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派史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力作;
影响深远的世界历史三部曲;
堪称史诗性巨著。
在《发现者》里,作者分四篇:“时间”、“陆地与海洋篇”、“自然篇”和“社会篇”,以独特的生动笔触把人类自古迄今所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及其发现者和发明家再现在我们面前,别开生面地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史;《创造者》则重现了三千多年的文化艺术成就,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创造我们璀璨文化遗产的杰出人物,丰富了人类世界的哲学、戏剧、文学、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等;《探索者》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所经历的三大探索时代:首先是先知和哲学家,其次是一个共同探索的时代,如修昔底德、托马斯?莫尔、马基雅弗利和伏尔泰,最后是社会科学的时代,人们面向着未来,却似乎被历史所支配着。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有马克思、施本格勒、汤因比、卡莱尔和爱默生、马尔罗、柏格林和爱因斯坦等等。
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是美国著名文学派史学家,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达12年之久。他著有20余部著作,被译成至少3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售出数百万册。其中较著名的要数其美国历史三部曲——《美国人》,以及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和《探索者》。
《发现者》目录:
致读者
第一卷 时间
第一编 天体之国
第二编 从日光计时到时钟计时
第三编 传教士的钟
第二卷 陆地与海洋
第四编 想象中的地理
第五编 通向东方之路
第六编 世界倍加宽广
第七编 美洲的意外发现
第八编 海路通向四面八方
第三卷 自然
第九编 看到肉眼不能看见的东西
第十编 人体内部
第十一编 科学走向普及
第十二编 将万物分类编目
第四卷 社会
第十三编 扩展知识领域
第十四编 揭开过去
第十五编 考察现在
……
《创造者》目录
致读者
序言: 创造之谜.
第一编 没有起源的世界
1 印度人光彩夺目的神像
2 孔子的冷淡
3 佛陀的沉默
4 希腊人的荷马史诗
第二编 创造者上帝
5 摩西亲近的上帝
6 神学的诞生
7 圣奥古斯丁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上帝
8 天经——《古兰经》
第一卷 创造者
第三编 石头的力量.
9巨石的奥秘
10永恒的城堡
11公众的神殿
12幸存的柱式
13人造的石头: 罗马人的革命
14走向世界的穹顶
15大教堂
16另一条道路: 日本木头文化的胜利
第四编 形象的魔力
17敬畏形象
18人类的象形文字
19体育的理想
20为家庭、帝国及历史服务
21治病救人的形象
22“撒旦的制品”
第五编 不朽的言语
23狄俄尼索斯之新生
24观众的诞生: 从仪式到戏剧
25喜剧这面镜子
26散文与说服的艺术
第二卷 重新创造世界
第六编 构成来世的要素
27给人慰藉的过去
28《圣经》的音乐
29光线的建筑
30死亡历险
……
《探索者》目录
致读者
第一卷 古代的遗产
第一编 先知的道路:崇高的权威
1 从先见到先知:摩西的顺从考验
2 立约的上帝:以赛亚的信仰考验
3 信仰者的挣扎:约伯
4 自我阐释的世界:东方的恶
第二编 哲学家的道路:奇妙的内心工具
5 苏格拉底发现“无知”
6 口述言语的生命力
7 柏拉图:理念的彼岸世界
8 通往乌托邦的道路:放大了的美德
9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外来人
10 在常识的道路上
11 亚里士多德的变化世界的上帝
第三编 基督教的道路:共同体的实验
12 信仰者的团体:教会
13 信仰的岛屿:隐修院
14 辩论的方式:大学
15 新教的三种不同方式:伊拉斯谟,路德,加尔文
第二卷 共同的探求
第四编 发现的方式:探求经验
16 荷马的遗产:神话和英雄时代
17 希罗多德和历史的诞生
18 修昔底德创建一种政治科学
19 从神话到文学:维吉尔
20 托马斯?莫尔的通向乌托邦的新道路
21 弗兰西斯?培根展现旧偶像和新领地
22 从灵魂到自我:笛卡尔的内在岛屿
……
《发现者》
描绘天堂与地狱
要探索地球、大陆和海洋的形状,很大的障碍不在于无知,而在于认识上的错觉。想象使人们勾勒出一些粗略的轮廓,可以在瞬息问适应自己的希望与恐惧,而认识只能由经验的逐步积累与互相矛盾的证明而得到增进。村民们自己害怕攀登山峰,因而认为死去的人处于那个不能进入的天空高处。
天体是表现生生灭灭的最佳例证。太阳每夕西下,每晨又重升,月亮每月再生。每次再生的月亮是否就是原来的那个天体呢?日落时在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繁星是否就是黎明时消失的那些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像星辰那样能死而复生。无怪乎人们认为天体,特别是月亮,与死者的复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将举例说明来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这些观念,并提醒大家,这种观念并非仅仅产生于地中海区域或欧洲世界。
