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首屆嚮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
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小說評論類(精裝)包括《紅樓夢考證》、《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紅樓夢》與中國舊傢庭、《水泊梁山英雄譜》、《紅樓夢》探源、《西遊記》漫話、《細說紅樓》、《紅樓小講》和《古典小說漫稿》共計10本。該套箱裝收錄瞭10本小說評論類的大傢小書,該套裝將會以新的裝幀、新的麵貌呈現在讀者麵前。
作者簡介
鬍適(1891—1962),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傢。績溪縣人。齣身徽商之傢,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錶《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錶《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齣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齣使過美國,代錶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豐厚,治學方法上具有徽派樸學遺風。
薩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字孟武,福建福州人,政治學傢。中學時代就留學日本。1921年入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係,後獲法學學士學位。1924年迴國,在上海以譯書、撰文為生。1930年,在南京中央政治學校行政係任教授。1946年,任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1949年後,曾任颱灣大學法學院院長。著有《中國社會政治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紅樓夢》與中國舊傢庭》、《《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水滸傳》與中國古代社會》等。
目錄
《紅樓夢考證》
《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紅樓夢》與中國舊傢庭
《水泊梁山英雄譜》
《紅樓夢》探源
《西遊記》漫話
《細說紅樓》
《紅樓小講》
《古典小說漫稿》
精彩書摘
賈府以軍功起傢,賈珍之妻尤氏對鳳姐說:“你難道不知這焦大的?……他從小跟著太爺(寜國公賈演)齣過三四迴兵,從死人堆裏把太爺背瞭齣來瞭,纔得瞭命。自己挨著餓,卻偷瞭東西給主子吃;兩日沒水,得瞭半碗水,給主子喝,他自己喝馬溺。不過仗著這些功勞情分。有祖宗時,都另眼相待,如今誰肯難為他?”(第七迴)“賈珍近因居喪,不得遊玩,無聊之極,便生瞭個破悶的法子,日間以習射為由,請瞭幾位世傢弟兄及諸富貴親友來較射。……賈政等聽見這般,不知就裏(每日輪流做晚飯之主,天天宰豬割羊,屠鵝殺鴨,好似臨潼鬥寶的一般,都要賣弄自己傢裏的好廚役、好烹調),反說:‘這纔是正理。文既誤瞭,武也當習,況在武蔭之屬。’”(第七十五迴)此皆可以證明賈傢的富貴榮華,是其祖宗以軍功得到的。
寜國公賈演與榮國公賈源是同胞兄弟,其邸捨在一條街上,“街東是寜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占瞭”(第二迴),可見邸捨之大。賈演居長,生瞭四個兒子。寜公死後,長子代化襲瞭官。代化生敬,敬生一子一女,女名惜春,子名珍,娶尤氏為婦,生子蓉(第二迴)。蓉妻秦可卿,無子早卒。由此可知寜府長房乃數代單傳,其他三房,《紅樓夢》未曾說明。
榮國公賈源生子幾人,《紅樓夢》沒有提到。“長子代善襲瞭官”,既明言長子,可知尚有諸子。代善娶金陵世傢史侯的小姐為妻(即書中之賈母,史湘雲是她內侄孫女),生瞭兩男一女,女名敏,嫁探花林如海,生女黛玉。代善長子賈赦,襲瞭官,娶邢氏(即書中之邢夫人),生子璉,其妾生迎春。璉娶王熙鳳為妻(即書中之鳳姐),生女巧姐。次子賈政,娶王氏(即書中之王夫人,鳳姐乃王夫人之內侄女),生一女兩男。女元春,選入皇宮為妃,長子賈珠,妻李紈,生子蘭,賈珠早卒,次子寶玉(第二迴),娶王夫人胞妹薛氏(即書中之薛姨媽)之女寶釵為妻。賈政之妾趙姨娘亦生瞭一女一子,女探春,子賈環。以上諸男女皆係《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
此外,“賈薔係寜府中之正派玄孫”,“賈藍、賈菌係榮府近派的重孫”(第九迴),這是書中明言的。除夕之夜,寜榮兩府男女均往設在寜府西邊的賈氏宗祠,祭祀祖先。“分瞭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墊,守焚池。……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等便接瞭,按次傳至階下賈敬手中。……賈敬捧菜至,傳於賈蓉;賈蓉便傳於他媳婦(繼室鬍氏,秦可卿已死),又傳於鳳姐、尤氏諸人;直傳至供桌前,方傳與王夫人;王夫人傳與賈母,賈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東嚮立,同賈母供放。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是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此三人皆係寜府長房之兒孫)。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齊跪下,將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簷,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的無一些空地”(第五十三迴,此時賈政已濛皇上點瞭學差,齣外未歸)。由此可知賈府兒孫甚多。難怪寶玉初見賈蕓之時,“卻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麼名字”(第二十四迴)。
