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树梅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发动机
  • 汽车理论
  • 内燃机
  • 发动机原理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汽车技术
  • 车辆工程
  • 汽车维修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9148
版次:3
商品编码:1197380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汽车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本书常用符号表
第一篇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基础2
第一节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2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7
第三节热力过程分析12
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18
思考题22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24
第一节发动机的理论循环24
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27
第三节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
强化指标31
第四节发动机的热平衡35
第五节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及国内技术
应用现状36
思考题39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0
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0
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43
第三节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46
第四节可变配气机构与可变进气管50
第五节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53
第六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57
思考题63
第四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64
第一节概述64
第二节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
原理66
第三节废气能量的利用72
第四节发动机增压新技术概述75
第五节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75
第六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81
思考题90
第五章燃料与燃烧热化学91
第一节发动机的燃料及使用特性91
第二节燃烧热化学98
第三节燃烧的基础知识100
思考题102
第六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
燃烧104
第一节燃料喷射与雾化104
第二节柴油机的燃烧过程112
第三节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114
第四节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分析124
第五节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125
第六节柴油机的电子控制130
第七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138
思考题146
第七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147
第一节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147
第二节汽油机的燃烧过程148
第三节汽油机的燃烧室154
第四节汽油机的稀薄燃烧系统157
第五节汽油机的电子控制165
第六节工程应用实例一(文摘)172
第七节工程应用实例二(文摘)176
思考题180
第八章发动机的特性181
第一节发动机工况、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
参数的关系181
第二节发动机的负荷特性183
第三节发动机的速度特性185
第四节柴油机的调速特性191
第五节发动机的万有特性194
第六节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
的大气修正198
第七节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199
思考题202
第九章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203
第一节排放物及危害203
第二节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
净化技术206
第三节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219
第四节柴油机的噪声232
第五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238
思考题243
第十章汽车发动机新型燃烧方式244
第一节均质混合气压缩着火
(HCCI)244
第二节汽油机的HCCI燃烧246
第三节柴油机的HCCI燃烧251
第四节均质混合气引燃255
思考题258
第十一章发动机试验259
第一节发动机试验的种类及有关标准259
第二节功率与燃油消耗率的测量260
第三节发动机其他参数的测量271
第四节发动机台架试验275
思考题278
第二篇汽 车 理 论
第十二章汽车的动力性280
第一节汽车的动力性指标280
第二节汽车的驱动力281
第三节汽车的行驶阻力285
第四节汽车的动力方程292
第五节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295
第六节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与动力特性图300
第七节汽车的功率平衡303
第八节装有液力变矩器的动力特性305
第九节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308
第十节汽车的驾驶性能312
第十一节汽车动力性试验315
思考题319
第十三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320
第一节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320
第二节汽车在各工况下的燃油消耗321
第三节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325
思考题329
第十四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
确定330
第一节发动机功率的选择330
第二节传动比的选择330
第三节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
确定动力装置参数333
思考题335
第十五章汽车的制动性336
第一节制动性的评价指标336
第二节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337
第三节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340
第四节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347
第五节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350
第六节自动防抱死系统357
第七节制动能量的回收358
第八节汽车行驶安全性发展动向360
思考题361
第十六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363
第一节概述363
第二节轮胎侧偏特性366
第三节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
输入的响应特性370
第四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统
的关系375
第五节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379
第六节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382
思考题385
第十七章汽车的平顺性及通过性386
第一节汽车的平顺性386
第二节汽车的通过性390
思考题395
参考文献396

