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版權與鄰接權:伯爾尼公約及公約以外的新發展(第二版)(上、下捲)

國際版權與鄰接權:伯爾尼公約及公約以外的新發展(第二版)(上、下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山姆·裏基森,[美] 簡·金斯伯格 著,郭壽康,劉波林 等 譯
圖書標籤:
  • 國際版權
  • 版權法
  • 鄰接權
  • 伯爾尼公約
  • 知識産權
  • 著作權法
  • 國際法
  • 版權保護
  • 知識産權保護
  • 文化産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48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787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頁數:139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由郭壽康教授主持翻譯並審校的《國際版權與鄰接權(四捲本)》,(英文原書Sam Ricketson, Jane C Gingsburg,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and Neibouring Rights),被譽為“國際版權聖經”,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涉及國際版權公約領域,其英文原書引用率*高,幾乎凡是討論伯爾尼公約、TRIPS協議、WCT、WPPT都會引用。該書由郭壽康教授主持翻譯並審校,曆時四年,翻譯水平精良。該書的翻譯齣版是我國知識産權領域的一大盛事,對整個知識産權研究和實務領域貢獻巨大。該書是國際版權領域公認**之作。內容共計20章及附錄。

作者簡介

山姆?裏基森: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法學院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域名爭議解決機構專傢組成員;倫敦大學法學博士;曾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工作。

簡?金斯伯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媒體與藝術中心主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法律博士、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訪問教授。

譯者簡介:
郭壽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版權與鄰接權教席主持人、中國知識産權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劉波林,國傢版權局原副巡視員,譯有《伯爾尼公約(1971年巴黎文本)指南》、《羅馬公約和錄音製品公約指南》、《著作權與鄰接權法律術語匯編》等譯著。
萬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德國馬剋斯-普朗剋知識産權與競爭法研究所訪問學者、美國加州大學黑斯汀分校、伯剋利分校訪問學者;譯有《版權法與因特網》、《WIPO因特網條約評注》等著作。
高淩瀚,國傢版權局原副司長,譯有《世界各國著作權和鄰接權的基本原則》、《歐洲七國學者論著作權客體和主體》(閤譯)等譯著。
餘俊,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譯有《專利危機與應對之道》等著作。

目錄

目錄
第1部分 國際版權與鄰接權公約的曆史與發展1
第1章 國際版權關係的發展3
第2章《伯爾尼公約》的起源37
第3章《伯爾尼公約》的隨後發展,1886—1971年75
第4章 邁嚮成熟的版權與鄰接權:數字化與國際貿易117
第2部分 初步事項:國際公法框架中的伯爾尼及相關協定153
第5章 條約解釋和聯盟的概念155
第3部分《伯爾尼公約》及其以後201
第6章 保護的基本原則203
第7章 作者身份和權利歸屬307
第8章 受公約保護的作品343
第9章 保護期454
第9A章 第10~12章概述:受保護的權利501
第10章 受公約保護的權利:精神權利(第6條之二)508
第11章 復製權、改編權與發行權543
第12章 嚮公眾傳播權620
第13章 對行使權利的約束:限製與例外668
第14章 發展中國傢780
第15章 新國際義務:技術保護措施(WCT第11條和第12條)、權利管理
信息及執法854
第16章 行政條款和財務條款881
第17章《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資格、版圖和適用,以及此後的協定
(最後條款)936
第4部分 關於版權與鄰接權的其他公約1031
第18章 伯爾尼公約與其他相關版權國際公約1033
第19章《伯爾尼公約》與鄰接權1065
第5部分 國際版權與鄰接權保護的國際私法問題1141
第20章 國際私法問題:管轄權與準據法1143
附錄 1173
齣版後記1321

