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整理术

人生整理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赫佩尔,[Michael,Heppell] 著,董元元 译
图书标签:
  • 整理收纳
  • 时间管理
  • 自我提升
  • 效率
  • 生活技巧
  • 极简主义
  • 习惯养成
  • 个人成长
  • 幸福生活
  • 断舍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9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587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职场人士、SOHO一族、全职主妇等所有感觉生活需要重新整理、期望享受自由人生的人阅读。

  横扫全英,自我管理类畅销书榜!
  英国家喻户晓的激励大师、超级畅销书《超级时间整理术》的作者迈克尔赫佩尔的又一力作!现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在各国心理自助排行榜上均名列前茅!
  一个人怎样去整理,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11大类63条丢弃与整理攻略让人迅速上手,从各个细节整理自己的人生!
  "丢弃与整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整理术,它更多的是一种教人放下心中执念、从繁杂中解放、只整理出希望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本书附赠"100天丢弃与整理行动表"。

内容简介

拖延症、不自信、做事千篇一律、躲避挑战、人际关系迷茫……如果你感觉生活如一团乱麻,那么“丢弃与整理”的理念将帮你放下心中执念,缕清人与物、是与非的关系,清除不合适、不需要、无益的一切,重获自由、重新认同自我。
《人生整理术》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激励大师迈克尔·赫佩尔的一部全新力作,作为人生整理专家,他从自信、社交圈、健康、财富、成功、工作、创造力、“糟糕的一天”等11个角度教导人们如何运用时下流行的“丢弃与整理”理念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他鼓励大家丢掉“不需要的”、“不舒适的”负能量,留下“必要的”、“有益的”正能量,进而轻装上阵,提高做事效率、重获内心的平和与愉悦,享受畅快淋漓的人生。

作者简介

迈克尔·赫佩尔(Michael Heppell)
英国家喻户晓的励志大师,是长盛不衰的畅销书《超级时间整理术》的作者。
作为在欧洲地区炙手可热的演说家,他每年为数万人提供忠告和建议,他的粉丝遍及各
个行业,从富时指数100强公司的CEO、英超足球运动员到当红电视节目主持人……他的目标是对100万人产生积极的人生影响。