前言/序言

  随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急需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方面的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等院校,其相关专业发展迅速。为满足教学的需要,1997年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沈阳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的有关教师共同编写了《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1版)这本教材。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下,本书第1版5年时间连续印刷了7次,2005年完成修订工作,第2版10年来连续印刷了16次。
  在过去的十年里,汽车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和降低油耗,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得到了快速推广与应用,不仅如此,各种新型燃烧理论也不断被提出并得到了实践。同时,为了全方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有多所普通本科院校明确将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提出“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应用和实践”。这也正是本书在编写和修订过程中一直贯穿的原则,同时融入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等相关内容。
  本书第1版在教学内容方面就做了尝试,增加了诸如电控汽油喷射、柴油机电控和可变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运用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安排了多篇文摘供读者借鉴。而第2版则是在保持基本编写原则及原书结构和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学习发动机原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汽车发动机的新技术、试验方法、汽车驾驶性能、汽车安全性能、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等内容。
  本次修订更新和增加了发动机性能指标参数;将第2版第十章中的进气系统可变技术、汽油机稀薄燃烧系统和电子控制、柴油机电子控制等成熟技术的内容分别编入本版相应的章节中;增加了新内容“汽车发动机新型燃烧方式”;完善了发动机排放后处理技术的内容,并更新排放法规、测试方法等内容;工程应用实例选用了最新的文章供读者借鉴,并对第2版中的错误加以修正。
  第3版按授课时数约80学时编写,其中发动机原理部分45学时,汽车理论部分35学时。教学时可根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增、减学时。
  第3版的主要内容有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型燃烧方式、发动机试验、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及通过性等。
  本书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冯健璋和侯树梅主编。冯健璋编写第三、四、八章,侯树梅编写第五、七、十、十一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才编写第一章,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盖玉先编写第十五、十六、十七章,沈阳大学的凌永成编写第二、六、九章,南京工程学院的杨雪梅编写第十二、十三、十四章。本书由原山西省机械厅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房邵平担任主审。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原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王景祜高级工程师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引用了国内有关内燃机刊物中的一些论文,在此也向论文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随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和内燃机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方面的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等院校的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发展迅速,而该专业的教材又十分缺乏。为满足教学的需要,1997年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学院等院校的有关教师共同编写了《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1版)这本教材。
  教材内容本着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紧跟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在教学内容现代化方面做了尝试,增添了诸如电控汽油喷射、柴油机电控和可变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运用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安排了多篇文摘供读者借鉴。
  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下,本书第1版5年来连续印刷7次。
  由于汽车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需要,我们在保持第1版“基础理论够用,突出应用,跟踪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基本编写原则及原书结构和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第2版增添了一些学习发动机原理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汽车发动机的新技术、试验方法、汽车的驾驶性能、汽车安全性能、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等内容,并对第1版中的错误加以修正。
  第2版的主要内容有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发动机试验、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发动机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第2版按授课时数约80学时编写,其中发动机原理部分45学时,汽车理论部分35学时。教学时可根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增、减学时。
  本书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冯健璋主编,并编写第三、四、八章,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学院的盖玉先编写第十五、十六、十七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才编写第一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侯树梅编写第五、七、十、十一章,沈阳大学的凌永成编写第二、六、九章,南京工程学院的杨雪梅编写第十二、十三、十四章。本书由山西省机械厅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房绍平担任主审。
  第2版在修订过程中还得到了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王景祜高级工程师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引用了国内有关内燃机刊物中的一些论文,在此也向论文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2005��1随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和内燃机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方面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发展迅速,而该专业的教材又十分缺乏。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1997年8月在威海和10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高工专机械工程类专业协会汽车技术分会教材工作会议制定的《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材编写大纲,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大学、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学院等院校的有关教师共同编写了本书。
  作为工业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要宽但不很深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教材内容本着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为紧跟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在教学内容现代化方面做了尝试,增添了诸如电控汽油喷射、柴油机电控和可变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运用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中安排了7篇文摘供读者借鉴。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性能指标、工作过程、废气涡轮增压、内燃机特性、内燃机的电子控制、排放和噪声,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作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以及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等。本书按70学时(发动机原理40学时、汽车理论30学时)编写。
  本书由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冯健璋主编,并编写了第二、三、七章,侯树梅编写了第四、六、九章,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孟晓红编写了第一、五、八章,南京机械专科学校的丁家镛编写了第十、十一、十二章,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学院盖玉先编写了第十三、十四、十五章。本教材由房绍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审。
  本书为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大专教材,可作为相近专业的参考书,也可供这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考。
  本书引用了有关教科书、内燃机专业期刊的许多资料;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杨占军、郑长松二位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使用本书的同志指正批评。
  编者1998��11

