碑帖,应该在实用性和艺术还原度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方便我随时随地都能摊开来,沉浸其中。
评分我入行这些年,发现很多出版社在出版碑帖时,最大的败笔就是对“墨色”和“刀痕”的处理失当。比如,有些影印本为了追求清晰度,过度锐化了边缘,结果把碑刻特有的那种饱满的“涨墨”感和石质的苍劲感完全破坏了,看起来像用圆珠笔描出来的,失了神韵。对于《圣教序》这种行楷混用的、笔画变化极其丰富的作品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我希望这本《三名碑帖10》能保持对原碑刻质感的忠实再现,能让人感受到笔锋在“入木三分”和“轻盈提按”之间游走的微妙控制。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二王”一脉如何影响褚书的脉络分析,那就更好了。我总觉得,褚遂良的笔法中,隐隐约约藏着一种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继承与转化,如果能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点拨一下,对我们理解其“化古”的智慧会大有裨益。
评分没想到可以在京东买到,物有所值,京东购物很方便
评分印刷质量好,字迹清晰。值得购买。有此爱好的放心买吧。
评分印刷质量好,字迹清晰。值得购买。有此爱好的放心买吧。
评分没想到可以在京东买到,物有所值,京东购物很方便
评分印刷相当精美,底本也不错,值得入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没想到可以在京东买到,物有所值,京东购物很方便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印刷质量好,字迹清晰。值得购买。有此爱好的放心买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