精彩書摘

特權製度和早期版權法
盡管各國版權保護的基礎理論區彆很大,但歐洲版權保護形式的起源卻驚人的相似:在15世紀晚期和16世紀早期印刷術傳入歐洲後,各國政府競相授予印刷商和齣版商以專有印刷權或特權。 各國授予此類保護的理由也大體相同:首先是政府需要控製信息傳播新途徑的考量,因為該新途徑在當時很快呈現齣瞭大好前景,並對已經確立的社會秩序構成瞭威脅;其次是有必要鼓勵一個新的産業;最後則是齣於印刷商和齣版商的利己主義,他們專注於其行業業務及利益不受自由競爭的摧毀。 最重要的是,當時“作者”的角色和地位微乎其微。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早期印刷的大多數圖書都是陳舊或經典的教科書。 另一個原因或許是當時依然是“領主的時代”,作者的主要報酬和認同都要仰仗富有的貴族的庇護,而不是依賴作品的齣售。不過,隨著此後兩個世紀社會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作者的地位逐漸發生瞭變化,作者權利的概念在大多數歐洲國傢獲得瞭不同程度的承認。 英國是率先承認作者權利的國傢,該國1709年頒布的《安妮女王法》(Act of Anne) 授予作者及其受讓人對其圖書享有短期的法律保護。法令的主要支持者是倫敦齣版商公會,它希望其會員能恢復王政復闢時期《星室法庭條例和許可法令》(Star Chamber ordinances and Licensing Acts)對其“稿本”所授予的保護。該組織進而利用作者的權利主張作為其增加自身利益的工具。 然而,采用這種辦法錶明此前一個世紀裏作者地位發生瞭某些改變。在隨後的一個世紀中,隨著庇護聯係的進一步鬆弛,作者地位得以更加穩固地確立,並逐漸取得英國文化生活中的獨立地位。與此同時,早期將齣版者利益視同作者利益的傳統,導緻英國版權法以及植根於版權法的其他法律具有明顯的經濟或金錢傾嚮,這種傾嚮甚至延續至今。為與這種狀況保持一緻,英國早期的法律要求將作品登記作為授予保護的先決條件,而且授予保護的期限也很短暫,但可申請續期。 歐洲大陸當時也經曆著類似的社會和文化發展,但卻更晚一些纔承認版權是受製定法保護的閤法權利,而不再僅僅是特權製度下對作者、齣版商或書商作齣的一種讓步。首個授予保護的歐洲大陸國傢似乎是丹麥,該國在1741年頒布的一項法令中規定: 任何人都不得重印、盜版、引進或許諾銷售在哥本哈根已由他人擁有閤法權利的圖書或手稿的副本,無論擁有該項閤法權利的方式是自發 饋贈的禮物或捐獻,還是通過購買或翻譯或者是已經支付一定費用的現成修改稿。該項法令幾乎沒有承認作者對其作品享有自然或不可剝奪的權利,而隻是一項保護個人對印刷書籍製作投資的措施,不論其是作者與否。此外,從公共利益的視角來看,該項法令將一些類型的作品排除在保護範圍之外,例如教堂的聖歌書、路德的教義問答手冊和入門書以及在已有版本售罄後的一段時期內——“根據手稿的銷售範圍和價值”,這段時期從3個月到12個月不等——尚無重印的圖書。因此該項法令的要旨與《安妮女王法》和英國18世紀的其他版權法律類似。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國際版權與鄰接權:伯爾尼公約及公約以外的新發展(第二版)(上、下捲)》的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側重於該領域其他重要議題的介紹,以滿足您的要求。 --- 《全球知識産權格局變遷:跨域閤作與法律前沿探索(上下捲)》 書籍簡介 本書係統梳理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知識産權體係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聚焦於國際閤作框架下的版權與鄰接權製度在數字環境下麵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全書分為上下兩捲,旨在為法律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版權行業從業者以及學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以理解當前國際知識産權治理的復雜圖景。 上捲:數字時代的權利邊界與治理挑戰 上捲的核心議題聚焦於技術發展對傳統版權理念的衝擊,以及國際社會為適應這一新形勢所做齣的努力。 第一部分:數字內容傳播的法律重構 在全球互聯網的擴張下,內容的復製、分發和使用方式發生瞭根本性變革。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綫服務提供商(OSPs)的責任認定問題,這是近年來國際知識産權爭端中的焦點議題。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司法管轄區在“紅旗通知”(Notice-and-Takedown)機製上的實踐差異及其對平衡權利人保護與言論自由的影響。此外,還探討瞭流媒體、點對點(P2P)技術以及新興的內容托管模式對現有著作權法框架提齣的挑戰。書中對“閤理使用”或“公平處理”(Fair Dealing)原則在數字環境下的延伸與限製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特彆關注瞭教育、科研和殘障人士獲取作品的特殊需求。 第二部分:鄰接權範圍的擴展與國際協調 鄰接權,作為與著作權密切相關的權利體係,在數字時代經曆瞭顯著的擴張和調整。本捲著重考察瞭錶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以及廣播組織在跨國傳播中所麵臨的權利保護睏境。我們探討瞭國際條約如何嘗試統一對這些權利的保護標準,並分析瞭在音像製品數字化和網絡同步授權方麵齣現的法律真空。特彆地,書中對“錄音製品”與“聲音錄製”的區分、以及對電子傳播權的界定,進行瞭詳盡的法律溯源和現狀評估。這部分內容不僅涵蓋瞭傳統的鄰接權主體,也擴展到對新興的、由人工智能生成或輔助生成的“作品”的權利歸屬探討的初步嘗試。 第三部分:國際條約體係的演進與區域性調整 在多邊主義受到考驗的當下,區域性知識産權協定對全球格局的影響日益顯著。本部分分析瞭幾個關鍵區域貿易協定中關於知識産權保護的最新條款,這些條款往往在某些領域(如專利期限、技術保護措施的限製等)超越瞭現有的主要國際知識産權公約所設定的最低標準。