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衣结构与工艺》是一本关于内衣结构设计和缝制工艺的技术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衣基础知识、分类、成品测量方法、文胸、内裤、束身衣、衬裙和睡衣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基本的变化方法和技巧,并详细地介绍了内衣代表品种的缝制工艺和技巧等。
内容简介
《内衣结构与工艺》是一本关于内衣结构设计和缝制工艺的技术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衣基础知识、分类、成品测量方法、文胸、内裤、束身衣、衬裙和睡衣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基本的变化方法和技巧,并详细地介绍了内衣代表品种的缝制工艺和技巧等。
《内衣结构与工艺》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作为服装院校师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供内衣企业技术人员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周捷,博士,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内衣设计、内衣结构设计、内衣工艺、功能性内衣、服装结构设计、工业样板制作,人体与服装,成衣制作、服装CAD、立体裁剪、人体生物力学及服装生产理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内衣基础知识002
第一节 人体与人台测量002
一、测量的意义002
二、测量的基准点和基准线002
三、测量的主要基准点002
四、测量的主要基准线005
五、测量部位与方法005
第二节 内衣测量、绘图常用工具010
一、人台010
二、尺子010
三、笔012
四、其他013
第三节 内衣材料及其特征014
一、常用的面里料014
二、常用的辅料015
第二章 文胸结构设计022
第一节 文胸分类022
一、按罩杯覆盖乳房表面积的比例分类022
二、按罩杯工艺分类023
三、按文胸功能分类024
第二节 文胸构成与各部位名称026
一、文胸的构成026
二、文胸各部位名称026
第三节 文胸号型与测量027
一、文胸的号型规格027
二、文胸测量028
第四节 文胸结构设计 030
一、原型法制图030
二、比例制图法041
三、定寸制图法050
第五节 文胸试身与纸样修正057
一、女性人体胸部形态分析057
二、文胸样板修正方法059
三、文胸样板修正技巧067
第三章 内裤结构设计070
第一节 内裤类别070
内裤的分类070
第二节 内裤结构与成品测量方法073
一、内裤的结构073
二、内裤测量073
第三节 女式内裤结构设计075
一、三角内裤结构设计075
二、丁字内裤结构设计082
三、平角内裤085
四、花边内裤结构设计089
第四节 男式内裤结构设计090
一、三角内裤090
二、平角内裤091
第四章 束身衣结构设计100
第一节 束身衣型号与成品测量100
一、束身衣的型号100
二、束身衣测量100
第二节 束衣结构设计103
一、束衣一103
二、束衣二106
三、束衣三108
四、束衣四113
五、束衣五116
第三节 束裤结构设计120
一、束裤一120
二、束裤二123
三、束裤三125
第四节 连体束衣结构设计128
第五章 衬裙结构设计134
第一节 衬裙分类与测量134
一、衬裙的分类134
二、衬裙测量134
第二节 衬裙结构设计136
一、裙子原型136
二、齐腰衬裙140
三、连身衬裙146
第六章 睡衣结构设计170
第一节 睡衣分类与测量170
一、睡衣的分类170
二、睡衣测量170
第二节 睡裙结构设计172
一、吊带类睡裙172
二、背心类睡裙176
三、带袖类睡裙184
第三节 睡衣结构设计188
一、吊带类睡衣188
二、短袖类睡衣190
三、中长袖类睡衣194
第四节 睡袍结构设计201
一、短袖睡袍201
二、长袖睡袍202
第五节 睡裤结构设计204
一、短睡裤204
二、中长睡裤205
三、长睡裤206
第七章 缝制工艺基础知识210
第一节 内衣缝制常用机械设备210
一、平缝机210
二、包缝机211
三、绷缝机211
四、曲折缝缝纫机212
五、套结机213
六、其他缝纫设备213
七、辅助缝纫设备213
第二节 内衣缝制技巧214
一、缝制基本技巧214
二、内衣缝边缝合基本方法216
三、折边的处理方法218
四、内衣缝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19
第八章 内衣缝制工艺222
第一节 夹棉文胸缝制工艺222
一、缝制准备222
二、缝制步骤224
第二节 女式三角内裤缝制工艺231
一、缝制准备231
二、缝制步骤232
第三节 束身衣缝制工艺234
一、束身衣一234
二、束身衣二247
第四节 衬裙缝制工艺254
一、缝制准备254
二、缝制步骤254
第五节 睡衣缝制工艺260
一、缝制准备260
二、缝制步骤260
参考文献264
前言/序言
前言
内衣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是内衣从款式设计到成品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内衣结构与工艺课程是高等院校内衣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书为服装内衣设计专业的学生编写,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关于内衣结构设计制图,第二是关于内衣缝制工艺。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内衣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人体与人台测量、制作工具、内衣材料及特征等。接着介绍文胸的分类、构成,文胸成品测量方法以及利用原型法、比例法和定寸法进行文胸结构制图,文胸的试身与纸样修正的原理和方法,内裤的类别、测量以及不同款型的内裤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束身衣测量方法以及束衣、束裤和连体束衣的结构设计。最后介绍不同款型的衬裙及睡衣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内衣缝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包括文胸、内裤、束身衣、衬裙及睡衣的缝制方法和技巧。
在具体款式的设计上,注重款式的经典性和时尚性;在工艺的制作上,既体现现代服装的新颖工艺特色,又兼顾缝制工艺的传统性和单件产品制作的局限性,工艺规范合理,注重实践知识。全书内容由浅入深,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服装内衣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内衣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及内衣爱好者自学指导读物。
本书由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周捷主编,负责全书的编著、统稿等工作。广东宏杰内衣实业有限公司翁创杰先生担任副主编。在此,对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广东宏杰内衣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疏漏,欢迎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不胜感谢!
