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乔布斯 [Becoming Steve Jobs]

成为乔布斯 [Becoming Steve Job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伦特·施兰德(BRENT SCHLENDER),[美] 里克·特策利 著,陶亮 译
图书标签:
  • 传记
  • 苹果
  • 乔布斯
  • 科技
  • 商业
  • 创新
  • 领导力
  • 人物
  • 美国
  • 硅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2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02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Becoming Steve Job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苹果团队:“这本书是很好的乔布斯传记。”

  ◎乔布斯家人:“这是熟悉乔布斯的人非常认同的乔布斯传记。”

  ◎美国著名财经记者布伦特·施兰德(BRENT SCHLENDER)是乔布斯及其家人一生非常信任的记者之一,在其几近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之前,将过去25年贴身采访乔布斯的记录、数百万字采访资料重新整理、口述,由前《快公司》(Fast Company)编辑里克·特策利(RICK TETZELI)一字一句写成本书。

  ◎这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狂妄、自私、猜忌”的独裁者如何通过自省和淬炼成为胸怀远见的领导者?青年乔布斯的才华和缺点是什么?被苹果流放的12年间他学到了什么?乔布斯与盖茨的胜负取决于什么?乔布斯的私人生活对他的商业决策有哪些影响?

  ◎这是一部感性又真实的乔布斯的人格进化史。布伦特·施兰德深度采访了乔布斯身边特别亲近的人,以更为私人的视角,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将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乔布斯的方式。

  ◎与其说乔布斯的人生是一个天才的成功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心智聪慧的人如何从挫败与自省中淬炼出远见的修练历程。“他与生俱来的敏锐与才华,你无法复制,但身处低谷时的沉潜与转化,却可以学习。”


内容简介

  这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本《成为乔布斯》将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乔布斯的方式

  史蒂夫·乔布斯是史上zui著名的CEO之一,关于他的书籍非常多,但这本书与众不同。

  《成为乔布斯》推翻了关于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说和陈词滥调,比如他是天才和混蛋的结合体,暴躁易怒、自私自利,怠慢朋友与家人。本书揭示了这位苹果联合创始人和CEO的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涯,并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如此轻狂傲慢、以至于被赶出苹果的年轻人能成为史上高效、具有远见的商业领袖,从而改变几十亿人的生活?

  布伦特·施兰德和里克·特策利通过可靠的信息来源,甚至是du家渠道,还原了真实的史蒂夫,描绘他如何将自身的优点发挥到jizhi并与缺点作斗争。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源于特别了解乔布斯的人,包括他的家人以及苹果、皮克斯和迪斯尼的高管团队成员,特别是蒂姆·库克、乔尼·艾维、埃迪·库埃、埃德·卡特穆尔、约翰·雷斯特和鲍勃·伊戈尔,他们愿意向作者敞开心扉,聊一聊他们心目中的史蒂夫。另外,布伦特与乔布斯的交情长达25年,对他进行了多次公开或非公开采访,并将采访素材写进了书里。布伦特和里克将乔布斯还原为真实存在的人,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详细阐释,而不仅仅是简单描述。本书还描绘了我们都曾经历过的技术变革以及乔布斯改变世界的过程。

  布伦特和里克明确指出,乔布斯在苹果的成果不仅仅在于选择正确的产品,他变得更有耐心,对核心团队全权信任,让公司在循序渐进中稳步发展,而非寄希望于几件一鸣惊人的产品。

  《成为乔布斯》描绘了一位多姿多彩的人物将与生俱来的激情与成熟的管理方式相结合,打造出史上有价值、受消费者追捧的公司,这本书将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乔布斯的方式。


作者简介

  布伦特·施兰德(BRENT SCHLENDER),个人电脑产业重要的编年史家之一,曾报道过技术行业每一位大人物与大公司,他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报道史蒂夫乔·布斯长达25年。


  里克·特策利(RICK TETZELI),《快公司》的执行编辑,报道技术行业长达20年。曾在《财富》杂志担任副主编,在《娱乐周刊》担任编辑。


精彩书评

  这本书很棒。我和史蒂夫共事 25 年,我觉得 这本书抓住了史蒂夫成长过程的精髓,真实地反映 出这位伟大人物的复杂心路历程,我希望这本书能 成为描绘史蒂夫的著名之作。

  ——埃德·卡特穆尔,迪士尼动画和皮克斯动画公司总裁


  本书强调了这一观点: 职业生涯刚起步的乔 布斯与站在事业巅峰的乔布斯并非同一个人。职业 生涯刚起步的乔布斯羽翼未丰、鲁莽冲动、傲慢无 礼,而带领苹果扭转乾坤、重登巅峰的乔布斯却成 熟稳重、思虑周全。

  ——乔·诺塞拉,《纽约时报》


  强烈推荐。

  ——菲利普·埃尔默 - 德维特,《财富》


  本书并没有试图掩盖乔布斯的弱点,但他的成 就的确足以彪炳史册。

  ——《经济学人》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揭开了面具下真实的 乔布斯。很高兴有人写了这本书,强烈推荐。

