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断舍离(山下英子新作)

家庭断舍离(山下英子新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山下英子 著
图书标签:
  • 断舍离
  • 整理收纳
  • 生活美学
  • 极简主义
  • 家居
  • 心理
  • 自我提升
  • 山下英子
  • 实用指南
  • 幸福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7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600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父母总是什么都留着,一点儿扔的意思都没有;

孩子总是买来各种东西,房间塞得满满的,怎么收拾都没用……

在这本书里,山下英子将和你一起面对这样的烦恼:“东西多得装不下的家”和“有囤东西癖好的父母”。

¤《家庭断舍离》是山下英子与母亲三年“家庭战争”的经验总结。

¤山下英子真实案例+其他家庭案例,揭开让家人扔东西的秘密。

¤家庭断舍离,是一本让家庭变得自由舒适的能量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哲学。

¤通过家庭断舍离,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和自己和解。

通过家庭断舍离,理解并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和父母、孩子和解。

通过家庭断舍离,最终消解居住空间和心灵空间的堆积物,拥有自由舒适的家庭关系。


海报


内容简介

《家庭断舍离》是山下英子与母亲三年“家庭战争”的经验总结。

推崇“断舍离”的山下英子,从小就与喜欢囤积物品的母亲关系紧张。一个想不断扔,一个想随时留,为一件物品的“扔”与“不扔”,母女两人经常吵得天翻地覆。虽然山下英子已经结婚并且不与父母同住,但是出于“为母亲好”的念头,她还是会经常插手父母家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时隔三十年,母女俩需要再次住在同一屋檐下……

家庭断舍离战争,是否会再次升级?持有相反观念的母女俩,有没有和解的余地?


提起家人,我们几乎都有类似的烦恼:父母家物品堆积如山,孩子房间塞得很满……这时候,一味收拾,能否改变现状?面对家人的囤物癖好,我们应该怎么践行断舍离?如何理解“不扔东西的家人”,与父母、孩子、自己和解?山下英子将和大家一起面对和解决。


作者简介

 关于山下英子(日本)


  颠覆百万人生活方式的、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创始人,杂物管理咨询师。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悟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提倡以此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主要著作《断舍离》《断舍离(心灵篇)》《自在力》等。新书《家庭断舍离》,以断舍离理论为基础,揭开让家人扔东西的秘密。


目录


  序父母家应该由孩子收拾吗


  1"想帮父母施行断舍离"的原因是什么
  家庭断舍离注定伴随着与父母的战争


  2"父母家由孩子收拾"到底应不应该
  案例1掉头回父母家之后变得"一蹶不振"的男人
  案例2去婆婆家"单身赴任"的女人
  "总想做点什么改变父母家"背后的心理


  3为什么要觉察"自己内心的外界驱动"
  请意识到"受外界驱动的自己"


  第一章与"不丢东西的父母"的战争[山下英子的亲身经历]


  1山下英子也苦恼于家庭断舍离战争
  换来的只是"净干些多余的事儿"
  虽说完成了家庭断舍离,"出于好心"却再次被冷落
  决定住在一起。把与母亲同住的新家变成自己的空间
  为囤物派vs断舍离派的战争而苦恼


  2其实在用断舍离与母亲争夺控制权
  "给我道歉"和"表扬我"
  买股票也是出于想被母亲表扬的心理
  意识到了想反向控制母亲的我
  看似是整理东西之争,其实是人际关系之争


  3断舍离因父母而起的纠结和迷茫,学会放手
  母亲是母亲。我是我。需要将双方的问题区别对待、俯瞰全局
  新关系从"请叫我'hideko桑'"开始
  关系发生变化后,母亲反而主动往外扔东西了
  能否接受"负罪感",是亲离道路的分叉口
  创造可以松一口气的"借口"和"谅解"


  第二章囤积的理由和"为你好"的无意识


  1固执与焦灼会将父母变成囤物派
  经历过物资不足的PTSD会囤东西
  父母的"现在",指的是从现在算起的前后20年?
  用50年前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把自己关进牢笼的母亲
  囤积的物品是不安与执念的物证


  2积攒即虐待、"放任"即暴力
  父母看来是"收藏"、子女看来是"放置"
  "赶紧扔掉"是强抢、囤积是拷打
  靠断舍离解决在放置·混乱·堆积中凸显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第三次"从父母处分离"时请放下"期待"


