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珍品钱币之结集。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钱币卷》。钱币是诸多文物门类中的一项,形制虽小,但存世数量巨大。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各类钱币20余万枚,分为古钱、金银币、机制币及纸币等,其总数及一级品数量在国内外均独占鳌头。
本丛书《钱币卷》收录的钱币资料主要以古钱为主,金银币、纸币及钱范、钞版等为辅。包括四册,其中“先秦”部分两册,“秦-五代”、“宋-清”部分各一册。先秦钱币依其形制的不同,分为贝币、布币、刀币及圜钱。秦汉至明清钱币的形制,大多为圆形方孔。
国家博物馆钱币收藏除了有大量普通品之外,还有较多珍稀钱币,诸如战国“宋子”三孔布、“共屯赤金”圜钱,新莽国宝金匮直万、三国孙吴大泉五千、唐咸通玄宝、五代十国后梁开平通宝、前蜀永平元宝、楚天策府宝鎏金钱、北宋靖康通宝等钱币,堪称名品荟萃,珍泉渊薮。国家博物馆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钱币收藏,原因就在于这些藏品主要来源于民国时期诸多著名钱币收藏家,如罗伯昭、沈子槎、戴葆庭等的无私捐赠。
《钱币卷》是首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体系性展示国博馆藏钱币收藏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泉界学人期待已久,它的出版将促进中国钱币学、中国货币史的深入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集收藏、展览、考古、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数量为139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较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本卷主编王冠英,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商周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调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文物》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物考古博物馆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士导师。主要鉴赏研究范围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古钱币。
一、春秋战国货币的分类
二空首布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
(二)斜肩弧足空首布
(三)耸肩尖足空首布
三平首布
(一)平首尖足布
(二)平首尖方足布
(三)平首方足布
(四)平首类圆足布
(五)平首圆足布
(六)平首圆足方孔布
(七)平首锐角方足布
四刀币
(一)尖首弧背刀
(二)针首弧背刀
(三)圆首直背刀
五圜钱
(一)圆孔圜钱
(二)方孔圜钱
六称量版金、饼金、铜仿贝币和铜钱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是在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清点、分类整理并系统研究之后编辑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它凝聚了几代国博学人和专家的辛劳与智慧,是多年整理和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为了把这些承载着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的藏品和学术成果公之于众,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从139万余件藏品中精选其中最重要的文物1万余件,它们基本代表了各个时期、各种品类馆藏文物精华。全书按照青铜器、玉器、瓷器、陶器、金银器、甲骨、碑帖、绘画、书法、墓志、陶砖瓦文、陶俑、铜镜、玺印、钱币、古籍善本、明清档案、杂项和历史图片等分为19卷,40余册。每卷图文并茂,形象地揭示了各类文物的形貌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本丛书的各卷内容基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图版和图释文字。图版作为主体,包括器物的整体图片及必要的细部、纹饰、铭文、款识、题跋和拓片、线图,图释文字包括品名、时代、出土时间和地点、流传、著录等基本情况,还有对形制特征、艺术特点以及研究情况等简要的描述和说明,有些并附有释文和简洁的考释文字。二是研究论文,系对该卷(册)馆藏文物涉及到的有关学术问题所作的专题研究,或以所录文物为线索,对该类文物进行综合性、通论性的论述。因此,从学术的角度而言,全书展现了文物分类、断代、定名等诸多学术研究成果,每件文物图释文字的撰写,都试图从多维的角度还原文物历史信息,阐述与之相关连的问题。从资料性方面而言,所有图版均与文物比对核实,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文物的真实现状,器物有多角度的图片或细部图像,使公众和学界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具有丰富历史和艺术信息的文物。我们希望以丰富和详实的学术成果,区别于以往出版的文物图录。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钱币卷》。钱币是诸多文物门类中的一项,形制虽小,但存世数量巨大。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各类钱币20余万枚,分为古钱、金银币、机制币及纸币等,其总数及一级品数量在国内外均独占鳌头。
本丛书《钱币卷》收录的钱币资料主要以古钱为主,金银币、纸币及钱范、钞版等为辅。包括四册,其中“先秦”部分两册,“秦-五代”、“宋-清”部分各一册。先秦钱币依其形制的不同,分为贝币、布币、刀币及圜钱。秦汉至明清钱币的形制,大多为圆形方孔。
国家博物馆钱币收藏除了有大量普通品之外,还有较多珍稀钱币,诸如战国“宋子”三孔布、“共屯赤金”圜钱,新莽国宝金匮直万、三国孙吴大泉五千、唐咸通玄宝、五代十国后梁开平通宝、前蜀永平元宝、楚天策府宝鎏金钱、北宋靖康通宝等钱币,堪称名品荟萃,珍泉渊薮。国家博物馆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钱币收藏,原因就在于这些藏品主要来源于民国时期诸多著名钱币收藏家,如罗伯昭、沈子槎、戴葆庭等的无私捐赠。
《钱币卷》是首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体系性展示国博馆藏钱币收藏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泉界学人期待已久,它的出版将促进中国钱币学、中国货币史的深入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合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负责该套丛书的出版发行。目前,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2007年前出版了《甲骨卷》、《玉器卷》、《绘画卷》(历史画)、《瓷器卷》、《明清档案卷》、《历史图片卷》等9册,剩余部分在2017年底前出齐。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室同志的多方配合,并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使得这部丛书的前期准备和编撰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近期刚翻阅完的是关于古代文房用具与杂项的卷帙,这部分内容虽不似青铜器那般宏大叙事,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人情怀。