  ——乔尼·埃文斯,《电脑世界》


  史蒂夫·乔布斯激励了硅谷年青一代创业家, 在这本论点翔实的书中,你将发现非常真实的史蒂 夫·乔布斯。

  ——马克·安德森


目录

第一章 安拉的花园 P13

第二章 “我不想当商人”P33

第三章 突破与崩塌P46

第四章 下一个产品是什么?P67

第五章 无心插柳 P92

第六章 比尔·盖茨来访 P104

第七章 幸运 P116

第八章 蠢货,混蛋和守护者 P130

第九章 也许他们已经疯了 P152

第十章 跟着直觉走 P176

第十一章 做到最好 P193

第十二章 两个决定 P205

第十三章 斯坦福 P217

第十四章 皮克斯的避风港 P228

第十五章 整机 P241

第十六章 盲点、怨恨与咄咄逼人 P253

第十七章 “告诉他们我就是个混蛋” P267


精彩书摘

  史蒂夫·乔布斯第一次在苹果任职时,已经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年轻人, 但他尚处于职业生涯的初期。他在生产和销售 Apple I 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如今他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自己的远见、智慧、直觉和个性从父亲 的车库移植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去,即硅谷的产业和金融帝国。虽然史 蒂夫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他并不清楚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些年轻人从小就 耳濡目染,熟悉公司的运作,比如比尔·盖茨,但史蒂夫显然不是。

  史蒂夫在车库里召集了一群孩子,做出了很酷的产品,如果他想超越在车 库取得的成就,就必须学会如何与成年人打交道。与成年人打交道并非易事。 他多次告诉我:“我不想成为商人,因为我认识的所有商人中,没有一个是我想 成为的那种人。”史蒂夫更倾向于把自己视为富有远见、质疑与反叛精神的大 卫,灵活、敏捷地与笨重的歌利亚巨人作战,无论歌利亚巨人代表了哪一种势 力。a 跟那些“成年人”合作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无异于是在通敌。史蒂夫想按 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和“成年人”一起玩。

  他俩刚开始卖 Apple I 时,沃兹就告诉史蒂夫,自己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机 器。按照沃兹的设想,下一代电脑应该用彩色字体来显示运算结果,在主板面 积不变的情况下拥有更高的性能,而且应该有多个插槽,以增加机器的功能。 如果史蒂夫和沃兹真想生产、销售如此高端的机器,就得筹集更多的营运资金。 他们现在的资金都来自朋友和父母的贷款,还有小店店主的预付款,这些钱是 远远不够的。史蒂夫并不完全清楚从哪里才能搞到那么多钱,他尝试着打入硅 谷的上流圈子,努力去结识那些成功的商人、营销专家和投资家。

  1976 年,硅谷的成功之路并不像现在那么清晰,而今天的创业者只需用谷 歌搜索一下“风险投资”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当时,硅谷的律师、投资家和经 理人数量并不多,大都是面对面谈生意的。史蒂夫身上的几个特质让他在社交 场合如鱼得水。“我很幸运,在电脑产业发展之初就进入了这个行业,”他有一 次对我说,“那时候很多学校还没有计算机科学这个专业,因此电脑产业的从业 人员教育背景五花八门,有数学专业的、物理专业的、音乐专业的,还有动物 学专业的。不过,无论他们原本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十分热爱这一行,而且非 常聪明。”史蒂夫敢直接给陌生人打电话询问信息或寻求帮助,事实上他 14 岁 的时候就这么干过,他曾经打电话给惠普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要材料。大多 数年轻人在学习新生事物,特别是诸如风险投资之类比较复杂的事物时,通常 会表现出迟疑和犹豫,但史蒂夫完全没有。他相信自己的公司无与伦比,肯定 会有人愿意投资。只要史蒂夫身上的这股自信没有让他变得粗鲁无礼,自信满 满的他还是非常有魅力的。

  他孜孜不倦地编织着硅谷关系网络,通过一个又一个电话、一场又一场会 议,终于认识了里吉斯·麦肯纳。麦肯纳是营销奇才,成功提升了英特尔的知 名度,最终也帮着苹果打造了一个打破常规、适应性强的公众形象。

  史蒂夫和沃兹去麦肯纳的办公室见他。史蒂夫并没有盛装出席,依然穿着 破洞牛仔裤,头发乱糟糟的,也没穿鞋子,而且身上味道很大。那段时间,他 觉得除臭剂、鞋子一类的东西都是矫揉造作。麦肯纳是硅谷上流圈子里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梳着精心打理过的发型,拥有一双深邃的蓝眼睛,说话直白,带 着一丝幽默感,关系网络遍布全球,而且充满自信,这一点跟史蒂夫很像。他 的名片只有寥寥几个字:里吉斯·麦肯纳,他本人。麦肯纳透过两个男孩儿邋 遢的外表看到了他们过人的智慧,发现自己挺喜欢他们的。“史蒂夫看问题很全 面,”麦肯纳回忆道,“而且思维缜密。”麦肯纳和史蒂夫在雅达利公司的老上 司诺兰·布什内尔一起把他们推荐给了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瓦伦丁是 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深谙高新技术企业的早期投资 之道。

  瓦伦丁曾在芯片行业打拼多年,他曾供职于快捷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英特尔的创始人是同事,后来两位创始人离职成立了他们自 己的公司。他还曾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担任要职。 他之所以同意和两位男孩儿见面,主要是碍于麦肯纳的情面,他几乎是捏着鼻 子听完了史蒂夫和沃兹的陈述。他俩走后,瓦伦丁给麦肯纳打电话抱怨:“你为 什么让这两个人不像人的家伙来见我?”不过他还是为这两个男孩儿指了一条 出路,让他们去找个人“天使”投资家,“天使”投资家更善于和苹果这样特色 鲜明的初创企业打交道。