《汽车工程学:动力、结构与现代趋势》(第三版) 内容简介 《汽车工程学:动力、结构与现代趋势》(第三版)是一部深度剖析汽车系统核心要素的权威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精深的汽车工程知识体系。本书在继承前版扎实理论基础之上,紧密追踪汽车工业的最新发展脉络,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汽车的动力总成、车身结构、底盘系统、电气系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阐述。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对汽车技术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第一部分:汽车动力系统——能量转换的艺术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构成汽车“心脏”的动力系统,重点在于其工作原理、性能优化以及未来演进方向。 内燃机(ICE)技术精进与挑战: 尽管新能源汽车势头迅猛,但内燃机技术仍是当前汽车工业的基石。本书将详尽解析各类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的进气、燃烧、排气和冷却等核心循环过程。我们会细致讲解不同燃烧模式(如直喷、均质压燃、稀燃)的技术原理及其对效率和排放的影响。此外,涡轮增压、可变气门正时/升程(VVT/VVL)、缸内直喷(GDI)等关键技术如何提升发动机性能、降低油耗和排放,都将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探讨。同时,针对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本书将重点分析后处理技术,如三元催化器、颗粒物捕集器(GPF/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的工作原理和发展。 新能源动力系统:颠覆与融合: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的未来。本书将全面梳理和解读当前主流的新能源动力系统: 纯电动汽车(BEV): 重点介绍电动机的类型(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及其工作原理、驱动控制策略。电池技术是BEV的核心,本书将深入分析锂离子电池(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的化学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热管理以及安全性。同时,充电技术(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无线充电)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重要性与发展也将得到详尽阐述。 混合动力汽车(HEV): 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如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分析其动力分配策略,如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协同工作模式,以及能量回收制动(Regenerative Braking)的关键技术,阐述其在提升燃油经济性方面的显著优势。 燃料电池汽车(FCEV): 聚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工作原理,解析氢气储存、管理以及电堆的结构与性能。探讨燃料电池在长续航里程和快速加注方面的潜力,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动力总成控制策略: 无论何种动力系统,高效精确的控制是实现最佳性能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先进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和车辆控制单元(VCU),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执行器控制、故障诊断以及能量管理优化等。 第二部分:汽车结构设计——安全、轻量化与舒适性的平衡 本部分将聚焦汽车的骨骼与肌肉,探讨其结构设计如何兼顾安全、轻量化、刚度和舒适性。 车身结构与材料: 详细分析汽车车身的基本结构形式,如承载式车身(Monocoque)和非承载式车身。重点探讨车身在碰撞中的吸能与缓冲设计,如溃缩吸能区、乘员保护区。材料选择是现代汽车设计的重要环节,本书将详尽介绍高强度钢(HSS)、超高强度钢(UHSS)、铝合金、镁合金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等轻量化材料在车身结构中的应用,分析其力学性能、加工工艺以及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底盘系统:动态性能的保障: 底盘是连接车身与车轮的桥梁,关乎汽车的行驶、转向和制动性能。 悬架系统: 深入解析独立悬架(如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和非独立悬架(如扭力梁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其对操控性和舒适性的影响。探讨主动悬架、电磁悬架等先进技术如何实现动态的减振和支撑。 转向系统: 详细讲解液压助力转向(HPS)、电动助力转向(EPS)和电子机械助力转向(C-EPS)的工作原理,以及四轮转向(Four-Wheel Steering)等提升操控灵活性的技术。 制动系统: 深入剖析液压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制动辅助系统(BA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主动安全技术。分析碟式制动和鼓式制动的工作特点,以及陶瓷刹车等高性能制动技术的应用。 轮胎与轮毂: 探讨轮胎的花纹设计、结构、尺寸参数及其对抓地力、燃油经济性和噪音的影响。分析轮毂材料(如铸造铝合金、锻造铝合金)对簧下质量和车辆性能的贡献。 第三部分: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智能化与互联化的驱动力 本部分将聚焦汽车的“神经系统”,解析电气和电子系统如何实现汽车的智能化、舒适性和安全性。 车载网络与通信: 详细介绍汽车内部常见的通信总线协议,如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FlexRay以及以太网(Automotive Ethernet)等,阐述它们在不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之间数据传输中的作用。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 探讨人机交互界面(HMI)的设计,包括触摸屏、语音控制、导航系统、多媒体播放以及与外部设备的互联(如Apple CarPlay, Android Auto)等。