书中对竹木雕刻、古籍装帧以及早期金属器皿(如铜镜、带钩)的研究,展现了国博馆藏的广博性。特别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论述,它不再将铜镜仅仅视为梳妆之物,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占卜、辟邪、以及贵族阶层社交中的作用,并对不同时期的铭文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整理。对于木雕部分,书中对出土的漆木案几、屏风残件的结构分析,体现了高超的榫卯技术,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家具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印章”这一小物件的独立专题研究,它通过对历代玺文、钮制风格的演变,串联起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制与文字变迁史。整本书在对这些“小器物”的梳理中,展现了对中华文明“器物精神”的深刻洞察,它证明了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日用品,也能承载起最厚重的历史信息。
评分这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当翻开其中某一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与学术严谨性,简直能将人瞬间拉回千年前的时光。我最近在研读的这册,侧重于古代青铜器与礼器,篇幅虽厚,但编排得极富条理。作者们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对每一件文物的形制、铭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拓印和描摹,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一套极为扎实的考据路径。比如,对于一件商代晚期的饕餮纹鼎,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光照角度下的高清照片,还结合了考古发掘报告中的原址信息进行比对,甚至探讨了不同地域风格的融合与演变。书中关于礼制与权力象征的论述尤为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物,而是将青铜器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去解读,让读者明白为何某些器物仅限于贵族使用,以及它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的具体功能和精神内涵。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纹饰的深入剖析,那些看似神秘的符号,在专家的梳理下,逐渐显露出其背后的神话信仰与宇宙观。阅读此书,如同获得了一位顶尖考古学家在身边的私人导览,每翻一页,知识的密度都在攀升,让人深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评分这册关于古代漆器与织绣的卷目,简直是感官的盛宴,尽管我们知道它们都是沉睡在地下的古老物件。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古代纺织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丝绸之路的宏观概念上。然而,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展示了战国楚墓出土的精美丝绸残片,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还尝试通过数字化复原技术,还原了织锦上原本已经难以辨认的复杂几何纹样和凤凰图案的完整面貌。那些细如游丝的经纬线,在高清图谱下展现出惊人的规律与美感。而漆器部分,更是将“髹漆”这门手艺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详细解析了朱漆、黑漆的层次叠加、金银错工艺的应用,以及不同地区(如巴蜀、金村)的区域特色,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漆器早已超越了实用层面,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载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股特有的木胎与生漆混合后的清香,体会到工匠们在幽暗环境中伏案劳作的专注与不易。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古代玉器与工艺美术的卷册,我最大的感受是“精微之美”。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图册,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放大镜才能真正体会其匠心独运的学术专著。书中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的分类极为科学,从良渚文化到红山文化,再到后来的和田玉大规模输入,其脉络清晰可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不仅展示了玉琮、玉璧这些礼器,还收录了大量日常佩饰和画像雕刻的微观细节。书中对于玉料的产地判断和琢磨工艺的复原推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演示。他们通过显微结构分析,推断出某些玉佩上细如发丝的阴刻线条,是使用了某种特定的解玉砂和竹制工具配合完成的,这种对古代工匠技艺的尊重和还原,令人动容。此外,书中对玉器上“沁色”的成因也做了详尽的化学分析,解释了埋藏环境下如何影响玉石的颜色变化,这为鉴定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将冰冷的馆藏实物,转化成了活生生的古代生活片段,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材质运用和审美表达上的不朽创造力。
评分我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聚焦于陶俑、明器及早期瓷器的研究集,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首先,它打破了我对“文物研究”就是枯燥文字堆砌的刻板印象。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不同朝代墓葬的陶俑群像,其生动性与写实性,简直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市井百态。从唐代的健硕胡俑,到宋代精巧的瓷枕,每一个造型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们对烧制温度、釉料配方的考证部分,他们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出土残片进行了成分分析,并与同时期的窑址资料相互印证,力求还原古代制瓷技术的真实面貌。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可信度。尤其是在探讨早期青瓷的“秘色”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这一千古难题时,书中的几种假说都有理有据,引人深思。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和材料科学发展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史诗级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