  于是,史蒂夫认识了迈克·马库拉(Mike Markkula),他日后成为史蒂夫 在苹果的两位早期导师之一。一天,马库拉驾着金色科尔维特车去了史蒂夫家 的车库,让男孩儿们带他看看 Apple I 是如何诞生的。马库拉以前是英特尔的销 售主管,拥有电子工程学位,在短时间内赚了很多钱,不过,在他 30 岁刚出头 时,由于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就“退休”了。马库拉本质上也是一位电脑极 客,自己会编程。他立刻就领会了史蒂夫和沃兹野心勃勃的想法,也看到了这 两位可塑性很强的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智慧。开了几次会后,马库拉决定投资, 他自己出资 9.2 万美元,同时和美国银行达成协议,由美国银行提供 25 万美元 的信用额度,以此换取苹果公司 1/3 的股权。这可能是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天使 投资。

  ……


前言/序言

  “你是新来的吧?”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25 年后,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他已经反 客为主向我发问了,然而我才是记者,我才是应该提问 的那个人。

  同事已经告诫过我,采访史蒂夫·乔布斯可不是什 么好差事。前一天晚上,我和《华尔街日报》旧金山分 社的新同事们边喝酒边聊天,他们告诉我,第一次和乔 布斯见面最好穿件防弹衣。其中一位半开玩笑地说,采 访乔布斯更像是打仗而不是提问。当时是 1986 年 4 月, 乔布斯已经成为《华尔街日报》的传奇。据传,另一位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就曾被他羞辱过,乔布斯直截了 当地问他:“你到底理解了吗?你有听懂半个字吗?”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我在中美洲采访时,是真的 需要穿防弹衣。我在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待过一段时 间,采访的对象五花八门,有穿越战区的卡车司机,有 驻扎在丛林里的美国军事顾问,有窝藏在据点里的反政府武装指挥官,还有待在宫殿里的总统。我还采访过那些桀骜不羁的亿万富 翁,比如石油大亨布恩·皮肯斯(T. Boone Pickens)、佩罗集团创始人亨利·罗 斯·佩罗(H. Ross Perot)和亚洲首富李嘉诚(Li Ka-shing),也曾采访过诺贝 尔奖得主,比如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还有摇滚巨星、影视红人、信奉 一夫多妻制的教徒,甚至是刺客的祖母。我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没有 那么容易被吓倒。我家在加州圣马特奥县(San Mateo),从我家开车到位于帕洛 阿尔托(Palo Alto)的 NeXT 电脑公司总部需要 20 分钟时间,在这短短 20 分钟 的车程里,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担忧,到底如何才能取得最佳的采访效果。 我之所以会如此焦虑,是因为我将要采访的对象是一位比我更年轻的杰出商业领袖,这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尚属首次。当时我 32 岁,乔布斯只有 31 岁, 却已经声名显赫,与比尔·盖茨(Bill Gates)共同被誉为个人电脑产业的缔 造者。互联网的狂热时代还远未到来,神童们的横空出世还有待时日,乔布斯 是技术领域最初的超级巨星,硕果累累、绩载史册。他和史蒂夫·沃兹尼亚 克(Steve Wozniak)在位于洛斯阿尔托斯(Los Altos)的车库里捣鼓出来的电 路板最终演变成了一家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个人电脑似乎有着无穷无尽 的潜力,乔布斯作为苹果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之一,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然而, 1985 年 9 月,乔布斯迫于压力选择辞职。早些时候,他曾向苹果公司董事会 宣布,要挖走一些关键岗位的员工,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专门生产电脑“工作 站”。媒体得知消息后兴奋异常,详细剖析了他的离职之举,《财富》和《新闻 周刊》都把这场闹剧作为封面故事发布在杂志上。

  之后的 6 个月,没有人知道这家新公司的动向,主要是因为苹果公司向法 院提起诉讼,想要阻止乔布斯挖人,不过最终苹果还是撤诉了。后来,乔布斯 雇用的公关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给我的老板打电话,说乔布斯愿意接受主流商 业刊物的采访,愿意透露一些 NeXT 电脑公司的具体情况。接到这项任务后, 我非常激动,同时也保持着一份警觉,我可不想被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先生给 骗了。

  我驱车朝帕洛阿尔托开去,一路向南,恰好回顾了硅谷的发展历程。从圣 马特奥的 92 号公路到 280 洲际公路,“田园牧歌”式的八车道公路绕过圣安德 烈亚斯湖(San Andreas Lake)和水晶泉水库(Crystal Springs Reservoir),水库 的水来自塞拉斯山脉(Sierras),为旧金山地区储存饮用水;穿过位于门洛帕克(Menlo Park)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财大气粗的风险投资家们在此云集; 越过一座两英里长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加速器轨 道就在公路下方,仿佛将大地划开了一道裂缝;沿途还会经过斯坦福校园后方 那片广袤的山丘地带,射电天文望远镜矗立在山丘上,草地上点缀着棵棵橡树, 白色面孔的赫里福德牛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冬日和春日的雨水将这片山丘草 地浇灌得碧绿苍翠,如同高尔夫球场的草坪,而不是常见的暗黄色,草地上还 点缀着橙色、紫色和黄色的小野花。我对旧金山湾区(Bay Area)不太熟悉,当 时并不知道这是一年中景色最迷人的时候。