周捷
2016年1月
工业革命的脉络与社会变迁:一部跨越时代的科技、经济与文化观察录 图书名称:工业革命的脉络与社会变迁:一部跨越时代的科技、经济与文化观察录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宏大而细致入微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结构性转型之一——工业革命——是如何在技术、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多个层面展开、相互作用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复杂过程。我们并非将工业革命视为单一的、线性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数百年、涉及多重浪潮(从蒸汽动力到信息技术)的动态系统。 第一部分:技术奇点的酝酿与爆发 (1750-1850)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源,重点分析了并非仅仅是“发明”的简单叠加,而是知识、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特定地理和政治环境下发生的协同效应。 农业革命的先导作用: 详细考察了圈地运动、新作物引进(如马铃薯)和农具改良如何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为城市工业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给基础。这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关键驱动力。 能源的解放: 蒸汽机,尤其是瓦特改良后的高效率蒸汽机,如何打破了对水力这一地理限制性能源的依赖。我们剖析了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如安全灯和抽水泵),以及煤炭如何成为驱动工厂和铁路运输的“血液”。 纺织业的机械化: 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的迭代,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对传统家庭手工业模式的彻底颠覆。本书将分析这种机械化如何重塑了工人的工作节奏、劳动技能的要求,并催生了最早的“工厂制度”。 冶金学的突破: 焦炭冶铁技术的成熟,使得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飞跃。我们考察了这种材料的革新如何直接支撑了机械制造、桥梁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扩张。 第二部分:经济结构的重塑与资本的逻辑 (1850-1914)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崛起为标志,其特征是规模化生产、科学管理与全球市场的一体化。 科学与工业的联姻: 阐述了大学、研究实验室与工业界之间建立的正式联系。重点分析了德国在化学染料和光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美国在电力系统和标准化生产上的创新。贝尔德、爱迪生和特斯卡的贡献,不仅仅是发明,更是新型商业模式的构建者。 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 考察了蒸汽船和电报的发明如何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真正的全球市场成为可能。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如何为跨国投资提供了稳定的汇率框架,以及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权力结构。 “大企业”的诞生与管理革命: 泰勒的科学管理法(Taylorism)和福特的流水线作业(Fordism)如何将劳动过程分解、标准化,以追求极致的效率。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人类主体性的重塑——工人成为机器流程中的一个可替代的部件。 基础设施的角力: 铁路网络的跨大陆铺设(如美国横贯大陆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如何成为国家经济整合和地缘政治扩张的工具。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自来水、电灯和有轨电车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城市生活和公共卫生。 第三部分:社会阶层、冲突与文化适应 (贯穿全程的社会维度) 技术和经济的变迁从来不是真空发生的,它们在社会肌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引发了剧烈的阵痛与适应。 劳工阶层的兴起与组织: 描述了工厂劳动条件的严酷性、童工问题以及城市贫民窟的形成。详细分析了工会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政治诉求——从早期的暴力反抗到后来的制度化谈判。重点探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思想如何应运而生。 新的社会分层: 工业革命创造了全新的“白领”阶层——管理者、工程师、会计师和销售人员。本书分析了这一新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消费模式以及他们如何试图与旧有的贵族阶层和新的产业工人阶层划清界限。 性别角色的重构: 分析了工业化如何将家庭从生产单位转变为纯粹的消费和情感中心。对于工人阶级女性,她们被卷入工厂;而对于中产阶级女性,则催生了“居家理想化”的观念,并最终点燃了女权运动的火花。 观念世界的动摇: 考察了达尔文主义、实证主义等新思潮如何挑战了宗教和传统权威。工业化带来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反过来也催生了对现代性异化、非理性、以及艺术反叛(如浪漫主义、印象派)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现代的完成 (20世纪初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投向工业化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后的灾难性后果,以及战后技术迭代如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军事化: 分析了化学武器、装甲车辆和大规模动员能力如何使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信息革命的序曲: 探讨了电子管、晶体管的发明,以及它们如何从军事通讯和计算(如图灵机概念)中走出来,最终孕育了后来的信息时代。这标志着工业革命从对“物质”的控制,转向对“信息”的控制。 结论:遗产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最终回归到对工业革命遗产的批判性评估。我们探讨了其带来的空前物质财富,同时也正视了其遗留下的环境破坏、全球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之间的持续张力。理解工业革命的完整脉络,是理解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全球化挑战、气候变化危机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深度。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工具和组织来重塑自身命运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