  1为什么是"第三次亲离"
  案例3为四口之家准备五套餐具的女性
  我与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母亲居然很像?
  如何盘点无意识中接受的父母价值观?
  案例4每天都在催促孩子的自己,简直就是父母的翻版
  "赶紧"是决定支配被支配的口头禅,遗传自母亲


  2断舍离"我……"的期待
  因自己对对方抱有期待所以愤怒
  断舍离"自己对他人抱有的期待"
  持续考虑"我……"这种"回答"


  3调整距离和改变拉开距离的方式
  改变与父母的关系属性
  亲离可以分为"做"和"不做"两种


  4亲离有进展,也会推动子离
  母亲开始意识到"有囤物癖的自己"
  发觉自己没有实现子离
  母子意味着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


  第四章用"鸟之眼"重新看待父母和自己


  1你的父母是掌控型、道具型,还是……
  分类之后再俯瞰与父母的关系
  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变化
  三类父母的特征和口头禅
  *1,掌控(支配)型…"你要如此这般做。"
  *2,道具型…"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3,分离(子离)型…"按你自己的想法来吧。"


  2你是附属型、顺从型,还是……
  三类子女不断听到的话语
  *4,附属型…被念叨"要听大人的话"的结果
  *5,顺从型…被称赞"真是个乖孩子"的结果
  *6,分离型…被教导"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的结果
  不同类型的家庭断舍离战斗实例
  *原附属型(4)的女儿v.s原掌控型(1)的母亲
  *原附属型(4)的女儿v.s原道具型(2)的母亲
  *原顺从型(5)的女儿v.s原掌控型(1)的母亲
  *原顺从型(5)的女儿v.s原道具型(2)的母亲


  第五章享受家庭断舍离的奥义


  1在家庭断舍离过程中封印"扔掉"
  断舍离是自己享受做的事情
  案例5意识到"无可责备"的囤物派变了
  用"是这样啊"来提醒囤物派的注意


  2"做"和"不做"并存
  为自己而开始的断舍离会带来好心情
  通过扔东西来减轻不安
  边"捡球"边开始断舍离
  不否定"不做"


  3断舍离可以传递"好心情"
  人们都会羡慕"好心情"的人
  好心情断舍离要"保密"进行
  因为潜意识相通,所以好心情可以传递


  4试试扔掉后会不会为难,以及享受变化
  *1,首先产生时间概念,其次选定场所
  *2,从"用不着的东西"开始,一点点丢掉
  *3,难以舍弃的东西,请对它致谢或致歉后再扔
  *4,扔掉收纳用品反而更奏效
  为什么我们在向他人寻求扔物许可
  为什么总觉得"扔掉后会给自己带来困扰"?
  为什么不知道从哪里扔起才合适
  你和父母抱着同样的抵触心理
  为什么总感觉"断舍离毫无进展"


  5断舍离追求的最高级别的"快感"是什么
  用加分法的视角享受变化,而不是减分法
  在享受反反复复的过程中继续下去
  不顺利,才是机会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与"不丢东西的父母"的战争
  [山下英子的亲身经历]


  1山下英子也因家庭断舍离战争而苦恼
  曾经我也想过放下自己的执念,认为只要像飞翔的鸟儿一样俯瞰生活,就一定能获得纵观全局的崭新视角。当然,这也是我最开始提倡断舍离的时候一直倡导的视角。
  但是我做不到"放下执念"。这个意识是从与母亲的断舍离战争中得到的收获。
  我曾经两次挑战过家庭断舍离。第一次是在回娘家探亲时坚持的断舍离。第二次是时隔三十年重新跟母亲一起住在"新的娘家"时的断舍离。也就是正在进行的这次。
  第二次则是主张把东西留下来的"囤物派"母亲和主张能扔则扔的"断舍离派"的我的对决,激烈程度简直让丈夫孩子目瞪口呆。这种尖锐对立伴随着苦恼和疲乏,持续了整整三年。直到某天我毅然下定决心:"放手"。
  很多人都问我:"你所谓的'放手',是指对父母不管不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放手"是指认可父母的人生,包容父母。被"断舍离"的只是"对父母的期待"而已。
  换言之,这也是"亲离"的开始。