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这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热点。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ADAS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LKA)、盲点监测(BSM)、泊车辅助系统以及360度全景影像等。深入解析其背后的传感器技术(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和融合算法。 车联网(V2X)与自动驾驶: 探讨车辆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2V, V2I, V2P)如何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展望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分析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L0-L5)的技术需求、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汽车照明与电源管理: 介绍LED、激光大灯等先进照明技术。分析车载电源系统的组成,包括发电机、电池(12V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DC-DC转换器等,以及它们在整车能耗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汽车的未来趋势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放眼未来,探讨汽车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重塑汽车设计与制造。 轻量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探索更先进的轻量化材料(如先进高强度钢、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潜力,以及结构优化设计和集成化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更极致的轻量化目标。 智能化与网联化深度融合: 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I)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包括自动驾驶算法的优化、预测性维护、个性化驾驶体验的提升以及车队管理等。 循环经济与绿色制造: 关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制造过程以及报废回收等环节,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与梯次利用技术。 新型出行模式: 展望共享出行、按需出行等新型交通模式对汽车设计和制造提出的新需求。 《汽车工程学:动力、结构与现代趋势》(第三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最新的工程实践,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全面且富有前瞻性的汽车技术发展图景。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的原理阐述和对前沿技术的解读,激发读者对汽车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思考,助力其在瞬息万变的汽车行业中掌握核心竞争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已经一段时间了,说实话,第一眼看到书名,我就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技术书籍。我本身并不是汽车工程师,也没有深厚的机械背景,所以一开始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我望而却步,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印着文字和各种图表,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尝试着从目录入手,想要找到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但即便是“发动机的组成部分”这样听起来比较基础的标题,展开的内容也远超我的想象。例如,关于活塞环的部分,我以为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形状和作用,结果里面却详细讲解了活塞环的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工作原理、与缸套的配合间隙、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制。每个细节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甚至看到了关于不同材质活塞环在高温高压下膨胀系数的计算公式,这对我来说完全是天书。然后是关于气门的部分,我原以为就是发动机的进气和排气开关,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气门的密封原理、材料的耐高温和耐腐蚀性、气门弹簧的刚度计算、以及气门正时系统的工作方式。我甚至看到了一些关于气门升程曲线的分析,以及不同升程曲线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让我感到头疼的是一些关于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公式,这些公式我早就还给老师了,现在看到它们出现在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中,更是让我无从下手。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很多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流程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每一个箭头、每一个标记所代表的含义。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完全理解书中的很多内容,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字典,你可以随时翻阅,查阅你需要的知识点,但要把它当成小说一样从头读到尾,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难度实在太大。我更倾向于把它放在书架上,作为一本参考资料,在遇到一些汽车相关的问题时,再来尝试翻阅,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评分