目录

第1章
人生需要“丢弃与整理”
你想拥有清爽、畅快的人生吗?
攻略1
丢弃令人丧气、抱怨的负面用语,用提问激励自己
004
攻略2
丢弃负面话语,开始
积极的语言整理
008
攻略3
我的人生是否
需要丢弃与整理
010
攻略4
丢弃借口,让自己获
得解脱
012
攻略5
想让别人关注,丢弃
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016
攻略6
学会换位思考,丢弃
对人或事的固念
020
第2章
为自信和幸福丢弃与整理
快把无谓的担忧甩开,立刻!马上!
攻略7
丢弃“担忧”,重拾信心
027
攻略8
丢弃痛苦的记忆垃圾,运用“模糊怀旧法”重塑自己的生活
031
攻略9
神奇的行为整理:
表现得好像……
034
攻略10
丢弃挫折记忆,专
注于下一次
036
攻略11
丢弃如同37号菜般的
执念,尝试新鲜事物
039
攻略12
当考试落败、面谈失利、约会告吹时,如何丢弃自我否定
042
攻略13
快乐,无需理由
045
第3章
人生情感需要丢弃与整理
快把人际关系中的“破烂儿”扔掉,立刻!马上!
攻略14
友情—丢弃他人的负面影响,重获舒适与自由
052
攻略15
爱情—丢弃等待、不切
实际和自以为是,邂逅
与经营真爱
064
攻略16
亲情—丢弃对家人的
苛刻期许,用心经营
融洽关系
077
攻略17
面对朋友、爱人、家人的逝去—放下执念,学会接受与怀念
083
攻略18
保持健康,从现在开始
090
攻略19
面对一身赘肉,怎样
才能感觉良好
094
攻略20
丢弃“半途而废”与“疲劳”思维,避免健身计划止步于第一周
095
攻略21
速效方法——建立
“健康思维”
100
攻略22
丢弃自怨自艾,
正视疾病
102
攻略23
丢弃过度担心,积极寻找各种保持健康的方法
111
第5章
为财富丢弃与整理
快放弃“贪求”与无益的理财观,立刻!马上!
攻略24
丢弃“贪求”的
消费观念
116
攻略25
整理现有资源与自身附加价值,让财富青睐于你
119
攻略26
丢弃债务,
实现无债一身轻
122
攻略27
做个聪明的
投资者
124
第6章
为成功丢弃与整理
快将挡在机遇面前那“一叶障目”的理念从脑中拔除,立刻!马上!
攻略28
丢弃固有看法,将“缺点”转化为“财富”
132
攻略29
丢弃常规与对多数人
意见的服从
134
攻略30
丢弃“拖延症”
137
攻略31
铲除绊脚石
141
攻略32
拒绝听取坏意见
144
攻略33
丢弃“我已放弃”
的姿态
148
攻略34
向猫鼬学习—抬起头来,时刻警觉
150
攻略35
丢弃旧思维—让自己
成为革新大师
151
攻略36
丢弃畏难情绪,像烹饪大象一样完成艰巨任务
153
攻略37
开发你的直觉
156
攻略38
听从可靠的翻译—直觉
的安排
157
第7章
为创造力丢弃与整理
快去转化旧有的思维定式,立刻!马上!
攻略39
丢弃千篇一律
164
攻略40
丢弃大人的身份,偶尔
像孩童般思考
168
攻略41
大自然的
丢弃与整理
171
攻略42
为创意丢弃与整理之
“加强版”
172
攻略43
为创意丢弃与整理之
“终极训练”
174
攻略44
在现实生活中为创意而
“丢弃与整理”
180
第8章
为工作丢弃与整理
快扔掉“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沉重想法,立刻!马上!
攻略45
我们为何要去工作
185
攻略46
丢弃“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沉重想法,把工作变成“带薪的享受”
186
攻略47
利用“丢弃与整理”
技巧找到理想的工作
190
攻略48
快速晋升的新思维
195
攻略49
假如你失业了,
该怎么办
196
攻略50
商界的丢弃与整理—丢弃过去的成功,转换思维,做现在最应该做的事
201
第9章
为美好未来丢弃与整理
快将“胆小”、“保守”、“怀疑”从身体中滤出,立刻!马上!
攻略51
打破“假如……
那么……”的魔咒
219
攻略52
丢弃“自我怀疑”,
勇闯“机遇之门”
222
攻略53
丢弃浑浑噩噩,
确立目标
229
攻略54
不能达成目标的
“代价”
231
攻略55
丢弃痛苦与代价,
让美好成为现实
232
攻略56
丢弃障碍
233
第10章
为“糟糕的一天”
丢弃与整理
快把“注定一天都不顺”的程序删除,立刻!马上!
攻略57
从睡梦中苏醒
239
攻略58
丢弃赖床念头,为美好的
一天整装待发
241
攻略59
丢弃与整理,甩掉
负面情绪
244
攻略60
丢弃向家人大吐苦水的行为,享受回家的美好时光
248
攻略61
逐渐抛下不顺遂,成为
“未来家”
249
攻略62
丢弃“负螺旋”,进入
“正螺旋”轨道
250
攻略63
感恩清单
251
第11章
丢弃与整理碎碎念
快让“丢弃与整理”理念融入你生活的每个角落,重获自由!
攻略64
“怀抱希望”是人生的策略—丢弃过于现实的生存理念
257
攻略66
“免费”的事情值得吗
261
攻略67
“要是……会怎样”
262
攻略68
将生活与目标
导入正轨
263
攻略69
从A到Z的音乐收藏
265
攻略70
大清扫
266
攻略71
安全驾驶、轻松驾驶、
开心驾驶
269
作者的嘱托
271

