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一:名师精心编写。一本院校心理学院教授精心编写,致力于相关专业教学数十载。
★推荐二:考研真题汇编。涵盖近10年考研真题,经典真题全部保留,所有真题详细解析
★推荐三:技巧点拨归纳。每章知识小结强化解读技巧,对考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
★推荐四:课后习题全解。本书对教材课后习题进行了全面详细解答。
★推荐五:海量模拟习题。结合知识点与考点,精选海量练习试题并给出详解,以供考生强化演练。
★推荐六:4套统考考研真题及解析+5套全真模拟考研试题及解析
本书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王磊教授编写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配套考研辅导书。
解题技巧详解+课后习题全解+考研真题实战+题海战术演练=完美KO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依据张厚粲等主编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章节进行编排,一共有14章,章节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考点归纳”,根据往年考研真题,以及知识重要程度,总结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使读者能够有针对性的把握知识点;
第二部分是“名师串讲”,主要是针对本章的重要考点进行要点总结;
第三部分是“思考与练习题解析”,主要是针对《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的课后思考题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练习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于章节内容要点的把握;
第四部分是“考研真题汇编”,心理学考研主要是全国统考,也有部分院校是自主命题,这一部分主要是精选了心理学近些年来的统考试题,以及部分学校的自主命题;
第五部分是“模拟练习精练”,以章节的形式,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提供考生一个自我检验的机会;
第六部分是“本章重点知识小结”,主要对本章节知识点再次进行梳理,并结合考研题目分值对章节内容在整门课程中地位进行阐释。
最后整理了近四年考研真题与参考答案,并设计了5套模拟试题,提升考生的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
王磊,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主讲课程:本科生:心理统计;心理测量(校级视频精品课程);SPSS软件操作。研究生: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继续教育学院:幼儿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训练。主、参编著作包括:《个体与群体视角下的合作倾向性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大》、《孩子有了新朋友》、《心理学导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国内教材似乎都喜欢正儿八经说事情,貌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方式,所以教材常常让学习者望而却步。可心理学如果考研的话,这本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推荐的参考书,旨在化繁为简,以解取胜。
——考研论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考点归纳
名师串讲
思考与练习题解析
考研真题汇编
模拟练习精练
本章重点知识小结
第二章 统计图表
第三章 集中量数
第四章 差异量数
第五章 相关关系
第六章 概率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第九章 方差分析
第十章 x2检验
第十一章 非参数检验
第十二章 线性回归
第十三章 多变量统计分析简介
第十四章 抽样原理及方法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模拟试题一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模拟试题二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模拟试题三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模拟试题四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模拟试题五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针对心理学考研学生、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学教师以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编制的。本书主要依据张厚粲等主编的《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章节进行编排,一共有14章,章节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考点归纳”,根据往年考研真题,以及知识重要程度,总结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使读者能够有针对性的把握知识点;
第二部分是“名师串讲”,主要是针对本章的重要考点进行要点总结;
第三部分是“思考与练习题解析”,主要是针对《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的课后思考题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练习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于章节内容要点的把握;第四部分是“考研真题汇编”,心理学考研主要是全国统考,也有部分院校是自主命题,这一部分主要是精选了心理学近些年来的统考试题,以及部分学校的自主命题;第五部分是“模拟练习精练”,以章节的形式,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提供考生一个自我检验的机会;第六部分是“本章重点知识小结”,主要对本章节知识点再次进行梳理,并结合考研题目分值对章节内容在整门课程中地位进行阐释。最后整理了近四年最新考研真题与参考答案,并设计了5套模拟试题,提升考生的应用能力。
具体编写工作分配如下:王磊(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全书体例设计与统稿工作;李欣(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徐振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负责近三年真题整理与解析。王磊,李欣,宋谨负责了全书的文稿撰写工作,同时李欣还对全书进行了文稿的整理和校对工作。
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紧扣考研大纲,结合权威教材,解析重点、难点。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个引言,它是对考研内容的一大概括,从复习关键,考研大纲,教材比较等方面对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的框架和脉络做了一个梳理,能使考生形成心理统计的知识轮廓,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
2.本书的知识体系以最新考研大纲为主线,结合《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第3版权威教材,庖丁解牛,仔细分析每一章节重点和难点,能让考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章节重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3.知识点与考试内容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体例安排上,本书即重视重要知识点的精选,同时为了巩固所学内容,配以历年考研真题,通过题目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把考试重难点敏记于心,实现了理论(重要知识点)与实践(真题练习)的有机结合。
4.依托一线教师,内容更有时效性。本书编写者都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教师,有多年的统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教材重要知识点,考研题目动向有着敏锐的感知,因此,在考点终结上紧跟时代发展,保证撰写内容的时新性和有效性,使考生能够系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迅速捕捉考试要点,强化学习效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心理统计的有关著作和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引用了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吸收了他们的某些思想,在此谨对这些成果的著作权所有者和出题导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深入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研究者以及对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系统、全面且深入的参考读物。它不仅梳理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更着重于这些理论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的应用与实践,力求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本书的内容编排严谨,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力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精髓。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导论与发展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首先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1 何为教育心理学? 我们将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入手,阐明其作为连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键桥梁作用。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是学习者在教育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以及社会互动等多个维度,旨在理解和优化学习过程,提升教育效果。 1.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追溯教育心理学的历史根源,从早期哲学家对儿童发展的思考,到教育测量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等思潮的兴起,我们将梳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演变脉络,分析不同时期代表性学派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例如,认知革命如何将研究重心从外部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理论如何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 1.3 研究方法 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我们将强调科学研究在教育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解读和应用研究成果。 1.4 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 展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如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结合、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跨文化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渗透等,为读者勾勒出学科的前沿图景。 