  换来的只是"净干些多余的事儿"
  我从小就跟母亲关系紧张。
  母亲好像天然讨厌整理和打扫,家里自然也是乱糟糟的。年幼的我对自己凌乱的家有深深的羞耻感。这一片脏乱景象也侧面反映了父母之间的感情状况。这种家、这种家庭关系中,完全没有"我的空间"。我渴望早点离开家,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虽然从小就有这种心愿,但是对于在东京长大、在东京读大学的我来说,完全没有离开家的机会。
  大学毕业之后我很快就结了婚,终于从父母家搬了出来。虽说心愿达成,也有了自己的空间,但是却开始惦记起凌乱不堪的父母家。不,或者说,是在离开父母家之后,"想整理父母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正因如此,我每次回父母家都会大肆整理一番。但是母亲每次都不领情,反而骂我"净干些多余的事儿""谁让你擅自扔我东西的"。
  其间有件事儿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又是一个归家整理日,我把窗帘洗了。那窗帘已经挂在西窗十来年,风吹日晒的,上面全是灰。洗完之后,我发现窗帘被洗出了一个洞。
  出于"想让母亲高兴一下""一片好心",我才把沾满灰尘的窗帘取下来洗干净的。谁知,母亲看到破了一个洞的窗帘后,只说了一句话:"净干些多余的事儿。"
  这句话真的太打击人了。我很不解:难道这些"为了母亲好"的事情,在母亲看来只是添麻烦吗?无论我怎么收拾家里,都只会惹得母亲心烦吗?

  虽说完成了家庭断舍离,"出于好心"却再次被冷落

  后来,父亲和姐姐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十年前,母亲大病了一场,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左右。
  母亲住院的这段时间是我实施整理的绝好机会。一想到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肆整理,我就幸福得不得了。要知道,是两个月啊,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随便我怎么整理,时间都充裕得很。我摩拳擦掌,脑子里装的全是"让母亲一出院就住上清清爽爽的家"的"好心",以及"可以耳根清净地完成整理"的自我满足感。
  没想到,我刚一开工就被母亲的"囤物能力"震惊了。
  虽说只有她一个人住,冰箱里却塞满了食材。我从橱柜、抽屉里翻出了罐头、干货、几年前客户寄给父亲的答谢礼......不管,统统扔掉。
  那些被母亲称为"自家宝贝"的装饰品居然被摆在了各种容易招灰的地方。简直活生生诠释了"拿着金饭碗讨饭",必须处理掉。普通的垃圾留在收垃圾的日子倒掉,大型物品拜托物
  业处理,总之,一番折腾下来,在我眼里属于"不需要"和"用不着"的东西已经减半。
  不料,母亲回到家勃然大怒,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这才不是我家。你都搞了些什么!"一片好心被冷落不说,母亲一点点喜悦的神情都没有。
  "生气就生气吧。"我暗暗地想,反正东西已经扔掉了。但是母亲为何生那么大的气?我心里直嘀咕:"只是把不需要的东西扔掉了,为什么气成这样?""囤东西囤这么久,生活并没有什么改观呀!"
  从此,只要是关于家庭断舍离,我和母亲之间便开启战争模式。回母亲家进行断舍离的事情最终落个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决定住在一起。把与母亲同住的新家变成自己的空间