精彩书摘

  《人生整理术》:
  小时候,家里每个月都会吃一顿中餐外卖,大快朵颐。至今我还记得那仪式般的晚餐场景。那通常是在星期五的晚上,父亲或母亲会向全家宣布“今天吃中餐”,于是我和哥哥都会兴奋不已,30分钟后,父亲带着美味回来,打开袋子,一个一个地拿出来:一份鸡肉炒饭(37号)、一份糖醋鸡丁(52号)和一份薯片。
  在13岁之前,我一直以为中餐外卖只有鸡肉炒饭、糖醋鸡丁和薯片这三个菜品。真的,我那时的确是这么想的,父母在整整20年里一直点着同样的中餐。为什么?因为这样很安全。这几个菜好吃,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放心,每次都能吃到美味,不至于失望。
  后来发生的事改变了他们的想法,也帮助我发现了更多的世界美食。
  那天,一切都是按照惯例进行。父亲电话订餐,然后从餐馆把饭菜带回来。母亲摆好餐桌、叠好餐巾、准备好四杯汽水。有时,我们还会放一些东方情调的音乐来酝酿情绪。但是我们从不使用筷子。所以除了餐桌上没有筷子外,其他一切就绪。
  父亲会非常正式地把外卖餐盒摆放在饭桌中央,然后很夸张地、认真地打开盖子。这种仪式已经进行了20年。直到那天晚上,他打开盖子,发现里面不是鸡肉炒饭,而是特色炒面(78号)……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父亲气急败坏,咕哝了一句脏话(我当时16岁,还是第一次听见父亲骂人)。
  我记得,大家小心翼翼地往那个锡箔盒子里看,然后父亲用叉子挑起一根面条。经过几分钟的研究和讨论,我说:“我来吃这个吧。”母亲回答:“但是,你不喜欢吃面条呀。”她怎么知道我不喜欢吃面条啊?我以前从来没吃过呀!作为一家之主,父亲这时挺身而出:“大家别担心,我来消灭这道菜。”紧接着,他就用叉子把面条送进嘴里,面条的另外半截在下巴周围晃来晃去。此时此刻,屋内鸦雀无声。父亲咀嚼了三下,然后大声宣布:“好吃!”于是我们决定每个人都品尝一下,结果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
  然而,这次“历险”并没有激励赫佩尔一家去尝试中国餐馆的其他菜肴,我们依然坚持只点37号和52号菜。其中有另外的原因,在这里不做赘述。
  尽管在全家人眼里“特色炒面(78号)”只不过是个美丽的错误,后来父亲仍然不肯更换每月一次的中餐菜谱,但是他却总在饭桌土提起这道菜,想要重温那天的惊喜。
  “炒面事件”过后的第六个月,中餐馆又一次把炒面当作鸡肉炒饭装进了外卖口袋。后来,全家先后5次这样“幸运地”品尝到了其他菜肴,并且每次意外都带给我们非凡的美味。
  你的37号菜到底是什么?哪些是你习以为常酌想法与行为?现在是时候重新翻一下菜单,去尝试新鲜事物了。把这个当作建立自信的练习,无论是食物、假曰、通勤路线,或者做事方式,你都要试着大胆尝新。
  ……
《内在的空间:找回生活的平衡与秩序》 你是否常常感到被日常琐事淹没,生活如同杂乱无章的房间,找不到下脚的地方?工作、家庭、社交、个人兴趣,像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让你喘不过气来?我们似乎都在与时间赛跑,却又常常感觉原地踏步,错失了许多真正重要的事情。 《内在的空间:找回生活的平衡与秩序》是一本探索如何重塑我们内心世界与生活外在秩序的实用指南。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引导你深入了解自己,识别出阻碍你前进的“杂物”,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并教授你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你逐步清理、优化,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生活中的混乱往往源于我们内在的迷失。当我们的思绪纷繁、目标模糊时,外在的生活状态自然也会映照出这种无序。因此,首先,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思考和练习,你将有机会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以及当前生活中真正让你感到满足和有意义的部分。我们将会探讨如何区分“必要”与“非必要”,辨别那些真正滋养你,以及那些仅仅占据你时间和精力却毫无益处的事务。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整理”这一行为的本质。我们不仅会讨论如何整理物理空间,例如居家环境、办公桌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讨如何“整理”我们的日程安排,如何优化信息接收,如何管理我们的社交关系,甚至如何整理我们的思绪和情绪。我们将学习到一些简单而高效的方法,帮助你告别堆积如山的文件、永远看不完的邮件、以及那些无休止的承诺。你将了解到,整理并非一次性的“大扫除”,而是一种持续性的生活习惯,一种对自身负责的生活态度。 你将学到如何设定清晰、可行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微小的、易于执行的步骤。本书将提供多种时间管理技巧,帮助你更好地规划你的日子,区分优先级,让你能够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任务上,而不是被各种突发事件牵着鼻子走。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学会拒绝,如何设定界限,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拒绝那些不必要的干扰和消耗。 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空间》将引导你关注心灵的整理。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会感到焦虑、沮丧、或是不安。