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万物有色:电影色彩语言研究》从自然意象的角度切入,对电影中自然物象的呈现、自然色彩的运用及其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作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片,分别对“花:爱与美”“大地的果实:食与性”“鱼:对比与和谐之美”“蝴蝶:美、爱、自由”“树:万物有灵”几种自然意象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及意义进行阐释、解意,为读者再现了影片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解读方式。书稿语言流畅、优美,意象化、诗意化,亦不乏理论深度。
作者简介
李力,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编剧。影视编剧作品:电影《旗》(获“金鸡奖”儿童片、导演、作曲三项提名奖,高校影视学会剧情片特等奖);电影《都市童话》(获德陶科隆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男主角奖,中国电影“金坞奖”中小成本影片、摄影两项提名奖);电影《夏天,有风吹过》(获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新人奖、女配角奖,大学生电影节教育题材创作奖);电影《旗袍套上燕尾服》、电影《光明使者》;电视剧《风雨天禄堂》等。出版专著《电影色彩学》《影视摄影艺术学》《镜头在说话》《经典电影影像分析》,散文集《众妙-一阅读电影之美》,译著《拍摄*美大自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意象、自然意象与色彩语言
第一节 意象概念梳理
第二节 自然意象及其审美
第三节 色彩是沉默的自然语言
第四节 自然意象的电影色彩语言
第一章 一花一世界:美与爱
第一节 玫瑰之书: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第二节 樱花物语:刹那即永恒
第三节 小小《雏菊》:纯洁的爱,无辜的牺牲
第二章 大地的果实:食与性
第一节 苹果的罪与美
第二节 葡萄与酒:大地的血液
第三节 黄色菠萝:《重庆森林》《立春》
第四节 绿色成长:《青木瓜之味》
第五节 《石榴的颜色》:夏天的心脏
第三章 彩色小鱼的影像美学:对比与和谐之美
第一节 鱼的意象梳理及彩色小鱼的影像美学
第二节 纯度对比——《斗鱼》:美与暴烈
第三节 色相对比、轻重对比:《三轮车夫》
第四节 冷暖对比——《雏妓》《冰冷热带鱼》
第五节 红绿补色对比:《悬崖上的金鱼姬》
第六节 色彩调和与和谐:《金鱼的记忆》《岁月神偷》《恶女花魁》
第四章 蝴蝶意象的三个文化向度:美、爱、自由
第一节 爱之蝶:《梁祝》《剑蝶》
第二节 《悲梦》:庄周梦蝶,黑白同色
第三节 自由之美:《潜水钟与蝴蝶》
第四节 蝴蝶文身:《燕尾蝶》《蝴蝶之恋》
第五节 死亡与灵魂之转义:《蝴蝶飞》
第六节 梦想之蓝、生命之绿:《蝴蝶》《蓝蝴蝶》
第五章 生命之树:万物有灵的自然意象系统
第一节 种植自然之树:《种树的牧羊人》
第二节 纯洁爱情之树:《山楂树之恋》
第三节 跨时空沟通之树:《美梦成真》
第四节 庞大的故乡之树:《台湾往事》
第五节 绿色飞翔之林:《卧虎藏龙》
第六节 永恒哲思之美:《生命之树》
第七节 《阿凡达》:万物有灵,循环共生森林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编者的话
前言/序言
时值中国传媒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资助项目正式选定了十部支持专著,这是我校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又一成绩。
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为了落实学校科研支持政策,更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2014年,李克强总理与历年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交流时曾提到,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是国家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国家创新的未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学术发展也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校60年来,我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产出了大量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信息传播领域,我校广大教师正确面对我国信息传播事业飞速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形势,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科研热情,坚守着学校的殷切期望,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提供的战略契机,以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信心面对挑战、迎接挑战,积极开展多领域、内容丰富的科研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两个学科均排名第一。
目前我校的3个学部(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文法学部)、1个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5个直属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MBA学院)是文科科研和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源泉。同时,学校文科方面还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动画学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等部级研究机构13个和校级科研机构40个,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先后有2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更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荣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含金量较高的奖项。