  同时,我也挑起了把婆家变成"自己的空间"的战争。不,与其说是我主动挑起,不如说是"自然开启"。
  因为我住进了公婆家,那儿怎么说也是他们的空间。经过长时间不屈不挠的争取,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跟公婆分开居住。当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家装饰好,正欣慰终于有了心心念念的"自己的空间"时,却发现母亲已经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我把她接来同住。我已经三十年没跟母亲一起住了。虽说上次断舍离战争的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但是我还有别的选择吗?首先需要帮母亲搬家。我把家里囤积的东西分门别类,按照每次丢掉50%的方式逐步推进。等我们真正住在一起的时候,母亲的东西只有起初的1/16了。她连连感慨:"活了七十五年,没想到自己才有这么一点东西。"
  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禁连连叹气。
  新家的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意思来的。当然也是在母亲首肯"搬家的事情都交给你拿主意"之后。母亲只提出一点: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希望尽量把家选在医疗设施比较齐全的地方。
  我选了一栋临街的和式住宅,大概有八十个年头了,离自己家也比较近。这房子一直空着没人住,之前被房主当成库房在用。我一点一点收拾,最终把这栋房子收拾出了简约、现代的气息,同时适合老年人居住。
  不料,母亲在看到新家第一眼的时候再次勃然大怒。据说对一切布置都不满意。她一直比较中意的是夹在报纸里的楼盘广告上的房子。
  母亲当然有理由生气:东西被扔光了,新家不如想象,但购房和装修的钱都由她埋单。说白了,那个时候的我就是花着母亲的钱打造自己喜欢的家。
  我当然知道母亲的喜好。但是我一直都瞧不上,总嘀咕"这都什么品味"。我确信:"打造跟母亲同住的家,一定要帮母亲改掉爱囤东西又不喜收拾的坏习惯。"三十年前我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空间"而离开家,三十年后,当我再次跟母亲同一屋檐下相处,满脑子都是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为囤物派VS断舍离派的战争而苦恼
  还没搬完家呢,我跟母亲就已经针锋相对,为某件东西是扔是留吵得不可开交。时隔三十年的同住生涯就这样在浓郁的火药味中开始了。
  母亲虽然身体不如从前,精力和口才却依然强健。她不断冲我嚷:"为什么要把这个扔了?为什么不扔你自己的东西!我不想听你对我指手画脚。"当然,我也每天冲她嚷回去:"为什么要囤那么多东西?""这些没用的东西有什么保留的必要吗?"母亲不仅时刻提防"自己的东西被擅自丢掉",还曾经趁我不在的时候,怒气冲冲地把我的鞋子全都扔掉了。
  母亲的这股怒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我们母女俩如此针尖对麦芒,为什么还要维持这徒有其表的亲子关系?我苦苦思索,始终难求得答案。
  囤物派与断舍离派之间的战争日渐白热化。现在想来堪称壮烈。就连坚持袖手旁观的丈夫,都半开玩笑地提醒我:"吵架可以,怎么吵都行,但是千万不要引发流血事件哦。"(玩笑归玩笑,我非常感谢以旁观者的立场默默支持我的丈夫。)
  战争还在继续。我好疲惫。关于母亲的烦恼却依然斩不断理还乱。
  当彼此的价值观完全相反时,空守着"父母和孩子""母亲和女儿"的名分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和母亲为什么不能理解彼此呢?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博得母亲的赞许?母亲为什么如此固执,如此不领情?我是干净利落的行动派,坚信自己的事情靠自己解
  决才是上策。当时实在是痛苦,为了早日平息跟母亲的战争,我甚至还跑去咨询算命先生。见到算命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跟母亲前世是什么关系?"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但对当时已走投无路的我来讲,这是唯一的解脱方式。
  算命先生表示母亲的前世是商铺大老板,我的前世是母亲商铺里的学徒。当然是真是假无从知晓,但这个微妙的说法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啊,大老板有钱有权,我一个小小学徒,就算闹翻天也不可能斗得过大老板吧?

  2其实在用断舍离与母亲争夺控制权
  搬到同一屋檐下已经三年了,我烦恼了三年,痛苦了三年。某天,我突然意识到了潜意识中的罪恶想法,这些想法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我想让母亲给我道歉。"?"我想让母亲表扬我。"我同时意识到,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潜意识中的愿望。