在希腊的远古时代,月亮女神赫卡忒被认为是鬼魂的召唤者,是冥府女神。按照东方流行的占星术,月亮的幽冷光线能使死者肌体腐朽,从而使其灵魂出窍,脱离尘世苦海而上升天堂。古代叙利亚人在月光最皎洁之夜晚在坟墓祭祀,想使亡灵早日超升。东正教会也是为了实现这种愿望而为死者选定葬礼日子的。
印度教的占老经文《奥义书》说:“所有离开尘世的人都前往月亮,他们的气息使月亮在上半个月膨胀起来。”追随波斯圣哲摩尼(约216—约276)的摩尼教信徒们在他们的神秘教义中赋予月亮以光辉的作用,把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和基督教的教义混合成为一种相当有吸引力的新教派。许多早期的基督教徒,包括圣奥古斯丁在内,都受其影响。他们解释说,每当月亮从地球摄取了发光的灵魂,它就成为半钩形。月亮把这些灵魂转送至太阳后,就渐渐亏蚀。月亮之舟每月在天河往返,载上一批批新来的灵魂,定期把这些灵魂转送上更大的太阳之舟。半钩状的弯月是永生不灭的象征。古代的巴比伦以及凯尔特诸国和非洲各地,人们都以此来装饰墓石。罗马共和时代的元老院议员们,都以象牙弯月装饰在鞋上,作为他们精神纯洁的象征,因为贵族死后,其灵魂将被送往天堂,在月亮上步行。
……
《创造者》
在中国,到公元4世纪时自然景物就已成为取之不尽的丰富题材,而且不只是人类活动的陪衬。在最早表现自然景色的西方绘画中,人们所看到的是人类活动的场景:人类的杀伐征战,人类的放浪形骸或人类的宗教活动。在这些绘画中人总是处于突出的地位。而中国的山水画却是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人物在其中毫不起眼,甚至隐而难寻。
因此,在中国的山水画中我们必须寻觅画中的人物。即使我们找到,此人物也仅是画中小小的点缀,无论他是渔夫、隐士还是沉思冥想的圣人。即使画中的空白之处也不是西方绘画所忌讳的真空,而是山水间氤氲之元气,照中国人的说法是“通体之龙脉”。元代哲学家汤重(活跃与1320-1330年间)曾对此种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作了如下评论:
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邱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
《探索者》
未来总是一个庞大的意义宝库。无论哪里的人们都不满足于赤裸裸的经验,总是用未来事件的征兆包裹现在。他们从献祭的牺牲、鸟儿的飞翔、星辰的运转甚至自己的睡梦和喷嚏中,都能够找到线索和暗示。先知的英雄传奇记载了他们所作的努力。他们预先破译神的意图,以求幸免于神的突发奇想所带来的灾祸,并开始转向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自我,自由地选择信仰。
美索不达米亚人尝试了种种方法,力求从现在推知将来的秘密。占卜师注视着焚香燃起的烟缕,解释泥骰子掷出的数字,由此给来年命名。他们放一碗水在膝上,注入油,观察油在水面或向碗沿的流动,如此来解答有关将来的疑问。
希伯来人的典籍同样记录了他们如何感悟神意,如何赋予今天的经历以明天的虹彩。雅各“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主站在梯子顶上,说,‘我是主你祖亚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主祭司把圣石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里,分别代表“是”和“非”,先被抽取到的就是上帝的回答。在同扫罗作战之前,大卫就曾向由祭司亚比亚他主持的这种神谕咨询。当代表“是”的圣石出现,预示着他将战胜非利士人时,他便出征作战。
……
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进步”的线性理解。我们习惯于认为历史是一个朝着更先进、更光明方向前进的箭头,但这本书更像是在展示一条盘根错节、充满回响和断裂的藤蔓。它清晰地揭示了,所谓的“文明的突破”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代价和隐性的退化。例如,在讨论某个黄金时代的艺术繁荣时,作者会毫不避讳地指出其背后的资源掠夺或社会不公。这种清醒的批判性视角,让我对“成就”这个词有了更复杂的解读。它不美化过去,也不盲目赞颂现代,而是冷静地剖析文明在追求更高目标时所付出的真实代价。读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多维度的眼光去看待当前社会的许多现象,那种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远超日常新闻或碎片化信息的提供。这套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人保持对人类境遇的谦卑和警惕。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套书的感觉,那一定是“充实”。我不是那种读完一本书就立刻扔到一边的人,尤其是这种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作品。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停下来,打开电脑去查阅相关的地理资料或哲学文献,进行“异步阅读”。这套书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知识网络,它就像是一张地图,当你读到某一个点时,它会自然地引导你联想到其他区域,让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这种由内而外的求知欲是被这本书激发出来的,而不是被外部要求灌输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告诉你“你需要知道什么”,而更像是一扇通往无限知识领域的门,一旦推开,你便发现门后还有无数扇门等待开启。