当我收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时,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对汽车的内部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才发现这本书的“打开方式”似乎与我预期的有所不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学术,充满了各种我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例如,在介绍气缸密封性时,书中不仅仅提到了活塞环,还详细讲解了气门油封、曲轴油封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密封效果。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油封材料的耐油性和耐高温性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油封设计来提高密封性能。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减震和降噪技术,书中不仅提到了传统的平衡轴和减震器,还涉及了一些先进的主动降噪技术,例如通过控制发动机的运行参数来抵消振动。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振动模态分析和声辐射理论的讨论,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我尝试着去理解“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工作原理,书中详细阐述了ECU接收的各种传感器信号,例如空气流量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以及ECU如何根据这些信号来控制喷油量、点火时刻等参数。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模糊控制和PID控制在ECU中的应用,这让我对现代汽车的智能化有了更深的认识。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废气再循环(EGR)系统、以及颗粒物捕集器(GPF)的作用。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排放标准(如国六、欧六)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发动机设计和控制策略来满足这些标准。这本书的图表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我看到了一些表示发动机扭矩曲线和功率曲线的图,还有一些表示发动机温度分布的模拟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让我认识到,汽车发动机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精妙得多。

评分

这本书《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浅尝辄止”的态度来了解汽车工作原理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汽车的书籍琳琅满目,大多数都写得通俗易懂,即使是零基础的人也能看个大概。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当我打开它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我敢肯定,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丝毫没有考虑过非汽车工程专业的读者。例如,在讲解燃烧过程时,书中不仅涉及了化学反应方程,还详细分析了火焰传播速度、爆震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空燃比来优化燃烧效率。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我尝试着去理解“缸内直喷”技术,以为只是把燃油直接喷入气缸,但书中却详细描述了喷油嘴的结构、喷射压力、喷雾角度、以及喷射时刻对燃烧效率和排放的影响。我甚至看到了关于不同喷射策略(如一次喷射、二次喷射、多次喷射)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对发动机性能和油耗的影响。还有关于涡轮增压的部分,我原以为就是给发动机加装一个涡轮,增加进气量,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涡轮的工作原理、增压器的类型(如废气涡轮增压、机械增压)、以及如何通过涡轮泄压阀来控制增压压力。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涡轮响应速度和迟滞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涡轮设计来改善这些问题。这本书的图表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我看到了一些表示气缸压力随曲轴转角变化的曲线图,还有表示喷油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劝退指南”,让我意识到自己离真正理解汽车发动机还有很远的距离。

评分

刚拿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和“厚重”。我平时就喜欢阅读一些关于科技和工程的书籍,但对于汽车发动机这种高度复杂的机械系统,我一直以来都只是抱着一种“大概了解”的态度。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这本书的开篇就涉及了大量的物理和化学概念,例如关于内燃机的热力学循环,书中详细介绍了奥托循环、迪塞尔循环以及混合循环,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推导过程。我甚至看到了关于熵和焓的概念在发动机工作中的应用,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然后是关于材料科学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金属材料在高温、高压、高腐蚀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例如活塞材料的选择、缸套材料的耐磨性、以及气门材料的耐高温性。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合金成分、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的讨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平常的认知范围。我尝试着去理解“燃烧室的设计”,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形状燃烧室的优缺点,还分析了燃烧室容积、压缩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爆震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燃烧室形状来抑制爆震的讨论。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我原以为就是简单的机油泵和油道,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润滑油的粘度、抗磨损性、清净性等性能指标,以及不同润滑方式(如压力润滑、飞溅润滑)的工作原理。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润滑系统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建议。这本书的图表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我看到了一些表示气缸温度分布的彩色图,还有一些表示曲轴受力的有限元分析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震撼,它更像是一本汽车工程师的“宝典”,让我看到了汽车工程领域的博大精深。

评分

拿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我最初的期待是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保养和维修汽车的实用技巧。然而,翻开书页,我才发现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完全不一样。书中关于“发动机的曲轴和连杆”的介绍,我原以为只是简单描述一下它们的形状和连接方式,结果它却详细讲解了曲轴的材料强度、锻造工艺、以及动平衡的重要性。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曲轴受力分析的图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曲轴设计来降低发动机的振动。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燃烧室设计”,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形状燃烧室的优缺点,还分析了燃烧室容积、压缩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爆震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燃烧室形状来抑制爆震的讨论。我尝试着去理解“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废气再循环(EGR)系统、以及颗粒物捕集器(GPF)的作用。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排放标准(如国六、欧六)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发动机设计和控制策略来满足这些标准。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原理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让我觉得,它更适合那些正在学习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或者想要成为汽车工程师的人阅读,对于我这种普通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本“高难度”的读物。

评分

我收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关于汽车追逐和引擎轰鸣的画面,我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速度与激情的故事。然而,当我翻开书本,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连串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这让我原本充满期待的心情瞬间跌落到了谷底。书中关于“气门正时系统”的描述,我原以为就是简单的说一下气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结果它却详细解释了凸轮轴的型线设计、摇臂的传动比、以及正时链条(或皮带)的张紧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我甚至看到了关于变气门正时(VVT)和变气门升程(VVL)技术的原理分析,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优化气门工作特性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燃油经济性。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润滑油的物理性质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油底壳的设计、机油泵的流量特性、以及油道的布局对润滑效果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润滑系统来降低发动机的磨损。我尝试着去理解“点火系统”的构成,书中详细介绍了高压线圈的工作原理、火花塞的电极间隙、以及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电子点火和分电器点火的对比,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点火时刻来提高燃烧效率。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原理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严谨性和深度让我意识到,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极其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过程,它远比我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

