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紫禁城墙高富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张震《[因画名室]与乾隆内府鉴藏》,林欢《徽墨胡开文研究(1765-1965年)》,刘玉文、刘玮《避暑山庄与辛酉政变》,刘辉《欧洲渊源与本土语境——从幻觉装饰到清富线法通景画》,此五种五册为紫禁书系第八辑。
内容简介
错视觉绘画(Trompel'oeil)是建立在透视法、明暗法等写实绘画技法基础上,但以制造极度逼真的三维空间和真实物体的视觉错觉为目的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产生于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幻觉装饰(Quadratura)代表了意大利错视觉绘画的高峰。这种艺术形式由耶稣会带到中国,用于装饰天主教堂,并服务于清宫。欧洲错视觉壁画与中国传统通景屏、贴落等绘画装饰形式结合而成的线法通景画,凸显了西方绘画技法和本土文化语境的结合形成乾隆朝宫廷的西洋风装饰热潮,但其创作由于中西交流逐步隔绝等原因,在乾隆末年基本完结。故宫博物院至今藏有清官早期油画以及乾隆年间线法通景画,这些作品是中西艺术交流的见证,亦保留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作者简介
刘辉,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出版部,编审,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博士,致力于中西美术交流史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如《康熙朝洋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兼论康熙皇帝对西洋绘画之态度》《清宫[孔雀开屏图]考证》《[乾隆古装雪景行乐图]考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欧洲错视觉壁画——源起与成熟
第一节 错视觉绘画(Trompel'oeil)的源起和概念
第二节 错视觉绘画的雏形——古罗马壁画
第三节 中世纪错视觉壁画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错视觉壁画
第五节 错视觉天顶画
第二章 巴洛克艺术与幻觉装饰高峰
第一节 巴洛克幻觉艺术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幻觉装饰(Quadratura)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18世纪幻觉装饰的余声
第三章 从幻觉装饰到线法通景画
第一节 耶稣会的海外传教事业
第二节 明末清初西方绘画传入中国
第三节 北京教堂的幻觉装饰艺术
第四节 西方绘画在清官肇始
第五节 中国透视理论著作《视学精蕴》
第六节 线法通景画的形成
第四章 线法通景画的中西交融
第一节 线法通景画的欧洲渊源
第二节 线法通景画的本土语境
第三节 中西交融的题材与形式
第五章 历史情境与图像意义
第一节 西域职贡,万国来朝——《清人画弘历阅孔雀开屏图》考证
第二节 纳得百景入君怀——《乾隆古装雪景行乐图》考证
第三节 真实与幻象——乾隆皇帝的哲学与戏剧
第四节 寿考为祺,子孙万代——清官生活与世俗追求
第六章 线法通景画的传播与消亡
第一节 民间线法通景画
第二节 线法通景画的消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紫禁书系:欧洲渊源与本土语境 从幻觉装饰到清宫线法通景画》量身定制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其他可能涵盖的艺术史、文化交流或建筑史主题,以确保其独立性和丰富性。 --- 图书名称:古都的密码:明清宫廷的礼制空间与符号构建 简介 《古都的密码:明清宫廷的礼制空间与符号构建》 深入剖析了中国明清两代都城——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制及其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涵与政治哲学。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史编年,将焦点置于“空间”如何被权力话语所编码、解读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揭示这座宏大都城背后所隐藏的宇宙观、统治逻辑与社会秩序。 全书共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关于明清宫廷礼制空间的完整叙事体系。 ---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的蓝图:都城选址与规划的宇宙论基础 本部分探讨了明清两朝营建北京城的根本出发点,追溯了古代中国“择中建都”的传统,并结合了《周礼·考工记》的理想蓝图与实际的地理环境制约。 核心议题包括: 1. 风水形胜与帝王气象: 详细考察了元大都向明清北京城的演变过程中,对龙脉、水系、山川走向的利用与改造,尤其关注城垣的内外朝结构如何映射传统的“山川形胜说”。 2. 中轴线的权力轴心: 深入分析了贯穿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这条“宇宙的脊梁”——如何被精确规划,以及它如何从最初的城市规划工具,演变为皇帝“君临天下、居于中央”的至高无上地位的视觉化表达。 3. 里坊制度的瓦解与重建: 考察了明代在营建紫禁城和内城时,对唐宋坊市制度的继承与革新,特别是内廷与外朝区域在功能划分、人员流动限制上所体现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 第二部分:制度的物化:宫殿的形制、色彩与等级序列 此部分聚焦于紫禁城及重要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内部的单体建筑,探究其在材料选择、色彩运用、屋顶形制上的“以制为礼”原则。 重点内容包括: 1. “黄”与“紫”的禁锢: 详细辨析了琉璃瓦的颜色等级——黄色(至尊)与绿色(次级)的使用范围,以及“紫禁”二字在天文学和儒家礼制中的象征意义。本书将分析这种颜色限制如何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隔离带。 2. 屋宇的等级密码: 系统梳理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屋顶形制在不同建筑上的排列组合,例如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所代表的至高无上,以及配殿、王府、官署之间的严格区分。 3. 陈设与陈规: 探讨了殿内梁枋上的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的主题内容,以及殿前陈设的铜器、香炉、蟠龙柱等构件,如何共同服务于皇帝的日常议政与重大典礼,使空间本身成为一部“礼仪教科书”。 --- 第三部分:园林中的“心性”修养:皇家园林的审美取向与政治隐喻 本部分将视野从严谨的宫殿拓展至皇家园林,分析帝王在休憩与游猎空间中追求的另一种权力表达——“天人合一”的诗意化实践。 研究方向涉及: 1. 摹写江山: 深入剖析清代皇家园林(特别是承德避暑山庄)中,如何通过叠山理水、移建名胜(如仿江南园林)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广袤的国土,实现对全国山河的象征性占有。 2. 山水间的哲学对话: 探讨康熙、乾隆等皇帝在园林中题写匾额、对联的文本意涵,分析这些文字如何将文人山水的情趣与君主的治国理念相结合,实现对“山水田园”的政治化解读。 3. 狩猎场与边疆治理: 特别关注木兰围场等狩猎区域的建筑遗存,揭示其在维护满洲旧俗、巩固满蒙联盟关系中的特殊礼仪功能。 --- 第四部分:流动的边界:宫廷生活与权力边界的日常侵蚀 最后一部分,本书关注礼制空间在实际运作中的弹性与张力,探讨外朝、内廷、后寝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一严密体系下,宫廷人物的生存状态。 关键议题包括: 1. 宦官与女官的“灰色空间”: 分析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如太监、宫女、后妃等非核心统治阶层如何在礼制许可的边缘地带,通过装饰、私藏、非正式交往来构建自己的亚文化空间。 2. 建筑的更新与叠压: 考察历代帝王对前朝遗留建筑的保留、改造或废弃行为,探讨这种“叠压式”的建造方式如何体现新旧政权的更替与对历史的重新诠释。 3. “礼”的维护与背叛: 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如重大祭祀失败、后宫失火等)的考察,反思当严格的礼制规范在现实操作中遭遇障碍时,空间符号所受到的冲击与随之产生的政治后果。 《古都的密码》 通过对明清北京城这一宏大“文本”的细致解读,旨在提供一种理解中国古代帝制政治的全新视角:即权力不仅存在于话语之中,更凝固于砖石、色彩与空间布局的每一个角落。 本书适合历史学、建筑史、艺术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与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