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小说评论类(精装)包括《红楼梦考证》、《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泊梁山英雄谱》、《红楼梦》探源、《西游记》漫话、《细说红楼》、《红楼小讲》和《古典小说漫稿》共计10本。该套箱装收录了10本小说评论类的大家小书,该套装将会以新的装帧、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字孟武,福建福州人,政治学家。中学时代就留学日本。1921年入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系,后获法学学士学位。1924年回国,在上海以译书、撰文为生。1930年,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行政系任教授。1946年,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1949年后,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著有《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等。
目录
《红楼梦考证》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水泊梁山英雄谱》
《红楼梦》探源
《西游记》漫话
《细说红楼》
《红楼小讲》
《古典小说漫稿》
精彩书摘
贾府以军功起家,贾珍之妻尤氏对凤姐说:“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他从小跟着太爷(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了,才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给主子吃;两日没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第七回)“贾珍近因居丧,不得游玩,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的法子,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几位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政等听见这般,不知就里(每日轮流做晚饭之主,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杀鸭,好似临潼斗宝的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里的好厨役、好烹调),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了,武也当习,况在武荫之属。’”(第七十五回)此皆可以证明贾家的富贵荣华,是其祖宗以军功得到的。
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是同胞兄弟,其邸舍在一条街上,“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第二回),可见邸舍之大。贾演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长子代化袭了官。代化生敬,敬生一子一女,女名惜春,子名珍,娶尤氏为妇,生子蓉(第二回)。蓉妻秦可卿,无子早卒。由此可知宁府长房乃数代单传,其他三房,《红楼梦》未曾说明。
荣国公贾源生子几人,《红楼梦》没有提到。“长子代善袭了官”,既明言长子,可知尚有诸子。代善娶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为妻(即书中之贾母,史湘云是她内侄孙女),生了两男一女,女名敏,嫁探花林如海,生女黛玉。代善长子贾赦,袭了官,娶邢氏(即书中之邢夫人),生子琏,其妾生迎春。琏娶王熙凤为妻(即书中之凤姐),生女巧姐。次子贾政,娶王氏(即书中之王夫人,凤姐乃王夫人之内侄女),生一女两男。女元春,选入皇宫为妃,长子贾珠,妻李纨,生子兰,贾珠早卒,次子宝玉(第二回),娶王夫人胞妹薛氏(即书中之薛姨妈)之女宝钗为妻。贾政之妾赵姨娘亦生了一女一子,女探春,子贾环。以上诸男女皆系《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
此外,“贾蔷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贾蓝、贾菌系荣府近派的重孙”(第九回),这是书中明言的。除夕之夜,宁荣两府男女均往设在宁府西边的贾氏宗祠,祭祀祖先。“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继室胡氏,秦可卿已死),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是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此三人皆系宁府长房之儿孙)。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第五十三回,此时贾政已蒙皇上点了学差,出外未归)。由此可知贾府儿孙甚多。难怪宝玉初见贾芸之时,“却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么名字”(第二十四回)。
到了过年后元宵节那一夜,“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带领宁荣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贾敬素不饮酒茹荤,因此不去请他”,贾母“知他(贾赦)在此不便,也随他去了”。此时参加的,除贾母外,女的有李婶娘、薛姨妈、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胡氏(继室)、贾蓝之母娄氏、迎春姐妹三人、黛玉、湘云、宝钗、宝琴、李纹、李绮、岫烟等。男的有贾珍、贾琏、宝玉、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贾蓝等。此外不肯来的尚不少(第五十三回)。吾所以又述参加元宵节之男女乃补充上述除夕晚上祭祀宗祠时未曾举出之人。总之,贾家儿孙甚多。至于奴婢,就宁府来说,凤姐料理秦可卿丧,所用男仆有一百三十四人之多(第十四回),其他婢女多少,《红楼梦》并未提及。就荣府来说,“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第六回)但贾府抄家之后,“除去贾赦入官的人,尚有三十余家,共男女二百十二名”(第一百六回)。是则荣府人口必不止三百余口。荣府有赦、政两房,宁府只有一房,则荣府人口当比宁府为多。——《红楼梦》与中国旧社会
……
前言/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话》 《中国文学批评史话》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发展脉络的著作。本书旨在通过梳理自先秦至近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心灵的探索,以及他们对文学本体、创作规律、审美意识、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本书并非冰冷枯燥的学术考证,而是力图将浩如烟海的批评文献,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学画卷,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感中,感受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 本书的章节设置,严格遵循历史发展的顺序,力求做到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第一章:批评的萌芽——先秦诸子与文学观念的初步确立 本章将追溯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从《尚书》中“诗言志”的朴素观念,到《周易》“观象”的象征意义,再到孔子对《诗经》“不淫”、“不怨”的伦理解读,文学批评的早期形态已初现端倪。墨子“非乐”的实用主义批评,以及道家庄子“齐物论”中对言辞与物化的辩论,都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思想的土壤。本章将重点分析这些早期思想家如何将文学视为思想表达、道德教化、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为后世批评奠定了“文以载道”的基础。 第二章:确立与发展——汉代文学批评的自觉 汉代是中国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其对文学的品评、对作家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都标志着文学批评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本书将深入剖析《典论·论文》的价值,并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之前,如扬雄《法言》、班固《两都赋序》等文献中体现出的批评思想。