  我在佩奇米尔路(Page Mill Road)下了高速,惠普和另一家生物科技先驱 阿尔扎公司(ALZA Corporation)就在这条路上,一些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公司 也坐落在这条街上,比如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现在叫埃森 哲 Accenture)和威尔逊 – 桑西尼 – 古奇 – 罗沙迪律师事务所(Wilson Sonsini Goodrich & Rosati)。 不过最先经过的是隶属于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绿草茵茵的园区里建了很多低矮的研发实验室,给 了研发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 施乐公司(Xerox)著名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就坐落在园区里,乔布斯就是在这里第一次 见到了配备鼠标和图形界面的电脑。乔布斯把 NeXT 的总部也选在了这里。

  一位年轻的女公关带我走进一幢四四方方、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的两层 办公楼,来到一间小会议室,透过会议室的窗户只能看到停车场。乔布斯已经 在会议室了。他朝我点点头表示欢迎,示意那位女士出去,还没等我坐下,就 抛出了刚刚提到的第一个问题。

  我不确定他想要的答案是简单的“是”与“否”,还是他真的好奇我究竟是谁,以前做过什么。我假设他想听的是后者,于是我开始列举在《华尔街日 报》当记者时曾经去过的地方和报道过的行业。从堪萨斯大学研究生院离开 后,我去了达拉斯,报道过航空业、航空公司和电子工业,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和无线电器材公司(Radio Shack)就在达拉斯。这期间,我还报 道过约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他是得州石油商人的儿子,1981 年射击了 里根总统,为此我还背上了骂名。

  “你是哪一年高中毕业的?”他突然插话道。“1972 年”,我答道,“我在大 学待了 7 年,但最终也没拿到硕士学位。”他又插话道:“我也是 1972 年高中毕 业的,这么说我们是同龄人。”(后来我发现他跳过一级。)

  我继续解释道,我曾在中美洲待了两年,后来又去香港待了两年,为《华 尔街日报》撰写地缘政治类的报道。我还在洛杉矶待过一年,最终来到了旧金 山,旧金山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地。说到这,我感觉这场谈话越来越像是 在面试,只不过乔布斯对我的话没任何反应。

  “你对电脑有一丁点儿了解吗?”他又插话道,“那些主流刊物的记者没一 个懂电脑的,屁也不懂。”他边说边摇头,流露出傲慢的神色。“上一个来采访 我的《华尔街日报》记者连内存和软盘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

  现在我觉得自己有点底气了。“虽然我在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上大学的 时候,我编过程,做过一些小游戏,还设计过关系数据库。”他转了转眼珠。“连 续好几年,我都在晚上给 4 家银行打工,用 NCRa 小型机处理银行每天的交易。” 他正凝视着窗外。“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个人电脑刚上市的时候,我就买 了一台,在达拉斯买的,序列号的前 8 位都是零。开始我装了 CP/M 操作系统, 搬去香港之前,我把这台电脑卖了,里面只装了 MS-DOS(微软磁盘操作系统), 因为买家只需要 MS-DOS。”

  提到这些早期的操作系统和竞争对手的产品,他终于来了精神。“你为什么a NCR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为全球零售、金融、制造、旅游及交通等客户提供服 务。—编者注没有买 Apple II(第二代苹果电脑)呢?” 好问题,然而……为什么我会允许这个家伙向我发问呢? “我以前从没买过,”我还是回答了他的问题,“不过现在我有了,我让《华尔街日报》给我买了台 Fat Maca。”我说服纽约总部的同事给我买了台苹果电 脑,我告诉他们如果要让我报道苹果公司,我就得熟悉苹果最新的机型。“我用 了几周,到目前为止,比起 IBM,我更喜欢苹果。”

  我成功撬开了乔布斯的嘴。“等着吧,”他说道,“等你看到我们这里生产 的产品,就不会想要 Fat Mac 了。”我们终于回到了采访的正题上,这也是乔布 斯一直想要谈的话题—如何打败他一手创立的公司,如何打败苹果的那些人, 特别是苹果现任 CEO 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正是斯卡利把他赶出了苹 果帝国。

  现在,他愿意回答我的问题了,尽管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每一个问题。目前 NeXT 总部依然是空空荡荡的,我很好奇,他是不是真的打算在这里组装电脑? 可这里看上去不像是工厂。他是自己出资呢,还是已经找好投资方了?他卖掉 了所有的苹果股票,只留了一股,大约拿到了 7 000 万美元,但这些钱还远远 不够实现他的野心。聊着聊着,他会突然跑题,谈到完全出乎意料的话题。他 边聊边喝装在啤酒杯里、冒着热气的白开水。他解释道,某天茶叶喝完了,他 突然想到喝白开水也不错,他说道,“喝白开水也能让人平静。”最终,他又把 话题拉了回来:高等教育界需要更好的电脑,只有 NeXT 才能生产更好的电脑。 公司正在和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 – 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合作,这两所 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名声在外。“这两所大学会是我们的第一批客户。”

