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企业面临的难题不是如何盈利,而是如何管控。国企改革汹涌大潮下,国资监管方式从管企业变为管资本,相应的管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本书以国务院63号文为指导意见,加上仁达方略对于项目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向读者传播新常态下国企改革集团管控新趋势。此外,本书也对国企改革下,其他集团管控相关的影响和变革,进行了探讨,在当下国企改革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实时价值。
仁达方略是国内领先的大型管理研究与咨询机构。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政府及非盈利组织提供从发展战略、组织变革、运营改善到文化管理、品牌提升的专业服务。
仁达方略素以提供操作性强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著称,以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战略目标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仁达方略注重实证研究,在战略、组织、集团管控、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成果,首创了多套行业领先的管理理论和咨询模型,并在电力、机械制造、烟草、煤炭、金融、通信、汽车、房地产等众多行业的咨询实践中得到普遍验证,进而被业内人士广泛使用和借鉴。
主要荣誉: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荣获渣打银行 “成长性新锐企业奖”
荣获品牌中国总评榜 “中国咨询业十大专业品牌”
仁达方略系列丛书:
企业战略系列丛书
集团管理系列丛书
集团管控系列丛书
企业文化系列丛书
人力资源系列丛书
经理人系列丛书
第一章从“婆婆”到“老板”1
第一节企业归位市场之日,国企改革成功之时3
第二节破冰之举5
第三节国资退往哪里,又进往哪里7
【专题】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进程9
第二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15
第一节投资和运营公司的区别17
第二节国资公司运营的关键问题18
第三节国资公司的竞争与合作29
第四节重组了,战略变了,管控模式怎能不变32
【案例】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远致投资打造国资产业基金群34
第三章集团管控新趋势39
第一节战略中心型组织41
第二节价值服务让总部变得更出色45
第三节一体化管理49
第四节党组织和董事会,谁是领导54
第四章管控模式63
第一节管控模式选择65
第二节解密63号文71
第三节分类后,不同类别国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74
【案例】L国资公司管控模式选择78
第五章首脑:总部定位83
第一节打造强势总部85
第二节价值型总部服务与监督90
第三节集团虚胖,还应提升总部发育能力92
【案例】西北S控股集团总部定位96
第六章骨架:组织设计99
第一节战略决定结构101
第二节业务组合103
第三节选择组织结构类型104
第四节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创新109
【案例】HS集团转型发展与组织结构调整113
第七章对抗野蛮人:法人治理121
第一节法人治理是混改关键123
第二节国企法人治理乱象126
第三节股权激励:控制权新暗道132
【专题】兼并重组后,如何确定股权比例136
第八章血肉:责与权141
第一节不同管控模式下的责权体系143
第二节权责失衡的国企决策怪现象146
第三节集团责权体系变革路径150
【案例】D集团战略调整下的责权体系构建152
第九章灵魂:业绩评价157
第一节分类后的业绩考评体系159
第二节公益类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161
第三节国企高管激励计划162
【案例】新兴际华164
第十章新形势大转型169
第一节国际化171
【案例】去印度卖手机176
第二节转型发展179
第三节潮退风停之后185
参考资料189
公元前81年,汉帝国的朝堂之上举办了一次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公开辩论会。一方是主张官办事业的桑弘羊;另一方是一群儒生。一个叫桓宽的人如实地记录了这次辩论的内容,写成一部流传至今的奇书,此书名曰《盐铁论》。
随后的两千年,官办经济在激烈的争论中一路发展至今: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已经达到百万亿规模,巨无霸型的央企资产动辄也以万亿元计算;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出口的产品组成中,汽车、机电产品、港口和矿山机械、高速铁路,甚至核能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始成为主流;论产能,水泥、粗钢、玻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前茅。
功,不言而喻;过,却也有目共睹。
地产热时,国企扎堆房地产,地价和房价扶摇直上,民怨沸腾;基金热时,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各式基金,动辄规模上百亿元,热衷“挣快钱”,越来越接近华尔街的“玩法”,真正实业投资却鲜有涉猎……民间对于国企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
究竟是“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国有资本究竟该投往哪里?国企改革究竟怎么改?是继续当事无巨细插手的“婆婆”,还是当操控股本的“老板”?随着一系列文件出台,国企改革路径逐渐清晰,未来发展之路日渐明朗。
仁达方略有幸在这一轮国企改革中参与其中,并与众多国企并肩而战、出谋划策,在历史的洪流中贡献作为民间智库的力量。
丛书总序
全球化和新常态下的管理困境与出路
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三大国家战略强力推进,“十三五”规划蓝图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马加鞭,中国有106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国资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创业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企业整体面临许多管理困境:还没有完成市场化,又面临全球化挑战;还没完成工业化进程,又面临信息化变革;还没建成战略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又面临瞬息万变的环境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困扰;还没完成内部制度改造,又面临企业再造和重组;还没有国际化经验,又面临跨国公司的压力。总体而言,企业体量日益庞大、规模日益庞大的发展趋势依旧没有改变。但在这表面红火的现象背后仍难掩国有企业虚火旺、民营企业发展乏力的事实。尽管一直以来“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没有改变,但管理的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分不清经营与管理的差别,邀请经济学家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更有企业用一时的经营业绩掩盖管理水平的低下与尴尬,企业的经营业绩像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企业发展难以持续和稳定下来。我们知道,小企业试错成本低,风险和损失小,但大型集团企业一旦失误,成本高昂且牵连甚广,断不可如此稀里糊涂地交学费——试不起,也错不起。
目前,我们的企业本来就整体上缺少管理经验的积累,偏又遭遇国际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再加上知识经济、信息化技术狂飙突进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加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这“一低一高”,我们能走的无非两条路:一是照“本”宣科,加紧管理学的研究,让理论先行一步,能够给予管理实践以真正科学理性的指导;二是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发现、研究标杆企业的优秀基因,通过对标,缩短我们跟优秀的管理先进的企业之间的差距。
但是,现实中这两条路我们走得都不够顺畅:学术界在学科准备方面严重不足,至今在实证研究方面缺少经验和积累,在具体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时候力不从心;企业方面,或缺少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或疏于彼此之间以及跨界的传播交流,因此,优秀企业的管理得不到有效的提炼总结,发挥不了共生共长的作用。
