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规模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的秘藏珍宝之一 ——是一座藏书50 万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还有照片、影片、手稿等藏品。在编辑《神奇的鸟类》这本书时,我们甄选了博物馆珍藏的40本与鸟类有关的珍本图书。这些带有迷人插图的图书在鸟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彼特?卡佩恩诺罗引人入胜的综述之后,保罗?斯维特将带领你穿越时间,检视那些作为开拓者的自然学家们、插图画家们,还有那些定义了鸟类学的探险家们留下的作品,让您一窥鸟类——这天地间精灵的神奇与美丽。
作者简介
保罗·斯维特(Paul Sweet),出生于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市,自从其记事起就对自然历史充满了兴趣。在完成了利物浦大学动物学专业的学习后,他去了美洲和亚洲进行了数年的游历,后来去了新加坡的莱福士博物馆工作。1991年,他搬去了纽约,前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现在是那里的鸟类学部门(拥有世界多的鸟类藏品)的收藏品主管。
译者简介
译者梁丹,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在读博士生,研究兴趣为鸟类学。梁丹长期在云南高黎贡山从事鸟类生活史进化、鸟类分布格局的研究工作,曾多次在西藏、云南和湖南开展鸟类调查工作。
序
引言
前言
第一部分 鸟类学的历史(作者:彼得·卡佩恩诺罗)
什么是鸟类学?
什么是鸟类?
现生鸟类的解剖学特征
鸟类的科学研究
鸟类学著作
第二部分 文章和插画(作者:保罗·斯维特)
白鹳
戴胜
游隼
木版印刷工艺(作者:芭芭拉·罗兹)
西方松鸡
大白鹭
象牙喙啄木鸟
栗喉蜂虎
蓝冠山雀
圭亚那动冠伞鸟
欧亚鸲
白头海雕
散羽鸠
白须娇鹟
红腿叫鹤
巨隼
雕刻与蚀刻工艺(作者:芭芭拉·罗兹)
距翅麦鸡
尤加利鹦鹉
蓝喉太阳鸟
大海雀
雕鸮
仙人掌地雀
苏拉皱盔犀鸟
蓝翅笑翠鸟
走鹃
栗鳽
托哥巨嘴鸟和点嘴小巨嘴鸟
矛隼
白领翡翠
赤叉尾蜂鸟
帆羽极乐鸟
大极乐鸟
平版印刷工艺(作者:芭芭拉·罗兹)
大噪鹛
皇霸鹟
蓝翅叶鹎
弯嘴鴷雀
冠旋蜜雀
所罗门冕鸽
崖海鸦和刀嘴海雀
红腹角雉
褐黑腹鸨
……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其全球视野的宏大叙事。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大洲或特定的生态系统,而是构建了一个跨越全球尺度的鸟类生态网络图。作者非常擅长将微观的生物学特征,置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对比了北极和南极的鸟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调适策略,那种对比分析的严谨性让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A适应了寒冷,B适应了炎热”,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基因层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被自然选择固化的。这种“大历史观”让我意识到,每一只鸟的生命,都是地球漫长演化史的一个活的注脚。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这本书所描绘的动态平衡是多么的脆弱,以及人类活动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这种平衡的。对于热衷于系统性思考和喜欢从宏观角度理解生命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详实的数据支撑,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视觉和知识的盛宴!我得说,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触感和纸张的质地,一看就知道是用心挑选过的。翻开内页,那些高清的、色彩饱和度极高的插图简直让人屏息。我通常看自然类的书籍,很多时候图片都是那种标准化的、略显呆板的标本照,但这本书里的每一张图都像是由顶尖的自然摄影师在野外耗费数周时间捕捉到的瞬间。比如,它对某种雨林中色彩斑斓的蜂鸟的描绘,羽毛上每一丝光泽的变化,那种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虹彩,都通过精湛的印刷技术完美地再现了。文字部分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讲故事,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这些鸟类的习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让我仿佛亲临其境地观察它们的生存斗争与繁衍奇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迁徙路线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地理坐标,而是将天文导航、气流利用以及种群间的集体智慧,编织成一幅宏大而又充满情感的史诗。读完这一部分,我对“生命的力量”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如果你是一位对自然世界怀有好奇心的成年人,或者希望为孩子启蒙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浸式的自然体验。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探险。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稀有性”和“视角独特”。它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物种上,反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濒危的、地理分布极为狭窄的“隐士”。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追踪和记录这些“活化石”,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些物种脆弱性的深深敬畏。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作者描述了他们在南极某处观测站,如何记录到一种海鸟在暴风雪中依靠极小的气流变化维持平衡的场景,那种对环境的极致敏感度和适应性,读来令人心头一颤。更妙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它还穿插了大量关于“保护伦理”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用说教的口吻,而是通过讲述那些保护工作者遇到的困难、他们付出的牺牲,以及物种消失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损失,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和责任感。它成功地将一本自然科学读物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层面。如果你关注生态保护,并希望了解那些在夹缝中求生的生命故事,这本书提供的细节和情感深度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本“大而全”的鸟类图鉴,充斥着大量我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的物种清单和拉丁文学名,读起来会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似乎更关注“行为生态学”而非单纯的“物种分类学”。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鸟类在特定环境压力下的“创新”行为。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某些高寒地区鸟类如何利用地热资源来孵蛋,那段文字的逻辑推导和细节描述,让我感觉像是在阅读一篇顶级的科学论文,但行文却保持了大众科普的易读性。它没有回避科学上的复杂性,而是巧妙地将其拆解,用清晰的图表和类比来辅助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认知能力”这一块的探讨。他列举了乌鸦使用工具的复杂序列,以及鹦鹉之间形成社会等级的微妙互动,这些内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动物智能的传统定义。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科普读物,它迫使你思考:生命在面对生存挑战时,能发展出多少种令人惊叹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鸟类介绍,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深度知识的渴求,它的知识密度和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说实话,我被这本书的“艺术感”彻底征服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线条、色彩和光影的艺术品汇编。虽然内容是关于鸟类的,但作者的文字组织方式,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散文”。他习惯使用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将鸟类的飞行轨迹描绘得如同流动的音符,将它们的求偶舞蹈比作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例如,描述某种热带鸟类梳理羽毛的过程,他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来描绘“梳理”这个动作所蕴含的精确性、重复性和对完美的追求,仿佛在解读一个古老的仪式。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生物学描述变得富有诗意。此外,这本书在排版和留白上也极具匠心,文字与留白之间的空间感处理得非常好,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节奏上的松弛,不会有信息过载的压迫感。对于那些偏爱美学表达和语言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证明了严肃的科学主题,也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心设计的版式,达到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评分质量很不错好奇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历程其实哪有自然的历史啊只有人类对自然探索的历史,
评分京东年中大促肯定是要参加的,买了一千多元的书,活动力度一般般吧,好券没抢到啊。物流没话说,包装还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磕碰在所难免,还好我不是完美主义者。书的内容以后看了再追评吧。
评分一直在京东自营买书,物流快,书也必须正版!
评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评分在购物车里面放很久了。书很不错,看到有活动就买了,以前京东买东西都没评价浪费多少京豆啊,现在知道评价大于20的商品就有京豆赚,赶紧评价起来。
评分哈哈哈哈,好,这回买爽了~
评分内容没有宣傳的那麽详细,内容過于简略,内容相对价格来説,物無所值,价格貴了,内容是否简单過了,書纸质不错,包装也好,希望有更好品质的园艺书籍
评分植物的生命亦是绚烂多姿的!从另一个视角去看看它们,原来可以这么用趣!生命由此又开阔了!
评分科普类的好书,适合感兴趣又没时间的人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