  尽管他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传递出的信息也不多,但是乔布斯本人非常 有气场。他流露出的强烈自信让我不得不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一个字。他回答问 题时字斟句酌,即使是回答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是如此。25 年后,在他的追悼

  a Fat Mac,是存储巨大的苹果电脑的昵称。—编者注

  会上,乔布斯的妻子劳伦证实了他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拥有“成熟的审美品 位”。从他的回答里,能听出他对于自我判断和品位的自信,而且在整个访谈的 过程中,我意识到他始终在试探我是否能够心领神会,是否能够理解他以前所 做的事和将要在 NeXT 做的事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我意识到,乔布斯之所以 不停地试探,是因为他要确保每一篇关于他和他公司的文章都能够达到他心目 中的质量标准。乔布斯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让他认为自己可以取代任何一个人、 胜任任何一份工作,而且比原来的人干得更出色,当然他的这种态度让手下员 工苦不堪言。

  采访进行了 45 分钟,他为 NeXT 描绘的蓝图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没有细 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是一个早期的信号,预示了公司未来几年会遭遇各 种问题。然而,他却愿意讨论其中一个细节:NeXT 的商标。他给了我一本设 计精美的宣传册,解释了这个由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的高大上商标是 如何诞生、演变的。这本宣传册也是兰德设计的,昂贵的半透明隔页纸将厚重 的乳白色纸张一一隔开,纸张上凸印着兰德设计商标的整个过程,据说这个图 标用了“多种视觉语言”。根据册子上的描述,NeXT 的商标是一个简单的正方 体,黑色的背景上用鲜红、朱红、绿色和黄色印了 NeXT 的 4 个字母(红绿对 比和黑黄对比是最鲜明的对比色),并且字母倾斜了 28 度。兰德是当时美国最 著名的图标设计师,IBM、ABC(美国广播公司)、UPS 快递公司和西屋电器的 商标都出自他之手。商标和宣传册的开价是 10 万美元,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 地,乔布斯愉快地付了钱。尽管是出于追求完美的目的,但如此奢侈铺张,对 于 NeXT 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

  第一次采访结束后,我并没有撰写任何文章。一家刚起步的公司和一个高 大上的商标没有任何新闻价值,无论是谁成立的公司、谁设计的商标。(另外, 当时《华尔街日报》从不刊登图片,也没有任何彩页,所以即使我想报道 NeXT 的商标,《华尔街日报》也无法向读者展现出 NeXT 商标精致的美,何况那时候

  读者也不关心设计的问题。) 这次采访是我和乔布斯的第一次交锋,没有产出任何专题报道,我们之间的交锋与谈判还将持续 25 年。与绝大多数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一样, 我和乔布斯之所以能维持这样的关系,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有对方想要的东西。 我可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写封面报道,之后我又为《财富》杂志工作,可 以在《财富》杂志上撰写封面报道;而他的故事让读者非常着迷,我想要抢占 先机,比其他记者更快、更好地将他的故事带给读者。乔布斯想让我写他的新 产品,而我的读者对他本人也很感兴趣。他想要让我描绘出产品的精妙设计与 巧夺天工,而我更想挖掘产品背后的故事,分析公司在竞争中的起起伏伏。我 俩的互动就像是一场交易,我们都希望哄骗对方签订有利于自己的协议。有时 候,我觉得自己和乔布斯是打桥牌的队友,有时候又觉得自己被骗了,手里拿 着一副烂牌。乔布斯常常让我觉得他胜我一筹,尽管有时候这并不是事实。

  尽管那次采访以后,《 华尔街日报》 并没有刊登任何报道, 乔布斯对凯 西·库克(Cathy Cook)说这次采访进行得还不错,我也“还行”。凯西当时正 为艾莉森·托马斯公关公司工作,自那以后,乔布斯经常通过凯西来邀请我去 NeXT 聊聊最新的进展。事实上,值得报道的内容并不多,至少达不到《华尔街 日报》的报道标准。直到 1988 年我才写了关于 NeXT 的第一篇报道,那一年乔 布斯推出了 NeXT 公司的第一台电脑工作站。但每一次采访的经历都十分有趣。 有一次,他叫我去听他吹嘘如何说服罗斯·佩罗(Ross Perot)向 NeXT 投资了 2 000 万美元。表面上看,佩罗投资乔布斯的公司非常不合理,佩罗是一位 爱国的海军老兵,剃着平头,温文尔雅,乔布斯却是个喜欢光着脚的素食主义 嬉皮士,而且不喜欢用除臭剂。然而,我比较了解史蒂夫,也采访过佩罗几次, 我知道他们俩其实非常相似,都是另类而又理想主义的自学成才之人。我告诉 史蒂夫,他绝对应该去达拉斯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总 部拜访一下佩罗,即使不为别的,也应该去看看办公大楼的车道两边陈列的老 鹰雕塑和美国国旗,那些都是佩罗的收藏。史蒂夫笑了,眨了眨眼说道:“去过了,也见识过了。”他问我是不是觉得他疯了,居然会喜欢佩罗这样的人。“任 何人见过他以后,怎么可能不产生一点好感呢?”我答道,“他很有趣。”史蒂 夫笑了笑表示同意,还补充道:“说实话,我觉得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相仿的年龄逐渐成为交流的桥梁而非障碍,我们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比 较类似。尽管比尔·盖茨也与我年龄相仿,我也写过很多关于他的报道,但他 的父母不是工薪阶层,也从没上过公立学校,我和史蒂夫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 而且我们都上过公立学校。我们三个都躲过了去越南服役挨子弹的命运,因为 当我们 18 岁时,征兵制被废止了,但比起比尔,我和史蒂夫更像是反战、和平 时代的产物。我们都狂热地爱着音乐,也痴迷于各种机械小装置,我们敢于尝 试各种古怪的新想法、新创意。史蒂夫是被领养的,我们偶尔也会聊起他的这 段经历,但是这段经历对他性格产生的影响并没有社会和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大, 我们长大成人的时代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史蒂夫之所以愿意维持和我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 世纪 80 年代末 期,电脑的世界正处于变局之中,只有激发起公众对他的下一代伟大产品的热 切渴望,让他们朝思暮想、屏息而待,才有可能吸引到足够的潜在客户和投资 者,史蒂夫特别需要投资者的支持,因为 NeXT 用了将近 5 年时间才推出第一 代工作站电脑。史蒂夫一直都非常明白媒体报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价值,这 也是里吉斯·麦肯纳(Regis McKenna)所谓的史蒂夫“过人天赋”中的一部 分。麦肯纳是史蒂夫早期最重要的导师,他曾经说过“史蒂夫在市场营销方面 有着过人的天赋,在 22 岁的时候已经有了敏锐的直觉。他知道索尼的伟大之处, 也了解英特尔的伟大之处,他希望自己的产品也能享有如此声誉”。