众多奖项和数字的背后,凝聚的正是全校思想活跃、朝气十足的广大青年教师夜以继日、笔耕不辍的成果,他们是真正帮助我校文科科研日益发展壮大的薪火相传的主力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万物有色:电影色彩语言研究》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将侧重于电影色彩理论、历史、技术、美学和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力求详尽且具有专业性,且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书具体内容的描述,而是围绕该主题领域的广阔前景展开: 图书名称: 《万物有色:电影色彩语言研究》 系列丛书: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 图书简介: 在光影交织的电影叙事世界中,色彩绝非仅仅是视觉的装饰,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感知和文化记忆之中的强大语言。它以无声却有力的姿态,渗透到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渲染以及意识形态构建的每一个层面。本书《万物有色:电影色彩语言研究》,作为“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学者文丛”的组成部分,旨在对电影色彩这一复杂而迷人的研究领域进行一次系统性、多维度的深度探索。它将目光投向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生成、流变、功能与意义,勾勒出一部跨越技术革新与美学思潮的色彩编年史。 一、色彩的本体论与感知基础 本书的理论基石在于对“色彩”这一现象的哲学与科学层面的审视。电影色彩的有效性,首先依赖于人类视觉生理学的基础,以及色彩心理学中对特定波长光线与情感反应的既定关联。研究将深入探讨从早期摄影的单色调(如棕褐色与蓝印相)到现代全彩成像过程中,色彩的物理属性如何被编码并最终被观众解码。我们关注光线如何塑造空间感、体积感,以及色彩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符号系统,在潜意识层面影响观众的叙事接收和情绪共振。这部分内容将厘清电影色彩的“硬件”——技术实现,与“软件”——人类心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二、电影色彩的历史演进与技术驱动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色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息息相关。从早期的手工着色、染色工艺,到九色鹿式的剪纸镂空技术,再到特吕弗(Technicolor)时代的饱和三原色体系,以及数字后期制作中无限制的调色工具(Color Grading),每一次技术飞跃都重新定义了电影的视觉边界和叙事可能性。本书将梳理这些关键技术节点,分析它们如何分别服务于不同的艺术思潮——例如,早期色彩对奇观的追求,与五十年代后对自然主义色彩的回归之间的张力。重点将放在分析不同技术体系下,调色师和摄影指导如何利用特定的色彩频谱和对比度,构建出独有的视觉风格。 三、电影叙事中的色彩语义学 色彩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叙事功能,它远超背景补充的角色,是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人物命运的关键要素。本书将系统考察色彩的语义学结构,将其归纳为环境色、情绪色和象征色三大范畴。 环境色与空间营造: 探讨如何通过特定的色温、饱和度与明度,快速建立起故事发生地的地域性特征、时间维度(如黄昏、深夜)与社会氛围(如压抑、繁荣)。 情绪色与人物心境: 分析特定色彩(如蓝色、红色、绿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携带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映射角色的内在冲突、心理状态的转变或命运的转折点。例如,从高饱和度的暖色调到低饱和度的冷色调的过渡,通常标志着叙事基调的重大变化。 象征色与意识形态: 考察色彩在寓言式叙事和意识形态表达中的作用。从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批判,到对政治立场的隐晦表达,色彩符号学为解读电影文本提供了深层次的工具。 四、跨文化视野下的色彩解读 色彩的意义并非普适不变,它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万物有色》将拓展研究的地域和文化边界,对比东方与西方,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如亚洲、欧洲、拉美)中对核心色彩(如红色、白色、黑色)的惯用解读方式。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代表纯洁的白色,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象征哀悼。通过跨文化比较,本书试图揭示电影制作者如何在跨国传播中处理和转化这些文化敏感的色彩符号,以达到全球观众的普遍理解或特定的文化反思。 五、当代电影的色彩美学与未来趋势 进入数字时代,调色已成为电影制作流程中最为核心的艺术决策之一。本书将关注当代电影(尤其是流媒体时代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的新趋势,包括“电影感”的重塑、对特定流派(如科幻、恐怖片)色彩范式的偏离与回归。研究将深入探讨诸如“高动态范围”(HDR)技术对色彩表现力的影响,以及虚拟现实(VR)和沉浸式媒体对传统二维平面色彩叙事模式的挑战与革新。 总结展望: 《万物有色:电影色彩语言研究》不仅仅是对电影史的梳理,更是对电影艺术中“可见之美”如何转化为“可感之思”的一次深刻叩问。本书希望为电影理论研究、影视艺术教育以及行业实践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持,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每一帧画面背后那无处不在、却又难以言喻的色彩力量。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由光与色构筑的,充满隐喻与张力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