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你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你将学会如何通过正念练习、冥想、以及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净化心灵,让你的内在空间更加开阔和宁静。 本书还将触及到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拥有越多越好”的误区。本书将鼓励你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学习如何理性消费,如何区分“需要”与“想要”,并提出一些关于“断舍离”的思考,让你能够以更少的物品,过上更富足的生活。通过精简物质,你不仅能获得更整洁的居住环境,更能减轻物质带来的负担,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内在的空间》并非一本速成的魔法书,它需要你的耐心、实践和持续的投入。但相信我,当你开始践行书中的理念和方法时,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你将不再感到被淹没,而是能够从容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你将拥有更清晰的目标,并能够更有效地朝着它们迈进;你的内心将更加平静和充实,你将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平衡。 无论你是希望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家庭关系,还是仅仅想在一个充满活力和秩序的生活中找到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内在的空间:找回生活的平衡与秩序》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帮助你卸下心灵的包袱,理清生活的脉络,最终拥有一个更加清晰、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生活。开始你的内在空间整理之旅吧,一个更美好、更平衡的生活正等待着你去创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了,感觉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技巧和人生哲理,有时候甚至会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先从哪个点下手。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断舍离”的理念,我一开始觉得挺好理解的,就是把不用的东西扔掉,然后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但越往后看,越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比如,书中讲到如何处理那些“纪念性物品”,那些承载着回忆却又占据空间的东西。我家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我上大学时期的纪念品,还有一些朋友送的礼物,虽然现在已经用不上了,但扔掉又觉得舍不得。我反复翻看了那几章,试图找到一个让我心安理得的解决方案,但似乎每个人的“断舍离”标准都不一样,我总是在纠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有时候,我会突然停下来,看着我书架上那些买了但没读过的书,或者衣柜里那些过季但觉得还能再穿的衣服,心里冒出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把它们全部清空。但理智又会告诉我,这样是不是太冲动了?是不是又会后悔?这种矛盾心理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陷入了一个“整理”的怪圈,越想整理,越觉得乱。书中也提到了关于时间管理的技巧,比如番茄工作法、GTD等等,这些方法我尝试过一些,但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我总是在开始的时候充满热情,觉得这次一定能高效地管理我的时间,但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各种突发事件打乱节奏,然后又陷入了“没时间”的沮丧情绪里。或许,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启发,让我看到了问题,但具体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我根据自己的情况,一点一点去摸索和实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论述,它不是强迫你一夜之间变成另一个人,而是通过微小的改变,逐步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一直在思考,我能不能从每天早起十五分钟开始?或者每天阅读十页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或许真的能在我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具体的“人生整理术”,不如说是一种“整理的意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的生活,并思考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评分