基于这些现实,我和我的团队多年来坚持研究和探索,试图在企业看似纷繁的管理实践背后探寻其内在规律。我们以市场的手段扎扎实实地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研究先行企业(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的方法论、得与失,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提炼、提升,形成系统的方法论,然后再回归到实践,通过和企业的深度交流、咨询、论坛、峰会、文章、图书出版等各种形式,指导实践的展开。我们力图把企业的运作规律呈现出来,形成真正的“中国式管理”,进而凝结成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以支撑我们的集团企业未来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管理学在中国,这是一定的。在企业如此丰富多彩、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实践基础上,探求理论为企业发展发挥作用的模式,生生不息,成长出影响世界的管理思想,产生管理大师,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在管理领域浸淫得越久,就越觉其迷人之处;我们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觉其博大精深;我们的积累越厚实,就越觉其丰富多彩。感谢伟大的时代给予我们接近并体会其真谛的机会,感谢各界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感谢客户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应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发展和丰富我们的成果。
为了满足这样的现状,帮助企业认清当前的形势,掌握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方法论,仁达方略秉承“开创管理前沿、辅助产业领袖、共谋企业未来”的使命,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时注入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案例,从而集结形成这套书,包含《集团管控》《法人治理》《企业文化重构》三部
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著作,和我们以前出版的图书既形成延续,也连成序列。我们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成为企业的助手;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一部分;我们还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输出国门,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
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北京骄阳吐火,仁达方略公司古朴典雅的办公楼里,明清式样的家具在阳光里闪耀着迷人的光;同学们(公司内部的相互称呼)或高谈阔论,或埋头工作,随处可见的绿植生机盎然,11点准时播放的司歌催人奋进。从我办公室望出去,慈寿寺的玲珑塔巍峨耸立,古朴而庄重;昆玉河静静流淌,波光粼粼,安静的河畔不时有车辆快速掠过,急切而有序。所有的场景温馨而活力四射。祝福我们的同学,祝福我们的企业,祝福我们的时代,祝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我一直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优化感到困惑,觉得它就像是一门玄学,很难找到一个普适性的模型。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了我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强调了组织架构设计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他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架构(如职能型、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授权和激励机制,来激发组织活力,避免出现“大公司病”。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有韧性的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我对“集团管控”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总觉得它像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系统,让人难以捉摸。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它其实是可以被拆解、被理解、被有效实施的。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束手无策的复杂企业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集团战略与运营层面如何协调一致时的论述,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在什么情境下这样做才最有效”。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一次深度思考的过程。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接受一场专业的“企业诊断”培训。作者从多个维度对集团管控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无一不涉及到。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谈到风险控制和合规性管理的部分,他并没有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上升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阐述。他通过对一些知名企业在风险管控方面失误的案例分析,深刻揭示了忽视风险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稳健的集团管控体系,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增长,更能为其抵御外部风暴提供坚实的屏障,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战略落地”的书。作者深刻地理解了集团管控的核心在于如何将集团的整体战略有效分解到各个子公司和业务单元,并确保它们能够协同一致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集团层面的战略规划与各业务单元的战术执行如何有效衔接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有效的 KPI 设计、绩效考核以及跨部门协作机制,来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集团管控并非是静态的制度堆砌,而是动态的、不断优化的管理过程,需要高度的战略意识和灵活的执行能力。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充斥着各种我听不懂的术语和抽象的模型。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大相径庭。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即便是在讲述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时,也辅以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尤其是在探讨集团内部信息流转和决策机制时,作者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如何优化决策流程以减少层层审批的冗余,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集团上下目标一致。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正在企业中摸索前行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找到了很多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很好、给公司买的
评分咨询公司写的书,案例比较有用
评分不错哦,价格便宜,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太好了,是正品的书,送货也快
评分不怎么好,很没有深度。写书人很浮躁。
评分内容不错
评分内容可以,但书的材质不好,像盗版。
评分东西很好用,物流很快,点赞啊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物流也比较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