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彩图馆

唐卡艺术彩图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宛华 著
图书标签:
  • 唐卡
  • 藏传佛教
  • 艺术
  • 绘画
  • 宗教
  • 文化
  • 西藏
  • 彩图
  • 佛教艺术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8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3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4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面介绍了唐卡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庭必备唐卡收藏经典书籍。

内容简介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作为一种展现西藏文化历史及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唐卡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分别从雪域高原的珍宝、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与鉴赏、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唐卡中的历史传说、藏传佛教中的祖师、唐卡中的诸尊、唐卡中的曼荼罗、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医药等10个方面介绍唐卡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唐卡艺术彩图馆》精选数百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逐一详细分析和解说,用缤纷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示雪域高原的神奇魅力。

作者简介

宛华,本名杨君,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文物博物专业,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多年,编有《图说天下之中国历史系列》、《世界通史》(引进版)、《世界历史百科》(引进版)、《圣经故事》(引进版)、《世界上下五千年》等书。通过出版编辑中级资格考试,曾与友人合著出版《锦衣卫秘事》,并发表过多篇书评。

目录

唐卡精粹概览

唐卡的起源、发展和繁荣1

唐卡的内容与题材3

唐卡的分类5

第一章雪域高原的珍宝

什么是唐卡绘画艺术的珍品32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34

唐卡艺术的流派六大派别36

唐卡的内容与题材包罗万象40

唐卡的构图形式丰富多彩42

唐卡的构图原则宗教原则44

唐卡的功能四大功能46

第二章唐卡的制作方法

唐卡的绘制准备工作主要工具50

唐卡的绘制过程起稿和线描54

唐卡的上色过程颜料和上色56

唐卡的后续技艺勾线、磨金和开眼58

唐卡的装裱过程庄严完整60

唐卡的开光程序赋以神圣性62

第三章唐卡的收藏与鉴赏

怎样鉴赏唐卡四个要点66

购买唐卡的注意事项三大事项68

唐卡的价格四大因素70

怎样收藏唐卡四大要点72

怎样辨别唐卡识破造假手段74

第四章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

佛教的宇宙观无极大宇宙78

佛教的世界观三千大千世界82

佛教的人生观诸行无常88

佛教的苦难观一切皆苦92

藏传佛教的理想世界香格里拉98

第五章唐卡中的历史传说

流传千年的起源传说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104

高原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不朽的史诗110

藏王松赞干布的历史一代英豪126

藏王赤松德赞的历史一代法王134

朗达玛灭佛的历史百年黑暗144

第六章藏传佛教中的祖师

传奇人物莲花生152

噶当派祖师阿底峡156

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160

噶举派塔布噶举支派奠基人玛尔巴162

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164

萨迦派祖师萨迦五祖174

第七章唐卡中的诸尊

唐卡中的佛最高果位成就者182

唐卡中的菩萨自觉觉他之人196

唐卡中的金刚佛法的守护神206

唐卡中的护法护卫佛法之神218

唐卡中的诸天与人类最接近的护法神228

唐卡中的女性诸尊度母和空行母238

第八章唐卡中的曼荼罗

时轮金刚曼荼罗具德空有圣殿250

十六罗汉曼荼罗十六罗汉的圣殿252

无量光佛曼荼罗无量光佛的圣殿254

静息观音曼荼罗普度三恶趣观音的圣殿256

朗久旺丹曼荼罗十相自在258

第九章唐卡中的建筑物

高原明珠布达拉宫和大昭寺262

著名寺庙桑耶寺、扎什伦布寺和色拉寺266

著名的佛塔多吉丹佛塔和善逝八佛塔272

传说中的古寺十二镇魔寺282

其他建筑温乡石头宫殿和桑噶古托284

第十章唐卡中的藏医药

藏医药的历史溯源两千年的积累和传承290

藏医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形成与结构292

藏医对人体的认识三大元素和脉络294

藏医对治疗的认识问诊、望诊、触诊296

藏药的基本概况祖国医药史上的重要成果298

精彩书摘

什么是唐卡
绘画艺术的珍品
“唐卡”的含义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也叫唐嘎、唐喀。翻译成汉语,有几种说法:一称“卷轴画”,因为唐卡有画轴,也就是藏语所说的“唐薪”,它便于悬挂膜拜瞻仰和收藏携带;二称“布画”,三称“平面绘画”,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彩缎装裱的宗教美术品。根据唐卡的特点和功能作用,汉译为“卷轴画”较为确切。
唐卡的材质
唐卡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绘画或刺绣于布、绸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其材质比较丰富。如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而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经,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唐卡的绘制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其内容丰富,多为藏传佛教中的诸尊,如佛、菩萨、各教派上师等,也有描述藏族的历史、天文地理、藏医藏药、历史人物等。其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画面仍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唐卡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情,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前言/序言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国璀璨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据文献记载,唐卡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便已在西藏地区出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唐卡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发展成为技法精湛、用色考究、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成为深受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其画面不仅表现出了抽象的佛教理论,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内容,更体现了西藏地区的历史、地理、传说、文化、科技等。可以说,唐卡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浓缩了西藏地区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唐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神佛体系中的各种佛、菩萨、金刚、护法、天王、女性诸神等形象,他们或端庄安详、或愤怒威猛;我们还可以通过唐卡的描绘,知晓一段段历史故事或传说,如家喻户晓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高原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等;唐卡甚至创造性地描绘了西藏地区的医药科技等,如医药唐卡是藏医药传承中最生动、形象的医学教具,它们图文并茂地阐释了藏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药彩色挂图。
总之,作为一种展现西藏文化历史及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唐卡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唐卡收藏更逐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为了让更多喜爱唐卡的人们真正看懂、了解唐卡艺术,我们编撰了这本《唐卡艺术彩图馆》,分别从雪域高原的珍宝、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与鉴赏、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唐卡中的历史传说、藏传佛教中的祖师、唐卡中的诸尊、唐卡中的曼荼罗、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医药等10个方面介绍唐卡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