当我拿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先在网上搜索了这本书的一些评价,希望能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令我意外的是,大部分的评价都集中在书籍的专业性、深度以及其对汽车工程师的价值上。我本身是一名普通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兴趣更多地停留在驾驶体验和外观设计上,对于发动机内部的运作原理知之甚少。我打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比如“缸体”、“缸盖”、“曲轴”、“连杆”、“活塞”、“凸轮轴”等等,这些名词我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听过,但对其具体的结构和功能却一无所知。然后是各种复杂的公式和图表,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的公式,还有一些表示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流程图和性能曲线图。这些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尝试着去理解“四冲程循环”的工作原理,书中详细描述了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细节,包括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机、活塞的运动轨迹、以及气缸内压力的变化。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气门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凸轮轴的形状来优化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间。然后是关于发动机冷却系统,我原以为就是简单的水箱和风扇,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冷却液的成分、散热原理、水泵的工作方式、以及节温器的作用。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冷却方式(如风冷、水冷)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冷却系统来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率。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原理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让我感到望而却步,它更像是一本为汽车工程师量身打造的教科书,而不是为普通爱好者准备的科普读物。

评分

当我收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学习汽车的奥秘”的心态,想着能对家里的汽车有更深入的了解。然而,这本书的打开方式,让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低估了它的“难度系数”。书中关于“活塞组件”的描述,我原本以为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活塞、活塞环和连杆,结果它却详细讲解了活塞的材料选择(例如铝合金、铸铁)、活塞裙部的设计、活塞环的槽口形状、以及活塞销与连杆大头孔的配合间隙。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活塞形状对燃烧效率和热膨胀影响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活塞设计来降低发动机的噪音。然后是关于“曲轴和飞轮”,书中不仅讲解了曲轴的制造工艺和材料强度,还深入分析了曲轴的平衡问题,以及飞轮的质量和惯量对发动机平稳运行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曲轴受力分析的图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曲轴设计来降低发动机的振动。我尝试着去理解“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水泵的叶轮设计、散热器的结构、以及风扇的转速控制对冷却效果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冷却介质(例如水、乙二醇)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冷却系统来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率。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原理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让我感到,这更像是一本为汽车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量身打造的“圣经”,而我这种普通爱好者,恐怕只能在其中“仰望星空”了。

评分

当我拿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即开始阅读,而是先被它厚重的体积和专业的气息所震撼。我原本对汽车的了解仅限于日常驾驶,对于发动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开篇就涉及了大量我从未接触过的概念,例如关于“气缸和活塞组件”的描述,书中详细阐述了气缸壁的材料、加工精度、活塞的形状和材质,以及活塞环的密封原理。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活塞在高温高压下膨胀系数的计算,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活塞设计来降低摩擦损耗。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水箱和风扇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冷却液的成分、散热器的结构、以及水泵的流量特性。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冷却方式(如风冷、水冷)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冷却系统来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率。我尝试着去理解“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润滑油的粘度、抗磨损性、清净性等性能指标,以及不同润滑方式(如压力润滑、飞溅润滑)的工作原理。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润滑系统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建议。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原理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是一门极其精密的科学,它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的知识。

评分

收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3版)》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像看一本技术手册一样,里面会清晰地列出各种零件的规格和功能。然而,实际阅读过程,却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书中关于“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的描述,我以为就是简单说一下进气门和排气门,结果它却详细讲解了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机、气门弹簧的刚度、以及气门座的密封原理。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气门升程曲线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气门设计来提高进气效率。然后是关于“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喷油嘴结构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燃油泵的压力特性、燃油滤清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燃油管路的布局对燃油输送效率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燃油喷射方式(如缸外喷射、缸内直喷)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燃油供给系统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我尝试着去理解“发动机的润滑和冷却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润滑油的粘度和流变性、油泵的流量调节、以及冷却液的沸点和冰点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不同润滑方式(如压力润滑、飞溅润滑)的适用场景,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润滑和冷却系统来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这本书的配图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剖视图和原理图,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这些图表,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让我意识到,汽车发动机的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我所能想象。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就这包装 你们良心不痛吗?书都折皱了,而且还脏兮兮。真是佩服 。

评分

内容丰富

评分

只能看懂小部分

评分

就这包装 你们良心不痛吗?书都折皱了,而且还脏兮兮。真是佩服 。

评分

只能看懂小部分

评分

只能看懂小部分

评分

内容丰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