  史蒂夫知道苹果公司的报道是由我负责的,好几年时间里,他会时不时给 我打电话爆一点苹果的“料”,都是他从还留在苹果工作的前同事那里听来的, 有时候他只是谈谈自己对于苹果公司无休无止的高层变动闹剧的看法。到 90 年 代初,苹果已经变得一团糟,史蒂夫是可靠的情报来源,而且我渐渐发现他打 电话的时机绝对不是随便选的,每次都是有动机的:有时候是想挖掘一些竞争对手的信息,有时候是想让我看看他的产品,有时候是对我写的文章表示不满。 对于最后一种情况,他还会跟我抗争。90 年代后期,他又回到了苹果公司,我 认为有必要给《财富》杂志再写一篇关于苹果的报道,于是给他发了封邮件。 我们已经几个月没联系了,因为我做了一个心脏手术,在我住院期间他曾给我 打过电话祝好,现在我已经康复了,打算再撰写一篇报道。他给我回了邮件, 寥寥数语:“布伦特,我记得去年夏天你写的那篇报道对我和苹果公司都很不友 好,这让我很受伤,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烂报道呢?”不过几个月后,他还 是让步了,配合我写了另一篇封面报道。

  我们的关系长久、复杂,却让彼此获益。如果我在行业活动中碰到史蒂夫, 他会把我当成朋友介绍给别人,这一点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感到有一丝怪异, 我的确应该算得上是他的朋友,但并非所有的时候都是如此。有段时间,他在 帕洛阿尔托办公,办公室离《财富》杂志所在地很近,我时不时会碰到他,我 们会停下脚步天南海北地聊上几句。有一次,我还帮他挑选送给妻子的生日礼 物。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他家很多次,每一次都比较随意、不拘礼节,我 和其他 CEO(首席执行官)的接触并不是这样的。然而每时每刻,我们之间关 系的本质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我是记者,而他是被采访对象和文章的主题。他 很喜欢我写的某些报道,另一些却让他很生气,比如上文提到的让他回了邮件 的那篇报道。我始终保持独立,而他也会隐藏一些信息,这构成了我们关系的 边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21 世纪头 10 年的中期, 我们都病得很严重,他在 2003 年被确诊为胰腺癌,而我在 2005 年去中美洲期间感染了心内膜炎和脑膜炎,昏迷了 14 天,醒来后几乎失去了所有听觉。当然, 他对我病情的了解远远胜过我对他病情的了解。有时候,他也会向我透露一些 病情的细节,有一次我们还比较了手术后留下的疤,就像电影《大白鲨》里的 昆特(由罗伯特·肖饰演)和胡珀(由理查德·德莱福斯饰演)那样。我在斯 坦福医院康复期间,他来看过我两次,主要是来检查自己的肿瘤,顺便来探望

  一下。他给我讲了关于比尔·盖茨的笑话,还因为我没有戒烟把我训斥了一顿, 他总是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劝了我好几年让我戒烟。

  史蒂夫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有文章、图书、电影,还有电视 节目,大部分只是在重复关于史蒂夫的那些传说和成见。这些传说和成见从 80 年代起就开始流传,那时媒体刚从位于库比蒂诺(Cupertino)的苹果公司总部 挖掘出这位神童。当时,史蒂夫沉浸于媒体的追捧中,对于媒体并不设防,那 段时间也是他生活最为散漫、放纵的一段日子,因此媒体在把他描绘成天才的 同时,也免不了揭露他的卑劣以及对同事和朋友的漠不关心。后来他开始对媒 体设防,只在需要宣传产品时才与媒体合作,因此这些早期的报道就成了大众 获知他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唯一来源。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他去世后,关于 他的报道展现的几乎都是一些成见: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 讲故事的能力超凡脱俗,可以产生“扭曲现实”的魔力;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 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 从来听不进任何建议,而且从出生伊始,就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