第二章:学习者的发展 2.1 认知发展 详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等,阐释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发展特点,如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形成过程。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理论如何指导教学设计,例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2.2 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探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依恋理论等。我们将分析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自我概念形成等对学习动机、课堂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关注青少年期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学业的影响。 2.3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深入分析智力、学习风格、个性特质、学习差异(如阅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如何影响学习。我们将强调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别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 第二部分:学习的理论与过程 本部分将聚焦于学习的本质、机制以及不同理论的视角。 第三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1 经典条件反射 剖析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具体教育情境(如建立课堂规则、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来阐释其应用。 3.2 操作性条件反射 详细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包括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塑造学习行为、管理课堂纪律中的应用。我们将讨论塑造、消退、泛化和分化等概念。 3.3 行为主义的教育启示 总结行为主义理论在程序化教学、行为矫正、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贡献,并指出其局限性,如对内部认知过程的忽视。 第四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4.1 信息加工理论 将学习视为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提取和输出的过程,介绍感知器、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将重点阐述注意、理解、组织、复述、联想等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 4.2 认知图式与知识组织 探讨图式理论、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如何帮助学习者构建和组织知识,促进深度理解和知识迁移。 4.3 认知学习的教学应用 分析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优化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过程,例如使用助记术、提供组织性工具、促进元认知发展等。 第五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1 认知建构主义 强调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介绍皮亚杰的知识图式同化与顺应过程,以及“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的理念。 5.2 社会建构主义 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PD)概念,以及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我们将深入讨论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等教学模式。 5.3 建构主义的实践启示 分析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6.1 观察学习 详细介绍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包括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再现、动机)以及模型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榜样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 6.2 自我效能感 深入探讨班杜拉关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理论,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努力程度、毅力和应对挑战的影响。我们将提供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6.3 社会认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榜样示范、提供积极反馈、帮助学生设定可实现的目标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部分:学习动机与情感 本部分将探讨驱动学习行为的内在力量,以及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第七章:学习动机 7.1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分析其来源、特点以及对学习的影响。 7.2 主要动机理论 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如韦纳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如何解释学生的学习动机。 7.3 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 提供一系列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如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设置挑战性任务、提供有意义的反馈、鼓励自主选择、培养学习兴趣等。 第八章:学习中的情感与情绪 8.1 情绪的本质与功能 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认知评估以及情绪在学习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8.2 学习相关情绪 分析焦虑、兴趣、幸福感、挫败感等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我们将特别关注学习焦虑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8.3 情绪管理与学习 探讨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情绪智力,帮助他们理解、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与学习策略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帮助学习者掌握高效的学习策略。 第九章: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9.1 学习目标的确立 介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如何制定清晰、可测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限(SMART)的学习目标。 9.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探讨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点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资源。 9.3 教学方法的选择 分析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条件及实施要点。 9.4 教学评价的设计 探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如测试、观察、作品集、演示等,以全面了解学习效果。 第十章: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10.1 学习策略的分类 介绍陈述性策略、程序性策略、条件性策略等,如复述、精细加工、组织、寻求帮助等。 10.2 元认知理论与实践 强调元认知(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控)在高效学习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分析计划、监控、评估等元认知活动,并提供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 10.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选择和应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鼓励他们进行策略的反思和调整。 第五部分:课堂管理与教育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十一章:课堂管理 11.1 课堂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阐述课堂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于营造有序、积极、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并介绍有效的课堂管理原则。 11.2 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 探讨如何通过明确的规则、积极的师生关系、尊重的沟通来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11.3 预防与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分析课堂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干扰他人、违纪等,并提供预防策略和有效的干预方法。 11.4 合作学习中的课堂管理 探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二章:特殊教育需求与辅导 12.1 理解与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介绍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天赋异禀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等的特点,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12.2 个性化教育计划(IEP) 探讨如何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制定和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 12.3 学习辅导与咨询 介绍学校心理辅导在学业适应、情绪困扰、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与辅导员协作。 第十三章:教育研究与专业发展 13.1 参与教育研究 鼓励教育工作者关注教育研究动态,理解研究方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不断改进教学。 13.2 终身学习与专业成长 强调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进行专业反思,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书力求内容详实,覆盖面广,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奥秘,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最终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