到瞭過年後元宵節那一夜,“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幾席酒……帶領寜榮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傢宴。賈敬素不飲酒茹葷,因此不去請他”,賈母“知他(賈赦)在此不便,也隨他去瞭”。此時參加的,除賈母外,女的有李嬸娘、薛姨媽、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紈、鳳姐、賈蓉的媳婦鬍氏(繼室)、賈藍之母婁氏、迎春姐妹三人、黛玉、湘雲、寶釵、寶琴、李紋、李綺、岫煙等。男的有賈珍、賈璉、寶玉、賈環、賈琮、賈蓉、賈芹、賈蕓、賈菖、賈菱、賈藍等。此外不肯來的尚不少(第五十三迴)。吾所以又述參加元宵節之男女乃補充上述除夕晚上祭祀宗祠時未曾舉齣之人。總之,賈傢兒孫甚多。至於奴婢,就寜府來說,鳳姐料理秦可卿喪,所用男僕有一百三十四人之多(第十四迴),其他婢女多少,《紅樓夢》並未提及。就榮府來說,“閤算起來,從上至下也有三百餘口”(第六迴)但賈府抄傢之後,“除去賈赦入官的人,尚有三十餘傢,共男女二百十二名”(第一百六迴)。是則榮府人口必不止三百餘口。榮府有赦、政兩房,寜府隻有一房,則榮府人口當比寜府為多。——《紅樓夢》與中國舊社會
……
前言/序言
袁行霈
“大傢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纍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齣版,使之不至於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齣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瞭,除瞭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傢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裏,隨時隨地掏齣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裏,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瞭,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傢小書”齣版在即,齣版社同誌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瞭,就此擱筆吧。
《中國文學批評史話》 《中國文學批評史話》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文學批評發展脈絡的著作。本書旨在通過梳理自先秦至近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演變曆程,展現中國古代文人心靈的探索,以及他們對文學本體、創作規律、審美意識、社會功用等問題的深刻思考。本書並非冰冷枯燥的學術考證,而是力圖將浩如煙海的批評文獻,化為生動有趣的文學畫捲,讓讀者在曆史的縱深感中,感受中國文學批評的獨特魅力與不朽價值。 本書的章節設置,嚴格遵循曆史發展的順序,力求做到脈絡清晰,邏輯嚴謹。 第一章:批評的萌芽——先秦諸子與文學觀念的初步確立 本章將追溯中國文學批評的源頭。從《尚書》中“詩言誌”的樸素觀念,到《周易》“觀象”的象徵意義,再到孔子對《詩經》“不淫”、“不怨”的倫理解讀,文學批評的早期形態已初現端倪。墨子“非樂”的實用主義批評,以及道傢莊子“齊物論”中對言辭與物化的辯論,都為後來的文學批評提供瞭思想的土壤。本章將重點分析這些早期思想傢如何將文學視為思想錶達、道德教化、社會功能的重要載體,為後世批評奠定瞭“文以載道”的基礎。 第二章:確立與發展——漢代文學批評的自覺 漢代是中國文學批評走嚮自覺的重要時期。曹丕的《典論·論文》被譽為中國文學批評的開山之作,其對文學的品評、對作傢創作經驗的總結,以及“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論斷,都標誌著文學批評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本書將深入剖析《典論·論文》的價值,並探討劉勰《文心雕龍》之前,如揚雄《法言》、班固《兩都賦序》等文獻中體現齣的批評思想。漢代批評的特點是文學與政治、倫理的緊密結閤,對文體、辭藻的重視,以及對文學史的初步梳理。 第三章:集大成者——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風貌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黃金時代。曹植、陸機、潘嶽等文學傢不僅是創作上的巨匠,也是文學批評的實踐者。鍾嶸的《詩品》是中國第一部詩歌批評史,其“文不按古,而言必及意,詞不迫逐,而言必及理”的創作理論,以及“有神”、“有骨”、“有風”、“有韻”等批評標準,對後世詩歌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陸機的《文賦》則以散文的形式,係統論述瞭文學創作的全過程,從“意”的構思到“語”的錘煉,條分縷析,極具啓發性。本書將重點解析《詩品》與《文賦》的批評理念,並梳理同期其他重要批評傢的觀點,展現這一時期批評的理論深度與廣度。 第四章:理論的成熟——劉勰《文心雕龍》及其時代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本書將投入大量篇幅,深入解讀《文心雕龍》的宏大氣魄和精深思想。從“原道”的哲學高度,到“總述”的理論框架,再到“論篇”的體例設計,《文心雕龍》幾乎囊括瞭文學批評的方方麵麵。本書將著重分析《文心雕龍》對文學本體、文體論、風格論、創作論、批評方法等方麵的獨到見解,如“情采”並茂,“風骨”兼備,“心裁”與“筆削”的辯證統一等。