  "给我道歉"和"表扬我"
  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大我五岁的姐姐既聪明又好看,伶牙俐齿,一直被母亲视为"能拿得出手的孩子"。相比之下我显然不值一提,母亲总是把我的名字"Hideko(英子)"简称为"Deko"。既然都管我叫"额头"(deko有"额头"的意思)了,那我自然是只能让别人听自己的,不可能听别人的。即使在结婚生子之后,我依然会冒出这种赌气式的念头。母亲自然不会表扬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孩子。别说第一次拿到工资没有得到任何赞许了,就连这次搬来跟我同住这么久了,母亲也一句表扬都没有。就算我把房间收拾得再干净也没有。她常常挂在嘴边的都是类似"净做多余的事儿"这种抱怨。
  已经不记得具体是什么契机了,总之就是在疲于应战的某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心存"让母亲给我道歉"的想法。
  "你一直把我的名字简化成Deko吧?"
  "从我还是个小孩开始,直到现在,你都没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吧?"
  "你总是擅长冷嘲热讽,一句话一句话像小刀子一样伤害我的感受吧?"
  "给我道歉!"这就是连我自己都险些无视的"愤怒"。这种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因为一直被当成"拿不出手的小女儿",所以总是对母亲怀有无意识的期待,"希望得到母亲的表扬""希望母亲对我说'你真棒'"。
  想到这里,连我自己都震惊了。
  我跟母亲其实挺像的。
  三十多岁时正是在断舍离事业上试错的时候,那时的我天天在家里面对着一大堆东西,扔扔扔,扔个不停。
  "这东西我应该用不着了。""有它的生活会让我更轻松幸福吗?"我天天这么自问自答地进行断舍离。有时也没来由烦躁:"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就这么一天天气鼓鼓地过去了,无数次的刨根问底揭开了我为了囤而买的一面。居然跟势不两立的母亲有同样的毛病!这让我愈发恼怒。
  买股票也是出于想被母亲表扬的心理

  在母亲看来,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呢?什么样的人是有价值的呢?答案是:钱,能赚钱的人。
  说起来也是令人唏嘘。我听说母亲出身大户人家,一直过着千金小姐的日子。可惜战争使得母亲家产全失,生活窘迫。对外公的不满,以及"身为女人真吃亏"等想法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至于讨厌做家务、对乱糟糟的家视而不见等行为,恐怕也是母亲内心的缺失感造成的。
  日本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期,社会上依然流行着"女主内"的观点。男人可以外出挣钱并以此为荣,而女人就算能挣钱也会被人耻笑。为什么总是女人吃亏呢?虽然母亲一直对社会有着这样的不满,但依然不能摆脱"还是能挣钱的人比较厉害"这种价值观。
  被金钱和物质填满内心的母亲发觉手边有十万日元时,想的不是"还有十万块钱耶!"而是"只有十万块钱了。"她的眼睛里永远只能看到"还缺什么",永远在担心"不够"。
  之前的我对母亲这种价值观投以百分之百的鄙视。她的这种价值观,与我主张的通过断舍离("断绝""舍弃""脱离")而获得轻松生活的理念完全相反。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意识到了"曾经渴望得到母亲表扬的自己"。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自己曾经为了获得表扬而积极做出的努力。
  比如,在我结婚并搬离父母家之后,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我正帮丈夫打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顺手买了少量股票。后来某天我心血来潮给母亲看存折:"快看,我买的股票涨得多快啊。"当时为什么会对股票感兴趣,又为什么想在金钱上寻找价值,我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可以说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然发生的。不过现在我总算恍然大悟。如此这般的目的,最终是想变成"能赚钱的人",从而获得母亲的赞扬吧。

  意识到了想反向控制母亲的我

  我不仅感到愤怒,不仅想让母亲道歉,同时还想让母亲认可我的努力。
  想听她亲口说:"你做得真不错!"
  也许就是一直以来的蠢蠢欲动没有得得满足,所以我才会从小到大始终无法跟母亲和睦相处。
  因为从小就没有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所以对母亲还是隐隐有怨恨的。我迁怒于信奉"女儿听父母的话天经地义"的母亲,一直想做点什么来改变她--虽然她不可能听前世是"学徒"的女儿指手画脚。
  我通过"扔东西"让自己意识到了一直以来的负面情感,意识到了那个一直跟母亲对着干的自己。
  不论在之前的父母家,还是现在与母亲同住的新家,我永远都在对囤物派的母亲说:"这些东西完全用不着吧!"还美其名曰"初衷"是"为了你好"。但是这一切只不过是打着"整理"的幌子,强行干涉母亲的人生、生活和价值观。这既是反向控制,也是一种复仇。
  虽然并没有主动"无视"母亲,但是当母亲住院时,我却在家里喜滋滋地进行各种断舍离,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父母家创造自己的空间,了却夙愿。那种巨大的满足,以及随心所欲地扔掉父母家东西的爽快简直终生难忘。我因为母亲不尊重自己而愤怒,并且出于这种愤怒扔母亲的东西。殊不知,强行通过断舍离让母亲接受我的价值观,正是试图反向控制的表现之一。
  这同样证明我没有把母亲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
  更可怕的,我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于"上了年纪的父母听子女的话天经地义"的考量。
  "母亲曾如何待我的",我逐一还给她。
  也就是说,我这么来劲地管这管那,都是为了反向控制母亲。
  多么残酷的事实。如果初心中有"支配母亲"的因素,那么一切努力都不可能被母亲认可。
  我一直强调,"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断舍离来整理物品,那么他也可以整理人际关系等其他人生课题。"我这么嫌弃母亲囤积的各种物品,正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自己对母亲无意中的愤怒和期待!
  最难认清的便是自己的潜意识。
  不能做到自我觉察,实在可怕!