这本书我读到一半,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作者在里面画了无数条岔路,我却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出口。书里的内容非常庞杂,从生活习惯到工作方法,从心理调适到人际交往,几乎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一开始,我被作者那种清晰的逻辑和条理所吸引,觉得这本书一定能帮我解决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越读下去,我越发现,每个问题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困惑。比如,在处理“物品”部分,作者提出了“一进一出”的原则,我试着去执行,结果发现,我买东西的速度远远大于我扔东西的速度。而且,很多东西我买了之后,觉得“也许以后会用到”,然后就一直留着。书里关于“信息过载”的章节,我也深有体会。我每天都要接收海量的信息,刷各种社交媒体,看各种新闻,结果大脑常常处于一种“宕机”的状态,不知道哪些信息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信息只是噪音。作者建议要“专注”,要“屏蔽干扰”,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我常常会在工作的间隙,不自觉地打开手机,刷一下朋友圈,然后就沉迷其中,忘记了本来的工作。书里还提到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作者用了很多图表和案例来解释如何制定SMART原则的目标。我尝试着去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天阅读30分钟”,但几天之后,就因为各种理由中断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方向的船,在信息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找不到前进的动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揭示了太多我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提供一条清晰、具体的、能够让我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路径。我需要的是一份“人生地图”,而不是一堆“工具箱”。我感觉自己站在原地,手里拿着一堆精美的工具,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建造我的“人生小屋”。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剂“正能量”。作者在书中用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阐述了“人生整理术”的理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一直以来都有点“悲观主义”倾向,总觉得事情都会往坏的方向发展。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培养积极心态”的部分,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感恩练习”、“积极自我暗示”、“专注于解决问题”等等。我开始尝试着去实践这些方法,每天早晨,我会列出三件让我感恩的事情,并且在遇到困难时,我会强迫自己去思考“我能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发现,这些小小的改变,真的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再那么容易感到沮丧,而是能够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书中关于“如何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强调,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充实。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生活,我发现我常常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我开始尝试着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追求那些能够让我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情。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班,并且开始尝试写一些小文章。这些活动虽然不能给我带来物质上的回报,但却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整理我的生活,更是在教我如何去创造一个更加精彩和有意义的人生。我感觉,我的人生也像一幅正在被描绘的画卷,虽然可能还有些许空白,但整体上却充满了色彩和活力,也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分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做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我告别了很多过去的自己,也告别了很多不再适合我的东西。作者在书里反复强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整理”来摆脱过去束缚,拥抱未来。我一直以来都有些怀旧,很多东西都舍不得扔,比如我学生时代的旧照片,我曾经用过的笔记本,甚至一些已经泛黄的信件。读到关于“告别过去的自己”的那一章节,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作者鼓励我们,要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并且勇敢地向前看。我开始尝试着去整理那些承载着回忆的物品,我把它们一一拍照留念,然后选择了适合的方式进行处理,比如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或者将它们转化为新的艺术品。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虽然告别很难,但也是一种成长。书中关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整理习惯”的内容,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之前总是三天打鱼两天<bos>,整理的决心总是难以持久。作者提出了“奖励机制”和“伙伴监督”等方法,让我觉得非常有操作性。我尝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的整理目标,并且在完成之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同时,我也找到了一个和我一样有整理需求的朋友,我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这样一来,我的整理动力就大大增强了。这本书让我明白,整理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清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释放。当我把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从生活中移除时,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轻盈,更加自由。我不再被过去的包袱所牵绊,而是能够更加专注于眼前的生活,更加积极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本书让我感觉,我的人生也像一个被整理过的房间,虽然可能还有些许不完美,但整体上却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也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看着封面上那个简洁而充满力量的设计,就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普通的“生活指南”。果然,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内在秩序”的深刻探索。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比如,在讲到“物品的意义”时,作者并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你去感受,去体会,去发掘每件物品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价值。我看着我桌子上那支用了多年的钢笔,突然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支笔,更是我曾经无数次奋笔疾书的见证,是承载了我无数想法和灵感的工具。这种对物品的重新审视,让我不再把它们仅仅看作是冰冷的物件,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故事。书中关于“空间的能量”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认为,我们所处的空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开始反思我家的布局,我开始思考,我是否真的充分利用了我的空间,我的空间是否能够给我带来积极的能量。我尝试着去调整家具的摆放,去增加一些绿植,去优化灯光的布局,结果发现,整个家的氛围都变得更加温馨和舒适。我感觉,我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滋养我心灵的港湾。这本书让我明白,整理不仅仅是关于“减法”,更是关于“加法”。它不仅仅是移除不必要的东西,更是创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一个能够激发我潜能,让我感到舒适和愉悦的空间。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整理我的生活,更是在教我如何整理我的心灵,如何去发现我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以后,感觉整个人都变得很焦虑。作者在书里提出了太多让我觉得“不够好”的方面,让我总是在跟自己内心那个完美主义的自我较劲。比如,在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识别和远离“消耗型”的朋友,如何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圈。我听了之后,就立刻开始审视我身边的朋友,想着谁可能是在“消耗”我,谁又是真正能给我带来正能量的人。结果发现,好像大部分朋友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是太爱抱怨,要么是太爱八卦,要么是总是需要我帮忙。我开始觉得,是不是我身边的朋友都太“差”了?然后又反过来想,是不是我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是不是我不够包容?这种自我怀疑让我感觉非常疲惫。更让我郁闷的是,书中还谈到了关于“职业发展”的规划,列出了很多成功人士的特质和方法。我一看,觉得自己几乎没有一项达标。作者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我却觉得每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有 extra time 去学习新技能。书中还提到了“财务自由”的目标,我看了看自己的存款,感觉离那个目标还有十万八千里。这些比较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一直站在原地踏步,而别人都在飞速前进。尤其是书中关于“自我成长”的部分,作者列举了各种需要不断提升的领域,比如情商、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等。我感觉自己像个被丢在巨人国的矮人,看着眼前那些高不可攀的山峰,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攀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但有时候,过度的反思反而会让人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否定之中。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不适合“整理”,是不是我的人生注定就是一团乱麻?我现在每天醒来,脑子里都会闪过书里的那些“清单”和“建议”,然后开始强迫自己去完成,结果可想而知,常常以失败告终,然后又陷入新一轮的焦虑。