書中對比瞭不同區域集團在知識産權執法、透明度要求以及爭端解決機製上的差異化做法,揭示瞭全球知識産權標準“碎片化”的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跨國企業運營帶來的復雜性。 下捲:新興權利領域與未來治理圖景 下捲將視野投嚮知識産權交叉領域的新興熱點,以及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未來治理方嚮。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與知識産權的交叉前沿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術的成熟,關於“誰是創作者”、“如何界定衍生作品”以及“訓練數據的使用是否構成侵權”等基礎性問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擊著法律界。本捲詳細分析瞭當前各國知識産權機構和立法機構在處理AI生成內容時的初步嘗試,包括是否需要設立新的“輔助創作權”或對現有權利進行重新解釋。書中特彆關注瞭數據庫保護、計算機生成作品的獨創性認定標準,以及圍繞數據挖掘(Data Mining)和大規模內容抓取所引發的法律爭議。 第二部分:地理標誌保護與傳統知識的平衡 地理標誌(GI)在國際貿易中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但其與商標、原産地標記之間的界限劃分仍存在爭議。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地理標誌的國際保護體係,特彆是其在食品、葡萄酒和手工藝品領域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本書關注瞭將傳統文化錶現形式(TCEs)和傳統知識納入現代知識産權框架的努力,分析瞭WIPO政府間進程中關於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討論,以及如何避免知識産權工具被不當用於“知識産權圈地”(Biopiracy/Trademarks Quagmire)的風險。這部分內容強調瞭文化主權與國際貿易便利化之間的張力。 第三部分:執法協作、貿易壁壘與透明度建設 在數字環境中,知識産權的跨境侵權行為日益隱蔽化、規模化。本捲側重於實體執法策略和國際閤作機製的有效性評估。我們分析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定》(TRIPS)框架下爭端解決機製的實際運行情況,以及各國海關和邊境執法部門在打擊假冒和盜版商品流動中的最新舉措。此外,書中還對新興的“數字服務法案”等監管工具對知識産權執行的影響進行瞭前瞻性分析,探討瞭如何建立一個更具問責製和透明度的國際執法環境,以應對全球供應鏈中的知識産權風險。 結語 《全球知識産權格局變遷:跨域閤作與法律前沿探索(上下捲)》旨在提供一個超越單一法律文本視角的宏觀分析框架,引導讀者審視並參與到塑造未來知識産權製度的全球對話中。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復雜國際法律互動和技術驅動變革的深刻洞察,是理解當代知識産權治理的必備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套書,就被其厚重感和嚴謹的編排所吸引。作為一名知識産權領域的初學者,我對“國際版權”和“鄰接權”這兩個概念一直有些模糊,而這套書恰好是我係統學習的絕佳選擇。它的內容詳實,從最基礎的公約條文解讀,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再到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都做到瞭麵麵俱到。書中對於伯爾尼公約的介紹尤其深入,清晰地勾勒齣其發展曆程、核心原則以及在不同國傢實踐中的差異。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閤理使用”和“禁止復製”等關鍵條款的細緻闡釋,結閤生動的圖錶和案例,讓原本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鮮活易懂。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已經能感受到這本書在國際版權法領域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工具書,為我的學習之路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也讓我對知識産權保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常年從事版權交易和授權工作的律師,我對這類專業書籍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套書無疑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方麵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平。書中對伯爾尼公約各項條款的解讀,不僅僅是字麵的翻譯,更是結閤瞭大量的立法背景、司法解釋以及不同國傢在執行中的具體做法。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衍生作品”、“改編權”以及“鄰接權”中的“錶演者權”、“錄音製品製作者權”等內容的詳盡論述,這對於我處理日常的閤同起草和糾紛解決有著直接的幫助。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現有的法律框架,而是積極探討瞭在新技術、新業態下,如何理解和適用現有的法律,以及未來可能需要進行的法律改革。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我對版權法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為我提供瞭應對未來挑戰的思路。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其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鮮活的實踐指導,是版權領域專業人士不可或缺的案頭必備。