  看似是整理物品之争,其实是人际关系之争

  母亲和我看似一直争论要不要"扔东西",其实较劲的内容是要不要接受家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母亲之所以如此抵触我的断舍离观点,不是因为我总扔她的东西,而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被小不点Deko管教过",没有改变自己的意识,所以不爽。
  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不,所有陷入"扔掉!""不扔!"模式的争执,其实都是彼此之间关系模式的反映。
  父母常对孩子说"收拾一下",这句话里暗示了"收拾=正义"这种伦理观念(思维定式),而孩子们的词汇存储量还不够,通常无力反驳。"收拾一下"这句话,饱含着不由分说与义正词严。所以,就算不情不愿,孩子也只能听话。
  如果换成父母家的整理,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父母有"不能浪费"这种正义观念,而子女则抱着"听父母的话(孝顺)"这种观念。总之这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各版本"正义"之争,父母和孩子各自抱着自己的"正义"执念,无意识中试图把想法强加给对方,却从来不去想"这么做是不是会让自己更幸福"。所以,这种战争注定是个看不到尽头的无底洞。
  现在就要请大家思考了。
  是不是有人故意制造了这些"先他人之忧而忧"的正义观念?
  作为子女,"听父母的话"会让你真正幸福吗?
  对于父母,"不能浪费"真的可以带来幸福吗?



