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德鹏 著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学术史
  • 清末民初
  • 革命思潮
  • 历史人物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1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7552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章太炎评传,评的是作品,传的是人生,好在仍有意气挥洒,且不失雄强,或可称之为太炎先生的隔代传心之作。

萦绕此书的不是重整山河的热烈乡愁,而是重启记忆之门,与太炎先生一起走过二十年的天真与感伤:从《訄书》、《中华民国解》到《俱分进化论》、《五无论》、《四惑论》,之后融入了《齐物论释》,融入了鲁迅的平民性、农人傲骨,最后,在《破恶声论》、《阿Q正传》、《孤独者》中,师徒二人雄赳赳地联手打败了时间。

作为一个研习法律史的教书匠,作者执迷于章太炎的一枝热笔,倚着两扇空门,琢磨着“士别三日”样的问题:章太炎人如其名,有一双火眼,游侠气质的火眼,这双火眼是如何观望中国的法律变革的?章太炎是谜一般的革命家,学问好,又有佛学的底子,每以道家文体,写出佛家慈悲,这是怎样的一种风格?章太炎迷恋旧时文化,仿佛一个落难的富家公子,隔着玻璃窗望见别人在自家旧宅宴乐,总怀着深刻的尊严感。如何看待这种中国知识人阶层常有的尊严感?章太炎不是在浇水,而是为革命之花浇蜜。人称“章疯子”的他每每故做不同,其实是真正不同。我们这些晚辈后生,有时间,有精力,有自由,却舍不得拼命,舍不得疯狂,是不是有必要琢磨一下他的疯魔?

章太炎从未获得一个所谓的“官身”,如他所说,打破书斋,只能慈悲地打破它。阅读此书,就是与章太炎一起慈悲,一起来打破自己心上的冰山。


作者简介

孙德鹏,法史学者,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清末民国宪法史,著有《疲劳的颜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从走上讲台到过上一种手边有几本书的教书匠生活,始终都有点不期而遇的感觉,所幸仍乐此不疲。


目录

引言 章太炎的位置

壹 世有大儒

“神经病质”

儒侠

一个佛学的根底

古文学光荣的结局

贰 天下有亟事

少年气盛

先有良俗,后有宪政

废科举

立宪舆论

五位大臣

中国语境

大权统于朝廷ꎬ庶政公诸舆论

为时已晚

否定者章太炎

叁 理想过高的宪法

立宪国之国体问题

立宪国之权力问题

“精神性”宪法观

1903 年

合群与独立

肆 大知闲闲

何谓近代?

近藤邦康与列文森

谁是革命军?

«革命之道德»

有学问的革命家

«訄书»

进化论

以法律为诗书

«齐物论释»

礼不下庶人

带着抵抗的成长

伍 天朝议院: 从“ 通达民情” 到“ 毒黎庶”

作为方法的中国经验

传统的立场:“通达民情”

衙门与“爱汉者”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民本与议院

«瀛寰志略»

«代议然否论»

陆 光复前后

俗态可掬

共和之美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二次革命

柒 练兵者袁世凯

王气渐失,兵气日盛

乱世枭雄

棋子

捌 洪宪帝制

一个共识

民意不可违

法无戏论

玖 民国遗民

京师冠盖之区

龙泉寺

洪宪元年

尾声 满地江湖吾尚在








前言/序言

文化的意思,就是自说自话。如两个孩童“聊天”,看似热火朝天,其实是各自咿呀。待到他们长大成人,便会生出些执念。“忠诚”亦是一种执念,为了有序可循而被江湖围困:宁犯朝廷之法,不负江湖之义。

章太炎这个人,有童真的一面,也有义气的一面,太炎先生的笔热得滚烫,下起笔来却是冷静得不得了。 他不会把周遭当作废墟,古文学的诗意固然灿烂,然而只在语词的意义上才有韵味。华丽过去早已消失,一去不复返。如果做不成进步社会的宠儿,那就干脆做个令人憎恶的幽灵,怀着慈悲的幽灵。

与那些废墟中呼唤旧日虚荣的声音不同,章太炎的声音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种语言。他是竭力避免感伤哀怨ꎬ一面是勉勉强强的历史自豪感,另一面却是坚硬的“民族主义”。“废墟中的忧伤”,“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不过是三流画家的庸俗画作——把美人之死置于画幅的中央——章太炎厌恶这样的画家。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节奏。清帝逊位,民国初建,中国是翻新中夹杂着不舍。人们乐见共和国之进步,却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跟博物馆一样。