評分

坦白說,我對法律條文和復雜的國際公約一直有些畏懼,但這本書卻讓我重新認識瞭知識産權的魅力。我原本是帶著一種“硬啃”的心理來閱讀的,沒想到卻被書中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和豐富的案例所吸引。書中關於伯爾尼公約的介紹,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條文,而是通過講述曆史故事、對比不同國傢的實踐,以及分析一些經典的國際版權案件,將復雜的法律概念變得生動有趣。例如,書中關於“公有領域”的討論,結閤不同國傢對於其界定的差異,讓我對知識産權的“有限性”有瞭更直觀的理解。而關於“鄰接權”的介紹,則讓我認識到,除瞭作者本人,錶演者、錄音製作者等群體也擁有重要的知識産權。書中對“公約以外的新發展”部分的討論,比如對互聯網時代新的版權挑戰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法律是如何與時俱進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瞭國際版權保護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讓我這個法律門外漢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之處,並對此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在於其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我是一名媒體從業者,深切體會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版權保護麵臨的挑戰。這本書在探討伯爾尼公約的同時,沒有停留在曆史的陳跡,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數字時代帶來的新問題。例如,關於網絡傳播權、信息共享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等議題,書中都有相當篇幅的討論,並且引入瞭大量最新的國際判例和學界觀點。這種“古今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看到瞭版權法的生命力,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遵守國際規則的同時,更好地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書中對“公約以外的新發展”的梳理,如WIPO條約、TRIPS協議等,為我打開瞭更廣闊的視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授瞭“是什麼”,更啓發瞭“為什麼”和“怎麼辦”,對於任何關心知識産權保護和未來文化産業發展的人來說,都極具參考價值。

評分

我是一名文學研究者,尤其關注跨國文化交流中的知識産權問題。一直以來,我對“國際版權”這一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卻苦於沒有係統性的瞭解。這套書的齣現,如同一場及時雨。它不僅清晰地闡釋瞭伯爾尼公約的核心要義,如“國民待遇”、“自動保護”原則,還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不同國傢在實施這些原則時可能齣現的摩擦和問題。書中對於文學作品、戲劇作品、音樂作品等各類作品在國際保護上的具體規定,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不同類型作品在不同國傢所享有的權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公約以外的新發展”的章節,它讓我看到瞭版權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書中對網絡傳播、數字圖書館等新議題的探討,為我理解當代文化傳播的法律基礎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視角。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更讓我對跨文化交流中的知識産權保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