《断舍离:让生活回归简单》 作者: 山下英子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山下英子老师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哲学——“断舍离”。这并非简单的物品整理,而是一种审视自我、重塑人生的深刻实践。通过“断”、“舍”、“离”这三个核心概念,我们得以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进而理解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断”——断绝不必要的物品: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过多的物品所包围。这些物品,无论是有形的商品,还是无形的观念、信息,都可能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山下老师提出,“断”的第一步,在于区分“要”与“不要”。这并非简单地扔掉不用的东西,而是要辨识出真正需要、能为自己带来价值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诚实地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它给我带来的是便利还是负担?”通过对物品的审视,我们也能开始审视自己囤积物品的原因:是为了安全感?是为了留住回忆?还是仅仅因为“万一以后会用到”的侥幸心理?“断”的过程,就是一次对自我欲望和执着的清理。 “舍”——舍弃家中所有的“废弃物”: “舍”,是进一步清理和筛选。山下老师强调,我们要舍弃的不仅仅是已经损坏、过时、不再使用的物品,更是那些“留在那里,却不为我所用,也无益于我”的物品。这些物品,无论多么昂贵,多么具有纪念意义,如果它们不再与当下的自己产生连接,不再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那么它们就构成了“废弃物”。“舍”的过程,需要我们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放下“总有一天会用上”的幻想,更放下“扔掉可惜”的心理负担。每一次的“舍”,都是一次心灵的释放,让空间得以净化,也让我们的思绪更加清晰。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离”,是“断”与“舍”的最终升华,是达到一种“自在”的状态。当我们能够轻松地“断”和“舍”时,我们也就脱离了对物品的依赖和执念。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要学会与物品保持健康的距离,让物品服务于我们,而不是我们被物品所奴役。当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处理掉不再需要的物品,内心不会感到失落和焦虑,这才算真正做到了“离”。这种“离”,也延伸到我们与人、与事、与观念的关系上。当我们能够摆脱不健康的依恋,放下固有的成见,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断舍离的实践与益处: 山下英子老师在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实例,详细讲解了“断舍离”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她鼓励读者从身边的小物件开始,逐步将“断舍离”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实践,将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物理空间的优化: 告别杂乱,让居住空间变得整洁、舒适、充满活力。 心灵的净化与成长: 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深入认识自己,发现内心的需求,放下不必要的执念,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定。 生活效率的提升: 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让生活节奏更加明快,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物,也能更轻松地与他人建立真诚、健康的连接。 发现全新的可能性: 当旧有的束缚被打破,新的机会和灵感便会随之而来。 《断舍离:让生活回归简单》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整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指南。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帮助我们清理心灵的杂物,找回生活的真谛,最终实现一个简单、自在、充满喜悦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温柔而睿智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山下英子老师,以其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充满哲思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感到一丝迷茫,总是在不断地购买、囤积,却从未真正感受到满足。当我在书本中看到“断舍离”这个概念时,我仿佛找到了解开束缚的钥匙。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如何整理房间的指南,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审视内心欲望的哲学著作。作者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断舍离”的理念融入到衣食住行之中,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我开始反思,那些堆积在家中的物品,究竟是为了满足我的哪些需求?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还是为了证明我的存在?作者的引导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囤积的不是物品,而是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许,甚至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断舍离”,就是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些,然后,将那些不再滋养我们生命、不再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物品,温柔地放手。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得以轻盈地向前。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断舍离”这个概念,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的杂志。当时就被“少即是多”的理念深深吸引,但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像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直到我捧起这本《家庭断舍离》,我才发现,原来触及“断舍离”的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不是一种严苛的自我剥夺,而是一种温柔的自我关怀。作者山下英子老师,用她一贯的细腻、真诚的笔触,将“断舍离”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整理物品,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与物品相处,如何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感同身受,比如衣柜里那些“好像再也穿不上”的衣服,被束之高阁的纪念品,还有那些“总有一天会用上”的杂物。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挺爱干净的人,但当我按照书中的方法,一件件审视我的 belongings 时,我才惊觉,原来我早已被过多的物品所淹没,它们占据了我的空间,也消耗了我的精力。书中的“扔东西”的方法论,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让我们扔掉一切,而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喜欢吗?它对我来说,真的重要吗?”这个过程,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物品堆积的人,变成了一个主动选择、主动创造自己生活空间的主人。我开始体会到,当物品减少,空间变大,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开阔,思维也更加清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治愈人心的旅程。我一直对“断舍离”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它距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像是一种高阶的修行。直到我捧起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断舍离”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人情味。作者山下英子老师,以她细腻而真挚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过多的物品所困扰,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与物品建立了难以割舍的联系。她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整理家务,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如何与自己的欲望达成和解。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扔东西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待物品的态度是多么的被动和盲目。我总以为,只要把东西收纳好,就不会有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东西即使收纳起来,它们依然占据着我的空间,消耗着我的精力。作者的引导,让我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真正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那些能给我带来快乐和能量的物品。

评分

读完《家庭断舍离》,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直以来,我都在被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和堆积如山的物品所困扰,总觉得生活乱糟糟的,心情也难以平静。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找到了症结所在。作者山下英子老师,用她独特而充满智慧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断舍离”的奥秘。她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整理家务,更是引导我们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物品过多”的问题。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醍醐灌顶,比如“扔东西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因为东西太多而扔东西”。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对待物品的态度是多么的被动和盲目。我一直以为,只要把东西整理好,放在收纳箱里,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很多东西即使收纳起来,它们依然占据着我的空间,消耗着我的精力。作者强调,真正的“断舍离”,是让我们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喜欢吗?它能给我带来快乐吗?” 这个过程,让我开始真正地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囤积。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我的生活中,从清理衣柜开始,到整理书架,再到厨房的橱柜。每扔掉一件物品,我都能感受到一种轻松和释然。渐渐地,我的家变得整洁有序,我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质感,色彩搭配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我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拥有一个整洁有序的居住空间,但现实总是差强人意。堆积如山的物品,杂乱无章的角落,让我时常感到烦躁和压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书的开头部分,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欲过剩”现象,从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到书架上落满灰尘的书籍,再到厨房里被遗忘的厨房小家电,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我的生活写照。我开始反思,我们囤积这些物品究竟是为了什么?是真的需要,还是仅仅是出于一种惰性,一种对过去的眷恋,或者是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作者提出的“断舍离”概念,我之前也略有耳闻,但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空泛的口号,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核心。“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去多余的物品,“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这不仅仅是整理物理空间,更是整理心灵空间的过程。我开始尝试在书的指导下,审视自己身边的一件件物品,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还需要吗?它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是负担?”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会被物品背后的回忆所牵绊,会因为“也许以后会用到”而犹豫不决。但作者以她温柔而坚定的文字,引导我一步步地放下这些执念,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在于当下,在于那些真正滋养我生命、给我带来能量的物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收纳达人”,家里的物品虽然不少,但总是被我整理得井井有条。直到我读了《家庭断舍离》,才意识到,我所做的,只是将“乱”藏了起来,而并没有真正解决“多”的问题。作者山下英子老师,以她独特的视角,将“断舍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她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整理物理空间,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整理心灵空间。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共鸣,比如“物品是主人的映照”,这句话让我深刻地反思,我家里堆积的这些物品,究竟反映了我怎样的内心状态?是我对过去的留恋,还是对未来的不安?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她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执念,然后,将那些不再滋养我们生命、不再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物品,温柔地放手。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开始尝试着去审视我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它吗?它能给我带来能量吗?” 很多时候,答案是“否”。于是,我开始一一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仿佛一次心灵的净化,让我感到更加轻盈。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太多的东西所占据,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为我驱散了迷茫。作者山下英子老师,用她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她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整理杂物,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达成和解。我开始理解,“断舍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扔东西”行为,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发现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囤积癖”。我曾经会因为“也许以后会用到”而保留很多不必要的物品,这些物品占据了我的空间,也消耗了我的精力。作者的观点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当下,在于那些真正滋养我生命、给我带来快乐的物品。我开始尝试在书中倡导的方法,从清理我的衣柜开始,一件件地审视我的衣服。当我扔掉一件已经很久没有穿过的衣服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

