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丹 (1910.2.22-2012.1.21) 导演。福建华安人。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十岁随父回国。1928年在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学习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去上海,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次年任导演 。先后导演戏曲片《白金龙》、故事 片《飞絮》、《飘零》等。1934年后,在香港执导影片《翻天覆地》、《金 屋十二钗》等,揭露社会黑暗。抗日战争爆发后,导演抗日影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等。香港沦陷后,拒绝日本占领军 合作拍片的要求,潜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拍摄了揭露国民党 腐败统治的《天堂春梦》等影片。1949年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导演反映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军战斗生活的 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其中《渡江侦察记》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个人一等奖。1979年导演的《傲蕾?一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3年导演传记片《廖仲恺》,真实地展现了第yi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画卷,成功地刻画了廖仲恺的银幕形象,1985年获第五届金鸡奖zui佳导演奖 。 在五十六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特别是解放以后,电影界政治气候始终阴晴不定,多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难免折戟沉沙,在历次运动中断送了大好前程。而汤晓丹却能一一涉险过关,一路走到今天,主要得益他的座右铭:“沉默是金。”事实上正是如此,汤晓丹1949年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来自厂方分配的任务,而很少出自他的自主选择。 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没有记录,相反,在他的事业生涯中保存了相当篇幅的日记,其中相当一部是与电影有关的。在日记中,汤晓丹记述在电影界的所见所闻,更多的则是从事电影导演的工作的情况,涉及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国家电影政策的发展,而这些从是口头传达而非有文件可循的。对于研究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 目前,汤晓丹日记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的内刊《影博?影响》连载,已到1951年,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书记录了一名老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坚持,折射出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1950—1991年)老一辈的导演和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热爱、执着和不懈的努力坚持。日记中反映,汤晓丹从1950年开始,就是带病工作,与很多新中国第yi代的著名编剧、制片人、摄影师、作曲家以及其他的电影人合作。拍摄时,为找到合适的外景地,路上不断遇险,碰上泥泞的山路车辆无法行进只能步行,出车祸,路上找不到吃饭的地方,路遇大雨洪水,等等,这些问题在为每一部电影寻找合适外景地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再遇到。在外景地艰苦的条件下拍摄,如遭遇不断的暴雨、洪水、地震,无法正常拍摄。剧组人员早出晚归,但因为天气不配合突然变天下雨,或者洪水地震,经常一天什么也拍不到,等等问题。三年自然灾害,缺吃缺喝的情况下摄制组自救开荒种地,坚持拍摄。作为导演如何面对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字里行间中都有栩栩如生的体现。同时,从本书的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时的特殊年代中,老一辈电影的日常生活琐事,家长里短,为生计“斤斤计较”,不多的收入支撑日常生活的艰辛。
汤晓丹(1910—2012年),福建华安人,著名电影艺术家,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第yi代导演。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见长,身为布衣导演,获“银幕将军”美誉,代表作《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廖仲恺》等。“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奖第yi人。
蓝为洁,汤晓丹的夫人,著名电影剪辑师,晚年致力于整理电影史。
1954年6月18日
我听说洪水会泛滥,心里特别急,担心《渡江侦察记》的任务完不成,所以叫×××找了一辆大吉普车,与葛鑫、李生伟、徐进等冒雨到荻港了解汛情。只到镇口车子就不能走了,因为一片汪洋,看不见可行车的公路。司机说,两天大雨,江水猛涨,倒流的江水冲垮了小堤,河水冲向公路。河水过膝,一般长筒套鞋都不顶用。我们只得脱了鞋,赤脚趟水向前走。沿途的民房和商店,都浸泡在水里。榨油公司门口,拉了粗绳子,系着大木桶游来游去作水上交通工具。老百姓坐在木桶里荡游来荡游去,他们被送到高坡上,周围堆满了从自己屋里搬出来的生活用品,有的还搭起了临时草棚挡风雨。本来有座高高的和平桥,现在只剩下一点桥面浮在水中,远远望去简直像只石头船停靠在河中。葛鑫冒出一句“我们的和平受到了威胁”。这时有条小船划向我们,愿意把我们送到对岸高坡上。我们告诉木船主人说: “我们不是要上高坡,我们是要向前到十里厂去。” 木船主人只走短途赚钱,远一点的地方不肯去,我们只好一步一步向前提脚涉水前进。很吃力才看见十里厂的美工布景人员围在一起束手无策,望水发呆。我们碰头后,决定连人带材料等车子来装好运回常兴乡住地。于是丁辰带我们去看另外一条堤。徐进还在附近找到一条大木船把十里厂景点的工人和器材运走。我们每人都是提着沉重的高筒套鞋,一手拄着粗木棒,沿着房屋顶下过膝的浑浊水往前走。在回程途中经过镇口时,发现本来就被洪水冲垮的堤的缺口更大了,泛滥到公路的水面更宽了,除了湍急汹涌的水流,水面上只有我们上影厂的几个人还在挣扎着往前走。饿着肚子回到住所,已经是下午快三点钟了。吃了中饭,没有休息,立即去“三山”景点查看。慕思荣和高营长执意与我们同去,因为慕思荣的腿有老伤,我们叫了吉普车,还有二辆摩托车在前面开路。 “三山”那条堤的堤外河水快浸越过堤高了。堤内的水与江水衔接,如果再继续涨很快就会淹没它的堤,根本无法加工拍戏。唯一的一点希望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回程途中,大家都低着头,闷声不响。晚上,紧急会议决定,把夜景的戏改成内景拍。堤的戏搬回上海崇明搭景拍,并且据荻港现有条件,灵活掌握能抢时间拍多少就拍多少。还把侦察兵上岸和吴老贵、小马送情报受阻的戏仔细研究了一番,力争能拍完再离开。反正大家出主意,大家按主意行动,不算心齐。这种特殊困难条件下,心齐就是力量,就是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快凌晨三点了我才睡下。