章太炎心中也有这样的一座博物馆。放逐、废黜、谋杀、争权夺利、夷为平地的种种故事,构成了帝国重生的巨大画幅。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寂静如空宅的一座座宫殿,人人视之为老朽破旧的怪物。在这个灰色国度里,人们不是在对抗哀伤,就是把它一点一点地内化为自己的哀伤。只有一个章太炎,在这个忧伤的国度里宣称:即便全世界都是凉的,他的笔也不会失了温度。

风格这个东西是宿命的。章太炎的人生里既有果敢,也有退却,总怀着大信。他远远观望,一尘不染,如游吟诗人。据说荷马的名字有碎片收集者(pieces-together)的之意。诗人者何? 敏感于人世变迁,用颤抖的笔勾画出一条连绵不断的感知溪流,在章太炎那里,这个溪流是革命的意识流。

一个好作家一定是比读者先感到厌倦,才能有创造力暴发的新起点,章太炎就是这样的好作家。思想界的突变、反抗、阻塞、挣扎与摒弃,全在数年间发生。尽管写作风格极端,章太炎也与同代人一样,生活在平常人的遗憾中。他是用文字的碎片把自己包装成另一个人,这些碎片暗暗指向一个神秘的海滩,他和他的读者绕过迷宫才能到达,旅程漫长,但充满快乐。

章太炎的文字很轻,让人看到包裹着事物的空气,于是,读者便进入到一种奇特的飘浮状态。对于这个状态,有人视之为自治领地,也有人看到一座装满无知与怀疑的地窖,章太炎是时时游离于这两座城池。他的一支笔是肯定中有怀疑,否定中又藏着肯切。

对于中华民国,章太炎一直心存疑惧: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且不管人们做什么,都是中国式的中国人;另一方面,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意味着一种假象。一个面具,他可以从容地处理掉那些欧洲的难题、美洲的难题、日本的难题,而且从来都不是“盲目”地处理,也并不受什么特别的约束。人们只是用新的取代了旧的,或者是用旧的克服了新的。

民国是个巨大的梦境:革命者捱过无数的不眠之夜,民众却鼾声如雷。读书人彻夜高谈阔论,洋车夫却梦着面包,没人在乎什么失落的家园,倘是家破人亡也就罢了,痛苦的是家破人不亡。章太炎毫不犹豫的放了一把火,才惊醒了梦中人,把个阿赖耶识也一举拆穿。

讲佛学也好,谈齐物也好,都是章太炎从古人那里继承的精神血统。谁拒绝这个血统,谁就失了志气,再怎么激昂也掩盖不住丧气话的疲态。

曹植说“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到底不如曹操的«秋胡行»:“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人生,还是一意向上的好,太炎先生和他的中国都是乐在其中。