  以我对史蒂夫的了解来看,这些成见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我看来,史蒂 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读到的形象都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 更聪明。他去世几个月后,我开始整理我对史蒂夫的采访笔记、磁带和文档, 又回忆起很多已经淡忘的内容:有我采访他时随手写下的笔记,有因为各种各 样的原因当时没有用在报道里的故事,有我们互发的邮件,还有从来没有转成 文字稿的磁带录音。我还找出一盒史蒂夫送我的磁带,当时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遗孀小野洋子(Yoko Ono)送给史蒂夫一盘磁带,是歌曲《永远的 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在录制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版本,史蒂夫又 翻录了一盒送给我。这些旧物都藏在车库里,在整理旧物的过程中,关于史蒂 夫的很多记忆涌上心头。这些旧物我整理了好几周,整理完后我做了个决定: 对于大众头脑里关于史蒂夫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光抱怨几句是远远不够的,


成为乔布斯 [Becoming Steve Jobs] 本书是一部深刻剖析史蒂夫·乔布斯人生轨迹的传记,旨在深入探究这位传奇人物从一个叛逆青年成长为改变世界的科技巨擘的非凡历程。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层层剥开乔布斯复杂而多面的性格,揭示他如何从一次次跌倒中汲取力量,不断重塑自我,最终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定义了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 一、 早期探索与不羁灵魂:寻找人生方向的起点 史蒂夫·乔布斯并非天生注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企业家。他的童年,如同一张张未曾精心描绘的草稿,充满了不确定与探索。虽然被一对充满爱心的养父母抚养长大,乔布斯内心深处却始终涌动着一股对“真实”的渴望,以及对平庸的反叛。年轻时的他,在学术道路上显得游刃有余却又充满挣扎。他对知识的学习并非出于功利,更多的是源于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对事物本质的探求。他会沉迷于各种稀奇古怪的领域,从东方哲学到书法艺术,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兴趣,却在他日后的设计理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独树一帜的审美品位的源泉。 这段时期,乔布斯的性格中就已显露出某些标志性的特质:强烈的直觉、对细节近乎偏执的关注,以及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他不喜欢被约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死板感到厌倦,更愿意在实践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这种不羁的灵魂,在加州这个充满自由与创新的土地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他与沃兹尼亚克的相遇,仿佛是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共同的电子爱好,以及对创造的热情,成为了日后苹果公司诞生的基石。然而,早期的乔布斯,更多的是一个充满激情但缺乏明确方向的梦想家,他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试探,也是一次对自我价值的寻找。 二、 苹果的诞生与初次辉煌:梦想照进现实的黎明 苹果公司的诞生,是乔布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那间狭小的车库,不仅仅是组装电脑的地方,更是无数个日夜梦想汇聚的熔炉。乔布斯并非技术专家,但他拥有非凡的远见和鼓动人心的能力。他能够看到技术的潜力,并将其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接受和喜爱的产品。他与沃兹尼亚克的合作,是一种完美的互补:沃兹尼亚克拥有创造的智慧,而乔布斯则拥有将智慧转化为商业成功的魔力。 Apple II的横空出世,是乔布斯商业帝国的第一块砖石。它不仅仅是一台电脑,更是一件充满艺术感的产品。乔布斯对工业设计的极致追求,在Apple II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坚持让电脑拥有优雅的外形,让用户体验变得直观便捷。这种对“产品”本身的执着,而非仅仅对“技术”的痴迷,是乔布斯与众不同的地方。 然而,初期的辉煌也伴随着内部的摩擦与挑战。乔布斯强硬的管理风格,以及他对完美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团队内部的分歧。他能够激励人们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反映出他早期在团队协作和领导方式上的不成熟,他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平衡个人的愿景与集体的力量。尽管如此,苹果在乔布斯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也让乔布斯的名字开始在科技界崭露头角,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 三、 跌落与反思:逆境中的锤炼与成长 正如任何伟大的旅程都不会一帆风顺,乔布斯的人生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他与董事会的矛盾,以及他对产品的独断专行,最终导致了他被自己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驱逐。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也是他最为深刻的学习时刻。 被剥夺了“苹果”的光环,乔布斯并没有沉沦。相反,这次失败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催化剂。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风格,反思自己在沟通和人际关系上的不足。他将注意力转向了新的领域,创办了NeXT公司。虽然NeXT在商业上并未取得像苹果那样的巨大成功,但它在技术上的探索,尤其是在操作系统方面的创新,为他日后重返苹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NeXT和皮克斯(Pixar)的经历,让乔布斯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产业。在皮克斯,他学会了如何与创意人才合作,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动画作品。他在这里体验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成功,一种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情感连接的成功。这段经历,磨平了他早期的棱角,让他变得更加圆融,也更加理解了“合作”的力量。他从一个单打单干的创造者,开始向一个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团队潜力的领导者转变。 四、 重返苹果与涅槃重生:打造下一个辉煌时代 1997年,乔布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返苹果。此时的苹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濒临破产。乔布斯的回归,无疑是给这家公司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这次回归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涩而冲动的年轻人。他带着在NeXT和皮克斯的宝贵经验,更加成熟,也更加务实。 他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砍掉了冗余的产品线,聚焦核心业务,并将公司的重心重新拉回到“优秀产品”的打造上。iMac的成功,标志着苹果复兴的开始。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便捷的易用性,再次点燃了人们对苹果产品的热情。 接下来的几年,是乔布斯职业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iPod、iTunes、iPhone、iPad…… 一系列革命性的产品接连问世,彻底改变了音乐、通信和计算产业的面貌。乔布斯再次证明了他对未来的洞察力,以及他将技术、设计和用户体验融为一体的超凡能力。他不仅仅是创造产品,更是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他对于“简洁”和“优雅”的追求,渗透到了每一款产品的细节之中。他坚信,技术应该为用户服务,应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便捷。他的演讲,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用充满激情和远见的语言,讲述着他对科技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憧憬。 五、 影响与遗产:永恒的创新精神 《成为乔布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创新、关于坚持、关于自我超越的故事。乔布斯的人生,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史诗。他经历过辉煌,也跌入过低谷;他被赞誉过,也被非议过。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对完美的追求,不断挑战着行业的边界。 他的一生,对我们理解创新、理解商业、理解人生的意义,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他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爬起。他提醒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不同,敢于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他展示了,艺术与科技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带领读者穿越乔布斯的人生长河,去感受他内心的挣扎与蜕变,去理解他做出每一个重要决策的背后逻辑,去领略他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个体,成长为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它将帮助读者认识到,真正的“成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在挑战与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旅程。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那些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的人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书名《成为乔布斯》,我脑海中闪过无数关于这位科技巨头的画面,但更吸引我的是“成为”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梳理乔布斯的人生经历,而是试图去探寻他之所以成为“乔布斯”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他身上那些能够不断引领他向前、不断突破自我的品质。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他漫长而充满戏剧性的职业生涯中,那些被公众所忽略的、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或人物是哪些?是怎样的思考方式,让他能够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发现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创新火花?我尤其对他在早期的创业阶段,那些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刻,如何保持对梦想的坚守,以及他是如何在这种磨砺中,逐渐形成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商业策略,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关于“成长”和“蜕变”的教科书,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成功故事,更是在揭示着,通往非凡之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自我不断的审视和超越。