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那种叙事的节奏感和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钟表匠,将时间、情绪和光影一丝不苟地组装在一起。读他记录每一次观影感受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观察事物的角度非常独特,总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镜头语言中,提炼出导演想要传达的深层意图。那种将个人直觉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的文风,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他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在解构一个电影的灵魂,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把那些转瞬即逝的影像瞬间,凝固成了永恒的文字。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光线变化的那几段,那种对氛围的营造力,完全可以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特定的放映厅,重新体验一遍作品的震撼。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看得出来印刷厂下了不少功夫。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搭配着清晰锐利的黑色字体,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特别是那些电影剧照的插页,色彩还原度极高,光影的层次感都完美地捕捉到了,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胶片时代特有的那种颗粒感和温度。每次翻阅的时候,那种触觉上的愉悦感,都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一会儿。装订方面也十分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完全是按着可以长久收藏的标准来制作的。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尊重,在现在这个数字阅读越来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光是看着它们整齐地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心里踏实,像收藏了几件艺术品。
评分读完这几册书,最大的感受是,电影不仅是娱乐,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一个文化情绪的载体。日记中的每一篇记录,都像是一块琥珀,将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文化思潮、社会氛围,以及作者个人的哲学思考,清晰地封存了起来。尤其是那些关于时代变迁带来的电影美学转变的观察,写得尤为精辟。你会发现,许多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电影叙事手法,在当时是多么具有开创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度解读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影像艺术是如何介入并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情感投射的。它让“看电影”这个日常行为,提升成了一种更具自觉性的文化参与。
评分整套书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虽然是日记体的形式,但整体上展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它不仅仅记录了某部电影的观后感,更像是勾勒出了作者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心路历程和社会观察。翻开任何一卷,你都能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厚度,不同年份、不同心境下的思考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调式的阅读体验。最妙的是,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一部你原本以为自己很熟悉的经典老片,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带到你面前,让你产生“原来我以前根本没看懂”的惊叹。这种知识的增量和视角的拓展,才是优秀非虚构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推动着读者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影像记忆。
评分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篇幅这么长的记录,但奇妙的是,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信赖感”。作者的表达非常真诚,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腔调,更像是跟一个非常博学的挚友在进行一场私密的、深入的对谈。他会坦诚地分享自己对某些争议性作品的第一反应,那种未经修饰的原始情感,反而在阅读中建立了强大的共情基础。而且,书中涉及的电影类型极其广泛,从早期的欧洲艺术片到后来的类型片都有涉猎,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观影视野。每次看完一篇记录,我都会立刻去搜索相关电影的资料,那种知识链条被激活的感觉,非常令人满足。它不是强迫你接受观点,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探索电影艺术的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