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系作者尝试通过“整个的系统”来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实践,体现其早期研究绘画史理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认为当时流行的几种绘画史、美术史著作是“记账式的画史”,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即以“南北宗”的发生、发展为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尽管未必能够全面反映传统绘画的演变历程,但有其独到的理论见解。
傅抱石(1904-1965),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擅长山水、人物,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中西画法,并师法自然,崇尚革新。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等职,并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著述丰富。著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理论》、《人物山水技法》、《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中国美术年表》、《石涛上人年谱》。
这是一本真正让我“读懂”中国画的书。我过去常常觉得中国画“太难懂”,但在书中,我才理解到,中国画的“难”恰恰在于其“意境”的深邃和“精神”的内涵。书中对人物画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从早期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画,到唐代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的写实细腻,以及明清的世俗化,展现了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载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韵生动”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何一幅画能够触动人心,不仅仅在于其技巧,更在于其所传达的生命力和情感。书中还对中国画的收藏和鉴赏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对如何欣赏和收藏中国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深度,是一本难得的艺术启蒙读物。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中国绘画的来龙去脉。我一直对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写意的奥秘。它不仅仅是“写”的随意,更是“意”的精妙传达,是通过简练的笔墨来捕捉事物的神韵和内在精神。书中对花鸟画的解读让我惊叹,从唐代的富丽堂皇到宋代的写实细腻,再到明清的写意奔放,每一个阶段都展现了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大师的介绍,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充满了时代感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还对一些民间绘画形式进行了介绍,如年画、剪纸等,让我看到了绘画艺术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普及和生命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艺术的成就,更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看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绘画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史诗。书中对历代绘画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对艺术家心血的尊重和对艺术价值的肯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艺术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白,更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是东方美学中“虚实相生”的体现。书中还对中国画的地域性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敦煌壁画的异域风情,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对于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书中也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中国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中国绘画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让我沉醉在中国绘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从早期朴拙的岩画,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再到战国楚汉时期的帛画,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我尤其被那些描绘神话传说、祭祀场景的画作所吸引,它们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书中对不同时期绘画材料、工具的介绍也十分细致,让我了解到颜料的天然来源,毛笔的制作工艺,以及纸张的演变如何影响了绘画的表现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上的名作,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气候,使得每一幅画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解读历史的生动文本。我花了很多时间反复阅读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部分,那些飘逸的山水、写意的仕女,无不流露出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清高与洒脱。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学者考证,让我对画作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艺术史诗,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彻底颠覆了以往对中国画认知的绝佳读物。我过去常常觉得中国画“不够写实”,但在书中,我才理解到写实并非中国画的唯一追求,而“意境”和“神韵”才是其更为核心的价值所在。书中对山水画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简单地描绘山川的形态,而是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起伏,来传达出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骨法用笔”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中国画线条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过线条来表达物体的质感和情感。书中还对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区分,例如北方山水画的雄浑与南方山水画的秀丽,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地域文化对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对于插画和装饰画部分,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绘画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将庞杂的中国绘画史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能够轻松地把握其发展脉络。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扇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唐代的长安街头,看到唐三彩釉色的绚丽,感受到仕女图的丰腴与自信;又或是漫步于宋代的汴京,在《清明上河图》中感受市井的繁华与生机。作者对于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演变,如从隋唐的工整走向宋代的写意,再到元代文人画的兴起,都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山水画的解读,从顾恺之的“云雾为山”到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再到范宽、郭熙的雄浑壮阔,以及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每一个阶段都清晰地展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象的认知和表现方式的转变。作者还着重探讨了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道教思想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的创作中,这些都让我对绘画的内在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文人画的阐述也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何王维、苏轼、赵孟頫等人的作品能够超越单纯的技法,而成为承载士人情怀与哲思的载体。对于喜爱中国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用翔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中国绘画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绘画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我一直以为中国画的发展似乎停滞不前,但在书中,我才发现它一直在不断地革新和演变。书中对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交流与融合也进行了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画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笔墨”精神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法,更是中国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体现。它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一种哲学的表达,是一种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书中对不同画派的详细介绍,如“海上画派”的兼容并蓄,“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都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多元发展趋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普及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国画的探索热情。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书目。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绘画史的著作,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社会、哲学、美学思想演变史的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绘画风格与社会思潮之间关系的分析,例如,佛教传入对绘画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以及儒家伦理对人物画的要求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绘画从来都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那个时代的土壤之中。书中对历代重要画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艺术成就的介绍,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对这些“画圣”、“画仙”有了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认识。例如,书中对八大山人的解读,不仅仅是关注其“笔墨奇绝”,更是深入探讨了他如何在艺术中寄托亡国之痛和个人遭遇。这种将艺术与人生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的语言流畅,叙述生动,即使是没有绘画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启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画的理解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简单的水墨丹青,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文化和历史底蕴。书中对每一幅重要画作的解读都极其深入,不仅仅停留在画面本身的构图和色彩,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例如,书中对《洛神赋图》的分析,让我明白了顾恺之笔下那种“才绝”的风神,以及画作如何体现了那个时代士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对于明清时期的绘画,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院体画的衰落到市民阶层绘画的兴起,再到文人画的继续发展,以及海派、新安画派的崛起,都展现了绘画在不同社会力量驱动下的多元化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代仇英、唐寅等“吴门画派”的介绍,他们精湛的技艺和雅俗共赏的作品,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而清代“扬州八怪”的特立独行,则更是让我在画面之外感受到了画家不羁的个性和对传统的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遥远、陌生的画作,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严谨的考证,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仿佛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绘画的整体发展脉络。我过去对中国画的认识比较碎片化,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之间是如何承继和演变的。书中对于绘画理论的梳理也十分到位,例如“以形写形”与“以神写形”的辩证关系,以及“诗书画印”的紧密结合,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画的艺术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对书中关于“文人画”的部分印象特别深刻,它不再仅仅是“画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品格”、“境界”的层面,这与西方艺术的关注点有着显著的不同。书中对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唐代的初步萌芽到宋代的成熟,再到明清的繁荣,让我看到了水墨语言如何在中国绘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媒介,更是一种承载情感、表达心绪的独特方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绘画知识体系,也培养了我对中国画更深层次的欣赏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