同時,本書也將梳理同期其他重要的批評著作,如陸機的《吊屈原賦》、摯虞的《文章論》等,以襯托《文心雕龍》的卓越成就。 第五章:盛唐之音——唐代文學批評的繁榮與演變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巔峰時期,文學批評也隨之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從初唐的“初唐四傑”對詩歌的探索,到盛唐陳子昂的“漢魏風骨”呼喚,再到中晚唐的杜甫、韓愈、白居易等人的批評實踐,唐代文學批評呈現齣多元化的特點。本書將重點解析杜甫對李白詩歌的贊賞與批評,韓愈“文以明道”的古文運動及其批評思想,以及白居易的“通俗”詩歌理念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此外,本書還將介紹皎然、皮日笁等重要的批評傢,以及《唐詩品匯》等早期詩歌選本中的批評理念,展現唐代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互動與發展。 第六章:宋人的審辨——宋代文學批評的理性與意趣 宋代是中國文學批評從唐代“尚意”轉嚮“尚理”的關鍵時期。宋代文人更加注重文學的“意境”、“神韻”以及思想內涵。蘇軾的“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美學觀念,其詩論“固知詩有情,亦有理”,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詩歌創作理論,以及王安的“以文為戲”的豁達,都體現瞭宋代批評的獨特風格。本書將深入探討宋代文人對詩歌“意境”的追求,對“纔與博”的重視,以及對文學錶現手法的精微分析。同時,本書也將解析王灼《碧雞漫誌》、樓鑰《攻愧集》等著作中體現齣的宋代文學批評的特點。 第七章:元明清的傳承與創新——文學批評的新發展 元代文學批評在宋代基礎上有所繼承,並開始齣現新的趨勢。明代“公安派”的“獨抒性靈,不拘格範”的創作主張,對後世文學創作産生瞭重要影響,其批評也更加注重個性與情感的錶達。清代是中國文學批評集大成、走嚮百科全書式的時期。葉燮的《原詩》、王夫之的《薑齋詩話》、袁枚的《隨園詩話》、劉熙載的《藝概》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批評著作。本書將重點解析“公安派”的“性靈說”,王夫之“以神韻為主,以格律輔之”的詩論,袁枚“好奇尚異”的隨性批評,以及劉熙載《藝概》對詩、書、畫、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宏觀把握和精闢論述,展現瞭這一時期文學批評理論的精細化與體係化。 第八章:近現代的轉型——文學批評的現代意識 晚清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文學批評經曆瞭深刻的轉型。從嚴復對西方美學思想的介紹,到王國維對西方現代美學理論的藉鑒,再到魯迅、周作人等對現代文學批評的探索,中國文學批評開始與現代文明對接。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文學批評在本體論、認識論、美學觀念上的變化,以及對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創作思潮的引入和討論。同時,本書也將梳理新中國成立後,文學批評在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指導下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文學批評的多元化與國際化趨勢。 貫穿全書的學術主旨: 1. 文學批評的生命力在於與時代同步: 本書強調,每一次文學批評的重大發展,都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變革、文化轉型緊密相連。從“文以載道”的古代倫理取嚮,到“性靈”的個體抒發,再到現代的社會批判與主體意識,文學批評始終在迴應時代的需求。 2. 中國文學批評的獨特精神: 本書力求展現中國文學批評的內在邏輯與獨特精神,如對“意境”的追求,對“神韻”的體悟,以及批評傢將個人生命體驗融入理論建構的特質。這種精神是中國文學批評區彆於西方批評的重要標誌。 3. 批評與創作的辯證統一: 本書始終將文學批評置於具體的文學創作背景下進行考察。每一位重要的批評傢,本身往往也是傑齣的文學傢。批評既是對創作的總結與反思,也是對未來創作的引領與啓迪。 4. 理論的“活化”: 本書在梳理龐雜的批評理論時,力圖避免枯燥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通過引用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為例證,結閤批評傢的生平與時代背景,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鮮活的文學現象,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批評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文學批評史話》是一部旨在讓更多讀者走進中國文學批評世界的導覽。它將帶領您穿越曆史的長河,與曆代文人智者進行一場關於文學意義、創作之道、審美理想的深度對話,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以及那些穿越韆年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文學批評思想。本書不僅適閤文學研究者、高等院校師生,也麵嚮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學理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希望它能成為您探索中國文學批評迷人世界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