评分

一直以来,史蒂夫·乔布斯在我心中都是一个近乎神话般的存在,他的名字与创新、颠覆、完美主义紧密相连。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形象,有时反而让人觉得难以接近,甚至有些遥不可及。《成为乔布斯》这个书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窥探那个“不完美”的乔布斯,那个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犯错,又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人。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那些不那么顺遂的经历,那些外界看来是失败的时刻,对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他是如何克服那些困难的,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最终走向成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他身上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一面,那些他在压力和困境中展现出的韧性,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我期待能够从他身上学到,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不气馁,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以及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阶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关于人生智慧和自我超越的课程。

评分

我总觉得,对于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人物,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最耀眼的那一面:那个在发布会上挥洒自如,用产品颠覆行业的“教父”。但“成为乔布斯”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更倾向于探讨他这个人本身,他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他内心深处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蜕变。我特别好奇的是,在早期离开苹果的那段“流放”岁月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那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让他日后以更加成熟、更加沉稳的姿态回归,并最终开启了苹果的辉煌新篇章?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他与身边人的关系,他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他又是如何处理人际矛盾和内部斗争的?我想了解他身上那种独特的魅力是如何形成的,那种能够激励团队、凝聚力量的能力,又是在怎样的磨砺中被锻造出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他身上那些复杂而矛盾的特质,去解析他之所以是“乔布斯”的原因,而不只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符号。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成为”的过程,那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我的旅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领导者,不仅仅在于他们创造了多么惊人的商业帝国,更在于他们如何塑造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成为乔布斯》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似乎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乔布斯的生平事迹,更是关于他如何“成为”他所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他如何将这种“成为”的精神传递给他人,最终影响了苹果乃至整个科技行业。我非常好奇的是,在他早年的创业过程中,那些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时光,是如何一步步为后来的成功奠定基础的?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能够在他离开苹果一段时间后,带着更成熟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回归,并带领苹果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他身上的领导力特质,他如何激发团队的潜力,如何凝聚人心,以及他那种对产品近乎苛刻的追求,是如何在整个公司内部形成一种深入骨髓的企业文化的。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愿景”、“执行力”和“用户体验”这些词汇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一个成功的企业中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想读,但总是在书架上被其他新书淹没。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拿起它,我被书名所吸引,"成为乔布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召唤,一种对卓越追求的激励。我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他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以及这种特质是如何在早期创业的艰辛中塑造了他,又如何在后来的回归中让他重塑苹果,甚至改变世界。我好奇的是,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才能让一个人在跌倒之后,以如此强大的姿态重新站起来,并带来如此颠覆性的创新?这本书会揭示乔布斯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吗?那些他犯过的错误,经历过的低谷,以及他是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乔布斯形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媒体描绘的光鲜亮丽或者戏剧性的标签上。我期待着能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学习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自己的愿景,以及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最终实现非凡的成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商业巨头的崛起,更是一种关于人生哲学和自我实现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个令人着迷的“乔布斯”的世界。

评分

书籍是给儿子买的,还没阅读,慢慢欣赏后再说吧。

评分

很好看,质量也很好,赞赞赞赞赞

评分

收到很惊喜,很值得收藏的一套藏品。之前看过,现在用来收藏。致敬乔帮主

评分

推荐的书,希望能看到些对自己有用的字段

评分

还行

评分

感觉这书跟乔布斯传有重复,新东西也没那么多,有点鸡肋...

评分

收到很惊喜,很值得收藏的一套藏品。之前看过,现在用来收藏。致敬乔帮主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评分

好书推荐 内容丰富多彩 非常实用 物流给力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