对于渴望建立系统化、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和核心参考坐标,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思维框架。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跨越时间尺度的宏大叙事作品,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史诗感”的渴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演进的交响乐。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不同文明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挖掘,不是那种孤立地讲述某个朝代或某个地域的兴衰,而是总能巧妙地引出“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小的发明或思想,是如何在数百年后深刻地影响了另一个遥远的文化。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迫使我不断地跳出我已有的知识框架去重新审视历史的走向。我常常读完一章,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好久,试图消化那种信息量和思想的冲击。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不断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进步?”或者“文明衰落的内在驱动力究竟是什么?”这种引导性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思辨之中。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甚至带有一点哲学上的追问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硬壳精装的质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虽然是大量文字的排版,但看得出来在细节处理上花了不少心思,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比较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吃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有些地方会穿插一些那个时代的地图或者艺术品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那种质感和氛围感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刚翻开第一册的时候,那种期待感简直要溢出来了,感觉自己即将踏上一段漫长而宏伟的旅程。对于一个热衷于深度阅读和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样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且这五册书的整体系列感非常强,即使是放在书架上,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完整性也远超一般的平装书,让人忍不住想拥有全套,收藏价值毋庸置疑。它的设计语言是克制而优雅的,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所有的设计都服务于内容本身,突显了这部著作的严肃性和学术性。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类鸿篇巨制时,我有些担心它的可读性会不会太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领域太广了,从早期的工具制造到近代的思想解放,任何一个点深入下去都可能写成好几本书。然而,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得令人惊讶。他擅长在宏观的架构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来作为支撑点。比如,在描述某次技术革命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穿插描述一位匠人或一位学者的日常困境与突破瞬间,瞬间就把抽象的历史具象化了。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情感连接。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倾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用最生动的方式讲述他所见证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样子”的精彩故事。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是很多严肃历史著作所缺乏的。
评分纸张很好,32开本,字迹清晰,送一本笔记本。就是有点油墨味。
评分心仪已久的一套书,到手手第一时间就开看了,值得一读
评分怎么说呢,巨蟹座心中虽然要强,但也很忧伤。
评分书敢特价买的,内容介绍世界的文化历程,内容还可以,比较难懂,好多西方的文化历程,知道较少。
评分远望彼岸的国度,彼岸的人。
评分还不错,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感谢京东,满分好评。
评分物流不错,书还没看,太忙了,看了再来追评
评分京东买的书是我的大爱
评分这次6-18过的相当爽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