评分

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啃完了这本书。说实话,里面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作者在开头部分所讲的“整理是自我探索的过程”。这句话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之前一直把“整理”看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必须完成的“苦差事”,但作者让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我开始尝试去审视我拥有的每一件物品,去思考它们是否真的符合我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否能给我带来快乐,或者是否只是因为“留着有用”而占据了我的空间。这个过程让我发现了自己很多潜在的偏好和习惯,比如,我发现我特别喜欢购买一些设计感强但实用性不高的家居小物件,而那些真正能提升我生活品质的东西,我反而很少关注。书里关于“空间的重塑”的章节,让我对家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我的家已经很整洁了,但当我按照书里的建议,去重新思考每一个空间的用途和布局时,我才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让我的家变得更舒适,更符合我的生活习惯。我尝试着去调整书桌的摆设,让它更符合我工作时的动线,也尝试着去改变卧室的灯光,让它更有助于睡眠。这些微小的改变,让我觉得家里的氛围都变得不一样了。此外,书中关于“数字整理”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字信息,比如电子邮件、文件、照片等等,而我一直以来都是“随手保存”,导致电脑里杂乱无章,查找东西也非常困难。作者提供的一些分类和归档的方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尝试着去建立我的数字文件夹体系,虽然过程有点耗时,但当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我想要的文件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整理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让我开始享受整理带来的乐趣,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我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SPA”。作者用非常温和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去审视我的人生,去发现我内心深处隐藏的困惑和渴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放下执念”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有些固执,总觉得事情必须按照我设想的 GNC 发展,一旦出现偏差,就会感到非常沮丧。作者告诉我,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其执着于过去的错误,不如学会放下,拥抱变化。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着去接纳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去原谅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去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这种放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书中关于“如何与自己对话”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鼓励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要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我开始尝试着每天花一些时间,静静地和自己相处,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去思考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人生整理术”,更是一本“心灵成长指南”。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整理,是从内心开始的。当我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内心,外在的生活自然也会变得井然有序。我感觉,我的人生也像一个被精心打理的花园,虽然可能还有些许杂草,但整体上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散发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评分