汉代批评的特点是文学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对文体、辞藻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史的初步梳理。 第三章:集大成者——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风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曹植、陆机、潘岳等文学家不仅是创作上的巨匠,也是文学批评的实践者。钟嵘的《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批评史,其“文不按古,而言必及意,词不迫逐,而言必及理”的创作理论,以及“有神”、“有骨”、“有风”、“有韵”等批评标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陆机的《文赋》则以散文的形式,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从“意”的构思到“语”的锤炼,条分缕析,极具启发性。本书将重点解析《诗品》与《文赋》的批评理念,并梳理同期其他重要批评家的观点,展现这一时期批评的理论深度与广度。 第四章:理论的成熟——刘勰《文心雕龙》及其时代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深入解读《文心雕龙》的宏大气魄和精深思想。从“原道”的哲学高度,到“总述”的理论框架,再到“论篇”的体例设计,《文心雕龙》几乎囊括了文学批评的方方面面。本书将着重分析《文心雕龙》对文学本体、文体论、风格论、创作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如“情采”并茂,“风骨”兼备,“心裁”与“笔削”的辩证统一等。同时,本书也将梳理同期其他重要的批评著作,如陆机的《吊屈原赋》、挚虞的《文章论》等,以衬托《文心雕龙》的卓越成就。 第五章:盛唐之音——唐代文学批评的繁荣与演变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文学批评也随之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从初唐的“初唐四杰”对诗歌的探索,到盛唐陈子昂的“汉魏风骨”呼唤,再到中晚唐的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批评实践,唐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书将重点解析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赞赏与批评,韩愈“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及其批评思想,以及白居易的“通俗”诗歌理念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此外,本书还将介绍皎然、皮日笁等重要的批评家,以及《唐诗品汇》等早期诗歌选本中的批评理念,展现唐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互动与发展。 第六章:宋人的审辨——宋代文学批评的理性与意趣 宋代是中国文学批评从唐代“尚意”转向“尚理”的关键时期。宋代文人更加注重文学的“意境”、“神韵”以及思想内涵。苏轼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美学观念,其诗论“固知诗有情,亦有理”,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创作理论,以及王安的“以文为戏”的豁达,都体现了宋代批评的独特风格。本书将深入探讨宋代文人对诗歌“意境”的追求,对“才与博”的重视,以及对文学表现手法的精微分析。同时,本书也将解析王灼《碧鸡漫志》、楼钥《攻愧集》等著作中体现出的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 第七章:元明清的传承与创新——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元代文学批评在宋代基础上有所继承,并开始出现新的趋势。明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范”的创作主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批评也更加注重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清代是中国文学批评集大成、走向百科全书式的时期。叶燮的《原诗》、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刘熙载的《艺概》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批评著作。本书将重点解析“公安派”的“性灵说”,王夫之“以神韵为主,以格律辅之”的诗论,袁枚“好奇尚异”的随性批评,以及刘熙载《艺概》对诗、书、画、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宏观把握和精辟论述,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细化与体系化。 第八章:近现代的转型——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深刻的转型。从严复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到王国维对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借鉴,再到鲁迅、周作人等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探索,中国文学批评开始与现代文明对接。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本体论、认识论、美学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思潮的引入和讨论。同时,本书也将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批评在社会主义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与国际化趋势。 贯穿全书的学术主旨: 1. 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步: 本书强调,每一次文学批评的重大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变革、文化转型紧密相连。从“文以载道”的古代伦理取向,到“性灵”的个体抒发,再到现代的社会批判与主体意识,文学批评始终在回应时代的需求。 2. 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精神: 本书力求展现中国文学批评的内在逻辑与独特精神,如对“意境”的追求,对“神韵”的体悟,以及批评家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理论建构的特质。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学批评区别于西方批评的重要标志。 3. 批评与创作的辩证统一: 本书始终将文学批评置于具体的文学创作背景下进行考察。每一位重要的批评家,本身往往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批评既是对创作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对未来创作的引领与启迪。 4. 理论的“活化”: 本书在梳理庞杂的批评理论时,力图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结合批评家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文学现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批评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话》是一部旨在让更多读者走进中国文学批评世界的导览。它将带领您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历代文人智者进行一场关于文学意义、创作之道、审美理想的深度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那些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学批评思想。本书不仅适合文学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也面向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希望它能成为您探索中国文学批评迷人世界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