评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但总是被家里的杂物所困扰。书架上积灰的书籍,塞满衣柜的衣物,厨房里被遗忘的厨具,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烦躁和无力。直到我翻开了《家庭断舍离》,我才找到了改变的契机。作者山下英子老师,用她一贯的细腻、真诚的笔触,将“断舍离”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整理物品,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与物品相处,如何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例子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开始意识到,我之所以被物品所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收纳物品上,而不是放在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物品上。作者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让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不是物品的数量,而是物品是否能为我带来快乐和价值。我开始尝试着去审视我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它能给我带来幸福感吗?” 这个过程,让我逐渐地摆脱了对物品的依赖,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评分

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断舍离”是一种极简主义的极端行为,是生活在遥远国度的“别人”才会做的事情。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断舍离”离我如此之近,它是一种可以融入 everyday life 的生活哲学。作者山下英子老师,用她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为我描绘了一个清晰的“断舍离”蓝图。她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整理杂物,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达成和解。书中的许多章节都让我茅塞顿开,比如关于“扔东西时的心态”的描写,我才意识到,我之前扔东西,总是在“可惜”和“舍不得”的情绪中纠结,而作者则强调,要以“我”为中心,问自己:“我喜欢吗?我需要吗?”这个简单的原则,却极大地改变了我对物品的态度。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从清理我的衣柜开始,一件件地审视我的衣服,那些已经不再适合我的,或者只是因为“冲动消费”而买下的,我都一一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伴随着一种轻松和释然。渐渐地,我的衣柜变得整洁有序,我每天早上都能轻松地找到自己喜欢的衣服。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我的衣柜里,更体现在我的心态上。我开始变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再被外界的潮流和信息所裹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有序的空间。作者山下英子老师,用她温柔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为我揭示了“断舍离”的真正意义。我一直以为,“断舍离”就是简单地扔掉不用的东西,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断舍离”更是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整理物理空间,更是整理心灵空间的过程。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她引导我一步步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囤积的不是物品,而是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许,甚至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断舍离”,就是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些,然后,将那些不再滋养我们生命、不再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物品,温柔地放手。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开始尝试着去审视我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它吗?它能给我带来能量吗?” 很多时候,答案是“否”。于是,我开始一一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仿佛一次心灵的净化,让我感到更加轻盈。

评分

收到了,书的质量不错的,发货快,满意哦

评分

很喜欢的书,给朋友买了一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没事看看,系列都很好不错的。

评分

好看

评分

很有用,准备和家里人挑起“战争”啦哈哈哈

评分

好好………………………………

评分

妈妈要看的,京东送的很快,就是书籍希望包装再好点。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看完启示很大。

评分

感觉还不错呀,质量也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