本书首先介绍唐卡的基础知识、制作方法及鉴赏知识,让读者对唐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按照唐卡的不同题材内容,分列唐卡中所描绘的佛教基本观、历史传说、各派祖师、神佛诸尊、曼荼罗、建筑物和藏医药等内容,精选数百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逐一详细分析和解说,让读者对唐卡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全书内容丰富,介绍系统,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家庭必备唐卡收藏百科全书。


敦煌壁画艺术的千年回响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佛教艺术瑰宝的权威著作 图书名称:《敦煌壁画艺术的千年回响》 作者:[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位知名艺术史学家的署名,例如:王世杰 教授] 出版社:[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例如:中华书局] --- 图书简介 《敦煌壁画艺术的千年回响》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鉴赏性与历史深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本书旨在以最前沿的考古学发现和最精深的艺术史理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析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恢弘历史、丰富内涵及其对世界艺术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叙事超越了单纯的图像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千年古画背后的社会结构、宗教思想演变、民族文化交融以及艺术技法革新。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解读丝绸之路上文明对话的史诗。 第一部分:历史的尘封与重光——敦煌的时代背景与营建历程 本书开篇立足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们首先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十六国时期莫高窟的肇建,历经北朝的粗犷雄浑,隋唐的盛世气象,五代宋元的承袭变革,直至晚唐的衰微。 【深度解析】 丝绸之路的枢纽作用: 详细剖析敦煌作为佛教东传的门户,如何成为不同文化——犍陀罗艺术、印度笈多王朝艺术、中原汉文化以及西域草原文化——交汇碰撞的熔炉。壁画正是这种文化杂糅的最直观体现。 石窟的官方与民间供养体系: 探究莫高窟从皇家敕建到地方豪族、僧侣乃至普通信众的层层供养结构,揭示壁画内容的选择与风格的演变如何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阶层的审美偏好与宗教诉求。 纪年与窟室的对应: 运用最新的年代学研究成果,精确对应不同洞窟的开凿年代,构建一个清晰的敦煌艺术风格演变的时间轴。 第二部分:图像的语汇——主题、叙事与象征体系 敦煌壁画的复杂性在于其海量的图像承载了极为精密的佛学教义和世俗愿望。《千年回响》将壁画内容划分为几个核心主题进行逐一辨析,以期还原其“图像化语言”的完整性。 【核心专题剖析】 1. 本生与因缘故事的视觉化: 深入解读“本生故事”(佛陀前世修行事迹)和“佛传故事”(释迦牟尼生平)。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故事的曲折,更是其叙事手法的世俗化和戏剧化过程,如何将深奥的佛教哲理转化为普通信众可以理解的“连环画”。 2. 净土变相的宏大构图: 重点剖析唐代最为辉煌的“净土变”(如极乐世界、弥勒经变)。本书将从建筑学、园林学角度分析这些变相图的空间构建逻辑,探讨其如何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和对理想国度的想象。 3. 密教与禅宗的渗透: 考察晚唐五代时期,特别是西夏时期,密教(金刚界、胎藏界曼荼罗的图像转化)和禅宗思想(如“说法图”的地位提升)对壁画题材的影响,展示了佛教教义本土化、中国化的艰难历程。 4. 供养人像与世俗生活的定格: 细致入微地研究供养人画像的服饰、仪态和背景环境。这些人物群像是研究中古时期社会风貌、服饰制度和世俗礼仪的第一手视觉资料,其价值不亚于正统宗教题材。 第三部分:技法的革命——颜料、笔触与时代风格的印记 艺术史的魅力在于对“如何画”的追问。《千年回响》投入大量篇幅,运用现代科学检测数据,剖析敦煌壁画的物质基础与绘画技法的演变。 【工艺与审美的交叉研究】 颜料的地域性来源: 探讨青金石(群青)、孔雀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的产地和来源路径。不同时期对昂贵进口颜料的使用频率变化,直接反映了当时丝绸贸易的繁荣程度与地方经济实力。 白描的巅峰: 专门设立章节研究敦煌壁画中的“白描”艺术。从北朝的线条力度到唐代“曹氏家传”的圆转流畅,再到晚唐的“铁线描”的成熟,我们将展示线条如何独立完成雕塑般的体积感和精神气质的表达。 晕染与赋色的科学: 分析石膏底层(基底)的处理技术,以及对“平涂法”和“凹凸法”(受光面与背光的对比处理)的运用。通过对飞天形象的分析,揭示唐代画家如何借鉴中亚的晕染技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充满生命力。 第四部分:影响与回响——敦煌对后世的辐射力 本书的收束部分,聚焦于敦煌艺术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艺术的持久影响,阐释其“回响”的真谛。 中原艺术的回流: 探讨唐代盛世气象如何通过壁画完成对中原审美趣味的反哺,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宋代寺观壁画(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的前身)的布局和人物造型上。 雕塑与彩塑的参照系: 壁画不仅影响绘画,也是石窟寺院中彩塑造型的“设计图”。本书将对比研究壁画与同期彩塑在面部表情、衣褶处理上的一致性,证明敦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世界遗产的警示与传承: 最后,本书关注当代对敦煌的保护工作,从科学保护的视角,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传承这份脆弱而伟大的文化遗产,确保其艺术精神不朽。 目标读者: 艺术史研究人员、佛教艺术爱好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历史地理及中外文化交流史学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审美有深度探究意愿的读者。 《敦煌壁画艺术的千年回响》,是全面认识中国古典宗教艺术巅峰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万象归一:中原哲学思辨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不是简单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宏大,它试图在一个框架下梳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脉络,但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内在的逻辑连贯性和对个体生命的关照。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大量的原文引用和精妙的注释,保证了学术的精准性,但最打动我的是,他总能在最抽象的概念中,找到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连接点。书中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宇宙观,深入剖析了古人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不同学派冲突时的态度——不偏不倚,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和深化的过程。这本书需要慢读,甚至需要反复品味其中的每一个转折和定义。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迷茫时,为你提供了一个沉静思考的框架。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日常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和从容了,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最近接触了一本叫《域外风物志:古代使节的旅行笔记》的奇书,它让我对“世界”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汇集了不同朝代派往西域、南洋乃至更远国度的使节的零散记录,并通过现代史学的梳理,构建出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早期国际交往图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原始的“他者”视角。那些使节们对异国风俗的惊奇、误解与记录,充满了未经修饰的鲜活感。比如,他们对某一地区奇特祭祀仪式的描述,那种混合着恐惧与好奇的笔触,远比后世的官方记录来得有趣得多。作者的考证工作令人佩服,他不仅翻译了残存的文本,还利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成果进行交叉验证,让那些模糊不清的地理名词和部落名称重新有了清晰的坐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老的探险精神,充满了“未知领域”的诱惑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早期的地理百科全书和文化冲击记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世界地图的想象边界。