幸甚至哉,歌以言志。人生本可超然,上智定怀此愿,是为序。



满地江湖吾尚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1895—1916) 一部探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诗的著作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片面解读的历史阶段——从甲午战败的屈辱到辛亥革命的激荡,再到民国初建的迷惘(1895—1916年)。本书的主线聚焦于国学大师、革命先驱章太炎(1869—1936)的生平、思想嬗变及其在中国政治、文化格局重塑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一部以章太炎的个体经验为切片,透视整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挣扎与选择的群像史。 核心关切:传统与现代的艰难交汇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着清朝对外军事失败的顶峰,更对支撑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士人体系造成了致命的认知冲击。章太炎,这位出身于江南传统士绅家庭、接受过完整旧式教育的学者,其一生恰好横跨了传统学问的巅峰与现代政治的漩涡。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探讨章太炎如何在其深厚的国学根基之上,逐步完成了对西方思潮的吸收、批判与融合,最终构建出一种既反抗帝制、又蔑视西方自由主义“浅薄化”倾向的独特革命哲学。 我们细致考察了章太炎在光绪年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早期思想交锋。彼时的章太炎,还是一个坚定的改良主义者,渴望在维护“国粹”的前提下实现制度革新。然而,百日维新的失败及其后对保皇派的失望,促使他转向更为激进的革命道路。本书将重点分析他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将古典民本思想(如黄宗羲的“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进行比对和熔铸,形成了其极具个人色彩的反清理论。 思想的棱镜:国粹、种族与革命哲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展现章太炎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并非一个简单的“西化学者”,他的革命动力源自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强烈维护。我们深入分析了章太炎在《民报》时期发表的系列文章,特别是那些关于“种族革命”的论述。这里的“种族”概念,并非全然等同于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界定,而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认同。他试图通过唤醒汉民族的“历史记忆”来动员革命,这既是他反抗满清统治的有效武器,也为后世解读其思想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书中详尽梳理了章太炎在狱中所著《民国新论》等关键文本,探讨他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排满义士,转向对国家本质、共和政体构建的反思。他反对袁世凯的专制复辟,并非单纯因为立场上的对立,而是基于他对“人权”与“民主”理解的深度。他认为,真正的民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否则,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的暴政。 江湖的尺度:流亡、监禁与知识分子的坚守 1895年至1916年间,章太炎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漂泊。“满地江湖”的意象,既描绘了清末民初政局的纷繁复杂、派系林立,也象征着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本书特别关注了章太炎在日本时期的革命活动、他与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之间的时合时分,以及他两次入狱的经历。 这些“江湖”中的节点,构成了我们理解章太炎“不合作”精神的关键。他与革命党人的决裂,源于他对革命成果的焦虑。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他眼中更像是一场权力的更迭,而非社会和思想的彻底革新。本书对辛亥前后章太炎的处境进行了细致的还原:他拒绝担任任何官职,以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姿态,保持着对新生政权的批判性距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的独裁倾向而再次被囚禁。这段时间,他沉浸于对《说文解字》等古典文献的整理,这看似远离政治的举动,实则是他以“坚守学问”来抵抗“政治腐败”的一种独特方式。对他而言,维护国学的纯粹性,便是对那个“满地污浊”的政治现实所能做出的最后、也是最坚实的抵抗。 研究方法与史料挖掘 本书在梳理章太炎思想脉络的同时,充分吸收了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关于章太炎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引入了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档案资料、私人信件以及其弟子和友人的回忆录。通过交叉印证,我们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章太炎形象,避免以往研究中常见的“符号化”或“极端化”倾向。 本书不仅关注章太炎的政治主张,更致力于揭示其在认识论、伦理学层面的深层思考,特别是他对“名教”与“科学”关系的独特见解。通过聚焦于1895年至1916年这个关键的二十年,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旧秩序崩塌时,既要肩负起改造国家的历史使命,又要坚守个人精神独立性的复杂历程,提供一个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观察视角。最终呈现的,是一位在“江湖”风云变幻中,仍坚守其学术与精神高地的先驱者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注释体系做得非常严谨细致,这对于一个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处引文的来源、每一个关键概念的界定,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标注,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查证的便利性。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顺着脚注去寻找那些原始文献的蛛丝马迹,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清晰而完备的注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阅读主要内容的同时,也能随时进行学术的“溯源”,这种体验非常棒,显示出作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将历史写成一连串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脉络。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政治斗争或军事较量,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转型和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之间的那种撕扯感。读到一些关于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的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观点交锋的火花,感受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深度和锐度。这种对思想史的关注,使得全书的格局瞬间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年代记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调,配上那种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老物件”的气质,仿佛不是在读一本现代出版的书,而是在翻阅一位老学者的手稿。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敬意。这种细节上的打磨,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尤其重要,它能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沉浸感。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它对时代氛围的营造极其成功。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猎,无论是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还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到那些关于旧式学堂的描述,或是街头巷尾的舆论流传,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旧世界正在崩塌、新秩序尚未建立时的那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这种全景式的社会描绘,使得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成为了一种可感知的、有温度的现实,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历史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拖沓,像一条蜿蜒却又坚定的河流,带着读者穿梭在那个时代的迷雾之中。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证据支撑,但叙述起来却丝毫不显得枯燥说教。相反,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仿佛都活了过来,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克制与深入,没有一味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力求还原当时的语境和人物的真实处境。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厚重的历史读起来充满了张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

凡是懦夫躲避的,我们反热烈追寻,

评分

虽然,没能寿终正寝会让人略觉遗憾。

评分

感到在我们博大胸怀的最深处。

评分

为这快乐,我们享受着冒险。

评分

拜伦

评分

啊路騰女孩好了嗎下午他看五條龍了幾句joy旅途我摸摸的孤陌陌努力了看看

评分

? 凯迪克金奖绘本:寻找维尼

评分

啊路騰女孩好了嗎下午他看五條龍了幾句joy旅途我摸摸的孤陌陌努力了看看

评分

在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地泼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