这本书我翻了翻,感觉作者写得挺“玄乎”的。他一直在强调“内在的秩序”和“精神的丰盈”,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本来以为这本书是那种教你怎么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或者怎么提高工作效率的实用手册。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它更多地是在谈论一种“生活哲学”。比如,书中在讲到“如何与物品相处”的时候,并没有教你怎么分类、怎么收纳,而是让你去思考,这些物品对你意味着什么,它们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我看着我衣柜里那些衣服,脑子里突然冒出各种各样的回忆,我甚至开始怀疑,我留着它们,是不是因为我还在留恋过去,而没有向前看。这种思考让我觉得有点沉重,甚至有点悲伤。书中还提到了“慢生活”的理念,鼓励人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我听了之后,就开始尝试每天多花点时间去散步,去观察路边的花草,去听鸟儿的叫声。但很快,我就又被现实打回了原形。我还是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而焦躁不安,我还是会因为各种截然不同的信息而感到焦虑。我发现,要想真正实现“慢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恰恰是我最难获得的。书里也提到了关于“与自己和解”的部分,作者鼓励人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原谅自己的过失。我读了之后,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接纳”和“原谅”。我总是觉得,如果我不够好,我就不配拥有幸福。这种想法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要达到这种状态,似乎遥不可及。我需要的是一份能够让我一步步接近这个理想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后,感觉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许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作者在书中用非常犀利的语言,剖析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拖延症”、“完美主义”、“信息焦虑”等问题,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我读到关于“为什么我们总是拖延”的那一部分时,感觉自己像被赤裸裸地扒开一样,书里说的每一个原因,都好像是我自己的写照。比如,“害怕失败”、“追求完美”、“缺乏动力”等等,这些理由我曾经也给自己找过,但从未觉得它们有如此深刻的根源。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如何真正地改变”的论述。作者强调,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时的冲动和决心,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微小行动,并且要建立一套能够支撑这些行动的系统。我读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我过去的很多尝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我总是试图一次性改变太多,并且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支撑系统。书里提到了“橡皮筋原理”,就是说当你用力拉伸橡皮筋时,它会反弹;只有当你慢慢地、持续地施加力量,它才能变形。这个比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一直在用“拉橡皮筋”的方式去要求自己,难怪总是会“反弹”。然而,尽管我理解了这些道理,但我依然觉得非常无力。我不知道如何开始那“日复一日的微小行动”,我不知道如何建立那套“支撑系统”。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知道跳下去就能到达彼岸,但却恐惧迈出那一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人生整理术”,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的残酷审视”,它让我看到了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却又让我对改变充满了迷茫。我需要的是一份“行动指南”,一份能够带我走出迷宫的“路线图”,而不是仅仅告诉我“迷宫在哪里”。

评分

很老的一本书,也比较经典。

评分

细细道理。努力学习当中。

评分

买本书吧,

评分

帮老婆买的书,我没看过。

评分

好书需要细细研读,才能领会真知

评分

翻几下,还不错

评分

买书的好地方,很久很久没有去书店了

评分

还行吧,书里的字很大,一本书感觉内容不多,觉得很贵。

评分

叶老师的课非常好,同时学习叶老师的书,希望掌握其中的要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