评分

天呐,我最近发现了一本叫《古籍寻踪录》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文化宝库的新世界!这本书的装帧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摸上去的纸张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内容上,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那些失落的、鲜为人知的古籍挖掘出来,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抄写者、流传的坎坷和蕴含的智慧。比如,里面详细描绘了某本宋代孤本的修复过程,从残破不堪到重现光芒,那种匠人精神和对文化的敬畏,让我看得热泪盈眶。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对细节的捕捉令人叹为观止,他能把枯燥的文献考证写得如同悬疑小说般引人入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书,更是在介绍一种失落的“阅读生活”和“知识传承”的方式。看完之后,我立刻去图书馆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几部作品,那种由书引出更深层次探索的满足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了。这本书的配图也极其考究,虽然是黑白为主,但每一幅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增强了文本的厚重感。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文献和传统工艺有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叫《丝绸之路的色彩密码》的书籍,这本书简直是视觉的盛宴,知识的探险!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重点放在宏大的贸易史叙事上,而是聚焦于丝路上那些转瞬即逝的色彩——那些染料、矿石、宝石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的笔触轻盈却又不失深度,她能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地缘政治用极其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波斯蓝与中国青花的颜料差异,从矿物采集地到烧制温度的微小变化,如何最终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读起来简直像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调色实验。这本书的插图和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文物高清图,让那些遥远的色彩仿佛就在眼前跳跃。它让我意识到,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色彩密码”在悄无声息地互相渗透和影响。我甚至开始研究起一些古代的植物染料来,这本书彻底点燃了我对物质文化史的兴趣。对于那些厌倦了传统历史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让你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前段时间看了本关于《造园遗梦:江南私家园林的光影艺术》的书,真是太治愈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那些宏伟的皇家园林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江南士大夫的私人空间。作者似乎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情趣的隐士,他的文字里充满了对光影、水声、微风的敏感捕捉。书中对“借景”的描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会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分析某一天傍晚,透过某一扇漏窗,如何捕捉到邻家梅花的一枝红晕,以及这种短暂的美感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和计算的。文字的节奏非常舒缓,读起来就像在园中信步,每一步都有不同的风景和意境。更妙的是,这本书还附带了大量的园林手绘草图和尺度分析图,让你能清晰地理解那些看似随意的布局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密的几何学和哲学考量。它让我意识到,园林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文人在有限空间内对无限自然的诗意表达。对于那些追求内心宁静和生活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案头必备的心灵栖息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